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通史博覽

中國的歷史漫長久遠,其間發生的歷史事件,出現的歷史人物錯綜復雜、頭緒繁多,本篇通過通俗精煉的文字對中國歷史進行現代詮釋,在真實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等方面達到一個全新高度,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地闡述歷史。

第一章 華夏源頭

第一節 遠古文明

遠古人類

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在科學比較發達的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猿人,這種認識可以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得到證明。

從我國科學工作者在祖國各地先后發掘出的猿人遺骨和遺物的化石中可以看出:我國境內最早的原始人,是距今有170萬年的云南元謀人。另外,還有80萬年前的陜西藍田人、四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

約170萬年前,云南元謀地帶是一片寬廣的亞熱帶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獸等第三紀殘存的動物在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時間,則是桑氏鬣狗、云南馬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出現在這片草原和森林。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活下去,元謀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獵它們。在元謀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層中,元謀盆地內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層的河湖沉積而形成的地層里,發現了兩枚上內側門齒化石。經過考古學家們檢測,這兩枚牙齒屬于170萬年前的一個原始人,男性,大約30歲左右。它確證了中國人的歷史起源和存在。在發現這兩枚牙齒化石的同時,從褐色粘土層中出土的還有7件元謀人制造和使用的刮削器與脈石英石核。從這一古跡遺址中,我們看到了中華文明的萌芽。

石鐮 新石器時代

新疆阿克塔拉出土,它的鐮體是弧形的,其中一端比較寬,裝柄用;另一端是尖狀的,內側磨為鋒刃。

又過了幾十萬年,也就是80萬年至75萬年前,在今陜西省藍田縣公王嶺地帶,生活著一些原始人類。他們低平的前額上,明顯地隆起粗壯的眉脊骨。他們打制的石器比較簡單,又粗又大,但仔細一看,卻發現已經有不同類型石器分工的跡象。這就是著名的藍田人。他們的化石于1963~1965年在陜西省藍田縣公王嶺更新世早期地層中被發現??脊艑W家研究表明,藍田人比后來的北京人大腦容量要小一些,大約有778毫升。但是有一點卻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那就是他們已經能完全直立行走,而且這是已發現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這個發現的意義十分重大,因為直立起來,是成為人的重要標志。

后來出現的北京人,他們的體質結構已經構成了人的基本特征,但仍然殘存著某些猿類的性質。他們的身材矮小,男性平均身高只1.558米左右,女性平均身高約1.435米。他們和現代人相比較,面部稍短而嘴巴特別前伸,看不見下頜,前額比現代人低平,有點向后傾斜。他們的腦殼比現代人厚,大約是現代人的一倍。頭蓋靠下部膨大,上部收縮。平均腦容量是1075毫升,僅僅是現代人平均腦容量的75%,但是,他們比現代類人猿的平均腦容量大一倍以上,類人猿的腦容量只有415毫升。

北京猿人已經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他們使用的工具有骨器、木器,更多的還是石器??脊艑W家們以北京猿人制造和使用的工具為依據,證明他們跟動物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已經具備了人類的某些特征。

北京猿人還有一個更為進步的舉措是已經會人工取火,這是一個確鑿無疑的事實。在北京人居住過的洞穴中發現了厚達數米的灰燼層,說明篝火在這里連續燃燒的時間很久,也說明北京人已經懂得保存火種,不需要火時用灰土蓋上,使火陰燃,到下次要用火時,扒開灰土,添上草木,經風一吹便能引燃。灰燼中被火燒過的石塊、獸骨和樸樹籽,則證明北京人已經能使用火燒熟食物。

幾十萬年過去了,猿人在同大自然的斗爭中進化了。我們從遺跡中發現,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里活動的原始人,已經和現代人沒有區別。我們把他們稱為“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的勞動工具同以前使用的工具相比,在質量上有很大提高。他們不但能夠把石頭打制成石斧、石錘,而且還把野獸的骨頭磨制成骨針。

山頂洞人過著群居生活,但他們的群居生活已經按照血統關系固定下來,彼此之間都有血緣關系。每個成員都是共同祖先生下來的,于是產生了原始人群。后來,又逐漸演變為氏族公社。

原始文明

母系氏族公社是中國歷史進程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階段,而仰韶文化遺址則清晰地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的面貌。仰韶文化的主要區域在河南省西部、陜西省中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帶。它的分布非常廣闊,南達漢水中上游,北至河套地區,西及甘肅境內的渭河上游,東到山東省。這些地方分散著母系氏族時的很多村落遺址,而且在某些地區,村落分布十分密集。

