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精粹(彩圖精裝)
- 夢華
- 24649字
- 2019-01-02 17:28:25
三字經
人之初[1],性本善[2]。性相近[3],習相遠[4]。
【注釋】
[1]人之初:人在剛剛生下來的時候。初,開始。[2]性:天性,人天生具有的性情和氣質。本:原來、原本。善:善良。[3]相近:相似。[4]習:積習,習染,這里包括主動接受知識和被動受到影響兩種情況。相遠:互相遠離,差別越來越大。
【譯文】
每個人在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純潔的。可以說,大家的天性十分相似。但由于后天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每個人的性格和行為習慣便出現了差別。隨著年齡的增長,最開始相似的本性越來越不同,使每個人逐漸往不同的方向發展,因此才有了善與惡、好與壞的分別。
茍不教[1],性乃遷[2]。教之道[3],貴以專[4]。
【注釋】
[1]茍:如果、假如。教:教育、教導。[2]乃:于是,就。遷:改變、轉變。[3]道:規律、法則。[4]貴以專:以“專心致志”最為重要。貴,寶貴,重要,值得重視;專,專一,專心致志,一心一意。

▲ 教之道,貴以專。
【譯文】
一個人如果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恰當的引導,那么,他生來就具有的純潔善良的本性,就會因為外界的各種不良誘惑,導致最后迷失本性,逐漸變壞。
教育的根本法則就是“專心致志”,全心全意地教誨,一心一意地學習,可以讓人真誠善良。
昔孟母[1],擇鄰處[2]。子不學[3],斷機杼[4]。
【注釋】
[1]昔:過去、從前。孟母:孟子的母親。孟子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2]擇:選擇、挑選。鄰:鄰居。處:居住。[3]子:孩子,這里指孟子。[4]斷:割斷、折斷。機杼:織布機。杼,織布的梭子。

▲ 昔孟母,擇鄰處。
【譯文】
從前,孟子的母親對選擇好的鄰居這一點十分重視,為了挑選到適合孟子學習的居住環境,曾多次搬家。
孟子一開始貪玩不愛學習。有次他偷懶逃學回家,母親非常痛心,把織布機上的梭子折斷了,嚴厲地訓誡孟子:“不能認真有恒心地學習,就像這梭子一樣,梭子斷了,就不能織布了,前面的努力都白費了,這樣半途而廢是不可能成為有用的人的。”
竇燕山[1],有義方[2]。教五子,名俱揚[3]。
【注釋】
[1]竇燕山:五代人,本名竇禹鈞,由于他住在燕山附近,人們就稱他為“竇燕山”。竇是人的姓。[2]義方:(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好辦法。[3]名:名聲。俱:全,都。揚:顯揚、傳播。
【譯文】
五代的竇燕山有五個兒子,在他的嚴格教育下,都成了品學兼優的人才,每個人都很有成就,聲名傳播四方。
養不教[1],父之過[2]。教不嚴[3],師之惰[4]。
【注釋】
[1]養:養育、撫養。不教:不教導、不教育。教,教育、教導。[2]之:的。過:過錯、過失。[3]不嚴:不嚴格。嚴,要求嚴格。[4]惰:懶惰、懈怠,馬虎不盡責,與“勤”相對。
【譯文】
父母如果認為只要將孩子們撫養長大,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就可以了,卻沒有教給他們做人的基本道理,這是父母的過錯。
而老師不能嚴格要求學生,導致學生因為放任自流而荒廢了學業,這是老師怠惰,沒有認真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子不學[1],非所宜[2]。幼不學[3],老何為[4]。
【注釋】
[1]子:子女、孩子。[2]非所宜:不應該。非,表示否定的意思;宜,合適、應該。[3]幼:年紀小的時候。[4]老何為:年紀大了能做什么。老,年老的時候;何,表示疑問的語氣,什么;為,作為。
【譯文】
如果父母和老師都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小孩子卻不好好讀書,這是不應該的。
一個人小時候不好好讀書學習,等到年紀大了,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會,還能有什么作為呢?
玉不琢[1],不成器[2]。人不學,不知義[3]。
【注釋】
[1]玉:玉石。琢:雕刻加工玉石。[2]成:成為。器:器皿、用具。[3]知:知道,懂得,明白。義:義理,公正合宜的事,思想行為的規范。

▲ 玉不琢,不成器。
【譯文】
璞玉剛開采出來的時候,看上去和普通的石頭差不多,如果沒有經過專門的雕刻加工,就不能成為珍貴的飾品和器皿。
人也是一樣。一個人無論有多高的天賦,如果不學習,就不會懂得為人處世的正確道理,原本優良的天賦也無法得到充分發揮。
為人子[1],方少時[2]。親師友[3],習禮儀[4]。
【注釋】
[1]為:作為。人子:兒女。[2]方:正當。少時:年少、年紀小的時候。[3]親:親近、接近。[4]習:學習。禮儀:禮節和儀式,指應對進退的分寸,以最恰當的方式來表達對他人的尊重。
【譯文】
作為子女,應該趁著年少的時候,好好把握學習的機會。平時要跟老師多親近,隨時接受老師的言傳身教,學習各種禮儀規范,了解如何待人處事;還要多結交好的朋友,在互相鼓勵、互相幫助中一起成長。
香九齡[1],能溫席[2]。孝于親[3],所當執[4]。
【注釋】
[1]香:人名,指黃香,是東漢時著名的孝子。九齡:九歲。齡,歲數,指年紀。[2]能:知道,懂得。溫席:焐暖被窩。溫,溫暖、加熱;席,用草或葦子編成的成片的東西,用來鋪床或炕等,這里指睡覺用的被褥。[3]孝于親:孝順父母。孝,孝順;親,雙親、父母。[4]所當執:應該實行。當,應當、應該;執,執行、實行。
【譯文】
黃香從小就非常孝順,才九歲就知道在寒冷的冬天,自己先躺在冰冷的被窩里,用體溫把被子焐暖和了,再讓父親睡覺。這種體貼孝順父母的行為,每個做子女的都應該學著去做。
融四歲[1],能讓梨[2]。弟于長[3],宜先知[4]。
【注釋】
[1]融:人名,孔融,東漢時著名的文學家。[2]能:知道,懂得。讓:謙讓、禮讓。[3]弟:這里和“悌”字意思相同,指弟弟敬愛哥哥。長:兄長。[4]宜:應該。先知:早點知道,這里是從小就懂得的意思。知,明白、了解。

▲ 融四歲,能讓梨。
【譯文】
孔融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吃梨,他挑了一個最小的,別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說要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兄長、兄弟之間要互相友愛的道理,是我們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首孝悌[1],次見聞[2]。知某數[3],識某文[4]。
【注釋】
[1]首:首先。孝悌:尊敬、孝順父母,友愛兄弟。[2]次:其次。見聞:指看到、聽到的知識和學問。[3]某:一些。數:算術。[4]識:認識,掌握。文:文字。
【譯文】
我們首先要培養尊敬、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的良好品質,其次要學習的才是生活中的各種常識,懂得算術,認識文字,然后才能逐步充實自己。
一而十[1],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注釋】
[1]而:到,這里表示按照順序遞進。
【譯文】
一是數字的開始,也是計算的起點,一到十是最基本的十個數字。
十個一是十,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這樣一直計算下去,結果是無窮無盡的。
認識了一到十這十個基本數字,掌握了初級算術,就能繼續學習難度更高的數學問題。
三才者[1],天地人。三光者[2],日月星。
【注釋】
[1]三才:天、地、人。才,這里與“材”的用法相同,泛指一切原料或資料,這里指構成宇宙世界的基本要素。者:語氣助詞。[2]三光:日光、月光、星光。光,光明,這里指光明的自然來源。
【譯文】
“三才”,指天、地、人,是構成世界的三種基本要素。天地共同形成了生存空間:天空帶來了萬物生存必須的陽光、空氣、雨雪,以及四季、寒暑、晝夜的交替;大地提供了水分、養料以及合適的地理條件;而我們人類,被稱為“萬物之靈”,是最高級的動物。“三光”,指太陽、月亮、星星三個發光體,是光明和能量的主要來源,有了它們,生物才能生存。
三綱者[1],君臣義[2]。父子親[3],夫婦順[4]。
【注釋】
[1]三綱:指君臣、父子、夫妻,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是漁網的總繩,抓住它就能拉起整張漁網,引申為要領,事物的關鍵部分,處在決定地位的事物。[2]君:君王,皇帝。臣:臣子、大臣。義:正義,這里指行為公正,符合法律制度及道德標準。[3]親:親密和睦。[4]夫:丈夫。婦:妻子。順:和順、和諧。
【譯文】
“三綱”,是指三種最重要的社會倫理關系,即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夫妻關系。君臣之間(在現代社會是上司與下屬之間)要遵守法律制度的規定,認真履行職責;父母和子女之間要親密融洽;夫妻之間要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只有三綱之間維持應有的秩序,整個社會才能和諧歡樂。
曰春夏[1],曰秋冬。此四時[2],運不窮[3]。
【注釋】
[1]曰:說,這里是叫作、稱為的意思。[2]此:這,代名詞,這里代指春夏秋冬四季。四時:四個時序,這里指春、夏、秋、冬四季。[3]運:運轉、循環。不窮:無窮盡,無終極,沒有停止的時候。窮,終止、停止。
【譯文】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先從溫暖的春季到炎熱的夏季,再從涼爽的秋季到寒冷的冬季,每一年,四季都這樣按順序循環交替。
另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萬物的生長及活動也都隨著四季變化不息。
曰南北[1],曰西東。此四方[2],應乎中[3]。
【注釋】
[1]南北(西東):方位名,指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早晨太陽升起的方向是東方。[2]此:這,代名詞,這里代指東南西北四方。[3]應乎中:與中心相對應。應,對應;乎,于;中,中央、中心。

