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精粹(彩圖精裝)
- 夢華
- 2019-01-02 17:28:31
尚書
夏書
禹貢
禹敷土[1],隨山刊木[2],奠高山大川[3]。
【注釋】
[1]敷:分,劃分。敷土:劃分九州的土地。[2]隨:沿著,順著。刊:動詞,砍,用斧頭砍。[3]奠:定。這里也指定位命名的意思,以山川界定地域。
【譯文】
禹為了區分九州的疆界,便在經過的山上插上木樁作為標記,并負責為高山大河命名。
冀州[1]:既載壺口[2],治梁及岐[3]。既修太原[4],至于岳陽[5]。覃懷厎績[6],至于衡漳[7]。厥土惟白壤[8],厥賦惟上上[9],錯[10],厥田惟中中。恒、衛既從[11],大陸既作[12]。島夷皮服[13],夾右碣石入于河[14]。
【注釋】
[1]冀州:在堯時是當時的政治中心。在今山西與河北西部。[2]載:此處為動詞,事,施工。壺口:山名,在今山西省吉縣南,黃河就是從此流過。[3]梁:山名,也就是現在的呂梁山,在今山西省。岐:山名,山的支脈,大概是狐岐山,在今天的山西省內。[4]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帶,汾水上游。[5]岳陽:《水經·汾水注》:“《禹貢》所謂岳陽,即霍太山。”霍太山即太岳山,在今山西霍縣東,汾水所經之地。陽:山的南面。[6]覃懷: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厎:致,得到。績:成功。[7]衡:通“橫”。漳:漳水,在覃懷之北。[8]厥:其,代指冀州。惟:為,是。壤:柔土。[9]賦:賦稅。上上:《禹貢》將賦稅和土質分了九個級別,上上就是第一等。[10]錯:雜。[11]恒:滱水。衛:滹沱河。從:沿著河道。[12]大陸:澤名,在今河北巨鹿縣西北。作:耕種。[13]島夷:住在海上的東方民族。[14]夾:同“挾”,接近。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縣的西北方向。
【譯文】
冀州:壺口的工程已經結束了,便開始開鑿梁山和岐山。太原周圍的河道也治理好了,一直修到太岳山的南面。覃懷一帶的水利工程也取得很大成績,從這里向北一直到橫流的漳水,一些河道也都得到了治理。這里是一片白色而土質松軟的田地,這里的臣民應出一等賦稅,也可間雜出二等賦稅,這里的土地屬第五等。恒水、衛水也已疏通,其水可以流入大海,大陸澤的工程也開始動工。沿海一帶諸侯進貢皮服時,可從碣石入黃河來貢。
濟、河惟兗州[1]:九河既道[2],雷夏既澤[3],澭、沮會同[4]。桑土既蠶[5],是降丘宅土[6]。厥土黑墳[7],厥草惟繇[8],厥木惟條[9]。厥田惟中下,厥賦貞[10],作十有三載乃同[11]。厥貢漆絲[12],厥篚織文[13]。浮于濟、漯[14],達于河。
【注釋】
[1]濟:水名。源出河南濟源縣,漢代在今河南武陟縣流入黃河,又向南溢出,流向山東,與黃河平行入海。兗州:今河北、山東境內。[2]九河:黃河流到兗州,分為九條河。道:引入大海。[3]雷夏:澤名,在今山東菏澤東北。[4]澭:黃河的支流,已消失。沮:澭河的支流,也湮滅了。會同:會合流入雷夏澤。[5]桑土:宜養桑的田。蠶:養蠶。[6]是降丘宅土:是,于是。降,下。宅,居住。[7]墳:馬融說:“有膏肥也。”大致相當于高山,有突起的意思。[8]繇:茂盛的樣子。[9]條:長,高大。[10]貞:《孔疏》說:“貞即下下,為第九也。”但是,在其他的文獻當中還有別的說法。有的認為同“中”,也就是第五等。[11]作:耕作。乃同:才與別的八州相同。[12]漆絲:這里說的是人們進貢的漆和絲。[13]厥篚織文:篚,竹器。《孔傳》中認為織紋就是文錦。[14]浮:船行于水上。漯:水名,黃河的支流,流經山東。
【譯文】
濟河與黃河一帶是兗州地區:黃河下游的九條河道都疏通了,雷夏澤的工程也完成了,澭河、沮河會合流入雷夏澤。水退以后土地能夠種植桑,可以養蠶了,因此人民便從小土山上搬下來,住在平地上。這里是一片黑色的沃土,這里的草已經冒出新芽,樹木也已經長出細細的枝條。這里的土地屬第六等,這里的人民繳納第九等賦稅。開墾十三年之后,再和其他州的賦稅相同。這里的人民應當進貢漆和絲一類的物品,并且要將絲織品染成各種花紋,放在竹籃子里貢來。進貢的道路,可由濟河、漯河乘船順流入黃河。
海、岱惟青州[1]:嵎夷既略[2],濰、淄其道[3]。厥土白墳,海濱廣斥[4]。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5],海物惟錯[6]。岱畎絲、枲、鉛、松、怪石[7]。萊夷作牧[8]。厥篚檿絲[9]。浮于汶[10],達于濟。
【注釋】
[1]海:就是現在的渤海。岱:泰山。青州:就是現在的山東半島。[2]嵎夷:地名,現在的膠東半島。略:劃分土地。[3]濰、淄:皆水名,在現在的山東。道:疏導。[4]斥:名詞,指的是鹽堿地。[5]:細葛布。[6]錯:雜,多種東西交雜在一起。[7]畎:谷、山谷。枲:麻。鉛:一種金屬,錫。[8]萊夷作牧:萊夷,地名,當時用作放牧。今萊州、登州一帶。[9]檿:山桑,柞樹。[10]汶:水名,濟水的支流,在今山東。