彩陶人面魚紋盆

魚紋盆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的代表作,表現了人類早期與動物的密切關系。

婦女在氏族中的地位非常高。有一些地方,發現了以女性為主要地位的埋葬習俗。在陜西省華縣元君廟和華陰縣橫陣村,發現了很多母系氏族的遷移合葬墓。這一發現更進一步證明了當時婦女的重要地位。這些同坑埋葬的死者,全部是遷移而來合葬的,人數并不是十分統一,男女老少都有,遷移合葬整個程序比較復雜。人死后,大概是先把尸體進行臨時處理,遇到母系氏族中某個地位較高的婦女死亡后,就先直接把她的尸體仰臥埋在葬坑主要位置上,同時將和她同氏族的早死者的尸骨遷移過來,排在一起,同墓合葬。這種以婦女為中心的葬俗,表明女性在氏族中占有重要地位。還有,從半坡遺址和陜西省臨潼縣姜寨遺址墓葬的隨葬品推測,女性一般比男性多。這種現象也說明了當時婦女社會地位很高。

骨哨 河姆渡文化

狩獵工具,長6~10厘米,骨哨均用一截禽類的骨管制成,里邊還可插一根可以移動的肋骨,用以調節聲調。獵人利用骨哨模擬鹿的鳴叫,吸引異性,伺機誘殺。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發現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都經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的實用工藝品。河姆渡文化在農業上以種植水稻為主。在其遺址第4層較大范圍內,普遍發現稻谷遺存,這對于研究中國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骨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樁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欄式建筑。干欄式建筑是中國長江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發現為最早。它與北方地區同時期的半地穴式房屋有著明顯差別,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淵藪。它是代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趨勢的另一條主線,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大汶口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典型,其文化遺址最早發現于山東泰安市大汶口村。

大汶口文化的遺存十分豐富。經考古發現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墓葬以仰臥伸直葬為主,有普遍隨葬獐牙的風習,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征財富。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壺、罐、缽、盤、杯等器皿,分為彩陶、紅陶、白陶、灰陶、黑陶幾種,特別是彩陶器皿,花紋精細勻稱,幾何形圖案規整。生產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制骨器,骨針磨制得十分精細,體現了極高的制作技術。

花瓣紋缽 新石器時代 大汶口文化 紅陶彩繪 江蘇省邳縣大墩子出土

大汶口文化一個顯著特點是陶色多樣化。彩陶紋樣以幾何紋為主,由挺拔、尖銳的直線組成的幾何紋樣頗具特色。

連柵紋鏤孔器座 新石器時代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是研究父系氏族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文化遺存。

黃帝戰蚩尤

大約在4000多年以前,在我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生活著許多部落。傳說以黃帝為首領的部落,最早住在今陜西北部的姬水附近,后來沿著洛水南下,東渡黃河,在河北涿鹿附近定居下來,開始發展畜牧業和農業。

與黃帝同期的另一個部落首領叫作炎帝,當他帶領部落向東發展的時候,碰到一個極其兇惡的九黎族的首領蚩尤。傳說蚩尤有81個兄弟,全是猛獸的身體,銅頭鐵額,兇猛無比。他會鑄刀造戟,還經常帶著他的部落,到處侵擾,鬧得周圍部落不得安寧。炎帝部落定居山東后,經常受到蚩尤的侵擾,炎帝幾次起兵抵抗,但不是蚩尤的對手,被打得一敗涂地。

炎帝戰敗后,帶領他的部落逃到涿鹿,請求黃帝幫助復仇。黃帝早就想除掉蚩尤這個禍害,就與炎帝聯合在一起,并聯絡其他一些部落,招集人馬,在涿鹿郊外與蚩尤展開了一場殊死決戰。

炎帝像

炎帝即神農氏,曾遍嘗百草為人治病,晚年在南巡途中因誤嘗毒草而身亡,死后葬于長沙茶鄉之尾。

蚩尤也稱得上一代梟雄,自不甘示弱。他集結所屬81個支族,又聯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在兵數上已占據優勢,又挾戰勝炎帝之余威,并依仗精良的武器裝備,氣勢洶洶地向黃帝撲來。黃帝臨危不亂,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龍、鸮等為圖騰的氏族部眾迎擊蚩尤。黃帝還利用位居河上游的條件,令大將應龍“高水”,在河上筑土壩蓄水,以抵御蚩尤的攻勢。