▲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譯文】
早晨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方,后面是西方,左手邊是北方,右手邊是南方。南、北、西、東四個空間方位,都是對應于一個中心基準點而言的。
曰水火,木金土[1]。此五行[2],本乎數[3]。
【注釋】
[1]金:金屬。[2]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認為它們是構成宇宙萬物的五種基本要素,是總稱各項事物的抽象概念。[3]本乎數:根源于天地自然的數理。本,根源;數,天地自然之數。
【譯文】
金、木、水、火、土是構成物質的五種基本元素,宇宙萬物的形成、變化都是來源于此。
對古人來說,宇宙天地的道理及奧妙,都包含在復雜的五行生克理論之中。
曰仁義[1],禮智信[2]。此五常[3],不容紊[4]。
【注釋】
[1]仁:仁愛,仁慈友愛的善良之心。義:正義,正直、符合道義標準的行為。[2]禮:禮貌,表示尊敬的態度和動作,以及個人在待人接物時表現出來的道德修養。智:明智,明辨事理的智慧。信:誠實,不欺騙。[3]常:永恒不變的法則。[4]容:容許。紊:亂。
【譯文】
仁、義、禮、智、信是五種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就是一個人應該有仁慈友愛的善良心腸,為人正直,行事公正,對人誠懇有禮,有明辨事理的智慧,對人要誠實守信。它們體現的智慧和價值是恒久不變的,因此被稱作“五常”。每個人都應該遵守五常,隨便亂來的行為是絕對不容許的。
稻粱菽[1],麥黍稷[2]。此六谷[3],人所食[4]。
【注釋】
[1]稻:稻子,去殼后稱大米,南方人以稻米為主食,分水稻和旱稻,通常都指水稻。粱:高粱。菽:豆類的總稱。[2]麥:麥子。黍稷:同類異種的谷物,有黏性的是黍,又稱黃米;沒有黏性的是稷,又稱小米。[3]谷:谷物,糧食。[4]食:吃。
【譯文】
稻米、高粱、豆類、麥子、黃米和小米,這六種谷物的果實顆粒飽滿、產量豐富,是人類維持生存的主要糧食作物,合稱為“六谷”。六谷既養活了中華民族的眾多人口,又孕育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馬牛羊,雞犬豕[1]。此六畜[2],人所飼[3]。
【注釋】
[1]犬:狗。豕:豬。[2]六畜:指馬、牛、羊、雞、狗、豬這六種家畜。畜,家畜。[3]飼:飼養、喂養。
【譯文】
馬、牛、羊、雞、狗、豬合稱為“六畜”。它們開始都生活在野外,但是聰明的古人將它們馴服后,喂養在家里,它們從各方面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有的還能幫助人類干重活,節省了人的力氣和時間。
曰喜怒[1],曰哀懼[2]。愛惡欲[3],七情具[4]。
【注釋】
[1]喜:高興、開心。怒:生氣、憤怒。[2]哀:傷心、悲傷。懼:恐懼、害怕。[3]愛:喜歡、喜愛。惡:討厭。欲:想得到某個東西或想達到某個目的。[4]七情:指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種情緒。情,情緒、情感。具:具備。
【譯文】
高興、生氣、悲傷、害怕、喜歡、討厭、貪欲,這七種情感是人類共同擁有的,合稱為“七情”。
這七種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我們不能排斥或消滅它,但是放縱或過分壓抑自己的情感都是不健康的,我們要學會掌握理智與情感之間的平衡。
匏土革[1],木石金[2]。絲與竹[3],乃八音[4]。
【注釋】
[1]匏:匏瓜,形狀像葫蘆,這里指匏瓜制成的樂器。土革:這里分別指用陶土燒制的“塤”,以及用皮革制成的鼓、二胡等樂器。[2]木石金:指用木材、玉石、金屬制成的樂器。[3]絲(竹):用絲弦(竹管)演奏發聲的樂器。[4]乃:是。

▲ 絲與竹,乃八音。
【譯文】
古人把制造樂器的主要材質分為:匏瓜、陶土、皮革、木材、玉石、金屬、絲線和竹子,用它們制成的樂器合稱為“八音”。
“八音”的主要代表分別為笙、塤、鼓、板、磬、鐘、琴、簫,它們的音色各具特點,聽的人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來。八音經過組合變化能產生多種優美的旋律,使音樂更加豐富。
高曾祖[1],父而身[2]。身而子[3],子而孫[4]。
【注釋】
[1]高:高祖父,是祖父的祖父。曾:曾祖父,是祖父的父親。祖:祖父,是父親的父親。[2]父:父親。身:指自己。[3]子:兒子。[4]孫:孫子。
【譯文】
從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再到我們自己為止,這樣從上往下一共是五代,代表著家族中的長幼秩序,是家庭倫理的基礎。中華文化非常重視倫理傳統,因為血緣親情就是這樣直接繼承下來的。
自子孫[1],至玄曾[2]。乃九族[3],人之倫[4]。
【注釋】
[1]自:由,從。子孫:這里指兒子和孫子。[2]玄:玄孫,指孫子的孫子。曾:曾孫,指孫子的兒子。[3]九族:從高祖父到玄孫,一共九代人。[4]倫:人倫,指尊卑長幼之間的等級關系。
【譯文】
從我們自己傳到兒子、孫子,再往下傳,就是曾孫與玄孫。從高祖父這一輩開始算起,曾祖父、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一共九代,就是“九族”。
古代家族往來十分密切,大家互相照應、禍福與共,因此特別強調長幼尊卑的倫理秩序,要求每個家族成員都要盡到自己的本分,共同維護家族的平安與榮譽。
父子恩[1],夫婦從[2]。兄則友[3],弟則恭[4]。
【注釋】
[1]恩:恩情、慈愛。[2]從:順從,和睦相處。[3]兄:兄長,哥哥。則:表示并列關系。友:友愛、愛護。[4]恭:恭敬、敬重。

▲ 父子恩,夫婦從。
【譯文】
在家庭中,父母對子女要慈愛,子女對父母要孝順,丈夫和妻子要和睦相處,兄弟姐妹之間要團結友愛,哥哥姐姐要愛護弟弟妹妹,弟弟妹妹則要尊敬哥哥姐姐。這些是家庭關系中最基本的道理。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只有每個家庭都和諧融洽,社會才可能安定祥和。
長幼序[1],友與朋[2]。君則敬[3],臣則忠[4]。
【注釋】
[1]長幼:指年長的與年幼的。序:排列順序,次序。[2]友:志趣相投,志向相同的人。朋:在同一個老師門下接受教育的人。[3]君:皇帝。敬:尊敬,敬重。[4]臣:大臣。忠:盡忠,誠心盡力做事。
【譯文】
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注意長幼有序,不可以沒大沒小。朋友往來要講信用,真誠相待。身為君主(在現代社會是上司),要懂得尊重、體恤臣民百姓(在現代社會是下屬);身為臣子(下屬)要忠于職守,盡心竭力地做事。這些是社會上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
掌握了這些基本道理,在應對交往中才有所依據,不會無緣無故惹來麻煩。
此十義[1],人所同[2]。
【注釋】
[1]十義:指父慈、子孝、夫和、婦從、兄友、弟恭、朋誼、友信、君敬、臣忠十種美德。[2]同:共同遵守。
【譯文】
古人認為上面提到的十種人倫關系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從的美德,于是稱之為“十義”。
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身份的變換,隨時做出調整,努力遵循這十種人倫義理,因為這十義不是無理專制的規定,它可以幫助我們發揮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
凡訓蒙[1],須講究[2]。詳訓詁[3],明句讀[4]。
【注釋】
[1]凡:凡是。訓蒙:對小孩子進行啟蒙教育。訓,教育、教導;蒙,沒有知識,這里指剛開始讀書識字的兒童。[2]講究:盡力做到精美完善。[3]詳:詳細。訓詁:用通俗的話語解釋古代語言文字或方言的字義。[4]明:明白。句讀:標上標點符號,給文章斷句。