▲ 天盡頭
【譯文】
橫跨渤海和向東至泰山,這是青州地區:嵎夷的水利工程,只花了較少的力量便完成了。濰河與淄河的故道都已經疏通。這里是一片地勢較高的灰白色的土壤,沿海的廣大地區都是這種鹽鹵之地。這片土地的質量在九州中屬第三等,其賦稅是第四等。這里的人民應該進貢鹽、細葛布和各種各樣的海產品。泰山一帶要進貢絲、大麻、鉛、松樹和奇特美好的怪石。萊夷一帶可以從事放牧了,還要把山桑和絲放在筐內運來作為貢品。進貢的路線由汶水直入濟水。
海、岱及淮惟徐州[1]:淮、沂其乂[2],蒙、羽其藝[3];大野既豬[4],東原厎平[5]。厥土赤埴墳[6],草木漸包[7]。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
【注釋】
[1]海:指黃海。淮:淮河。徐州:位于今江蘇西北部。[2]沂:沂水,在山東,最后流入淮河。乂:治理。[3]蒙:山名,在山東蒙陰縣西南。羽:羽山,在今江蘇贛榆縣西南。藝:動詞,種植。[4]大野:巨野澤,在山東巨野縣。豬:潴,水停的地方。[5]東原:今山東東平縣地區,在汶水濟水之間。厎:到,得到。平:治。[6]埴:黏土。[7]漸包:滋長而叢生。包:同“苞”,所以又寫作漸苞。漸:逐漸地,漸漸地。
【譯文】
東起大海,南至淮河,北到泰山,這是徐州地區:淮河和沂水都已經治理好了,蒙山和羽山一帶的土地,也許要種植莊稼了;大野澤已容納四周的流水,東原一帶的土地也可以耕種了。這里是一片高起的、土性較黏的紅土地,草木也逐漸茂盛起來。這里土地的質量在九州之中屬第二等,應該繳納第五等的賦稅。
厥貢惟土五色[1],羽畎夏翟[2],嶧陽孤桐[3],泗濱浮磬[4],淮夷玭珠暨魚[5]。厥篚玄纖縞[6]。浮于淮、泗,達于河[7]。
【注釋】
[1]土五色:《孔傳》說:“王者封五色土為社,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2]羽:羽山。畎:谷、山谷。夏:大。翟:野雞,羽毛可用作裝飾。[3]嶧:嶧山,在今天的江蘇邳縣境內。陽:山的南面。孤桐:獨自生長的桐木。[4]泗:水名,源出今山東泗水縣,淮河的支流。浮磬:一種可以作磬的石頭。[5]玭珠:蚌珠。[6]玄:黑色。纖:細繒,綢。縞:白繒,絹。[7]達于河:金履祥說:“達于河,《古文尚書》作達于荷。《說文》引《書》亦作荷。今俗本誤作河耳。菏澤水與濟水相通。”
【譯文】
這里的人民應該進貢五色土,羽山的山谷要進貢夏翟的羽毛,嶧山的南面要進貢其特產——桐樹,泗水邊的人民要進貢泗水中可以制磬的石料,淮河一帶的人民進貢蚌珠和魚,同時還要把纖細的黑繒和白繒放在筐內作為貢物獻來。進貢的路線由淮水入泗水而后入黃河。
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1],陽鳥攸居[2]。三江既入[3],震澤厎定[4]。筿簜既敷[5],厥草惟夭[6],厥木惟喬[7]。厥土惟涂泥[8]。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9]。
【注釋】
[1]彭蠡:一說是今鄱陽湖。豬:同“潴”,水停下聚合的地方。[2]陽鳥:鳥讀為島。陽島,即揚州附近海上的各個島嶼,大概如臺灣、海南等島嶼,南方陽位也。另有說法是指候鳥,如大雁一類。攸:以。[3]三江:有多種解釋,《初學記》引鄭玄說指岷江、漢水與贛江。入:流入大海。[4]震澤:江蘇太湖。厎定:得到安定。[5]筿:小的竹子。簜:大的竹子。[6]夭:茂盛,繁盛。[7]喬:高,大。[8]涂泥:潮濕的泥土。《說文》中解釋說:“泥,黑土在水中者也。”[9]上錯:依照阮元校增“上”字。孔安國曰:“田第九,賦第七,雜出第六。”
【譯文】
北至淮河,南至大海,這是揚州地區:彭蠡澤已經貯蓄了又多又深的水,南方島嶼上的人們也可以在上面安居樂業了。 浩浩的三江水已經流入大海,震澤的水利工程也已獲得成功。小竹和大竹到處生長起來,原野的草生長得很茂盛,樹木也都長得很高。這里是一片低洼潮濕的土地,土地的質量在九州中屬第九等。這里的人民繳納第七等賦稅,也可以間雜繳納第六等的賦稅。
厥貢惟金三品[1],瑤、琨、筿、簜、齒、革、羽、毛惟木[2]。島夷卉服[3]。厥篚織貝[4],厥包橘柚[5],錫貢[6]。沿于江、海,達于淮、泗。
【注釋】
[1]金三品:指金、銀、銅三種金屬。[2]瑤:美玉。琨:美石。齒:象牙。革:犀牛的皮。羽:鳥的羽毛。毛:旄牛尾。惟:與,和。木:木材。[3]島夷:沿海各島的人。卉服:草服,蓑衣、草笠之類可以避雨的東西。[4]織貝:吉貝,貝錦,是夷語的音譯。[5]包:裹,圍。[6]錫貢:黃式三曰:“錫亦貢也。”錫,一說是同“賜”,一說是金屬的一種。
【譯文】
其貢品是金、銀、銅三種金屬,還有美玉、小竹、大竹、象牙、犀牛皮、鳥羽、旄牛尾和木材。海島一帶進貢草制的蓑衣、草笠,還要把絲織品放在筐內,把橘子和柚子打成包裹作為貢品進獻。橘柚不是常貢,待賜命才貢,以供祭祀、燕賓客。進貢的路線沿長江兩岸者由長江入淮河,由淮河入泗水。沿海各地則順著海岸進入長江,由長江入淮河,再由淮河入泗水。
荊及衡陽惟荊州[1]:江、漢朝宗于海[2],九江孔殷[3]。沱、潛既道[4],云土、夢作乂[5]。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6],杶、榦、栝、柏[7],礪、砥、砮、丹惟箘、簵、楛[8]。三邦厎貢厥名[9],包匭菁茅[10],厥篚玄璣組[11],九江納錫大龜[12]。
【注釋】
[1]荊:山名,在現在的湖北南漳縣的西北部。衡:山名,在今湖南衡山縣。[2]朝宗:諸侯朝見天子,春天時候的朝見叫朝,夏天時候的朝見叫宗。這里是比喻的用法,說的是長江漢水流入大海。[3]九江:指的是湖北武漢到江西九江之間的眾多的河流。孔:大。殷:盛大,多。[4]沱、潛:沱水,長江的支流,在今湖北枝江縣;潛水,漢水的支流,在今湖北潛江縣。道:疏導。[5]云土、夢:即云夢,二澤名。《左傳》說:“江南為云,江北為夢。”作:指耕作。乂:治理,管理。[6]毛:通“旄”,指的是旄牛尾。惟:連詞,和、與。[7]杶:椿樹。榦:可以用來做弓的柘木。栝:檜樹。[8]礪:質地粗的磨刀石。砥:質地細的磨刀石。砮:石制的箭鏃。丹:丹砂。箘、簵:美竹,可以用來制作箭桿。楛:一種灌木名,它的條能夠作箭桿使用。[9]三邦:《孔傳》說的是近澤三國,此處大概應該是泛指諸多邦國。名:名產。[10]包:包裹。匭:匣子。[11]玄:赤黑色。:絳紅色。玄,指彩色絲綢。璣:不圓的珠。組:絲帶。[12]納:入。錫:同“賜”,進貢。
【譯文】
從荊山到衡山南面是荊州地區:長江和漢水共同流入大海,許多長江支流的水集中在洞庭湖一帶,水勢大極了!長江的支流和漢水的支流也都已經疏通了,云夢澤一帶的土地也大都可以耕種了。這里也是一片低洼潮濕的土地,土地的質量在九州中屬第八等,應該繳納第三等賦稅。應該進貢鳥羽、牛尾、象牙、犀牛皮和三種金屬,以及杶、榦、栝、柏四種木材,還有磨刀的石頭、制箭頭的石頭、丹砂,以及竹筍、美竹、楛樹等。州內各國,都貢上當地的特產,將帶有毛刺的茅草放在匣內包裝起來,把黑色的、淺紅色的絲織品和珍珠、絲帶子一類東西放在竹筐內,一并貢來。沿江一帶及長江的許多支流地區還要貢上大龜。
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1],至于南河[2]。
【注釋】
[1]逾:越。[2]南河:指河南洛陽鞏縣一帶的河。
【譯文】
進貢的路線由長江順流入其支流,再由長江的支流進入漢水的支流,由漢水的支流入漢水,然后登岸由陸路到洛水,再由洛水進入黃河。
荊[1]、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2],滎波既豬[3]。導菏澤[4],被孟豬[5]。厥土惟壤,下土墳壚[6]。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枲、、纻[7],厥篚纖、纊[8],錫貢磬錯[9]。浮于洛,達于河。
【注釋】
[1]荊:荊山,在現在的湖北南漳縣西北。[2]伊:水名,源出今河南盧氏縣。洛:水名,源出今陜西洛南縣。瀍:水名,源出今河南孟津縣。澗:水名,源出今河南澠池縣。[3]滎波:即滎播,澤名,在今河南滎陽縣境。豬:潴,水停聚。[4]導:疏通。菏澤:地名,在今山東定陶縣。[5]被:覆。菏澤水衍溢時,疏導其水入于孟豬。孟豬:澤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6]壚:硬土。[7]纻:麻。[8]纊:細棉絮。[9]磬錯:可以做成玉磬的石頭。
【譯文】
從荊山到黃河是豫州地區:伊水、洛水、瀍水、澗水都流入黃河。滎波澤已經治好,可以貯存大量的河水,使河水不致橫溢了。菏澤與孟豬澤之間也疏通了,只有水勢極大的時候才可能覆被孟豬澤。這里是一片石灰性的沖積土,土的底層是砂漿。這片耕地在九州之中屬第四等,應該繳納第二等賦稅,間或繳納第一等賦稅。應進貢漆、大麻、細葛布、麻,還要把細棉用筐子包裝起來和治琢好的磬一并貢來。進貢的路線由洛水直入黃河。
華陽、黑水惟梁州[1]:岷、嶓既藝[2],沱、潛既道。蔡、蒙旅平[3],和夷厎績[4]。厥土青黎[5],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6]。 厥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織皮[7]。西傾因桓是來[8]。浮于潛,逾于沔[9],入于渭,亂于河[10]。
【注釋】
[1]華:華山。黑水:說法很多,一說是怒江。[2]岷:岷山,現在四川北部。嶓:嶓冢山,在陜西寧強縣西北。藝:管理。[3]蔡:峨嵋山。蒙:山名,在今四川雅安北。旅:大道、大路。[4]和:水名,即今大渡河。[5]青黎:黑。[6]三錯:《孔傳》說:“雜出第七第九三等。”[7]璆:美玉。鏤:剛鐵。織皮:毛織物。[8]西傾:山名,位于甘肅、青海交界處。桓:桓水,就是白水,今名白龍江。[9]沔:漢水的上游,源出陜西。[10]亂:橫渡。