當時正值濃霧彌漫,大雨傾盆,這很適合來自東方多雨環境的蚩尤族開展軍事行動。蚩尤適時利用天氣變化不斷偷襲黃帝軍得手,于是得意忘形,趾高氣揚,認為不多時黃帝就不得不束手就擒了。

黃帝畢竟不是等閑之輩,他知道惡劣氣候不是己方進攻時機,就主動避敵鋒芒,井然有序地組織后撤,因而保存了實力。不多久,風云突變,雨過天晴,黃炎聯軍反敗為勝的契機來了。黃帝當機立斷,一聲令下,大將常先、大鴻從正面開始了反攻。

黃帝又利用狂風大作、飛沙走石的天時,命風后、王亥把經過訓練的300匹火畜組成一支“騎兵”,朝蚩尤軍心臟長驅直入。

黃帝還準備了80面夔牛大鼓,趁風沙彌漫之時擂鼓吹號以震懾敵人。

突如其來的反攻讓蚩尤猝不及防,其軍隊開始自相踐踏、慌不擇路,終于陷入崩潰,節節敗退。蚩尤無心戀戰,向南逃跑;而粗獷驕橫的夸父不承認失敗,率本部奔大鴻軍殺來。忽然一陣狂風,夸父眼著沙子,大鴻自不肯放過制敵機會,攔腰砍傷夸父,夸父軍四散奔逃。

黃帝身邊眾多謀臣一再進言不可放走蚩尤,黃帝采納群臣意見,聯合炎帝族和玄女族緊追蚩尤,在冀州之野將之包圍。軒轅命令擂鼓擊鐘,蚩尤軍被鐘鼓聲震得耳聾眼花、潰不成軍。

蚩尤落荒南逃,被黃帝擒獲并殺于野外。刑天及蚩尤的部下把蚩尤的尸體偷運到河南濮陽西水坡秘密下葬,下葬的日期——正月初八被定為苗家的國難日。不久刑天與黃帝大戰,因寡不敵眾被黃帝斬首,但刑天的尸身不倒,他的兩乳變成雙目,肚臍變成了嘴巴,繼續舞動兵器戰斗??涓竸t在潼關被應龍萬箭齊發射死,鮮血染紅了潼關。黃帝取得了對九黎族的決定性勝利,九黎族這一支力量融入到炎黃族中。

黃帝、炎帝打敗蚩尤后,同盟關系破裂,兩個部落戰于阪泉,即阪泉大戰。經過三次艱苦卓絕的戰爭,黃帝戰勝炎帝。炎帝部落的共工與黃帝戰爭失敗,一怒之下用頭碰撞不周山,從此天地西北高、東南低。這次戰爭后,黃帝向南發展,經過52次戰爭后天下歸附,黃帝由此成為黃河中下游部落聯盟的大盟主。后來,黃帝軒轅在釜山會盟并取代神農氏登上帝位。

傳說中,黃帝還是一個大發明家,他不僅發明了在地面上建房屋,還發明了車、船和制作衣裳等等。這當然不會是他一個人發明的,黃帝只不過是個帶頭人罷了。傳說他的妻子嫘祖親自參加勞動,也有一些發明,養蠶繅絲就是她的功勞。最初人們不知道蠶的作用,那時候只有野生的蠶,嫘祖就教婦女養蠶、繅絲、織帛。打那以后就有了絲和帛。

黃帝為創造遠古時代的文明,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后代人的心目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所以人們都尊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始祖,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近親,后來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

我國陜西黃陵縣城北橋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這就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祖先黃帝的墓,人們稱它為黃陵。黃帝陵壯麗威武,古書記載說:“其山勢如橋,沮水環繞之。”黃陵的周圍是峰巒起伏的陜北高原,山上古樹成林,郁郁蒼蒼,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挺拔與蒼勁。

黃帝戰蚩尤圖

中華兒女都把黃帝當成自己的祖先,魯迅先生曾經在他的一首詩中說:“我以我血薦軒轅”,就是說要用自己的鮮血來保衛中華民族。每逢清明節,人們紛紛來到黃帝陵,以崇敬的心情,拜謁這位民族之祖。人們都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悠悠五千年,黃帝的形象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奮發向上。