▲ 凡訓蒙,須講究。
【譯文】
教育剛入學讀書的兒童,必須注意方式方法,盡量做到無微不至、面面俱到。文章中每一個字的讀音和意義都要詳細講解;一句話到哪里停頓意思才是完整的,都要解說得明明白白,這樣才能正確標注標點符號,使段落間層次分明,方便兒童了解文意。
為學者[1],必有初[2]。小學終[3],至四書[4]。
【注釋】
[1]為學者:讀書求學的人。為學:求學,研究學問。[2]必:一定。初:開始、基礎。[3]小學:指研究字形、字音、字義,并學會使用的學問,這里指古人編的講字音、字形、字義方面知識的兒童啟蒙課本。終:結束。[4]至:到,到達。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合稱為“四書”。

▲ 小學終,至四書。
【譯文】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個求學的人,都要打下堅實的基礎。
剛入學的時候,必須先學習每個字的音、形、義。只有把小學里的知識學透了,才能開始研讀經書。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儒家的四部重要經典著作,合稱為“四書”,它能讓人了解并思考更深奧的道理。
論語者[1],二十篇[2]。群弟子[3],記善言[4]。
【注釋】
[1]論語:書名,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2]二十篇:《論語》整部書一共有二十篇。[3]群:眾多。弟子:徒弟,學生。[4]記:記錄、記載。善言:有益的、有保存價值的重要語言。
【譯文】
《論語》總共有二十篇,是儒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直接體現了孔子的思想、學說及處事原則。
相傳孔子有三千多弟子,其中以賢能著稱的有七十二人。《論語》就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成的。他們將孔子的教誨、孔子和弟子相處時的情形、研究學問的內容,以及孔子應答當時人的言論等都整理記錄了下來,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因此得以流傳千古。
孟子者[1],七篇止[2]。講道德[3],說仁義[4]。
【注釋】
[1]孟子:名軻,戰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這里是書名,指記錄孟子言行的著作。[2]七篇止:共有七篇的意思。止,結束、停止。[3]講:講述、闡述。道德: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4]說:論述、說明。仁義:寬厚正直、仁愛正義的行為。
【譯文】
孟子是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繼承孔子“仁”的思想,創立了“仁政”學說。
《孟子》整部書共分七篇,由孟子本人親自編寫而成,文章氣勢浩然,長于辯論,言語犀利,說理透辟,充分闡述了儒家精神。
《孟子》這部書主要講的是道德、仁義問題,主張個人修養浩然正氣,希望君王實行王道和仁政,建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待別人家的老人、小孩和對待自己家的老人、小孩一樣,一視同仁)的理想社會。
作中庸[1],子思筆[2]。中不偏[3],庸不易[4]。
【注釋】
[1]作:寫作、創作。中庸:書名,作者是子思。[2]子思:本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孫子,是儒家學說的重要傳承者。筆:執筆,寫作。[3]中:中正,不偏不倚。不偏:沒有偏差。[4]庸:平常。易:改變。

▲ 作中庸,子思筆。
【譯文】
子思是孔子的孫子,相傳他是曾參的學生,他的弟子是孟子的老師。他在儒家學派中承上啟下,是儒學的重要傳承者。
子思寫了《中庸》。“中”就是堅持原則,不偏不倚、不走極端;“庸”是永恒不變。
作大學[1],乃曾子[2]。自修齊[3],至平治[4]。
【注釋】
[1]大學:書名,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作者曾參。[2]曾子:名參,字子輿,是孔子的弟子。[3]自:從。修齊:指修身齊家。修身,陶冶身心、涵養品德;齊家,治理家庭,使家族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修,修身養性。[4]平治:治國平天下,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
【譯文】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他寫了《大學》這部書。
《大學》的主要內容是,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首先必須學習為人處事的道理,提高自身品德修養,廣泛吸收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治理好家庭;家庭和睦融洽,才能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最后推廣到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使天下太平。
孝經通[1],四書熟[2]。如六經[3],始可讀。
【注釋】
[1]孝經:書名,記載了孔子和弟子曾子談論孝順的道理。通:通曉,了解,明白。[2]熟:熟悉,了解透徹。[3]六經: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分別是《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

▲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譯文】
《孝經》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它從頭到尾只講了一個問題:什么是孝。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品質。把《孝經》的道理了解透徹,熟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經書,才算打牢了做學問的基礎。
接下來就可以開始閱讀更加深奧的六部經書了,它們分別是:《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
詩書易[1],禮春秋[2]。號六經[3],當講求[4]。
【注釋】
[1]詩:這里是書名,即《詩經》。書:書名,即《書經》,又名《尚書》。易:書名,《易經》。[2]禮:書名,《儀禮》。春秋:書名,相傳是孔子根據魯國史書修訂整理而成。[3]號:號稱,稱為。[4]當:應該,應當。講求:仔細閱讀、研究。
【譯文】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書經》又名《尚書》,中國上古歷史文件的匯編,是我國最早的官方史書;《易經》講述了宇宙和哲學,內容非常深邃;《儀禮》記載古代的典禮儀節;《春秋》相傳是孔子根據魯國史書修訂整理而成。這五部書和早已失傳的《樂經》合稱“六經”,是儒家的重要經典。“六經”是了解古代政治、歷史、思想、制度的重要途徑,應當仔細閱讀和研究。
有連山[1],有歸藏[2]。有周易[3],三易詳[4]。
【注釋】
[1]連山:書名,相傳是伏羲氏所作。[2]歸藏:書名,相傳是黃帝所作。[3]周易:書名,相傳是周文王所作,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4]三易:指《連山》、《歸藏》、《周易》三本書。詳:詳細,詳盡,完備。
【譯文】
傳說伏羲氏作《連山》,黃帝作《歸藏》,周文王作《周易》,三本書雖然作者不同,但都是以“卦爻”來闡明天地萬物生滅變化的道理,因此合稱為“三易”。《連山》、《歸藏》已經失傳,《周易》就是現在流行的《易經》。儒道兩家都把《易經》尊為經典,其中所講的陰陽之道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時俱進、天人合一等哲學思想,對中國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有典謨[1],有訓誥[2]。有誓命[3],書之奧[4]。
【注釋】
[1]典謨:古代文體,《尚書》中《堯典》、《舜典》和《大禹謨》、《皋陶謨》等篇的并稱。典是立國、治國的基本原則,謨是計謀策略。[2]訓誥:古代文體,《尚書》中《伊訓》、《召誥》等篇的并稱。訓是臣子勸導君王的進諫之詞,誥是君王頒發的號令、通告。[3]誓命:古代文體,《尚書》中《秦誓》、《說命》等篇的并稱。誓是起兵討伐時的文告,命是君王對臣子下達的命令。[4]書:這里指《書經》,又名《尚書》。奧:精深奧妙的道理。
【譯文】
《尚書》是夏、商、周三個朝代歷史文獻匯編。它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記載立國、治國的基本原則;二謨,記載計謀策略;三訓,記載臣子勸諫君王的言辭;四誥,記載君王頒發的號令、通告;五誓,是起兵討伐時的文告;六命,是君王對臣子下達的命令。《尚書》豐富詳實的材料、精深奧妙的道理,就是通過這六種特別的體式展現的。
我周公[1],作周禮[2]。著六官[3],存治體[4]。
【注釋】
[1]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是周文王第四個孩子。[2]周禮:書名,最系統地記錄了禮的體系,相傳是周公所作。[3]著:寫作、撰寫。六官:《周禮》中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幫助君王掌管朝政,稱“六官”或“六卿”。[4]存:保存,保全。治體:治理國家的綱領、要旨。