▲ 岷江
【譯文】
從華山的南面西至黑水,是梁州地區:岷山和嶓冢山都已經能夠種莊稼了,沱江和潛水也都疏通了。蔡山和蒙山的工程也已完工,和水一帶的民眾也前來報告治理的成績。這里是一片黑色的土地,土地的質量在九州之中屬第七等,應繳納第八等賦稅,也可間或繳納第七等與第九等賦稅。要進貢美玉、鐵、銀、剛鐵、硬石和磬,以及熊、羆、狐、貍四種獸皮。進貢可由西傾山區順著桓水前來,經過漢水支流入沔水,然后舍舟登陸,由沔水進入渭水,由渭水橫渡入黃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1]:弱水既西[2],涇屬渭汭[3],漆沮既從[4],灃水攸同[5]。荊、岐既旅[6],終南、淳物,至于鳥鼠[7]。原隰厎績[8],至于豬野[9]。三危既宅[10],三苗丕敘[11]。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厥貢惟球、琳、瑯玕[12]。浮于積石[13],至于龍門[14]、西河,會于渭汭。織皮昆侖、析支、渠搜[15],西戎即敘[16]。
【注釋】
[1]西河:冀州西邊的黃河。[2]弱水:西流入居延海。[3]涇、渭:都是陜西的大河。涇水流入渭水處叫渭汭。屬:流入。[4]漆沮:漆沮注入渭水。[5]灃水:流入渭河,源出陜西。[6]荊:荊山,在今陜西富平縣西南,而非湖北的荊山。岐:岐山,在今陜西岐山縣東北。旅:治理,管理。[7]終南:就是現在的邠秦嶺。淳物:太白山。鳥鼠:山名,在今甘肅源縣西南。[8]原隰:就是現在陜西彬縣、淳化縣、永壽縣和旬邑縣。隰:低濕的地。[9]豬野:澤名,在今甘肅民勤縣。[10]三危:山名,在現在的甘肅敦煌以南。[11]三苗:遠古的一個部族。《史記·五帝本紀》說:“舜遷三苗于三危。”丕,大。敘:順。[12]球:美玉。琳:美石。瑯玕:圓形的玉石。[13]積石:山名,在今青海西寧西南。在這里指的是流經該山下的黃河。[14]龍門:山名,在今陜西韓城縣東北。黃河從中穿過。[15]析支:山名,在今青海西寧西南。渠搜:山名。[16]西戎:古代我國西北部民族的總稱。即:就。
【譯文】
從黑水到西河是雍州地區:弱水在疏通之后,便向西流去;涇水已經疏通,從北面流入渭水;漆水和沮水在疏通之后,從北面流入渭水,灃水從南面流入渭水。荊山和岐山的工程已經完工,終南山、淳物山一直到鳥鼠山的水利工程都已經全部竣工。平原一帶一直到豬野的水利工程都取得了很大成績。三危這個地方已經允許住人了,因而三苗人民得到了很好的安置。這里是一片黃色的土壤,土地的質量在九州中屬第一等,這里的人民應該繳納第六等賦稅。應該進貢的是美玉、美石和寶珠一類物品。進貢的路線由積石山附近進入黃河,順流至龍門、西河,所有運送貢物的船只聚集在渭河的彎曲處。昆侖、析支、渠搜等西戎國家都要按照規定進貢皮制衣料。
導岍及岐[1],至于荊山[2],逾于河。壺口、雷首至于太岳[3]。厎柱、析城至于王屋[4]。太行、恒山至于碣石[5],入于海。
【注釋】
[1]導:疏通道路。岍:山名,在今陜西隴縣。岐:岐山,在今陜西岐山縣。[2]荊:荊山,在今陜西富平。[3]壺口:山名,在黃河的東岸。雷首:山名,在今山西永濟縣。太岳:霍太山。[4]厎柱:即三門山,位于今天的河南。析城:山名,在今山西陽城縣。王屋:山名,在今河南與山西垣曲縣之間。[5]太行:山名,在今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處。恒山:在今河北曲陽縣與山西接壤處,古稱北岳。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撫寧二縣交界處。

▲ 太行晴雪
【譯文】
疏通了岍山和岐山,一直疏鑿到荊山,穿過黃河,其間從壺口山、雷首山一直到太岳山都得到了疏鑿。從厎柱山、析城山到王屋山,再從太行山、恒山一直到碣石的水利工程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黃河得以暢流入海了。
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1]。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2]。
【注釋】
[1]朱圉:山名,在今甘肅甘谷縣。太華:即華山,也被稱之為西岳。[2]熊耳:山名,在今河南桐柏縣。外方:即嵩山,古稱中岳。桐柏:山名,在今河南桐柏縣。陪尾:山名,在今湖北安陸縣。
【譯文】
由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到太華山,再由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到陪尾山的水利工程都得到了治理。
導嶓冢至于荊山[1]。內方至于大別[2]。岷山之陽至于衡山[3],過九江至于敷淺原[4]。
【注釋】
[1]嶓冢:山名,現在的陜西寧強縣西北。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西南。[2]內方:山名,又名章山,在今湖北鐘祥縣西南。大別:即大別山。[3]岷山:在今四川松潘縣北。衡山:古稱南岳,在今湖南衡山縣。[4]九江:一說是洞庭湖。一說是從現在的湖北武漢到江西九江之間的眾多支流。敷淺原:就是今天的廬山東麓。
【譯文】
從嶓冢山到荊山,從內方山到大別山也都得到了疏通和開鑿。從岷山的南面到衡山,越過九江,一直到廬山東麓的水利也都得到了治理。
導弱水至于合黎[1],馀波入于流沙[2]。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注釋】
[1]導:疏導。合黎:山名,在今甘肅山丹、張掖、高臺、酒泉之北。[2]馀波:指河水的下游。流沙:就是合黎山以北的沙漠。