堯舜禪讓

傳說在黃帝之后,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名叫堯、舜和禹。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先后被推選為該部落聯盟的首領。

堯是我國古代傳說中一位著名的賢君。據說他當上部落首領后,處處想著人民,對榮華富貴十分淡薄,住的是簡陋的茅屋,過著粗茶淡飯、勤儉樸素的生活。堯為了人民盡心盡責,但他的兒子丹朱卻是個不肖之子。堯不愿意傳位給兒子,就時常留心天下賢人,準備將帝位禪讓給他。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到會的人一致推薦舜。

堯聽說舜這個人很好,便讓大家詳細說說舜的事跡。

大家便把了解到的情況說給堯聽:舜有個糊涂透頂的父親,人們叫他瞽叟(就是瞎老頭兒的意思)。舜的生母死得早,后母心腸很壞。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極其傲慢,而瞽叟卻很寵他。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里的舜,待他的父母、弟弟都很好。因此,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

堯聽了挺高興,便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了考察舜,又替舜筑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舜的后母和弟弟見了,非常妒忌,便和瞽叟一起用計想暗害舜。

有一次,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倉頂。當舜沿梯子爬上倉頂時,瞽叟就在下面放了一把火,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下來,卻發現梯子已經被人拿走了。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一樣張開翅膀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安然無恙地落在地上。

堯帝像

堯舜禪位圖

瞽叟和象不甘心失敗,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上面向井里扔石頭,想把舜埋在井里面。但是舜下井后,在井邊挖出一個通道,從通道中鉆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從此以后,瞽叟和象不敢再暗害舜了。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地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

堯聽了大家的介紹后,又對舜進行了一番考察,認為舜確是個眾望所歸的人,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方式,歷史上稱為“禪讓”。

舜擔任首領后,又儉樸,又勤勞,跟老百姓一起參加勞動,大家都信任他。過了幾年,堯死了,舜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來擔任,但是遭到眾人的一致反對。舜才正式成為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大禹治水

在堯擔任首領期間,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水災,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淹沒。這時居住在崇地的一個名叫鯀的部落首領,奉了堯的命令去治理洪水。鯀用了將近9年的時間治理洪水,不僅沒有制服洪水,反而使洪水鬧得更大、更兇了。鯀只知道筑造堤壩擋住洪水,卻不知道疏通河道,后來,堤壩被洪水沖垮了,災情便越來越嚴重。

舜接替堯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后,發現鯀的工作失職,便殺了鯀,并讓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

禹汲取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把以堵為主改為以疏為主。他偕同益、稷二人帶領工人四處考察,立了許多標記,最終得出治水方案。他認為黃河水患最嚴重,其次是濟水、淮水和長江。于是,他從壺口起把龍門山開了一條大路,又把砥柱山挖出一條深坑,從孟津往北連開九條大河,使黃河水患平了下去。然后又疏通濟水的源頭,使濟水一面通黃河,一面通山東的汶水,治平了濟水之患。他又從河南桐柏山起,把淮水分為兩路,一路通山東泗水,一路通山東沂水,把淮河水患平下去了。疏導長江的工程則從四川的岷山做起,也以疏浚河道、加速行洪為主,把長江水引到東海去了。

傳說在禹治水的13年當中,他曾經有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而不入。他一直想著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禍害,莊稼被淹,房子被毀,于是,三次經過家門都顧不上進去探望家人。經過多年的努力,禹終于治理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對社會的安定、繁榮、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人們為了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禹王治水 版畫

禹雖然只是一個封國國君,卻很受舜的寵信,每有要事都要請他去商量,每逢舜當眾表揚他的功績,他總說是舜領導得好,指揮得好,運籌得好,是舜的德行、仁政、風范感動了民眾,民眾擁戴舜的結果?;蛘哒f舜慧眼識人,善于用人,把功勞都記在其他幾位大臣的賬上。舜于是越發覺得禹仁厚可靠。后來,干脆讓禹直接代替自己攝政,把國家大事全都托付給禹,讓禹替自己管理了16年國家政事。