▲ 周公像
【譯文】
周公在《周禮》一書中將周代的禮樂制度、行政官制與政府組織體系完整記錄下來,為后代留存了寶貴的資料。
周朝設立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這“六官”,各自掌管不同的職務,幫助君王治理朝政,使國家運作邁入正式的軌道。
大小戴[1],注禮記[2]。述圣言[3],禮樂備[4]。
【注釋】
[1]大小戴:西漢今文經學家,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兩人是叔侄關系。[2]注:解釋古書原文的意義。[3]述:記述,闡述。圣言:圣人所說的話。[4]禮樂:禮節儀式及典禮樂章。備:完備,完整。
【譯文】
西漢學者戴德和戴圣叔侄二人,都曾仔細研究過《禮記》這部書。叔叔戴德編輯的稱為《大戴禮記》,侄子戴圣編纂的稱為《小戴禮記》。
《大戴禮記》與《小戴禮記》的篇章內容雖略有不同,但都整理并詳細注解了《禮記》,忠實記載了圣人的言論,其中各種禮節儀式及典禮樂章的制度都記述得十分完整詳細,使后代人充分了解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及禮樂文化的精神與意義。
曰國風[1],曰雅頌[2]。號四詩[3],當諷詠[4]。
【注釋】
[1]國:這里指古代諸侯的封地。風:民間歌謠。[2]雅:朝廷正樂,宮廷宴饗、朝會時的樂歌,分為大雅和小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頌: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3]四詩:指國風、大雅、小雅、頌。[4]諷詠:朗誦吟詠。諷,不看著書本念,背書;詠,唱,聲調有抑揚地念。
【譯文】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共305篇,又稱“詩三百”,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指國風,是各諸侯國地區的民間歌謠;雅,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多為西周王室貴族的作品,主要是贊頌天子功績的樂歌,小雅是天子宴饗賓客時的樂歌;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時贊頌祖先功業的樂歌和史詩。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詩經》的內容非常豐富,充滿了濃郁的感情和生活氣息,我們應該經常加以朗誦吟詠。
詩既亡[1],春秋作[2]。寓褒貶[3],別善惡[4]。
【注釋】
[1]詩:這里指周朝曾經實行的到民間采詩的制度。既:已經。亡:失去,消失。[2]春秋:書名,相傳是孔子根據魯國史書修訂整理而成。作:書寫,創作。[3]寓:寄寓,包含。褒:贊美,稱贊。貶:批評,指責。[4]別:區分,辨別。善:好的。惡:壞的。
【譯文】
自從把國都遷移到東方的洛邑之后,周天子的勢力逐漸衰弱,各諸侯國都不將周天子放在眼里,互相爭奪霸主的地位,《詩經》的禮樂教化已經不再受到重視,逐漸沒落了。
孔子看見當時紛亂的情形,根據魯國史書修訂整理了《春秋》,書中以隱喻的方式評論史事,或是給予贊揚,或是給予指責,辨明了各國行為的是非善惡。
三傳者[1],有公羊[2]。有左氏[3],有榖梁[4]。
【注釋】
[1]傳:替經書作注解的著作。三傳就是指解釋史書《春秋》的三部書《左傳》、《公羊傳》、《榖梁傳》。[2]公羊:指《公羊傳》,也叫《春秋公羊傳》或《公羊春秋》。[3]左氏:指《左氏春秋》,也叫《春秋左氏傳》,簡稱為《左氏傳》,通稱《左傳》。[4]榖梁:復姓,這里指《榖梁傳》,也叫作《春秋榖梁傳》或《榖梁春秋》。
【譯文】
孔子撰寫的《春秋》文字極其簡練,卻蘊藏精微深遠的寓義,這樣的微言大義不用功鉆研是難以理解的。“三傳”是解釋《春秋》的三本書,分別是《公羊傳》,相傳為魯國人公羊高所作;《左氏傳》(《左傳》),相傳為魯國人左丘明寫成;《榖梁傳》,相傳為魯國人榖梁赤所著。“三傳”能幫助讀書人更好地閱讀、理解《春秋》這部書。
經既明[1],方讀子[2]。撮其要[3],記其事[4]。
【注釋】
[1]經:圣賢所作,具有特殊性和權威性的典籍,這里主要指儒家經典。既:已經。[2]方:然后,才。子:記載諸子百家及佛道宗教思想的書籍。[3]撮:選取,選擇。要:要點。[4]記:記下,記住。
【譯文】
“四書”、“六經”、“三傳”這些重要典籍都讀熟之后,就可以開始接觸諸子百家的思想了。這些記載各家各派思想言行的書,統稱為“子書”。
“子書”數量龐大,內容包羅萬象,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并且仔細分辨讀過的內容,抓要點,記住每件事的因果本末,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子者[1],有荀揚[2]。文中子[3],及老莊[4]。
【注釋】
[1]五子:這里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與莊子。[2]荀:指荀子,姓荀名況,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揚:揚子,名揚雄,西漢學者、辭賦家、語言學家。[3]文中子:指隋朝的王通,著名教育家、思想家。[4]老:指老子李耳,春秋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后被封為太上老君,在道教中被尊為道祖,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莊:指莊子,名周,戰國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代表作為《莊子》,道家尊稱此書為《南華經》。

▲ 老子騎牛圖
【譯文】
諸子百家的言論著作繁多,不勝枚舉,其中比較重要和著名的有五位,即所謂的“五子”,分別是: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莊子。
荀子主張人性本惡,和孟子人性本善的觀點恰好相反,著有《荀子》一書;揚子模擬《易經》作《太玄經》,模擬《論語》作《法言》;文中子著有《續六經》(又稱《王氏六經》),眾弟子在他去世后,仿效孔子門徒作《論語》編撰了《中說》,保存了他講課的主要內容,以及他與眾弟子、學友、時人的對話;老子與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著有《道德經》,莊子著有《南華經》,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
經子通[1],讀諸史[2]。考世系[3],知終始[4]。
【注釋】
[1]經子:經書和子書。通:通透,了解透徹。[2]諸史:指歷代以來的歷史著作。[3]考:探究,研究。世系: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統,這里指朝代的系統次序。[4]終始:從頭到尾,這里指國家從興起到滅亡。
【譯文】
熟讀經書與子書,了解、掌握了各種思想之后,就應該開始閱讀各朝各代流傳下來的史書了。
研讀史書的時候要注意歷代王朝的次序,深入研究其中的關系與因果,才能明白國家興亡盛衰的道理,掌握治國的方法和原則。確切地研讀史書才能從中汲取歷史教訓,避免再犯同樣的過錯。
自羲農[1],至黃帝[2]。號三皇[3],居上世[4]。
【注釋】
[1]羲:指伏羲氏,號太昊,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國古籍中有記載的最早的王。農:指神農氏,即炎帝,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被后世尊為農業之神。[2]黃帝:有熊氏,姓姬,名軒轅,他首先統一華夏族的偉績被載入史冊,也是華夏民族文明的始祖,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3]三皇:指伏羲氏、神農氏、黃帝。[4]居:處于。上世:上古時代。

▲ 神農氏采藥
【譯文】
上古時的人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伏羲氏發明了八卦,成為中國古文字的源頭,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來捕鳥打獵,并在人類中普及了這個方法,他的活動,標志著中華文明的開始。后來神農氏播種五谷、嘗遍百草,教導人們耕種飼養,以及如何使用火,人類至此開始定居的生活。黃帝統一華夏族,又率領族人打敗外敵,保衛家園。他的功績包括創造文字,制作衣冠,建造舟車,等等,在中華文明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伏羲氏、神農氏、黃帝都是勤政愛民的首領,被尊稱為“三皇”。他們是上古時代功勞最大、最受敬愛的偉大領袖。
唐有虞[1],號二帝[2]。相揖遜[3],稱盛世[4]。
【注釋】
[1]唐:這里指陶唐氏,也就是堯。虞:指有虞氏,也就是舜。[2]二帝:指堯帝、舜帝。[3]相:互相。揖遜:揖讓,這里是禪讓的意思,即古代帝王讓位給別人。[4]盛世:安定興盛的時代。
【譯文】
黃帝之后,先是堯得了天下,國號唐;后來舜得了天下,國號虞,兩位帝王都是古代賢明君王的代表,并稱為“二帝”。
堯年老時,認為自己的兒子品行不好,不如德才兼備的舜,因此沒有把帝位傳給兒子,而傳給了舜。舜果然不負堯所托,勤政愛民,到了年老時,就效法堯,將帝位傳給比自己兒子更加優秀的禹。
堯和舜都是大公無私的優秀帝王,在他們的治理下,開創了安定繁榮、人人稱頌的太平盛世。
夏有禹[1],商有湯[2]。周文王[3],稱三王[4]。
【注釋】
[1]夏:這里指夏朝。禹:夏禹,傳說中夏朝的第一個君主,因治理洪水有功被尊稱為“大禹”。[2]商:商朝。湯:指成湯,商朝的建立者。[3]周:周朝。[4]三王:指大禹、成湯、周文王。

▲ 夏禹王像
【譯文】
夏朝的開國君王是大禹,商朝的開國君王是成湯,周朝的開國君王是文王。這三個人都是德才兼備的好君王,勤于政事,愛護百姓,分別開創了一段太平盛世,因此被尊為“三王”。
夏傳子[1],家天下[2]。四百載[3],遷夏社[4]。
【注釋】
[1]傳子: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2]家天下:帝王把國家政權據為己有,作為一個家族的私有財產,世代相傳。[3]載:年。[4]遷:變遷、改變,這里是結束的意思。社: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要祭祀社稷,后借指國家。
【譯文】
大禹年老時,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夏啟。從此,堯舜以來的禪讓制度被父傳子的世襲制度所代替,國家成為一個家族的私有財產,世代相傳。夏朝先后歷經了十七位君王,維持了四百多年,直到成湯起兵才宣告結束。
湯伐夏[1],國號商[2]。六百載,至紂亡[3]。
【注釋】
[1]湯:指成湯,商朝的建立者。伐:討伐,出兵攻打。[2]國號,即國家的稱號,或一個朝代的名稱。國家或朝代創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商:成湯的國號。[3]至:到。紂:指紂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王。亡:滅亡。