▲ 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譯文】
把弱水疏通到合黎,下游流入沙漠地帶。把黑水疏通到三危,下游流入南海。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1],東至于厎柱,又東至于孟津[2],東過洛汭,至于大伾[3];北過洚水[4],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5],同為逆河[6],入于海。
【注釋】
[1]華陰:華山的北面。[2]孟津:位于現在的河南西北部的孟津縣。[3]大伾:山名,在今河南浚懸西南。[4]洚水:指漳、洚合流的漳水,在今河北省境內進入黃河。[5]播:分布。九河:指兗州之九河。[6]同為逆河:同,重合。下游又合而名為逆河。
【譯文】
又疏導黃河,先在積石山施工,一直疏鑿到龍門山,又向南到華山的北面,然后向東經過厎柱山、孟津、洛水的彎曲處到大伾山;然后又折轉向北,途經洚水,到大陸澤;再向北分為九條支流,這九條支流共同承載著黃河的大水,把它順利地導入大海。
嶓冢導漾[1],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2];過三澨[3],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4],入于海。
【注釋】
[1]漾:漢水的上游。[2]滄浪:就是現在的漢水的下流。[3]三澨:水名,大概位置在今天的湖北省境內。[4]北江:即漢水。
【譯文】
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則為漢水,再向東流便是滄浪水;經過三澨水,到達大別山,向南流入長江。向東便匯成大澤,即彭蠡澤;向東稱北江,然后由長江流入大海。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澧[1];過九江,至于東陵[2];東迆北[3],會于匯[4];東為中江[5],入于海。
【注釋】
[1]澧:古代流入長江的一個水系,在今天的岳陽城。[2]東陵:舊注為漢代盧江郡金蘭縣西北的東陵鄉,在現在的河南固始、商城之間。[3]迆:水斜向流淌。[4]匯:是“淮”的假借字。[5]中江:指岷江。
【譯文】
從岷山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則分出一條支流稱沱水;再向東到澧水;經過九江到了東陵,然后蜿蜒斜行而東北和淮水相會;向東則為岷江,然后流入大海。
導沇水[1],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2];東出于陶丘北[3],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
【注釋】
[1]沇:水名,濟水的上游,在今天的河南濟源縣以西。[2]溢:原意是因為水多而向外流,這里引申為水動蕩奔突而出。滎:滎澤,在今天的河南滎陽東邊的黃河以南,在漢代時已成平地。[3]陶丘:在今山東定陶縣西南部。
【譯文】
疏導沇水,東流則名為濟水,然后流入黃河,河水流溢而成為滎澤;然后自陶丘的北面向東流去,一直流入菏澤;再向東北和汶水相會,又向北流,然后反轉向東流入大海。
導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1],東入于海。導渭自鳥鼠同穴[2],東會于灃,又東會于涇;又東過漆沮,入于河。導洛自熊耳,東北,會于澗、瀍;又東,會于伊;又東北,入于河。
【注釋】
[1]東會于泗、沂:沂水流入了泗水,泗水后來又流入淮河。淮河在今江蘇阜寧縣東入海。[2]鳥鼠同穴:山名,即鳥鼠山,就是渭水的源頭。
【譯文】
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向東和泗水、沂水相會,再向東流入大海。從鳥鼠山開始疏導渭水,向東和灃水相會,再向東和涇水相會;然后向東經過漆水、沮水流入黃河。從熊耳山開始疏導洛水,向東北則與澗水、瀍水相會;又向東和伊水相會,然后從東北流入黃河。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1],九山刊旅[2],九川滌源[3],九澤既陂[4],四海會同[5]。六府孔修[6],庶土交正[7],厎慎財賦[8],咸則三壤成賦[9]。中邦錫土、姓[10],祗臺德先[11],不距朕行[12]。
【注釋】
[1]隩:可以定居的地方。宅:動詞,居住。[2]九山:見前面注解。刊:削除,砍。旅:管理、治理。[3]滌源:疏通水流。[4]九澤:上文所列舉的九個湖澤。陂:修筑堤壩。[5]四海:泛指九州大地。《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會同:指進貢的道路被疏通了。[6]六府:水、火、金、木、土、谷。孔:很。修:治。[7]交:俱,遍。正:同“征”。[8]厎:定,規定,確定。[9]則:準則,取法。三壤:指的就是各種等級的土壤。成:定。[10]中邦:所謂的天子之邦,即華夏族的聚居地。錫:賜。[11]祗:敬,敬重。臺:我。[12]不距朕行:鄭玄說:“不距違我天子政教所行。”意思就是不違背天子所推行的德教。
【譯文】
九州水利工程都已經完工:四方的土地都可以居住了,九州的大山都已經開鑿治理,九州的河流也都已疏通,九州的大澤也都筑起堤防,不至于決堤了。海內的貢道都暢通無阻了。六府的政務都治理得非常好,九州的土地都得到了正確的考查,并根據各地區土地質量,謹慎地規定了不同的賦稅,各地人民都要根據土質優劣的三種規定交納賦稅。九州之內的土地都分封給諸侯并賜之以姓氏。諸侯們應該把尊敬我所推崇的德行放在第一地位,不準違背我所推行的德教。

▲ 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
五百里甸服[1]。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铚[2],三百里納秸服[3],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4]。百里采[5],二百里男邦[6],三百里諸侯[7]。五百里綏服[8]。三百里揆文教[9],二百里奮武衛[10]。五百里要服[11]。三百里夷[12],二百里蔡[13]。五百里荒服[14]。三百里蠻[15],二百里流[16]。
【注釋】
[1]服:根據離天子的距離而從事的事,按遠近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2]納:交。總:指禾的總體,連桿帶穗都包括在內。铚:就是禾穗。[3]秸:谷子稈。[4]侯服:江聲說:“侯之言侯,侯順逆,兼司侯王命。”[5]采:事,指為天子服役。[6]男邦:男,任。男邦,管理國家的事務。[7]諸侯:《孔傳》說:“同為王者斥侯。”《孔疏》說:“斥侯,謂檢行險阻,伺候盜賊。”諸,多。候,同“侯”。[8]綏服:《孔傳》說:“安服王者之政教。”指為天子安撫遠邦,所以就叫綏服。綏,安。[9]揆:度。[10]奮武衛:奮力練武來保衛王者。[11]要服:要,要求。接受王者的命令而服事之,叫要服。[12]夷:平,相約和平地相處。[13]蔡:法,就是約定好一致遵守王法。[14]荒服:荒,遠。替天子守衛邊遠地區就叫荒服。[15]蠻:動詞,意思是維持隸屬關系。[16]流:隨便處理進貢這件事情,貢否不定。
【譯文】
王城以外的五百里屬于甸服。相距王城一百里者,將割下的莊稼貢來;二百里者,將莊稼的穗頭貢來;三百里者,將莊稼脫去芒尖貢來;四百里者貢粟;五百里者貢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為侯服。其間百里者,人民為國王服各種勞役;二百里者,人民為國王服規定的勞役;三百里以外者,人民主要擔任戍守之責。侯服以外的五百里為綏服。其間三百里以內者要設立掌管文教的官來推行文教;二百里的人民要勤奮地熟悉武事,以便保衛國王。綏服以外的五百里為要服。其間三百里以內的人民要服從與其他地方和平相處;二百里的人民,要遵守相同的法令。要服以外的五百里為荒服。對其間三百里以內的人民的各種要求可以從簡,只維持隸屬關系;二百里的人民無固定的貢賦。
東漸于海[1],西被于流沙[2],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3]。禹錫玄圭[4],告厥成功。
【注釋】
[1]漸:入,到。[2]被:及,到。[3]聲教:有聲之教。四海:就是指全天下。[4]錫:賜,被賜。玄圭:玄色的、上圓下方的瑞玉。

▲ 玉琮象征權威
【譯文】
東面到大海,西面到沙漠地帶,從北方到南方,四海之內都受到了國王的德教。因此帝舜賜給禹以玄圭,用以表彰禹所完成的巨大功業。
商書
湯誓
王曰:“格爾眾庶[1],悉聽朕言。非臺小子敢行稱亂[2]!有夏多罪,天命殛之[3]。今爾有眾[4],汝曰:‘我后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5]?’予惟聞汝眾言[6],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臺[7]?’夏王率遏眾力[8],率割夏邑[9]。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10]!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11],今朕必往。
【注釋】
[1]格:動詞,到,來。[2]臺:代詞,我。[3]有夏:夏國。有,助詞,沒有實在意義。殛:誅殺。[4]有眾:眾人。有,助詞,沒有實在意義。[5]穡事:種植莊稼的事。割:通“曷”,疑問代詞,為什么。正:通“征”,征討,征伐。[6]惟:同“雖”。[7]如臺:表示發出疑問,如何。[8]率:語氣助詞。遏:通“竭”,盡。率遏眾力,竭盡民力。[9]割:剝削,剝取。[10]時:代詞,是,這個。曷:何,什么時候。[11]茲:代詞,此,這樣。
【譯文】
王說:“來吧!諸位,你們都要服從我。不是我大膽發動戰爭,是因為夏王犯了許多罪行,上天命令我前去討伐他。現在,你們大家常說:‘我們的國王太不體貼我們了,把我們種莊稼的事都舍棄了,讓我們去征戰夏桀。我聽到你們說了這些話,知道夏桀犯了許多罪行,我怕上天發怒,不敢不討伐夏國。現在你們將要問我說:‘夏桀的罪行究竟怎樣呢?’夏桀一直要人民負擔沉重的勞役,人民的力量都用光了,還在國內殘酷地剝削壓迫人民,人民對夏桀的統治極度不滿。大家都怠于奉上,對國君的態度很不友好,說:‘你這個太陽呀,什么時候消失呢?我愿意和你一起死去!’夏國的統治,已經壞到這種程度,現在我下決心要去討伐他。
“爾尚輔予一人[1],致天之罰[2],予其大賚汝[3]!爾無不信,朕不食言[4]。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5],罔有攸赦。”
【注釋】
[1]尚:庶幾,表示提出希望。一人:君王自稱,說自己只能當一人,相當于后代的“孤家寡人”一類。[2]致:動詞,達到,用。[3]其:將。賚:賞賜。[4]食言:不真實的、欺騙人的話,說假話。[5]孥:通“奴”。降成奴隸。戮:刑戮。奴戮:或以為奴,或加刑戮,這是古代刑罰的一種方式。