通過了16年的觀察,舜覺得禹可以當自己的接班人,就當著眾位大臣說要把帝王之位禪讓給大禹。禹多次推辭,并竭力推舉舜的兒子商均嗣位。不久,舜突然病逝。禹為了避免與舜的兒子商均發生沖突,就躲避到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去,一躲就是三年。三年中,天下諸侯不去朝見商均,卻來朝見大禹。大禹看到了自己的威望和實力,于是在舜死后的第三年,返回故都,南面天下,登天子之位,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后來,大禹命人鑄造了象征九州和平的九鼎。這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產品出現了剩余,那些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權力,將剩余產品據為己有,以公有制形式存在的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大禹陵,在今浙江會稽。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登上王位,“公天下”變為“家天下”,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位制。

第二節 夏“家天下”

天下為家

公天下制度被禹的兒子夏啟破壞后,自然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夏啟很有心計,沒有急于鎮壓那些反對他的人,他認為當前最需要做的是收買人心,讓民眾心服口服地擁護自己。于是夏啟在遷都到山西安邑后,嚴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們對他的信任。他的每頓飯只吃一份普通的蔬菜; 睡覺只鋪一床粗糙的舊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他不許演奏音樂來娛樂;他尊敬老人,愛護小孩;誰有本領,他就親自請來加以重用;誰懂得武藝,他就讓誰帶兵打仗。

夏啟這樣收買人心,才過了一年,他的聲譽就大大提高了。大家一致認為夏啟理所當然地是夏禹的繼承人了,對于父死子繼的家天下制度,人們覺得并沒有什么不合理。但后來啟還是過上了荒淫的生活,喜歡飲酒、打獵、歌舞。他的兒子們也開始了權力之爭,他的小兒子武觀因此被放逐到黃河西岸,并試圖反叛自己的父親。

夏啟死后,他的兒子太康做了君主。太康是個不管政事,昏庸無能的人。他只有一個愛好,那就是打獵。有一次,太康帶著隨從到洛水南岸去打獵。他越打越起勁,一去竟然100天沒回家。

白陶爵 夏

這時,在黃河下游有個夷族,部落首領名叫后羿,后羿的射箭技能非常出眾,他射出的箭百發百中。有一個關于后羿的神話,說古時候天空中原有10個太陽,把地面烤得像焦炭似的,致使莊稼顆粒無收。大家請后羿想法子,后羿搭弓射箭,“嗖嗖”地幾下,將天空中的9個太陽射了下來,只留下一個太陽。從此,地面上氣候適宜,不再鬧干旱了。后羿看到太康出去打獵,覺得這是個奪取夏王權力的機會,就親自帶兵把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帶著一大批獵得的野獸,興高采烈地歸來時,發現洛水北岸排滿后羿的軍隊,攔住他的歸路。無奈之下,太康只好流亡在洛水南面。當時后羿還不敢自立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當夏王,而他自己卻操縱了國家的權力。

仲康死后,后羿趕走了仲康的兒子相,奪了夏朝的王位。他仗著射箭的本領,也作威作福起來。后羿和太康一樣,整天打獵,把國家政事交給他的親信寒浞處理。寒浞瞞著后羿,籠絡人心。有一天,后羿打獵回來,寒浞暗地里派人把他殺死。

后羿一死,寒浞便奪了王位,他擔心夏族再跟他爭奪王位,便殺死了被后羿趕走的相。

那時候,相的妻子后緡已經懷了孕,為了保住自己和胎兒的命,她迫不得已,從墻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后來生下了兒子少康。

少康很小就十分聰明,有心計。后緡覺得這個孩子很有希望恢復夏王朝,在他剛剛懂事的時候,便把先輩創建夏王朝的故事講給他聽,叮囑他長大以后一定要報仇雪恨。

少康從小受到這種報仇雪恨的教育,果然發憤圖強,為夏朝復興做準備,先在外祖父有仍氏的部落擔任管理畜牧的官。澆(寒浞長子)知道少康長大后,便又派人來殺害他。少康逃到虞舜的后代有虞氏那里。有虞氏的首領虞思覺得少康很有出息,就任命他為部落里管理膳食的官,學習管理財物的本領。后來,虞思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少康,把一塊叫綸的地方交給他管理。綸這個地方有5公里大小,有很好的田地,并有500名士兵。這樣,少康就建立起恢復夏朝的根據地和武裝。

少康宣揚他的祖先夏禹的豐功偉績,以此來號召人們支持他復興故國。少康把那些被后羿和寒浞搞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流浪在外的夏朝舊官吏召集到綸地,叫他們跟著自己重建夏朝。他先派一個名叫艾的大將去刺探澆的實力,又派自己的兒子季予攻打澆的兒子戈豷的領地,削弱澆的力量。艾和季予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少康對于澆的情況已經了如指掌,趁勢消滅了澆的兒子戈豷,這樣一來使得澆處于孤立無援的地步。