▲ 商周戰車模型
【譯文】
夏朝最后一位君王——夏桀的統治非常殘暴。湯是夏朝一個附屬小國的國王,他率領人民起兵討伐夏桀,最后滅了夏朝,建立了新的國家,取名“商”。
湯王建立的商朝相傳一共維持了六百多年,直到商紂王即位,商朝才走向滅亡。
周武王[1],始誅紂[2]。八百載,最長久[3]。
【注釋】
[1]周武王:姓姬名發,周文王的第二個兒子,西周的開國君王。[2]始:開始,才。誅:殺死有罪的人。[3]最長久:指周朝是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朝代。
【譯文】
商朝最后一位君王——紂王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周武王是商朝屬國的國王,他雄才大略,趁機率領軍隊討伐商朝。最后,紂王放火燒死了自己,商朝滅亡。武王建立了新的國家,取名為“周”。周朝總共持續了八百多年。放眼整個中國歷史,沒有任何朝代能與周朝的歷史長度相比。
周轍東[1],王綱墜[2]。逞干戈[3],尚游說[4]。
【注釋】
[1]轍:車輪經過留下的痕跡,這里指帝王的車駕。[2]王綱:君王的政治法度綱紀。墜:落下,掉下,引申為崩潰,衰落。[3]逞:放縱,任意。干戈: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故而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稱,引申為戰爭。[4]尚:尊重,注重。游說:用言語勸服他人聽從自己的主張。這里指戰國時代策士們周游列國,勸說君主采納其政治主張的一種活動。
【譯文】
周平王將周朝國都遷到東方的洛陽之后,東周時代開始了。從此,周天子在諸侯中的權勢威望和統治力日益衰落。諸侯們不再聽從周天子的號令,為了爭奪霸主的地位,相互間戰爭不斷。在亂世動蕩中,有才能的士人各憑本事四處向國君推薦自己,希望能說服君王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張,從而施展才華、實現抱負。
始春秋[1],終戰國[2]。五霸強[3],七雄出[4]。
【注釋】
[1]始:開始。春秋(戰國):歷史時期的名稱。[2]終:結束。[3]五霸:春秋時期勢力強大而稱霸一時的五位諸侯,一般指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強:強盛,強大。[4]七雄:指戰國時期秦、楚、齊、燕、韓、趙、魏這七個強大的諸侯國。

▲ 春秋五霸
【譯文】
歷史上將東周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是春秋時期,從魯隱公元年起,到魯哀公十四年為止,總共二百四十二年;第二個是戰國時期,從春秋時代結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為止,總共二百六十年。
春秋時代稱霸的諸侯君王依次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戰國時代則是秦、楚、齊、燕、韓、趙、魏這七個強大的諸侯國并立。
嬴秦氏[1],始兼并[2]。傳二世[3],楚漢爭[4]。
【注釋】
[1]嬴秦氏:指秦國或秦王朝。秦國的國君姓嬴,故稱嬴秦。這里指秦始皇嬴政。[2]兼并:大國吞并小國。[3]傳:傳位。二世:指秦始皇的兒子秦二世胡亥。[4]楚:這里指西楚霸王項羽。漢:指劉邦,他被封為漢王,最后建立了漢朝。爭:這里指爭奪王位。
【譯文】
戰國末年,秦國日漸強大,通過各個擊破的方式吞并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國國君便自稱為“始皇帝”。
秦始皇去世,他的兒子胡亥繼承皇位。由于施行嚴刑峻法,加上宦官趙高專權,不過短短三年時間,秦朝的統治就被推翻了。
秦朝滅亡后,群雄并起,其中以西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實力最強大,彼此爭斗不止,各不相讓。
高祖興[1],漢業建[2]。至孝平[3],王莽篡[4]。
【注釋】
[1]高祖:這里指漢高祖劉邦。興:興起。[2]漢業:指漢朝的天下大業。建:建立。[3]孝平:指漢平帝。[4]王莽:漢元帝王皇后的侄子,曾任漢朝宰相,后來自立為皇帝,建立了新朝。篡:特指封建時代臣子奪取君位。
【譯文】
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最后勝出,打敗項羽,登上帝位,成了漢高祖,開啟了劉家的天下大業。到漢平帝時,野心勃勃的王莽掌握了國家大權,他殺了平帝,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新朝。
光武興[1],為東漢[2]。四百年,終于獻[3]。
【注釋】
[1]光武:東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的開國君主。[2]東漢:劉秀恢復漢朝,建都洛陽。由于洛陽在東邊,而漢朝以前的都城長安在西邊,為了區別,后人就把光武帝之前的漢王朝稱為“西漢”,把光武帝建立的漢王朝稱為“東漢”。[3]終:終止,結束。于:在。獻:指漢獻帝,是東漢最后一位皇帝。

▲ 光武帝涉水圖
【譯文】
王莽建立新朝后,人民無法安穩生活,于是國家重新陷入紛爭局面。王莽在混亂中被殺,新朝滅亡。
劉秀沉穩冷靜,又有謀略,最終打敗其他勢力,光復漢室,史稱東漢。劉秀就是漢光武帝。漢朝到最后一位皇帝獻帝為止,總共持續了四百年之久。
魏蜀吳[1],爭漢鼎[2]。號三國[3],迄兩晉[4]。
【注釋】
[1]魏:國名,是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曹操的兒子曹丕廢除漢獻帝后建立。蜀:這里是國名,劉備建立,定都成都,其國號“漢”意味著是漢朝的延續,又因其占據的益州俗稱蜀地,也稱“蜀漢”。吳:國名,孫權建立,定都金陵。[2]鼎:傳國寶物,是王位和權力的象征。[3]三國:指魏、蜀、吳三個國家。[4]迄:到。兩晉:指西晉與東晉。
【譯文】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曹操占據了北方絕大部分地區,他的兒子曹丕取代漢獻帝自立為王,國號“魏”;劉備占據西南,國號“漢”,史稱“蜀漢”;孫權統治了長江下游地區,國號“吳”。魏、蜀、吳三分天下,史稱三國時代。
公元263年魏軍攻入益州,蜀國滅亡。司馬炎逼迫魏王退位,改國號為“晉”。晉武帝司馬炎滅吳,重新統一天下,結束分裂局面。之后,晉元帝往東遷都,定都建康(現在的南京),史稱東晉。
宋齊繼[1],梁陳承[2]。為南朝[3],都金陵[4]。
【注釋】
[1]宋齊(梁陳):南北朝時期南方的四個朝代名稱。繼:繼續,繼承。[2]承:承接,承繼。[3]南朝:東晉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個朝代的總稱,分別是宋、齊、梁、陳。[4]都:定都,建都。金陵:地名,即現在的南京。

▲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譯文】
劉裕滅了東晉,改國號為“宋”。六十年后,蕭道成滅宋,改國號為“齊”。二十三年后,蕭衍亡齊,改國號為“梁”。五十六年后,陳霸先滅梁,改國號為“陳”。三十三年后,陳的國運也最終宣告結束。
宋、齊、梁、陳四朝都把國都設在金陵,國土都局限于長江以南地區,統治時間又都非常短暫,于是歷史上合稱為“南朝”。
北元魏[1],分東西[2]。宇文周[3],與高齊[4]。
【注釋】
[1]北:北方,北朝。元魏:北魏是拓跋氏建立,拓跋氏是鮮卑族,后改姓元,所以又稱元魏。[2]分東西:元魏后來分為東魏、西魏。[3]宇文周:指宇文覺所建立的北周政權。宇文,復姓。[4]高齊:高洋所建立的北齊政權。高,姓。
【譯文】
長江作為天然界線將南方政權和北方政權隔開。拓跋氏在北方建立了魏朝,又稱元魏。元魏到了孝武帝時,大臣高歡獨攬大權,孝武帝向西投奔宇文泰,于是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趁勢奪取皇位,建立周朝,史稱北周(宇文周)。高歡的兒子高洋同樣趁機滅了東魏,建立齊朝,史稱北齊(高齊)。
迨至隋[1],一土宇[2]。不再傳,失統緒[3]。
【注釋】
[1]迨:等到。隋:指隋文帝楊堅建立的隋朝。[2]一:統一。土宇:土地和房屋,指國家、天下。[3]失統緒:亡國的意思。統緒,政權,統治。
【譯文】
南北朝時期朝代不停變換,直到楊堅以武力再度統一天下,才結束了這段紛亂的歷史。
楊堅建立隋朝,史稱隋文帝。可惜只傳到隋煬帝就亡國了。
唐高祖[1],起義師[2]。除隋亂[3],創國基[4]。
【注釋】
[1]唐高祖:指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2]起:起義,興起。義師:反抗殘暴或為正義而戰的軍隊。[3]除:去除,消除,平定。隋亂:指隋朝末年混亂的局面。[4]創:創立,開創。國基:國家基業。