▲ 玉制奴隸像
【譯文】
“你們只要輔助我,奉行上天的命令討伐夏國,我就要大大地獎賞你們!你們不要不相信,我是決不會食言的。假若你們不服從我的話,我就要懲罰你們,讓你們或當奴隸或加刑戮,決不寬恕。”
周書
牧誓[1]
時甲子昧爽[2],王朝至于商郊牧野[3],乃誓。王左杖黃鉞[4],右秉白旄以麾[5],曰:“逖矣[6],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7],司徒、司馬、司空[8],亞旅、師氏[9],千夫長、百夫長[10],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11]。稱爾戈[12],比爾干[13],立爾矛[14],予其誓。”
【注釋】
[1]牧:指牧野,商都郊區地名,在商都朝歌南七十里,今河南淇縣北。[2]甲子:甲子日。昧爽:太陽還沒有出來的時候。[3]商郊:商都朝歌的遠郊。[4]杖:名詞用作動詞,拿著。鉞:斧子。黃鉞,是王權的象征。[5]秉:執持,拿著。旄:旄牛尾。麾:通“揮”,指揮。[6]逖:遙遠、遠。[7]冢君:邦國的君主。御事:邦國的治事大臣。[8]司徒、司馬、司空:官名。[9]亞旅、師氏:官名。亞旅,上大夫。師氏,中大夫。[10]千夫長、百夫長:官名。千夫長,師的主帥。百夫長,旅的主帥。[11]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當時西南方的八個諸侯國。庸,在今湖北房縣境內。蜀,在今四川西部地區。羌,在今甘肅東南地區。髳,在今甘肅四川交界地區。微,在今陜西郿縣境。盧,在今湖北南彰縣境。彭,在今甘肅鎮原縣東。濮,在今湖北省。[12]稱:舉。戈:戟。[13]比:排列。干:盾牌。[14]矛:兵器。

▲ 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譯文】
在二月五日的黎明時刻,武王率領軍隊到了商的首都朝歌郊外一個叫作牧野的地方,并在那里舉行誓師大會。武王左手拿著黃金裝飾的青銅大斧,右手拿著指揮用的白色的旗子,說:“辛苦了,你們這些從西方遠道而來從征的將士們。”武王說:“啊!我們尊敬的友邦國君以及諸位官員和各部落從征的將士們,舉起你們的戈,排好你們的盾,立好你們的矛,我們的誓師大會就要開始了。”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1];牝雞之晨,惟家之索[2]。’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3],昏棄厥肆祀弗答[4],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5]。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6],是崇是長[7],是信是使[8],是以為大夫卿士[9]。俾暴虐于百姓[10],以奸宄于商邑[11]。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12]。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13]、七步,乃止齊焉[14]。夫子勖哉[15]!不愆于四伐[16]、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勖哉夫子!尚桓桓[17],如虎如貔[18],如熊如羆[19],于商郊[20]。弗迓克奔以役西土[21],勖哉夫子!爾所弗勖[22],其于爾躬有戮[23]!”
【注釋】
[1]晨:晨鳴。[2]索:空,敗落。[3]婦:指妲己。[4]昏:輕蔑,輕視,看不起。祀:祭名。答:問。[5]遺:僅存的。迪:用。[6]逋:逃亡、逃跑。逋逃:就是逃走。[7]是:就。崇:尊敬。[8]信:信任。使:用。[9]大夫卿士:官名。[10]俾:使。[11]奸宄:犯法作亂的意思。[12]發:武王的名。恭行:恭敬地執行。[13]愆:過,指超過,越過。[14]止齊:整頓軍隊。[15]夫子:將士。勖:勉力,認真地遵守。[16]伐:擊打。[17]尚:副詞,當。桓桓:威武的樣子。[18]貔:豹一類的猛獸。[19]羆:熊的一種。[20]于:往。[21]迓:禁止。克:能夠。役:幫助。西土:指的就是周。[22]所:若。[23]躬:身。戮:懲治。
【譯文】
武王說:“古人說過:‘母雞是不應當在早晨打鳴的,如果母雞在早晨打鳴,這個家庭就要敗落了。’現在商王紂只是聽信婦人的話,輕蔑地拋棄了對祖宗的祭祀, 對于祭祀的大事不聞不問;昏庸無道,竟然對同宗的長輩和同宗的弟兄不加進用,反而只對四方許多逃亡的罪人崇敬、提拔、信任、使用,任用這些人做卿士大夫一類的官。他們殘暴地對待百姓,在商的國都任意犯法作亂。現在我姬發恭敬地按照上天的意志來討伐商紂了。今天的這場戰斗,在行進中不超過六步、七步就停下來,把隊伍整頓一下。勇敢的戰士們,努力吧!在刺殺中,不超過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刺殺就停止下來,休整一下。努力吧!勇敢的戰士們。要威武雄壯,像虎、豹、熊、羆一樣勇猛,在殷商國都的郊外大戰一場。不要殺掉殷商軍隊中前來投降的人,以便使這些人為我們服務。努力吧!勇敢的戰士們。假如你們不努力作戰,我就要把你們殺掉!”