一切都準備就緒,少康便從綸地起兵,向夏朝的舊都城安邑殺去。這時候寒浞已經死去,澆雖然想抵抗,怎奈力量過弱,終于被少康消滅了,天下又回到了夏禹子孫的手里。

夏朝從太康到少康,中間大約有一百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國家一直處于混戰狀態。長期的戰亂使生產荒廢,民不聊生。少康執政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發展農業。少康深知要想得到人民的擁護,就要關心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所以,少康即位后,恢復了夏王朝稷官管理農業生產的制度。同時,他又恢復的水正的官職,重新整治黃河、管理水利工程。

除此之外,少康還分封他的小兒子去越國世代祭祀祖先大禹的陵墓。

還有一件事常常使少康感到心中不安,那就是夷族和夏朝之間的斗爭仍在繼續。為了杜絕這種禍患再次發生,少康決定征戰夷族,以顯示夏王朝的實力和威風。可惜,少康很早就過世了,征服東夷成了他的未竟之業。

后來,少康的兒子杼即位。他繼承了少康的遺志,積極地準備征服東夷。傳說為了戰爭的需要,杼制造了許多進攻武器,還發明了一種可以避箭的護身衣,叫作“甲”。

帝杼終于戰勝了夷族,夏的勢力范圍又擴大了。

第三節 殷商盛象

伊尹輔政

夏朝最后一個君主叫桀,是個暴君。約公元前1600年,湯的軍隊占領了夏朝的首都斟郇(今洛陽地區),夏王朝滅亡,湯建立了商王朝。湯,又叫成湯或成唐,有時候,后人也叫他商湯。甲骨文記載他名叫大乙,就是這個人把夏桀消滅掉的。

滅夏的戰斗勝利后,成湯在三千諸侯的擁立下稱帝,宣告商王朝的建立。成湯從殘暴的夏桀身上吸取了教訓,總結出夏桀是因為老百姓的反對才滅亡的。于是,他便以身作則,為老百姓做好事,整飭朝綱,將阿諛奉承的奸臣趕走,重用忠心為國的大臣。商湯這一系列的舉動深受各地諸侯的歡迎。商朝的建立和興旺,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古代文明的進步獲得轉機,使中國成為偉大的文明古國之一。

伊尹,出生于伊水流域(今河南洛陽附近),在他年齡很小的時候,就被賣到了有莘國(今開封陳留一帶)做奴隸。

有一回,商湯的左相仲虺去給夏桀送貢品,途中在有莘國停留了幾天。無意中,他發現送飯菜的奴隸伊尹才智出眾,交談之下,發現伊尹果然是個賢人。

商湯像

回國后,仲虺就向商湯舉薦了伊尹。求賢若渴的商湯,立即派了一名使臣帶著聘禮,到有莘國去請伊尹。使臣到了有莘國后,明察暗訪,費了很大勁兒,才在野外的一間小茅草屋里找到了伊尹。使臣上下打量了一番這個又黑又矮、蓬頭垢面的伊尹,實在看不出這個人有什么出眾之處,不由得顯出一副傲慢無禮的神情來,他對伊尹說道:“你就是伊尹吧,你的運氣來了,我們商王想見你,趕快收拾東西跟我走吧!”伊尹被使臣傲慢無禮的言行激怒了,立即以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態度,從容地回答說:“我伊尹雖然貧寒,但我有田種,有飯吃,過得像堯舜一樣痛快,為什么要去見你們商王呢?”商國的使臣討了個沒趣兒,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商國了。

商代后母戊方鼎模型

有莘國的國君聽說商湯派使臣來請伊尹,他怕伊尹被商國請回去對自己不利,就找了個借口把伊尹抓了起來。后來仲虺親自來請時,伊尹已失去了人身自由。

仲虺回商國后,把伊尹面臨的處境向商湯匯報了一遍,商湯十分失望。后來,仲虺想出了一個主意,便對商湯建議向有莘國君求婚,讓伊尹作為陪嫁奴隸,和有莘國君的女兒一起到商國來。這樣,不僅可以請來伊尹,而且可以使有莘國免除疑慮。商湯表示贊同,馬上派人到有莘國去求婚。使臣到了有莘國,向有莘國求婚,有莘國的國君答應了商湯的要求,于是伊尹作為陪嫁奴隸來到了商國。