▲ 隋煬帝龍舟出行圖
【譯文】
隋煬帝好大喜功、荒淫殘暴,到處發動戰爭,大量增加稅收,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于是紛紛起義對抗朝廷。
最后,李淵率領的軍隊脫穎而出,逐個鏟平各地勢力,李淵登基為唐高祖,開創了大唐帝國的基業。
二十傳[1],三百載。梁滅之[2],國乃改[3]。
【注釋】
[1]二十傳:指唐朝自建國到滅亡,一共傳了二十位皇帝。[2]梁:指五代時后梁開國皇帝梁太祖朱溫(全忠)。之:代指唐朝。[3]國:國號。乃:才。
【譯文】
唐朝從建國到滅亡為止,總計歷經二十位皇帝,統治將近三百年之久。
唐朝是一個文治武功都很有成就的大帝國,不過在“安史之亂”后,國勢逐漸衰落,又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動亂,最后朱全忠掌握大權,篡奪了唐昭宣帝的皇位,改國號為“梁”,為了與南北朝時期的梁朝相區別,史稱“后梁”。
梁唐晉[1],及漢周。稱五代[2],皆有由[3]。
【注釋】
[1]梁唐晉:分別指后梁、后唐、后晉。[2]五代:唐朝滅亡之后,在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五個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3]皆有由:都是有原因的。皆,全、都;由,原因、緣由。
【譯文】
朱全忠篡唐建梁,史稱后梁;李存勖篡梁建唐,史稱后唐;石敬瑭篡唐建晉,史稱后晉;劉知遠篡晉建漢,史稱后漢;郭威篡漢建周,史稱后周,五個朝代合稱“五代”。這些朝代最長的不過十幾年,最短的甚至只有四年,是一個動蕩不安的黑暗時代。
五代的開國君王都是篡奪了別人的帝位才當上皇帝,所以五個朝代的突然興起和突然滅亡都是有原因的。
炎宋興[1],受周禪[2]。十八傳[3],南北混[4]。
【注釋】
[1]炎宋:自秦開始,歷代王朝為標榜自己是正統,取代前朝是天命所歸,便用五行的轉換來解釋朝代的更替,宣稱自己是五行之一。宋朝認為自己代表“火德”,因此稱宋朝為炎宋。炎,是火的意思。[2]周:這里指五代中的后周。禪:禪讓,古代帝王讓位給別人。[3]十八傳:一共傳了十八位皇帝。傳,這里是指傳授帝王權位。[4]混:混同,摻雜在一起。
【譯文】
后周的恭帝七歲即位,大權便落入了禁軍將領趙匡胤手中,他與部下合力演出“黃袍加身”的戲碼,后周皇室知道大勢已去,只好將帝位禪讓給他。趙匡胤登基后,改國號為“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朝自建國至滅亡,總計經歷了十八位皇帝,這時北方少數民族勢力非常強大,經常南下襲擊宋朝邊境,造成南北混戰的局面。
遼與金[1],皆稱帝。元滅金[2],絕宋世[3]。
【注釋】
[1]遼:國名,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機建立,后為金所滅。金:國名,女真族人完顏阿骨打建立,后為蒙古國所滅。[2]元:指元朝,蒙古族人建立的朝代。成吉思汗鐵木真建國,初號蒙古,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國。[3]絕:斷絕,消滅。宋世:宋朝的天下。

▲ 遼與金,皆稱帝。
【譯文】
宋朝建立前后,北方少數民族勢力強大,契丹族人、女真族人與蒙古族人先后稱帝,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他們全都野心勃勃,想攻打南方,以奪取更廣大的土地和更豐富的物產。
契丹族人建立了遼國,女真族人滅遼建金,最后成吉思汗統一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國,并先后滅掉金朝與宋朝,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忽必烈改國號為“元”,他就是元太祖。
蒞中國[1],兼戎狄[2]。九十載,國祚廢[3]。
【注釋】
[1]蒞:治理,統治。中國:這里指中原地區,主要是現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2]兼:兼并,大國吞并小國。戎狄:先秦時對中國北方、西北等地少數民族的統稱。[3]國祚:祚是帝王的寶座。“國祚”引申為王朝統治的時間。廢:廢止,滅亡。
【譯文】
蒙古族人入主中原,又吞并了西方和北方各少數民族,統一全國。元朝疆域空前廣闊,它的全盛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在當時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帝國。
元朝統治期間四處征戰,導致民不聊生,結果只維持了短短九十年的時間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太祖興[1],國大明[2]。號洪武[3],都金陵[4]。
【注釋】
[1]太祖:這里指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2]國:這里指的是國號。[3]號:這里指的是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社會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志。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4]都:定都,定立國都。金陵:現在的南京。
【譯文】
在政治腐敗黑暗的元末時期人民紛紛起兵反抗。
朱元璋的軍隊異軍突起,掃平各地勢力之后,揮軍北上,滅了元朝。朱元璋自立為帝,定國號為“明”,以洪武為年號,建都金陵(現在的南京)。
迨成祖[1],遷燕京[2]。十六世[3],至崇禎[4]。
【注釋】
[1]迨:等到。成祖:指明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2]遷:這里指遷都。[3]十六世:皇位一共傳了十六代。[4]崇禎:明思宗朱由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年號“崇禎”。
【譯文】
明太祖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不滿自己的侄兒建文帝繼位,于是率軍發動政變。建文帝在戰亂中下落不明,朱棣奪取了皇位,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明成祖,他將國都從南方的金陵遷到北方的燕京(現在的北京)。
明朝一共傳了十六個皇帝,直到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
權閹肆[1],寇如林[2]。李闖出[3],神器焚[4]。
【注釋】
[1]權閹:有權勢的宦官。權,有權勢的。閹,太監、宦官。肆:放肆,大膽放縱。[2]寇:流寇、盜匪,這里指農民起義軍。如林:形容很多。[3]李闖:明末農民起義領袖——闖王李自成。[4]神器:代表國家政權的實物,如玉璽、寶鼎之類,借指帝位、政權。焚:燒壞,燒毀。