▲ 戰爭圖
大誥[1]
王若曰[2]:“猷!大誥爾多邦越爾御事[3]。弗吊[4]!天降割于我家[5],不少延[6]。洪惟我幼沖人[7],嗣無疆大歷服[8]。弗造哲[9],迪民康[10],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11]?
【注釋】
[1]大誥:大,廣、遍、重的意思。誥,上對下所說的話。大誥,是記載周公對諸侯和官員們所做的告辭。[2]王:指攝政王周公。若:代詞,這樣。[3]多邦:指的是眾諸侯國。越:連詞,與,和。御:治。[4]吊:善。弗吊,就是指很不幸。[5]割:災害、災難。[6]延:間斷,停息。[7]洪惟:句首發語詞。我:第一人稱代詞,我或者我們的。幼沖人:未成年的,這里指的是成王。沖,稚嫩的。[8]大歷服:歷,久。服,事。大歷服,偉大久遠的事業,也就是說王業。[9]造:遭遇,遭受。哲:明智的人。[10]迪:引導,啟發。康:安。[11]矧:況且,何況。格:動詞,至。格知,就是感到、知道、了解的意思。
【譯文】
周公說:“啊!我要鄭重地向你們各國諸侯和你們的部下官吏宣布:很不幸,上天把大禍降臨給我們國家了,災禍在繼續發展,沒有停息。現在我代替我年幼的侄兒執掌我們的王業,但我卻沒有遇到明智的人,把我們的人民引導到安全的地方,何況說知道天命呢?
“已[1]!予惟小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朕攸濟[2]。敷賁敷前人受命[3],茲不忘大功。予不敢閉于天降威[4],用寧王遺我大寶龜[5],紹天明[6]。
【注釋】
[1]已:嘆詞,相當于“唉”。[2]攸濟:攸,所。濟,就是渡。[3]賁:三足龜。敷前人:輔佐前人。敷,輔助,幫助,輔佐。[4]閉:隱藏,藏著,隱瞞。威:可畏的事,指災難。[5]寧王:就是文王,“寧”是“文”的訛字。一說為武王,因武王克殷而安天下,所以稱其為寧王。遺:留下、遺留。[6]紹:明,顯明。天明:即天命,就是天意。“明”是“命”的假借字。
【譯文】
“唉!我的處境就好像渡過深淵那樣危險,我只好到上天那里去尋找渡過難關的辦法了。擺下占卜用的大龜吧, 讓它來宣布我們的前輩是如何在上天那里接受任命的,這樣的大功,是不應當忘記的。我不敢隱藏上天的威嚴意旨,用文王遺留給我們的大寶龜進行占卜,我們就可以問明白上天的用意了。
“即命曰[1]:有大艱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2]。殷小腆誕敢紀其敘[3]。天降威[4],知我國有疵[5],民不康,曰:予復!反鄙我周邦[6],今蠢今翼[7]。日民獻有十夫予翼[8],以于敉寧、武圖功[9]。我有大事,休[10]?朕卜并吉。
【注釋】
[1]即命:用大寶龜來占卜。即:就。命:問。[2]越:在,于。茲:這時。蠢:想要動的意思。[3]腆:主。小腆:謂武庚。紀其敘:組織他們的殘余。紀:組織。敘:余,剩下的。[4]天降威:威,通“畏”,可怕的事。天降下可怕的事,指武王死了。[5]疵:毛病,引申為困難,指的是成王年幼,周公被疑。[6]鄙:鄙視,輕視,看不起。[7]今蠢今翼:意思是說現在發動起叛亂了。蠢:動。翼:通“翌”,翌日,明天。[8]日:近日。獻:通“賢”,指賢人。翼:幫助,協助。予翼:即翼予,幫助我。[9]敉:通“彌”,終,達成,完成。圖功:圖,謀。功,功業。[10]大事:戰爭方面的事,戰事。休:美,吉利。
【譯文】
“結果就得到卜辭,說:西方要有很大的災難,西方人也不會平靜。于是這些陰謀叛亂的人就更加蠢蠢欲動。殷商的余孽竟然膽敢妄圖恢復他們的統治地位。上天給我們降下了災難。他們知道我們國家因為這種災難,人民很不安寧,居然說我們要恢復我們的統治,反而更加看不起我們周國,現在他們發動叛亂了。有的地方的人民響應他們這種叛亂。但只要有十個人做我的助手,我就可以平定叛亂,完成文王、武王所力圖達到的功業。我現在要發動平定叛亂的戰爭,這樣做究竟好不好呢?我的占卜告訴我這樣做是吉利的!
“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1]、御事,曰:‘予得吉卜,予惟以爾庶邦于伐殷逋播臣[2]。’爾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曰:‘艱大,民不靜,亦惟在王宮邦君室[3]。越予小子考翼[4],不可征,王害不違卜[5]?’
【注釋】
[1]肆:所以,因此。越:與,和,以及。尹氏:史官。庶士:眾士。[2]惟:謀,打算。以:與。于:往,去。逋播臣:逋,逃亡,逃跑。播,散,散布。逋播臣,指祿父。[3]惟:在。[4]越:句首語氣詞。予小子:諸侯們的自稱。考:長輩。翼:思慮,想。[5]害:通“何”,為什么。

▲ 甲骨卜辭
【譯文】
“因此,我要告訴我們友邦的國君以及各位官員說:‘我得到了吉利的卜兆,我要率領你們去討伐殷國那些逃亡叛亂的人。’ 可是,你們這些國君和你們的許多官吏,都來反對我的意見,說:‘困難太大了,民心也很不穩定,還要考慮那些發動叛亂的人有的就出在王宮里面和邦君的家里,并且是我們的長輩,不應當去討伐他們。王啊!你為什么不違背占卜呢?’
“肆予沖人永思艱[1],曰:嗚呼!允蠢鰥寡[2],哀哉!予造天役[3],遺大投艱于朕身[4]。越予沖人不自恤[5]。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御事綏予曰[6]:‘無毖于恤[7],不可不成乃寧考圖功[8]。’
【注釋】
[1]肆:今,現在。[2]允:誠,真的。蠢:動,驚動。鰥寡:指單身男女。[3]造:遭受。役:役使。[4]遺:給。投:擲。艱:困難的事。[5]越:句首語氣詞。予:我,我們。恤:憂慮,顧慮。[6]義:宜,應當,應該。綏:安慰,勸解。[7]無:不要。毖:操勞。[8]寧考:文考。圖功:大業。
【譯文】
“現在我應當為我們年幼的國王慎重地考慮出征的困難了。唉!實在是這樣,一旦發動戰爭,就要驚擾千家萬戶,甚至包括無夫無妻的人在內,這多么令人悲哀啊!我們遭到天災,上天把非常嚴重的困難,投到我以及我們幼主的身上,我不能只為自身的安危憂慮。我猜想你們各位國君和你們的官吏們,也會這樣勸告我:‘不應當過分地操勞于自己的安危,應當去完成你的父親文王所力圖成就的功業。’
“已!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1]。天休于寧王[2],興我小邦周,寧王惟卜用,克綏受茲命[3]。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嗚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4]!”
【注釋】
[1]替:廢棄,廢去。[2]休:嘉獎,恩惠于。[3]克:能夠。綏:安。[4]丕:大。基:事業。
【譯文】
“唉!我想我是文王的兒子,我不敢廢棄上天的命令。上天嘉獎文王,使我們這個小小的周國興盛起來,文王通過占卜,繼承了上天所授給的大命。現在上天命令臣民幫助我們,何況我們又通過占卜了解到上天的這番用意呢?唉!上天的這種明確的意旨,人們應該敬畏,還是幫助我把我們的統治大大地加強吧!”
周公曰:“爾惟舊人[1],爾丕克遠省[2],爾知寧王若勤哉[3]!天毖我成功所[4],予不敢不極卒寧王圖事[5]。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6]:天棐忱辭[7],其考我民[8],予曷其不于前寧人圖功攸終[9]?
【注釋】
[1]惟:是。舊人:老臣。[2]省:省識,省察。[3]若:怎么樣。[4]:隱秘。毖:給與。所:名詞,道,辦法。[5]極:通“亟”,快速,迅速。[6]化誘:教導,教育勸導。[7]棐:輔助,幫助。忱辭:誠懇或真實的話,指寶龜所顯示的吉兆。[8]考:成就,事業,功業。[9]于:往,到,去。攸:謀求。終:完成。