伊尹來到了商國后,經過交談,商湯感到伊尹果然是個了不起的人才,于是就任命伊尹為商國右相,和仲虺共同策劃處理各種國事。就這樣,伊尹由一個奴隸一躍成為了商國的宰相。

在伊尹的輔助下,商國的勢力更加強大,最后終于滅掉了搖搖欲墜的夏王朝,建立了商朝。

商湯死后,伊尹成為商國的重要輔臣。商湯原來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太丁死得早,于是湯死后,伊尹扶持商湯二兒子外丙繼位做了商王,但是外丙不久也死了,于是伊尹又立他的弟弟仲壬為王。過了不久,仲壬又死了,伊尹只好立商湯的長孫太甲為王。

太甲從小生長在帝王之家,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因此他即位后,政務民事從不過問,整天只知尋歡作樂。

對于太甲能否做好國王,伊尹很是擔心,因此伊尹輔太甲,用力最勤。太甲剛一即位,伊尹就在祭祀先生的典禮上作了長篇訓話(后題為《伊訓》),教導太甲要繼承先主遺志,勤于政事,努力修身治德,以使商朝的江山能夠永不消逝。還作了《肆命》,陳述天命之無常,勸誡太甲。不久后,再作《徂后》,以遠古君主興亡之事勸諫太甲以史為鑒,避免亡國厄運……

伊尹一再教導太甲要勤政愛民,不能耽于游樂,但太甲根本聽不進去。伊尹看到太甲執迷不悟,心想:太甲這樣放縱下去說不定將來會成為夏桀一樣的人。由于勸誡毫無結果,伊尹在和其他大臣商議后,把太甲軟禁在湯墓附近的桐宮(今河南偃師縣西南),讓他靜心思過。

三年的時間過去了,看到太甲稚氣脫盡,行為簡樸,與三年前相比判若兩人,伊尹非常高興,便親自攜帶商王的冠冕衣服到桐宮,迎接太甲返回亳都再登王位,把國政交還太甲。

桐宮三年,太甲好像變了個人。他早起晚睡,關心百姓疾苦。諸侯見太甲寬厚仁德,待人誠懇,因而都來歸附;百姓見君王和藹可親,關心人民,因而都同心愛戴……

太甲復位后,實行了一系列好的政策,諸侯歸順,百姓安居樂業,商朝仿佛又回到了商湯當政的時候。傳說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訓》三篇,稱頌太甲,并尊他為太宗。太甲死后,沃丁即位,伊尹自覺年老,不再參與朝政。伊尹于沃丁八年病死,相傳他活了一百多歲。沃丁以天子之禮隆重地安葬伊尹,用牛羊豕三牲祭祀,并親自為伊尹戴孝三年,報答他對商王朝的貢獻。

“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這是一首頌揚商朝開國歷史的樂歌中的歌詞,是歌頌伊尹擔任“阿衡”官職輔佐商王的功績的。伊尹輔佐了湯、太甲、沃丁等五位商王,是名副其實的五朝元老。像伊尹這樣的輔佐大臣,在商朝還有很多,他們在維護商朝的長治久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伊尹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盤庚遷都

商湯建立商朝時,將國都定在亳(今河南商丘)。后來300年當中,前后五次搬遷都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的緣故;還有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的緣故。有一次洪水泛濫,把都城全淹了,商朝就不得不遷都。

從湯到盤庚,商王朝經歷了18個國王。前九王統治時期,基本上能繼承商湯開創的事業,統治也比較穩定,因此都城一直在亳??墒菑臏奈迨缹O仲丁到九世孫陽甲,商統治集團開始腐朽起來。在王室貴族當中,爭奪王位的斗爭越演越烈,兄弟之間、叔侄之間,甚至父子之間,展開你死我活的斗爭。動亂的結果,致使王位更替頻繁,這就是所謂的“九世之亂”,商朝王權的勢力逐漸削弱。

在這種情況下,奴隸主加緊了對平民和奴隸的剝削,階級矛盾也尖銳起來,再加上水澇、干旱等自然災害,使商朝很快地衰落下去。原來臣服于商朝的一些少數民族和諸侯國也都紛紛反叛。為了擺脫這種困難的局面,商王曾采取了遷都的辦法,但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盤庚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他的哥哥陽甲死后做了商王。

