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奧秘(彩圖精裝)
- 張光明
- 1572字
- 2019-01-02 18:37:45
恐龍之后
大約在0.65億年前,恐龍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突然滅絕了,目前,科學家也無法確切解釋這場大規模的動物滅絕的原因。一種可能是巨大隕石撞擊地球,引起毀滅性的破壞,大面積的云狀灰塵遮住了太陽光;另一種可能是,巨大的火山噴發引起了劇烈的氣候變化。新的生命取代了恐龍。
肉齒類哺乳動物
隨著恐龍消失而出現的一些哺乳動物,在某些時期發展很成功,而后又自然地消失。像新努巴這樣的肉齒類哺乳動物,在0.50億年前數量眾多,成了最有力量的獵食者。繁衍了1300萬年以后,或許因為更聰明的肉食性生物已經逐步進化,它們絕種了。


巨大的阿根廷巨鷹化石于1979年被人們發現,是現代北美洲火雞兀鷲的祖先。
○ 在恐龍絕種之后,被稱為“恐怖鳥”的大型卻不能飛行的鳥類抓住了這一機會,成為當時很有勢力的肉食性動物。泰坦鳥就是恐怖鳥之一。泰坦鳥有巨大的頭和強有力的腿,因此能跑得比獵物快。據此,有些專家認為,泰坦鳥是鴨子、鵝和其他相關物種的祖先。
○ 始祖鳥是漸新世晚期(0.24億~0.28億年前)的早期鸚鵡。奧其太古鷹是已知的第一只貓頭鷹,生活在古新世(0.58~0.65億年前)。埃其太古雨燕是早期雨燕一樣的鳥類,生活在始新世和漸新世(0.24~0.58億年前),可能是雨燕和蜂鳥的祖先。
○ 阿根廷巨鷹是像兀鷲一樣巨大的猛禽,它的翼展超過7米,是現代最大的飛鳥——信天翁的兩倍。個別阿根廷巨鷹羽毛長達1.5米。它們主要生活在距今600萬~800萬年前。

一些科學家相信,是一塊撞擊地球的巨大隕石殺死了恐龍。殞石撞擊影響巨大,如掀起巨大的水浪、巖石灰和灰塵等,遮住了太陽多年。在陰暗中植物無法生長,而以植物為食的恐龍和以植食性恐龍為食的肉食性恐龍因此就相繼消失了。
○ 始新世鳥是肉雞家族的早期成員。始新世鳥化石在美國懷俄明始新世(0.37億~0.58億年前)的基巖里發現。已知最早的兀鷲生活在古新世,已知最早的鷹、鶴、大鴇、布谷鳥和鴨禽生活在始新世。
早期的嚙齒動物
第一批嚙齒動物曾于0.6億年生活在北美洲。

○ 已知最早的哺乳動物較小,而且膽子也小,于三疊紀后期(2.13億~2.2億年前)出現。它們在恐龍滅絕的0.65億年之后,才逐步形成較大氣候,逐漸壯大,種類也多起來。
○ 與爬行動物相比,哺乳動物(以及鳥)長有更大的大腦,并且是溫血動物。這些特征使哺乳動物能在第三紀和第四紀(從0.65億年前到現在)不斷改變的氣候區域內成功地生存下來。在始新世(0.37億~0.58億年前),哺乳動物在陸地上成為最有勢力的動物。
○ 長鼻跳鼠是身長達90厘米,生活在0.4億~0.5億年前的一種小型肉食性哺乳動物。它靠長長的后腿跳躍前進,有一點兒像大袋鼠。它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小的蜥蜴、哺乳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等。
○ 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直接生產幼崽,而不像爬行動物和鳥那樣靠卵生育后代。

長鼻跳鼠是一種小型哺乳動物,它具有鼬鼠、地鼠和大袋鼠等綜合特征。像其他小型肉食性生物一樣,它或許在夜里出來覓食。
○ 哺乳動物的幼崽一般在母親身體子宮里孕育,并通過胎盤吸收生長需要的養分,直到完全發育成嬰兒才出世。有袋哺乳動物在較早階段生育其子女。幼崽出生后待在母親的育兒袋直到發育成熟,這期間母親胸部腺液會分泌奶汁以喂養幼崽。
大規模的動物滅絕
寒武紀晚期 大約5.60億年前,當時地球上約75%的植物和動物都消失了。
二疊紀 大約2.25億年前,當時海生物中約70%的物種突然絕種了。
白堊紀 大約0.65億年前,當時大多數陸生動物和數種海洋動物絕種了??铸埦褪窃谶@個時期消失的。
現代 在過去的1萬年中,當人們狩獵并把野生動物棲息地變成農田時,很多大型的陸生動物,例如猛犸象、恐鳥和鹿等逐漸絕種了。
你知道嗎?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不能非常確切地判斷巖石的年代。這就意味著,恐龍的“突然”消失,可能是在一天之內發生的,也可能是在50萬年內發生的。

泰坦鳥是“恐怖鳥”中最大的一種,這種鳥于約100萬年以前曾在美洲出現過。它站立時身高約有3米,捕獲多種哺乳動物為食。當人類約于3萬年前到達美洲時,恐怖鳥已趨于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