▲ 見天子禮
【譯文】
周公說:“你們是曾經輔佐過文王的老臣,你們能夠很好地回顧一下遙遠的過去嗎?你們知道文王是如何勤勞嗎?上天之所以讓我們國家多難,是他秘密地告訴我們成功的途徑,我不敢不盡一切努力來完成文王所力圖成就的事業。所以,我就用這番偉大的道理,教育勸導你們各位諸侯國君,上天那些誠懇的表示贊助的言辭,說明上天將要成就我們的臣民,我為什么不去繼承文王的事業,而去爭取最后的勝利呢?
“天亦惟用勤毖我民[1],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寧人攸受休畢[2]?”
【注釋】
[1]勤:辛勞。毖:給,向。[2]休畢:休,善,美。畢,完成。
【譯文】
“上天也因此經常向我們發出命令,好像要去掉自己身上疾病那樣迫切,我怎敢不去努力地完成文王從上天那里所接受的神圣的事業呢?”
周公曰:“若昔朕其逝[1],朕言艱日思[2]。若考作室,既厎法[3],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4]?厥父菑[5],厥子乃弗肯播[6],矧肯獲?厥考翼其肯曰[7]:予有后弗棄基?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寧王大命[8]?若兄考[9],乃有友伐厥子[10],民養其勸弗救[11]?”
【注釋】
[1]若昔:如同從前。其:將要,逝:往。[2]艱日:艱難的日子。[3]厎:定。[4]堂:基,這里作動詞用,打基礎。矧:何況,下文“矧肯獲”中的“矧”也是這個意思。構:構筑,蓋房子。[5]菑:開墾土地。[6]播:播種。[7]考翼:考慮。其:豈,難道,通常用在反問句的開頭。[8]越卬:越,在。越卬,在我自己。敉:結束,完成。[9]考:死。[10]友:群,成群。[11]養:長。民養:就是人民之長,指諸侯和官員。民,人。
【譯文】
周公說:“在過去,我曾經跟隨武王到東方討伐殷國,所以我天天考慮著出兵東征的困難。譬如父親要蓋房子,已經確定了房子的蓋法,可是他的兒子卻不肯去奠定房子的地基,何況是蓋房子呢?他的父親把地耕好,他的兒子卻不肯播種,何況是收獲莊稼呢?做父親的是敬重自己的事業的,他怎么會說‘我的后代,不會毀掉我的事業’呢?所以,我怎敢不在我執掌大位期間親自去討伐叛亂,完成文王從上天那里接受的大命呢?又好比當父兄的,如果有的鄰國討伐他們的子弟,難道那些統治他們的侯王能夠勸阻他們不去救助自己的子弟嗎?”
王曰:“嗚呼!肆哉[1],爾庶邦君越爾御事。爽邦由哲[2],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3],爾時罔敢易法[4]!矧今天降戾于周邦[5]?惟大艱人誕鄰胥伐于厥室[6],爾亦不知天命不易?
【注釋】
[1]肆:努力,盡力。[2]爽:明,圣明。哲:哲人。[3]惟:有。迪:啟迪、引導。越:和、與。棐忱:輔助誠信的人。[4]時:代詞,是,這。易:更改。法:天意或者是天命。[5]矧:況且,何況。戾:定,指定命。[6]大艱人:大發難的人,指三監和武庚。誕:通“延”,引誘、勾結。鄰:鄰國。胥:相。
【譯文】
周公說:“唉!努力吧,各位諸侯國君以及你們的官吏們。要把國家治理好,就必須依靠圣明的人,而只有十個圣明的人才會了解上天的意旨,上天在誠心誠意地幫助我們周國,你們是不敢侮慢上天的決定的。今天,上天已經把這個決定下達到我們周國了,那些發動叛亂的人卻勾結殷人來討伐自己的同宗。你們不知道上天的大命是不能違背的嗎?
“予永念曰:天惟喪殷,若穡夫[1],予曷敢不終朕畝?天亦惟休于前寧人[2],予曷其極卜[3]?敢弗于從率寧人有指疆土[4]?矧今卜并吉?肆朕誕以爾東征[5]。天命不僭[6],卜陳惟若茲[7]!”
【注釋】
[1]穡夫:農夫。[2]休:獎勵。[3]極:棄。[4]于:往,去、到。從:重,再。率:循行,遵行。指:旨,美。有指,美好。[5]誕:大的意思。以:率領。[6]僭:逾越。[7]陳:示。若:順從。茲:如此,這。

▲ 若穡夫,予曷敢不終朕畝?
【譯文】
“我長時期地在考慮:上天是要滅掉殷國的,譬如種莊稼的農民,為了使莊稼長得好,總要把田畝中的雜草完全除掉。我怎敢不像農民那樣,除惡務盡呢?上天只贊助我們的前輩文王,我怎敢放下卜兆,怎敢不遵從上天的意旨,不遵循文王的意圖而不去保衛我們美好的國土呢?何況今天的占卜都是吉利的,因此我一定率領你們諸侯國君東征。上天的命令是不會有差錯的,占卜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召誥[1]
惟二月既望[2],越六日乙未[3],王朝步自周[4],則至于豐[5]。
【注釋】
[1]召誥:召,音為“紹”,在現在的陜西岐山縣西南,這里指的是召公。這篇是召公轉告周公之辭。[2]二月:成王七年二月。既望:指的是陰歷的十六。[3]越:至,到。[4]王:成王。步:行。周:指鎬京,在今西安市西南。[5]豐:文王廟在豐邑,意思是到豐邑祭告文王。
【譯文】
二月中旬,乙未這天,王早晨從周出發,到了豐。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1]。越若來三月[2],惟丙午朏[3]。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4]。厥既得卜[5],則經營[6]。越三日庚戌[7],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8]。越五日甲寅[9],位成[10]。
【注釋】
[1]太保:官名,當時召公曾做太保。先周公:先于周公,意思就是在周公的前面。相:視察,觀看。宅:居住的地方。[2]越若:句首語助詞。來三月:二月后的三月。[3]朏:新月初現光明,指的就是農歷每月初三。[4]卜宅:卜問住址。[5]得卜:得到吉卜。[6]經營:規劃,計劃。[7]庚戌:三月七日。[8]以:率領。庶殷:眾殷民。攻位:劃定宗廟、宮室、朝市的位置。攻,管理、治理。洛汭:洛水流入黃河的地方。汭,河流的會合處。[9]甲寅:三月十一日。[10]位成:位置確定了。