▲ 北京故宮
【譯文】
明朝皇帝從明成祖開始,對宦官十分寵信,宦官的地位因此迅速提高,國家大權漸漸落入他們手中。宦官仗著權力胡作非為,百姓怨聲載道,全國各地都紛紛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國家政權逐漸衰弱。
眾多起義軍中以闖王李自成的勢力最大,他率領部下攻進京城,崇禎皇帝被迫在煤山上吊自盡,明朝的統治結束。
清太祖[1],膺景命[2]。靖四方[3],克大定[4]。
【注釋】
[1]清太祖:即愛新覺羅·努爾哈赤。[2]膺:承受,接受。景命:上天的命令。[3]靖:平定,使秩序安定。四方:指國土各地。[4]克:能夠,這里引申為完成。定:平安,安定。
【譯文】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聲稱自己接受了上天的旨意,建立了后金國(清朝的前身)。到清世祖順治皇帝時,派兵進入山海關,打敗了李自成,奪取了原本由他占領的北京,定為國都,成了第一位入主中原的大清皇帝。此后,清朝又先后平定了擁戴福王、魯王、唐王、桂王等建立的南明小朝廷,以及全國各地的抗清勢力,建立了空前鞏固的多民族統一國家。
廿二史[1],全在茲[2]。載治亂[3],知興衰[4]。
【注釋】
[1]廿二史:從《史記》、《漢書》,一直到《遼史》、《金史》的二十二部史書。廿,二十。[2]茲:此,這里。[3]載:記錄,記載。治:安定、太平,這里指社會穩定、政權鞏固、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盛世。亂:混亂、動亂,這里指動蕩不安定的亂世。[4]興衰:興旺和衰敗,這里指國家的興起與衰落。
【譯文】
從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一直到清朝的歷史都寫在這里了。
正如古人所說“歷史是一面鏡子”,人們只要用心學習這些歷史,就能了解各個朝代由興盛繁榮到逐漸衰亡的原因,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史雖繁[1],讀有次[2]。史記一[3],漢書二[4]。
【注釋】
[1]史:這里指史書,古籍中專門記錄歷史的書。繁:多。[2]次:次序,順序。[3]史記:書名,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經典著作之一,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作,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一:第一。[4]漢書:書名,東漢班彪、班固及班昭所作,主要記述了上起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歷史。二:第二。
【譯文】
中國上下五千年,可謂歷史悠久,各朝各代有關歷史的書籍數量驚人,內容龐雜,閱讀的時候應該有重點、有次序,才能對歷史發展脈絡有一個清晰的思路。
首先應該研讀的是《史記》,它記錄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代的歷史;接下來,應該研讀的就是《漢書》,它詳細記載了整個漢代的歷史。
后漢三[1],國志四[2]。兼證經[3],參通鑒[4]。
【注釋】
[1]后漢:這里是書名,指《后漢書》,南朝劉宋時范曄寫作的記載東漢歷史的史書。[2]國志:書名,指《三國志》,西晉陳壽所作的記載魏、蜀、吳三國歷史的史書。[3]兼:同時。證:驗證,證實。經:經書、經典,圣賢所作,具有特殊性和權威性的典籍。[4]參:參考,參閱。通鑒:書名,《資治通鑒》的簡稱,北宋司馬光所作,詳細記載了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6個朝代1363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書影
【譯文】
讀完《史記》、《漢書》后,第三本要讀的就是《后漢書》,它是范曄綜合各家歷史資料編撰而成。第四本就是陳壽所作的《三國志》。《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這四本史書,內容詳實,各具特色,文學價值極高,合稱為“前四史”,又稱“四史”。
研讀“四史”的同時,還要求證于圣賢所著的經典,并參閱《資治通鑒》,通過綜合閱讀、多方比較,才能對中國歷史有比較完整準確的認識。
讀史者,考實錄[1]。通古今[2],若親目[3]。
【注釋】
[1]考:研究、推求。實錄:符合實際的記載。[2]通:懂得,徹底了解。古今:古代和現代,這里指古往今來的歷史脈絡。[3]若:好像。親目:親眼看見。目,看。
【譯文】
閱讀史書還要注意進一步查找歷史資料,和書籍互相對照參考,從多個角度和側面去理解歷史事件,對歷史發展演變的過程及原因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能深入透徹地掌握古往今來的歷史脈絡,好像自己身臨其境,親眼看見了歷史上人、事、物盛衰興亡的過程。
口而誦[1],心而惟[2]。朝于斯[3],夕于斯[4]。
【注釋】
[1]誦:朗誦、朗讀,有高低起伏地大聲讀出來。[2]惟:想,思考。[3]朝:早晨。于:在,到。斯:此、這,這里代指所讀之書。[4]夕:夜晚,晚上。
【譯文】
掌握了研究歷史應該注意的事項之后,就該總結學習方法了。
讀書時,不僅要大聲朗讀、背誦,還要用心思考,深入了解所學的內容,這樣可以讓記憶更深刻。勤奮地學習是最重要的,必須持之以恒,才能對書中的內容熟記不忘,并不斷有新的收獲。
昔仲尼[1],師項橐[2]。古圣賢,尚勤學[3]。
【注釋】
[1]昔:以前,過去。仲尼: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2]師:把……當作老師,就是向人學習。項橐:人名,春秋時魯國的神童。[3]尚:尚且,還。
【譯文】
魯國有個叫項橐的小孩,他只有七歲,但小小年紀便已十分聰明,很有主見,孔子并不因為自己是公認的大學問家,而對方比自己年紀小,就覺得向他學習是丟臉的事,仍然把他當做老師一樣虛心請教。像孔子這樣偉大的圣賢,尚且不恥下問、勤奮好學,我們普通人應該更加努力才對。
趙中令[1],讀魯論[2]。彼既仕[3],學且勤[4]。
【注釋】
[1]趙中令:指宋太宗時中書令趙普。中令,宋朝官名,相當于宰相。[2]魯論:書名,指《論語》。《論語》有三種流傳版本,《魯論》、《齊論》、《古論》,現在我們通常讀的《論語》是《魯論》。[3]彼:他,這里指趙中令。既:已經。仕:做官。[4]且:尚且,還。
【譯文】
宋太宗時的中書令趙普雖然做了大官,工作十分忙碌,但仍然沒有放棄學習。在所有書籍中,趙普最愛讀《論語》,一有機會就捧在手中反復品味,于是就有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
趙普已經當了高官,尚且刻苦攻讀,我們普通人更加不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
披蒲編[1],削竹簡[2]。彼無書[3],且知勉[4]。
【注釋】
[1]披:翻開,翻閱。蒲編:編起來的蒲草,這里指用蒲草編成的書,講的是西漢路溫舒的故事。蒲,草名,又叫草蒲。[2]削竹簡:將竹子削成薄片,編成書冊。削,用刀切去或割去;竹簡,竹片,戰國至魏晉時代用來書寫的材料,這里講的是西漢公孫弘的故事。[3]彼:他們,指路溫舒與公孫弘。無書:意思是貧窮買不起書。無,沒有。[4]勉:勤勉,勤奮。

▲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譯文】
紙發明以前,所有的書都是逐字抄錄在絹帛、羊皮、竹簡和木牘上的,因此價格十分昂貴。西漢路溫舒家里很窮,買不起書,但一心上進的他,把向別人借來的書抄在編起來的蒲草上閱讀。
西漢還有個名叫公孫弘的人,和路溫舒一樣窮得買不起書,就把竹子削成薄片,再把文字一個個刻在竹片上,編成書冊,供自己平時苦讀。
路溫舒和公孫弘家境貧寒買不起書,尚且勤勉好學。我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千萬不能放棄,經過不懈的努力,最后定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頭懸梁[1],錐刺股[2]。彼不教[3],自勤苦[4]。
【注釋】
[1]頭懸梁:頭發掛在房梁上。頭,這里指頭發。懸,懸掛、吊掛。梁,房梁,架在墻上或柱子上支撐房頂的橫木。這里說的是漢朝孫敬的故事。[2]錐刺股: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錐,錐子,尖頭銳利的鐵器;股,大腿。這里說的是戰國蘇秦的故事。[3]彼:他們,指孫敬和蘇秦。不教:沒有人教導。教,教導、教授。[4]自:自己。勤苦:勤奮刻苦。
【譯文】
漢朝的孫敬為了防止自己讀書時不小心打瞌睡,于是用繩子綁住頭發,再把繩子懸掛在屋梁上,這樣,只要打瞌睡時低下頭,繩子就會拉扯頭發,然后痛醒過來,抖擻精神接著讀書。戰國時的蘇秦,只要讀書時累得快睡著,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用疼痛戰勝疲倦,強迫自己打起精神繼續讀書。
孫敬和蘇秦兩個人,沒有人督促和教導他們學習,全靠自己勤奮刻苦。
如囊螢[1],如映雪[2]。家雖貧[3],學不輟[4]。
【注釋】
[1]如:比如,像。囊螢:把螢火蟲裝入袋子里。這里說的是晉朝車胤的故事。囊,用袋子裝。[2]映雪:映著雪光,借著雪地反射的亮光。這里說的是晉朝孫康的故事。[3]雖:雖然。貧:貧窮。[4]輟:停止,中斷。
【譯文】
晉朝的車胤,家里貧窮,買不起油來點燈看書,于是把螢火蟲裝進用紗布做成的袋子里,借著它們發出的微弱亮光來讀書。晉朝的孫康,同樣是家境貧困,買不起油點燈讀書,他不顧冬夜的寒冷,借著屋外雪地反射出的亮光讀書。
車胤和孫康雖然家境貧困,卻從未停止學習。
如負薪[1],如掛角[2]。身雖勞[3],猶苦卓[4]。
【注釋】
[1]負薪:挑著木柴。負,背,挑擔;薪,木柴、柴火。這里說的是漢朝朱買臣的故事。[2]掛角:(把書)掛在牛角上。角,指牛角。這里說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3]勞:勞累。[4]猶:依然,仍然,還。苦:用心,盡力。卓:高超不平凡。
【譯文】
西漢的朱買臣出身貧寒,靠砍柴賣錢勉強維持生計。他總是把書掛在擔子前,在挑柴去賣的途中一邊走路一邊看書。還有隋朝的李密,從小幫人放牛,他就把書掛在牛角上,一邊放牛一邊看書。
朱買臣和李密兩個人,雖然天天都要干活,身體上非常勞累,但是依然用心學習。
蘇老泉[1],二十七[2]。始發憤[3],讀書籍。
【注釋】
[1]蘇老泉: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洵,大文豪蘇東坡的父親,唐宋八大家之一,老泉是他的號。[2]二十七:指二十七歲。[3]始:才。發憤:下定決心努力去做。

