- 國學經典全知道(彩圖精裝)
- 桑楚
- 4271字
- 2019-01-02 17:45:17
漢書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作者介紹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陜西省咸陽市東)人。班固出身于一個世代顯貴豪富的家族,并有家學淵源。父親班彪,字叔皮,到東漢光武帝時,官至望都長。班彪博學多才,專攻史籍,是著名的儒學大師。他不滿當時許多《史記》的續作,便作《后傳》65篇,以續《史記》。班彪有二子:班固、班超。班超為東漢時通西域的著名將領。班固從小就非常聰明,9歲便能作詩文,長大之后,班固熟讀百家書,并深入研究。淵博的學識以及很強的寫作能力,為他以后的作史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在他23歲那年即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去世,班固私自修改國史,因此被捕入獄。他的弟弟班超趕到洛陽,為班固申辯。當明帝審閱地方官送來班固的書稿時,十分欣賞班固的才華,并任他為蘭臺令史,負責掌管圖籍,校定文書。此后他與陳宗、尹敏、孟異等共同撰成《世祖本紀》。隨后遷任為郎,典校秘書。班固后又寫了功臣、平林、公孫述的列傳、載記28篇。后來明帝又命令班固繼續完成他原來所欲著述的西漢史書。班固通過一再的思索之后,經過潛精積思二十余年,終于在建初七年(82年)完成了《漢書》。《漢書》一寫成,影響就很大。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以中護軍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北匈奴。永元四年(92年),竇憲以外戚謀反而畏罪自殺,班固因此受到牽連。先被免官,后有人因曾受班固家奴侮辱便借機搜捕班固入獄。不久,班固死于獄中,時年61歲。班固死后,《漢書》尚未完成的八表和《天文志》主要由班固的妹妹班昭繼續完成。

班固像
經典概述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體制全襲《史記》而略有變更,《史記》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裁,《漢書》有紀、表、志、傳,改“書”為“志”,沒有世家,凡《史記》列入世家的漢代人物,《漢書》均寫入“傳”。《漢書》這種體裁上的改動是符合歷史事勢變化的,是合理的。《漢書》沿襲《史記》的體例,但作了一些改動,也有了一些創新。在紀部分,《漢書》不稱“本紀”,而改稱為“紀”,在《史記》的基礎上,《漢書》增立《惠帝紀》,以補《史記》的缺略;在《武帝紀》之后,又續寫了昭、宣、元、成、哀、平等6篇帝紀。在表的部分,《漢書》立38種表,其中6種王侯表是根據《史記》有關各表制成的,主要記載漢代的人物事跡。只有《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是《漢書》新增設的兩種表。《古今人表》專議漢代以前的古代人物,表現了班固評論人物的論事標準,暗示出他對漢代人物褒貶的立意,且網羅甚富,亦不無裨益。而《百官公卿表》記述了秦漢官制和西漢將相大臣的升遷罷免死亡,是研究古代官制史、政治制度史的重要資料,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在志部分,《漢書》改《史記》的“書”為“志”而又予以豐富和發展,形成我國史學上的書志體。

《漢書》書影
《漢書》將《史記》的《律書》《歷書》并為《律歷志》,《禮書》《樂書》并為《禮樂志》,增寫《史記·平準書》為《食貨志》,改《史記·封禪書》為《郊祀志》、《天文志》,《河渠書》為《溝洫志》。除上述諸志增加了主要是武帝以后的內容之外。《漢書》還創設了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志。《漢書》十志比較《史記》八書在先后次序上也有所不同,《漢書》的志包括律歷、禮樂、刑法、食貨、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溝洫、藝文等10種。其中,改變或者并八書名稱的有律歷、禮樂、食貨、郊祀、天文、溝洫等6種,但它們的內容或者不同,或者有所增損。如《食貨志》在繼承了《平準書》部分材料的同時,又增加新的內容,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記“食”,敘述農業經濟情況;下卷載“貨”,介紹工商及貨幣情況。《史記》列傳篇題的定名,或以姓,或以名,或以官,或以爵,多不齊一,且排列順序難為論析。《漢書》則一律以姓名題篇,排列順序是先專傳,次類傳,后四夷和域外傳,最后是外戚和王莽傳,整齊劃一。《漢書》將《史記》的《大宛傳》擴充為《西域傳》,詳細記述了西域幾十個地區和鄰國的歷史,是研究古代中國各兄弟民族和亞洲有關各國歷史的珍貴資料。

漢西域諸國圖
《漢書》主要的四個特點:第一,《漢書》較真實地記述和評論了西漢一代的政績及其盛衰變化,從一統功業的角度,對于各時期所取得的成就進行了熱情的稱頌。《漢書》評述西漢政治,有用“時”“勢”或“天時”變異來表達歷史是發展的看法。
第二,《漢書》廣泛地評價了各種人物在西漢政治中的作用。他記述到漢代的興盛,是由于有眾多的文臣武將和智謀極諫之士,在中央和地方的各方事務中竭其忠誠,作出貢獻。
第三,《漢書》暴露了皇權的爭奪、外戚的專橫,以及封建統治階級的淫奢,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斗爭,《漢書》暴露了西漢外戚勢力的專橫、殘暴與奢侈。《漢書》以很多筆墨暴露了王室及大臣聚斂財富,奢侈淫逸。
第四,《漢書》詳細記述了古代尤其是漢代的政治典制,表現了西漢文化的發展規模及其重要價值。其中《刑法志》記述了古代的兵學簡史,敘述刑法典核詳明,首尾備舉,論其變化正本清源。《食貨志》系統地記述了自西周以至王莽時期的農政和錢法,反映了1000多年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側面。《地理志》先敘由古之九州說而進至秦的郡縣變遷,是中國地理最為詳盡的記載。
精華內容
高帝求賢詔
【原文】
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酂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