▲ 太保朝至于洛,卜宅。
【譯文】
太保召公在周公之前到洛地勘察宮室宗廟的基地。到了三月初三,新月露出光輝。又過了三日到戊申這一天,太保在早晨到了洛地,占卜宮室宗廟的基地。在占卜中得到吉兆,便開始營建。過了三天到庚戌這天,太保便率領許多殷民在洛水入黃河處營建宗廟宮室的基地。過了五日,到甲寅這天,位置確定了。
若翼日乙卯[1],周公朝至于洛,則達觀于新邑營[2]。越三日丁巳[3],用牲于郊[4],牛二。越翼日戊午[5],乃社于新邑[6],牛一,羊一,豕一。越七日甲子[7],周公乃朝用書命庶殷侯甸男邦伯[8]。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9]。
【注釋】
[1]若:等到。翼日:明日,第二天。乙卯:三月十二日。[2]達觀:視察。達,通。營:所經營的區域。[3]丁巳:三月十四日。[4]郊:南郊。周代祭天在都城的南郊。[5]戊午:農歷三月十五日。[6]社:祭祀土神。[7]甲子:農歷三月二十一日。[8]書:分配任務的冊書。[9]丕作:丕,大。作,動工。
【譯文】
到了次日,也就是乙卯日早晨,周公來到了洛,全面視察了新邑的規模。過了三日,到了丁巳這天,舉行郊祭,用兩頭牛祭天。次日戊午,便在新邑立社廟祭地神,祭時用牛、羊、豬各一頭。又過了七天,在甲子日的早晨,周公便向殷民和各諸侯國的首領頒發了營建洛邑的命令。當向殷民宣布命令之后,殷民便大舉動工了。
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幣[1],乃復入錫周公[2]。曰[3]:“拜手稽首旅王[4],若公誥告庶殷越自乃御事[5]。嗚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6],茲大國殷之命[7]。惟王受命,無疆惟休[8],亦無疆惟恤[9]。嗚呼!曷其奈何勿敬[10]?
【注釋】
[1]以:與、和。冢君:大君。幣:表示敬意的玉和帛之類的禮物。[2]錫:進獻,進。[3]曰:指的是召公說的話,前面省略了主語召公。[4]拜手稽首:古代的一種恭敬跪拜禮。旅王:向王陳述。旅,陳述,述說。[5]若:順從、依從。自:用。[6]元子:首子,指天子。[7]茲:通“巳”,完成、終止。命: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使命。[8]休:吉祥,美好的。[9]恤:憂患,憂慮。[10]曷其奈何:都是怎么的意思。此處連在一起使用,是為了加強語氣。
【譯文】
太保和諸侯國的國君取出禮品,再進貢贈給周公,并說:“請接受我們的禮拜,請讓我們把向王陳述的意見陳述給你。然后請您把這些意見寫成命令,發布給殷民和那些治事諸臣。啊!上天上天,更改了殷國的大命,不再讓他統治天下。我們周王接受了上天的大命,無限美好,但也有無限的憂慮,為什么不應該有所警惕呢?
“天既遐終大邦殷之命[1],茲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2],茲服厥命[3]。厥終[4],智藏瘝在[5]。夫知保抱攜持厥婦子[6],以哀吁天[7],徂厥亡[8],出執。嗚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9]。王其疾敬德[10]!
【注釋】
[1]遐:遠,久。[2]越:語首助詞,沒有實在意義。[3]服:受。厥:其。命:福命。[4]厥終:后王之終,就是紂的末年。[5]智藏瘝在:瘝,病,指害人的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紂王末年,明智的人都退隱了,害人的人掌權了。[6]夫:泛指人們。保:護,還有說法指的是嬰兒的衣服。[7]吁:呼告,呼喚。[8]徂:通“詛”,詛咒的意思。[9]眷:眷顧,注視。懋:通“貿”,轉移,改變。[10]疾:加速,加快。
【譯文】
“上天已經欲遠絕大國殷的大命,但殷國的許多圣明的先王還在天上。后來到了殷紂,一開始他和臣民都還能勤勉地根據先王的命令行事。待到紂的末世,有本領的人都匿藏起來,群小掌權。小民都離家行役,人民痛苦到了極點。有了家室的成年男子,都抱著他們的嬰兒,攜帶著他們的妻子,在一起悲痛地呼喚蒼天,詛咒殷紂,希望他快點滅亡,以求跳出災難的深淵。上天也哀憐四方小民,他看到這種情形,便把大命由商轉移給我周。王啊!希望你趕快敬重德行!
“相古先民有夏[1],天迪從子保[2];面稽天若[3],今時既墜厥命[4]。今相有殷,天迪格保[5];面稽天若,今時既墜厥命。今沖子嗣[6],則無遺壽耈[7],曰其稽我古人之德[8],矧曰其有能稽謀自天[9]!
【注釋】
[1]相:觀察,察看。[2]迪:啟迪,引導。從:順從,依從。子保:意思是說像兒子一樣的養護。[3]面:近、向。天若:上天的命令。[4]墜:喪失,失去。[5]格:法式。[6]沖子:即稚子,未成年的人,這里是指成王。沖,稚。[7]遺:多余。壽耈:擁有好德行的老年人。[8]曰:語首助詞。古人:先祖。[9]矧:何況,況且。
【譯文】
“看那古代的夏人,上天讓那些深知天理的人來開導他們;這些人往往能夠當面咨詢上天的意見,由于夏的后代國王不能遵從上天的意旨行事,上天便廢棄了他們的大命。現在再看看殷人,上天讓那些深知天命的人來開導他們,這些人往往能夠當面咨詢上天的意見,現在也由于殷的后代國王不能夠遵從上天的意旨行事,上天便廢棄了他們的大命。如今年幼的成王繼承了王位,還沒有老成可靠的人輔佐他,沒有人能考究古人的道德,何況能夠當面咨詢上天意見的人呢!
“嗚呼!有王雖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1]。今休[2]:王不敢后[3],用顧畏于民碞[4];王來紹上天[5],自服于土中[6]。
【注釋】
[1]丕:大的意思。[2]休:美事,喜事。[3]后:遲緩,延誤。[4]用:由,因。碞:通“巖”,險。民碞,就是民險,意思是小民難以治理。[5]紹:卜問。[6]服:治理,管理。土中:指洛邑,因為洛邑在九州的中心,所以才這么說。
【譯文】
“成王雖然年幼,但他卻是天子,他能夠很好地治理小民。現在國家的形勢很好,成王不敢延誤建造洛邑的大事。他由于看到小民難治而憂心忡忡,便去卜問上天,因而在天下的中部營建洛邑,以便治理國家。
“旦曰[1]:‘其作大邑,其自時配皇天[2],毖祀于上下[3],其自時中乂[4];王厥有成命治民[5]。’今休:王先服殷御事[6],比介于我有周御事[7],節性[8],惟日其邁[9]。
【注釋】
[1]旦:周公的名。[2]自時:從此。配皇天:意思就是祭天時用周的祖先配天受祭。[3]毖:謹慎,小心。上下:指天神和地神。[4]時中:這個中心,指的是洛邑。乂:治理。[5]厥:用于句中的助詞。成命:定命。[6]先:尚,重視。服:用。[7]比介:親近的意思。介,同“邇”,近。[8]節:和。[9]惟:乃。邁:進,增進,加強。
【譯文】
“周公說過:‘趕快營建大邑,從此以后祭天時,便能夠以先祖后稷配享,謹慎地祭祀天神和地神了,從此便可以居于天下之中而治理國家了。成王已經打定了這樣的主意,治理小民便可以大獲成功了。’王治理殷國的遺臣,使他們能夠親近我們并和我周國治事諸臣一樣為國效勞,要節制、改造他們的性情,使他們天天有所進步。

▲ 宗周編鐘
“王敬作所[1],不可不敬德。
【注釋】
[1]所:居住的地方,此指新邑。
【譯文】
“成王也應恭敬謹慎,以身作則,不可不敬重德行。
“我不可不監于有夏[1],亦不可不監于有殷。我不敢知曰[2]:有夏服天命[3],惟有歷年[4];我不敢知曰:不其延[5]。惟不敬厥德[6],乃早墜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
【注釋】
[1]監:借鑒,鑒于。[2]敢:表示敬意的副詞。[3]服:受。[4]歷年:就是永年。歷,久,長。[5]其:助詞。延:延長。[6]惟:同“為”,因。
【譯文】
“我們不能不以夏為鑒戒,也不能不以殷為鑒戒。我不敢想象,夏、殷接受上天的大命能夠經歷長久;我也不敢想象他們不能經歷長久。我所知道的是因為他們不敬重德行,才早早地喪失從上天那里接受來的大命。
“今王嗣受厥命[1],我亦惟茲二國命,嗣若功[2]。
“王乃初服[3]。嗚呼!若生子[4],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5]。
“今天其命哲,命吉兇[6],命歷年;知今我初服[7],宅新邑[8]。肆惟王其疾敬德[9]!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注釋】
[1]嗣:繼承。[2]若:代詞,他們。[3]服:任事,治理。初服,剛剛處理政務。[4]生:養,教養。[5]命:給、給予。[6]吉兇:偏義復詞,實際上指的是吉祥。[7]知:聞知,知道。[8]宅:動詞,居住。[9]肆:現在。疾:加速,加快。
【譯文】
“現在成王承受了上天賜予的大命,我也希望你們能夠想一想這兩個國家興亡的原因,接受他們的教訓,繼承他們的大功。
“成王剛剛治理國家。這好比剛剛成人的少年,成功與失敗無不在這個時候,必須自行選擇那明智的道路向前走。
“現在上天把大命賜給那些明智而有道德的人,至于降下的是吉是兇,給予的時間是長是短,這都是很難預料的。我所知道的是成王剛剛治理國家,居住在新邑。現在的希望是成王能夠趕快敬重德行。王啊!只有根據道德行事,才能祈求天命的長久。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1],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2],越王顯[3]。上下勤恤[4],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歷年[5],式勿替有殷歷年[6],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7]。”
【注釋】
[1]位:立。元:首。[2]刑:取法,效法。用:行。[3]越:發揚。顯:明顯。[4]上下:在這里指的是君臣。[5]丕:語首助詞,沒有實在的意義。[6]式:應當,應該。替:止。[7]以:連詞,與,和。
【譯文】
“希望成王不要和小民一起放縱自己的行為而不遵法度,也要敢于用刑殺的辦法治理小民,這樣才能獲得成功。希望成王居于天子之位而有圣人的大德,小民在下面便能夠自行按照法度行事,發揚王的美好的品德了。君臣上下,時常把憂慮放在心里,這樣才可以說:我們接受上天的大命,才能夠像夏那樣經歷久遠的年代,才不至于經歷像殷那樣的年代。我們希望成王以小民的安樂使上天高興,以便從上天那里接受永久的大命。”

▲ 西周玉鹿
拜手稽首,曰:“予小臣[1],敢以王之讎民、百君子越友民[2],保受王威命明德[3]。王末有成命[4],王亦顯[5]。我非敢勤[6],惟恭奉幣[7],用供王能祈天永命[8]。”
【注釋】
[1]予小臣:是召公的謙稱。[2]讎民:指殷的遺民。百君子:指的是殷的眾多官員。越:和、與。友民:依從周的臣民。[3]保:安。[4]末:終。成命:威嚴的大命。[5]亦顯:指成王也與文王、武王、周公一樣功德顯赫。[6]勤:慰勞,犒勞。[7]幣:表示敬重之意的玉帛之類。[8]供:進獻。能祈:善祈,就是說用德行來祈求。
【譯文】
召公行禮之后說:“我小臣和殷的遺臣遺民以及我國臣子庶民,共同捍衛成王從上天那里接受來的威嚴的大命,發揚成王的大德。成王終于打定了營建洛邑的主張,成王的大德便可以更加發揚光大了。我不是敢于慰勞成王,只不過是恭敬地奉上禮品,以供成王祈求上天給予永久的大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