▲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譯文】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洵,年輕時忙于生計,直到二十七歲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下定決心努力向學。雖然起步比別人晚,但通過持之以恒地刻苦學習,最終成為大文學家。
彼既老[1],猶悔遲[2]。爾小生[3],宜早思[4]。
【注釋】
[1]彼:他,這里指蘇老泉。既:已經。[2]猶:尚且。悔:后悔,懊悔。遲:慢,晚。[3]爾:你,你們。小生:小孩子,年輕人,對晚輩的稱呼。[4]宜:應當,應該。早思:早點思考,早點想清楚。
【譯文】
蘇老泉到了二十七歲才發奮努力,盡管后來成了大文學家,但他還是后悔自己醒悟得太晚,只能更加勤奮以彌補過去浪費的時光。
你們這些小孩子,應該吸取蘇老泉的教訓,及早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以免將來后悔。要珍惜最寶貴最適合讀書的青春時光,努力用功。
若梁灝[1],八十二[2]。對大廷[3],魁多士[4]。
【注釋】
[1]若:如。梁灝:人名,生活在五代末北宋初。[2]八十二:這里指八十二歲。[3]對大廷:參加殿試(古代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在皇宮的大殿上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對,答,回答,這里指回答皇帝的提問;大廷,朝廷。[4]魁:魁首、第一,這里指奪得第一名。多士:諸多考生。
【譯文】
梁灝年輕時參加科舉考試,成績一直不理想,但他始終不放棄,終于在八十二歲那年金榜題名。他參加殿試時,對皇帝提出的問題總是對答如流,而且見解不凡,遠遠勝過其他諸多一同參加殿試的考生,最后高中狀元。
彼既成[1],眾稱異[2]。爾小生,宜立志[3]。
【注釋】
[1]彼:他,這里指梁灝。成:成功。[2]眾:眾人,大家。稱異:感到驚異,認為是令人驚訝的。[3]立志:樹立志向。
【譯文】
和梁灝一同考上的人全都比他年紀小很多,對于梁灝勤奮好學,這么大年紀還能高中狀元,大家都覺得既驚訝,又佩服。你們這些小孩子,就應該向梁灝學習,樹立遠大的志向,不斷向目標邁進。只要堅持到底,最后一定會有回報。
瑩八歲[1],能詠詩[2]。泌七歲[3],能賦棋[4]。
【注釋】
[1]瑩:祖瑩,北齊人。[2]詠:唱,朗誦,聲調有抑揚起伏地念。[3]泌:李泌,唐朝人。[4]賦棋:以下棋為題目作詩。賦,這里是作詩的意思。
【譯文】
北齊的祖瑩,從小聰明伶俐,喜歡讀書,才八歲就會吟詩,讓大人都驚嘆不已。唐朝的李泌,同樣從小聰明活潑,熱愛讀書。在他七歲時,皇帝召見了這個小神童,想看看他是否如傳說的那樣有真才實學,于是要小李泌以“棋”為題做一首詩。小李泌毫不慌張,當場寫了一首好詩,皇帝大加贊賞。
彼穎悟[1],人稱奇[2]。爾幼學[3],當效之[4]。
【注釋】
[1]彼:他,他們,這里指祖瑩和李泌二人。穎悟:天資聰慧,聰明過人(多指少年)。[2]稱奇:因不尋常而表示驚奇。[3]幼學:初入學的兒童。[4]當:應該,應當。效之:學習他們。效,效法、向……學習。之,他們,同樣指祖瑩與李泌二人。
【譯文】
祖瑩與李泌二人,天資聰穎,又熱愛學習,小小年紀就能吟詩作賦,大家對他們的優異表現都是既驚奇又贊嘆。你們這些剛入學的小朋友,應該以他們為榜樣,從小培養對學習的熱情,用功讀書。
蔡文姬[1],能辨琴[2]。謝道韞[3],能詠吟[4]。
【注釋】
[1]蔡文姬:名琰,字文姬,東漢大學者蔡邕的女兒,精通音樂,是歷史上著名的才女。[2]辨琴:辨識琴聲。[3]謝道韞:東晉宰相謝安的侄女,詩才敏捷,也是著名的才女。[4]詠吟:這里是作詩的意思。

▲ 文姬歸漢圖
【譯文】
蔡文姬是東漢末年大學者蔡邕的女兒。她天資過人,尤其在音樂方面非常有天賦,她能準確分辨琴聲好壞,甚至能聽出彈奏者的感情。謝道韞是東晉宰相謝安的侄女,她文思敏捷,很小的時候就會吟詩作對,所作的詠雪詩句甚至壓倒了其他兄弟。
彼女子[1],且聰敏[2]。爾男子,當自警[3]。
【注釋】
[1]彼:指蔡文姬和謝道韞。[2]且:尚且。聰敏:聰慧且反應敏捷。[3]自警:自我警醒。
【譯文】
蔡文姬與謝道韞都是女孩子,尚且如此聰明,有才華,一個能分辨音律,一個能吟詩作對。你們身為男子,看到女生優異的表現,更應當時時刻刻自我警醒,以她們為榜樣,珍惜時光,不斷充實自己。
唐劉晏[1],方七歲[2]。舉神童[3],作正字[4]。
【注釋】
[1]唐:唐朝。劉晏:人名,七歲能作詩寫文章,大家公認他是神童。[2]方:才,剛剛。[3]舉:推選,推薦。神童:特別聰明、才能非凡的兒童,這里是唐宋時所設立的童子科舉的別稱。[4]作:擔任,從事。正字:官名,負責校對文字。
【譯文】
唐朝的劉晏,天賦很高,熱愛學習,小小年紀就能作詩寫文章,年僅七歲就被推選為神童。唐玄宗聽說了他的事跡,為了表示贊賞與鼓勵,選拔他擔任正字官,負責校對書籍文字。
彼雖幼[1],身已仕[2]。有為者[3],亦若是[4]。
【注釋】
[1]彼:指劉晏。幼:年紀小。[2]已:已經。身已仕:已經做官。仕,做官。[3]有為者:指希望有所作為的人。[4]亦:也。若是:像這樣。若,如、像。是,這樣。
【譯文】
劉晏小小年紀就已經做了官,肩負重任,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希望將來能有所作為的人,應當像劉晏這樣,認真負責、勤奮上進。
犬守夜,雞司晨。茍不學[1],曷為人[2]。
【注釋】
[1]茍:假如、如果。[2]曷為人:怎么做人呢?曷,如何、怎么。為人,做人。
【譯文】
狗會在晚上充當警衛,看守門戶,保護主人的安全;公雞每天清晨都會高聲打鳴報曉,催促人們按時起床。
狗和雞尚且能盡責工作,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如果整天懶惰貪玩,不肯認真學習有用的本領,還怎么做人呢?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譯文】
蠶會吐絲結繭,人們用它來制作布料、衣服。蜜蜂會采集花粉,釀成甘甜的蜂蜜給人食用。蠶和蜂與狗和雞一樣,都能盡職完成自己的工作。如果我們不懂得自己應盡的責任,不勤奮讀書學習實現自己的價值,豈不是連這些動物都比不上嗎?
幼而學,壯而行[1]。上致君[2],下澤民[3]。
【注釋】
[1]壯:壯年,古代以三十歲為壯年,泛指中年人。行:努力實行。[2]上:對上。致君:盡力輔佐國君。致,盡力。[3]下:對下。澤民:施恩惠于人民,使人民能得到福利。澤,恩澤,恩惠。民,人民,百姓。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譯文】
年輕的時候記憶力最好,學習能力最強,我們應當把握這段黃金時期,不斷學習,努力充實自己。等到長大成人后,就要學以致用,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做出一番事業,對上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對下服務人民,造福百姓。
揚名聲[1],顯父母[2]。光于前[3],裕于后[4]。
【注釋】
[1]揚:顯揚,傳播。名聲:名譽聲望。[2]顯:傳揚,顯揚。[3]光:光耀、增光。前:前人,指祖先、祖宗。[4]裕:富裕,富足。后:指子孫后代。
【譯文】
如果長大后能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本領為祖國、人民作出應有的貢獻,人民自然會贊揚你的功績,不但自己能名揚天下,也使父母感到榮耀,給祖先增光,還能給子孫后代樹立好榜樣,使他們受益匪淺。
人遺子[1],金滿籝[2]。我教子[3],惟一經[4]。
【注釋】
[1]人:別人,有的人。遺:留給,遺留。子:孩子,子孫。[2]金滿籝:滿筐金子,意思是巨大的財富。籝,竹子編的筐。[3]教:教育。[4]惟:只有。一經:一本經書,這里指《三字經》。
【譯文】
有的人疼愛子女,給子孫留下許多錢財,希望他們能過上富裕的生活。我的想法和那些人不同,留下來教育子孫的,只有這本《三字經》。希望能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還有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教訓,讓他們努力學習,打好根基,將來能開創自己的事業。
勤有功[1],戲無益[2]。戒之哉[3],宜勉力[4]。
【注釋】
[1]勤:勤奮,勤勞。有功:取得成就。功,功績、功勞。[2]戲:玩樂,嬉戲玩耍。無益:沒有好處。益,好處、利益。[3]戒之哉:要以此為警戒啊。戒,警戒、警惕。之,代指前面所說的“勤有功,戲無益”。哉,啊,表示感嘆的語氣。[4]宜:應該,應當。勉力:盡力,辛勤努力。
【譯文】
勤奮努力的人最后一定能取得相應的成就,這就是俗話說的“有志者,事竟成”,“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相反,如果只知道貪玩,最終一定會后悔自己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光,卻一無所獲。我們一定要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教訓牢記在心,以此為警戒,經常提醒自己,珍惜時光,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