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應知的國學知識隨用隨查(彩圖精裝)
- 思履
- 1114字
- 2019-01-02 17:47:03
國學學者“腹笥”要富
笥是一種可以用來盛飯或衣物的方形竹器。
腹笥指的就是肚子這個“容器”,要多裝學問,不但要多,還要“通”,要融會貫通。
中文系、歷史系或哲學系的學者專而不博沒什么可指責的,但是,國學學者就應當是位通才,最好文、史、哲兼通,且身有才藝了。章太炎先生、梁啟超先生都是這樣的大家。章太炎先生有篆籀書法、中醫之長;梁啟超先生則書法得漢魏高古之風。胡適先生、魯迅先生雖無國學大師之名,但是在其他學問之外,就國學來說,也是堪稱大師的。他們博學深思,有真知灼見,人格高尚,才華超絕,成就不凡令人高山仰止。正是因為有了深厚的國學底蘊,那一輩人才得以直接接受西學的精華,而西學的修養讓他們把國學引向了新的時代。
著名史學家羅爾綱先生寫過一本叫作《師門五年記》的小書,篇幅不大,影響卻很廣。其中所附《胡適瑣記》,對胡適博覽群書,記憶力超人有這樣的記錄:
胡適不用卡片,他看過的書籍凡有用的地方,都用紅、黃、藍三色紙條夾在那里,到了要用時,一翻就得。有一次,那是一九三四年秋天,我寫成《水滸傳與天地會》那篇論文后,送去請他看。他看完后,帶我出大廳靠東邊一個書架,他舉手把放在架上那套《大清律例》取下來,抽出一冊,在有藍紙條夾的地方翻開,就指出一條史料叫我加上,說:“你據《貴縣修志局發現的天地會文件》說天地會以反清復明為宗旨,成立于康熙初年甲寅(1674年),還須有堅強有力的證據為之證明。這條康熙年間定的嚴禁異姓歃血訂盟焚表結拜弟兄的律例,便能證明天地會確實成立于康熙初年,你把它加上去。”我照他的指示加了上去才發表,幾十年來都推翻不了。到七十年代,臺灣學者根據新發現的資料已完全證實。
胡適不用卡片,只用三色紙條就記牢書中內容,已可稱奇,而他對天地會并沒有研究,卻可以在翻閱《大清律例》以研究《紅樓夢》時,兼顧無關乎他的研究的事件,且十余年后仍銘記在心,就更令人驚嘆了。這又是胡適天賦卓絕的一個具體例證。
其實,不光胡適先生如此,這種博聞強記的本領,是那一代學人大多都具備的。梁啟超先生常常在講課時整段整段隨口引證古籍;陳獨秀好杜詩,竟能將全杜詩背誦下來……
在這里,對所謂“死記硬背”之弊也順便討論一下。有些人將其說成舊時求學普遍方法,至今還有人以“消化不良”來嘲笑博聞強。其實,求學跟吃飯是一樣的,不吃飯就不能保證生存和健康。吃出了消化不良,是自己在飲食衛生方面做得不好,而不是吃飯本身有問題。只有博聞強記,才能有思想,有文化,有創造力。換而言之,博聞強記不是有思想,有文化,有創造力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其必要條件。
量多則成質,只是淵博并不是說人變得跟一個書櫥一樣了。不管在哪一方面,只要積累的一定數量的知識,就會有發生化合反應,產生能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