拜將壇
在陜西省漢中市城南,相傳為漢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舉行拜將儀式的壇。
【譯文】
聽說行王道的沒有能超過周文王的,做霸主的沒有能超過齊桓公的,他們都是依靠賢人的輔佐才成就了功業。如今談起天下賢人的智慧和才能,難道只有古人才特有嗎?應當憂慮的只在于做人君的不去和他們交往,賢士們又怎能被進用呢?現在我靠上天的佑助以及賢士大夫們的輔佐平定了天下,把天下統一成了一家。我想要使國家能得到長治久安,使宗廟的香火不斷,世世代代都能得到奉祀。賢士們已和我一起平定了天下,卻不跟我一起享受太平,能行嗎?賢士大夫們有愿意跟從我治理天下的,我能使他們顯貴。因此布告天下,使大家明白我的意思。這詔書由御史大夫周昌下傳給相國,相國酂侯蕭何將它下達給諸侯王,御史中丞將它下達給各郡的郡守。那些確實可稱為具有才德的士人,地方官一定要親自去勸說,并為他駕車,送到京師相國府,登記被舉薦者的品行、容貌和年齡。地方上有賢才而郡守不薦舉的,發現后就免除他的官職。年老有病的,不必遣送。
文帝議佐百姓詔
【原文】
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致此?將百官之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猶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無乃百姓之從事于末,以害農者蕃,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眾與?細大之義,吾未能得其中,其與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議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無有所隱。
【譯文】
近幾年接連農事歉收,又有水災、旱災、瘟疫等災害,對此我很憂慮。我因為愚鈍不明,還沒有找到災害的由來,自己思忖,是不是我在治理朝政上有所失誤,行為上有過錯呢?還是因為天道有不順的時候,地利有不能完全被利用的地方,人們相處行事常常喪失和氣,鬼神因為祭祀遭到廢棄而不能享用供品的緣故呢?為什么會這樣呢?是百官的俸養過高,無用的事情辦得過多了嗎?為什么百姓的糧食竟這樣缺乏呢?計量顯示的土地并不比以前少,而人口卻沒有增加多少;按人口分配土地,比古時候還要多出一些,而糧食卻很匱乏,造成這種情況的過失到底在哪里?是不是百姓中從事工商業而妨害農業的人增多了,釀酒所費的稻谷增多了,牲畜吃掉的糧食也增多了呢?這些大大小小的原因,我還沒能知曉其中的癥結所在,希望跟丞相、列侯、俸祿二千石的官吏和博士們討論這事,有可以幫助百姓改變現狀的意見,就坦率地講出來,不要有所保留。
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
【原文】
雕文刻鏤,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夫饑寒并至,而能無為非者寡矣。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不受獻,減太官,省徭賦,欲天下務農蠶,素有畜積,以備災害,強勿攘弱,眾勿暴寡,老耆以壽終,幼孤得遂長。
今歲或不登,民食頗寡,其咎安在?或詐偽為吏,吏以貨賂為市,漁奪百姓,侵牟萬民。縣丞,長吏也,奸法與盜盜,甚無謂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職。不事官職,耗亂者,丞相以聞,請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譯文】
讓百姓們雕琢花紋、鏤刻器物,勢必會妨害農事;讓婦女們織錦刺繡,為富人顯貴們扎結絲帶以作衣飾,勢必會妨害她們從事絲織業。農事受到妨害,是饑餓的根源;紡織受到妨害,是受凍的因由。饑寒交迫下,能不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的。我親自耕田,皇后親自采桑養蠶,用以提供祭祀宗廟用的谷物和禮服,以此來為天下人帶頭。我不接受貢品,減省太官所進奉的膳食,減輕徭役和賦稅,想使天下百姓專心務農養桑,平時有所積蓄,以備災害。我愿天下的強者不要侵奪弱者,人多的不要去欺壓人少的,老人能終其天年,幼兒孤子能得以長大成人。
如今有時年成不好,百姓的口糧很缺乏,造成這種狀況的過失到底在哪里?或許有狡詐虛偽的人充當了官吏,一些官吏納賄行私,盤剝百姓,侵奪萬民。縣丞,本是吏中之長,但如果徇私舞弊,侵占財富如同盜賊,那么設立這樣的官職就很是無謂。現在命令各地俸祿為二千石的地方長官各自修明自己的職守。對于那些尸位素餐、辦事昏亂的人,由丞相向我奏明,以決定如何治罪。故此布告天下,使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武帝求茂材異等詔
【原文】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譯文】
若要建立不平凡的功業,就必須依靠不平凡的人才。所以馬有狂奔踢人,卻能行千里路的;士人有為世俗所譏議,卻能建立功名的。這些狂奔亂跑不走正路的駿馬,行為放蕩不守禮法的士人,也只在于如何駕馭他們罷了。我命令各州郡考察官吏和百姓中有優秀才能、超群出眾,可以擔任將相及充任出使遠方國家的人材。

漢武帝劉徹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