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地理未解之謎 中國地理未解之謎(彩圖精裝)
- 文娟
- 1389字
- 2019-01-02 18:19:58
銀河系的中心到底是什么
在科學技術(shù)不發(fā)達的古代,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毫無例外地把人類居住的地球看成是宇宙的中心,這就是有名的“地心說”。直到16世紀,哥白尼才提出了“日心說”向“地心說”挑戰(zhàn)。經(jīng)過長時間艱苦的努力,哥白尼的“日心說”才逐漸占了上風,取得了這場爭論的勝利。“日心說”的主要貢獻是把地球降為一顆普通行星,而把太陽作為宇宙中心天體。到18世紀,赫歇爾又進一步指出,太陽是銀河系中心。到20世紀,卡普利批駁了太陽是銀河系的中心的說法,他把太陽流放到銀河系的懸臂上,認為太陽離銀河系中心有幾萬光年之遙。
當太陽“離開銀心”之后,誰坐鎮(zhèn)銀河系的中心就成了天文學家特別關注的大問題。因為,銀心距離人類并不算太遙遠,理應把它的“主人”搞清楚。但是,由于銀心處充滿了塵埃,對銀心的觀測并不容易,要想透過這層厚厚的面紗,看清銀河系中心的真相,實在不容易。
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觀測銀河系的手段也在不斷改進,人們對銀心的了解也在不斷增加。這種方法主要是接收塵埃無法遮擋的紅外線和射電源,然后再對之進行分析研究。就像醫(yī)生測人體心電圖一樣,天文學家們從紅外線和射電波送來的大量有用信息來觀測銀河系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
最先接收到銀心射電波的科學家是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詹斯基。
由于銀心核球的紅外線和射電波信號很強,詹斯基認為,它似乎不是一個簡單的恒星密集核心,而很可能是質(zhì)量極大的矮星群。

銀河系的自轉(zhuǎn)原理示意圖
銀河系并不是勻速自轉(zhuǎn)的,其速度受各方面引力的影響各不相同,位于獵戶臂中的太陽就是一個高速運行著的天體。
1971年,英國天文學家提出了這樣的假設:核球中心部有一個大質(zhì)量的致密核,或許還是一個黑洞,其質(zhì)量約為太陽質(zhì)量的100萬倍。這種假設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如果核球中心真有一個黑洞,那么銀心應有一個強大的射電源。于是,天文學家們開始了對銀心射電源的探測。
20世紀8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探測到以每秒200千米的速度圍繞銀心運動的氣體流,這種氣體流離中心越遠速度越慢,他們估計這是銀心黑洞射電源的影響造成的。另一些美國天文學家也宣布探測到銀心的射電源,這說明銀心可能是一黑洞。
但這種說法遭到了蘇聯(lián)的天文學家的質(zhì)疑,他們認為證明銀心是黑洞的證據(jù)不足,并提出了另一種假設:銀心可能是恒星的誕生地,因為其中心有大量的分子云,總質(zhì)量為太陽質(zhì)量的10萬倍,溫度為200~300K。
由于天文學家對于銀心是否為黑洞的問題爭論不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天文學家海爾斯提出了一個假設,即一對質(zhì)量與太陽相當?shù)碾p星從黑洞旁掠過時,其中一顆被黑洞吸進后,另一顆則以極高速度被拋射出去。這個判據(jù)得到了天文學家們的認同。但經(jīng)過計算,根據(jù)掠過黑洞表面的距離,這樣的機會并不大。海爾斯的判據(jù)雖不能最終解決問題,但不失為一條探測的路子。然而,要最終搞清楚銀心的構(gòu)成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銀心射電圖片
這一射電望遠鏡所呈現(xiàn)出的銀心的射電,覆蓋了一個跨幅約450光年的區(qū)域。在圖片中心的下方就是人馬座A復合體(白色的明亮塊),而彎曲的特征區(qū)就是弧弦,圖左上端是人馬座B2的巨型分子云。

星際介質(zhì)
在廣袤的太空中,這些星際塵埃占了星系總質(zhì)量的10%,剩下的空間中有足夠的氣體,形成200億顆與太陽類似的恒星。這個塵埃和氣體的混合物,就是星際介質(zhì)。它一直在不斷地翻騰,產(chǎn)生新的恒星并且吸收消亡恒星的剩余物質(zhì)。消亡恒星返還的物質(zhì)和它們形成時的物質(zhì)有些微妙的不同。因此,星際介質(zhì)的組成也在不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