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萬世師表的至圣先師·
孔子

孔子像

孔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在魯國任委吏、乘田等小吏。30歲左右,孔子成為知名的學者,奉詔開始辦私學,廣收門徒。公元前515年,答齊宣王問政時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張,未得重用。公元前500年左右,孔子開始為推行其政治思想奔走各國,備受冷遇。公元前484年,孔子返回魯國,晚年一直致力于文化教育事業,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公元前479年病故。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以仁愛、禮義為本,建立了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多年的儒家學派。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和主導精神,體現在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孔子又提出“仁者愛人”,仁者要對世人有同情心,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孔子非常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他認為一個人能否成為有德之人,主要在自己的主觀努力,為人應該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自己有德行,就不必擔心別人是否賞識和理解自己。君子要安貧樂道,舍生取義。孔子還提倡自我反省式的修身養性之法。

在政治上,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理想是要恢復周禮,建立一個嚴格有序的社會。孔子反對暴政,反對濫用民力,希望君主能夠“惠民”、“愛民”。孔子主張在政治生活中也要貫徹道德的原則,使政治行為道德化。在他看來,刑罰可以使人畏懼而不敢犯法,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犯罪動機。只有用德和禮對人民進行感化和引導,提高人民的道德意識,才能使社會長期穩定。而以德治國的根本保證是統治者必須成為道德的楷模,以自己的道德風范來影響和教育人民。

在教育上,孔子以道德教育為中心,把自己的政治思想與教育思想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他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人做人,而做人的關鍵是要具備愛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辦學宗旨,在教學中,他自擬教學內容,自創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并且強調學習與思考結合,啟發式的教學和弟子積極領悟結合。他還很注重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社會現象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他以詩、書、禮、樂、射、御、數為具體的教學內容,這些又與文、行、忠、信相輔而行。

孔子在典籍整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首次提出“文獻”一詞,并結合史實和舊有文獻資料編訂了《易》、《書》、《禮》、《樂》、《詩》、《春秋》等著作。他死后,他的弟子遵照他的遺囑,將他的言行、語錄編輯成書,定名為《論語》。

名人檔案

姓名 姓孔/名丘/字仲尼

生卒年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

祖籍 春秋末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

性格 仁愛/寬厚/睿智/堅毅/執著

身份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父親 叔梁紇/做過魯國的下級官吏

孔子塑像

位于大成殿內明間正中。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服,手捧鎮圭,一如天子禮制。清康熙帝曾在此親祭孔子,行三跪九叩大禮,隨從認為皇帝對一介布衣行如此大禮實有不妥,康熙說:“孔子乃千秋帝王之師,萬世人倫之表”,并親書“萬世師表”四字以示虔敬。

傳世名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的一生是奮力治學、執著追求、不計榮辱得失、為國為民的一生,他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文化圣人,他對中國2000多年的社會和思想都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雖然他的政治主張無法實現,但是他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毅和博大讓后人感動。漢平帝追封他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追謚他為文宣王,元成宗加封他為大成至圣文宣王。他的學說在西漢武帝時代就被定為享有獨尊地位的正統思想,清圣祖為他親筆題書:“萬世師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京市| 信宜市| 舒兰市| 淮南市| 宜宾县| 常熟市| 靖西县| 大名县| 宁阳县| 潼南县| 西吉县| 娄烦县| 武宁县| 宜章县| 会宁县| 延寿县| 法库县| 桦南县| 阿鲁科尔沁旗| 佳木斯市| 清徐县| 托里县| 汽车| 南华县| 遂平县| 西华县| 邵东县| 浠水县| 汪清县| 土默特左旗| 兴化市| 东城区| 大竹县| 江都市| 乐亭县| 景泰县| 上饶市| 太谷县| 丰原市| 崇义县| 武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