庚在諸商王中,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國王。他既通曉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又有一套現實的統治辦法;他能很好地籠絡、使用商朝功勛舊臣,又能不被這些人左右、利用。因此,在盤庚繼承王位的時候,盡管他還很年輕,卻能率領商朝的臣民擺脫困境。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他決心再一次遷都。

可是,遷都的想法遭到大多數貴族的反對,他們貪圖安逸,都不愿意搬遷。還有一些有勢力的貴族煽動平民起來反對,一時間鬧得滿城風雨。

在強大的反對勢力面前,盤庚絲毫沒有動搖遷都的決心。他把反對遷都的貴族找來,耐心地勸說他們:“遷都是為了我們國家的安定。你們要理解我的苦心,不要產生無謂的驚慌。我的主意已定,不容更改?!?/p>

遷都于殷,盤庚是經過了周密考慮的。新都殷地處黃河以北,洹河之濱,不僅有著優厚的地理條件,還有著可控四方的戰略優勢,可以有效防御北方、西北地區各方國少數民族的侵擾。另外,殷還是商的先祖起源活動的地方,盤庚以恢復“成湯之政”為目標,有利于號召人民。從政治上來說,遷殷之后遠離了舊都奄(今山東曲阜),可以擺脫王族在舊都發展起來的各種勢力,避開其鋒芒,擺脫其牽制影響,鞏固自己的政權。從經濟上看,避開因年久失修而水澇不止的泗水流域,遷到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更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

盤庚堅持遷都的主張終于挫敗了反對勢力,他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僅僅遷都,并不能徹底改變朝政混亂的局面。盤庚立即實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他一掃昔日王族奢侈淫逸的風習,一切從簡,使人們的思想行為安于質樸。緊張的營建開墾、艱苦奮斗的建設改變了商人的精神面貌,昔日貪污腐化、爭權奪利的內耗得到抑制。盤庚選賢任能,懲惡揚善,論功行賞,重新以法度正天下,整頓朝政。另一方面,他也十分注意團結民心,減輕剝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同時打擊了侵擾邊境的少數民族游牧部落,安定了邊疆。這樣,商的勢力才漸漸強盛起來,王權得到鞏固。以后200多年,一直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

從那以后,又經過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商朝的國都就變為廢墟。到了近代,人們在殷地舊址上已發掘五六十座宏大宮殿宗廟基址,發現大中型夯土基址和小型房子百余座,發掘鑄銅作坊等手工作坊10多處,還有上千座的祭祀坑、殉葬坑、車馬坑。因為那里曾經是商朝國都的遺址,就把那里命名為“殷墟”。殷墟遺址面積約30余平方公里,中心區域是宮殿區和王陵區,其外為居民區和手工業作坊區,再外則是墓葬區。宮殿區和王陵區均處在洹河南北兩塊高地上。王室作坊分布于宗廟區周圍,呈衛星狀分布著家族墓地以及其他邑落。整個國都布局合理,沿洹河而建。在宮殿區的西、南邊都發現了相當寬闊的壕溝,均是人工挖的,起著城墻護衛的作用。

從殷墟發掘出來的遺物中,有龜甲(就是龜殼)和獸骨10多萬片,上面都刻著很難辨認的文字。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才把這些文字弄明白。當時,商朝的統治階級很迷信鬼神。他們在祭祀、打獵、出征時,都要用龜甲和獸骨來占卜吉兇。占卜之后,就把當時發生的情況和占卜的結果用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現在,我們把這種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過來的。

在殷墟上發掘出的遺物中,還發現了大量的種類繁多的青銅器皿、兵器,工藝制作都很精巧。有一個叫作“后母戊”的大方鼎,重量為875公斤,高130多厘米,上面還刻著富麗堂皇的花紋。從這件青銅器上可以看出,在殷商時期,冶銅的技術和藝術水平都是很高超的。

姜太公像

至今民間還有許多關于他的傳說,姜子牙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德高望重的智者形象。他幫助周文王治國,輔佐周武王滅商。

姜太公釣魚

盤庚死后,又傳了11個王,最后王位傳給了紂。

紂天資聰敏,身體魁偉,勇力超人,能赤手與猛獸搏斗,能說會道,恃才傲物。紂王即位后,喜淫樂,好酒色,修建了許多苑囿臺榭。紂王寵愛美女妲己,妲己讓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高筑“鹿臺”,命樂師師涓作“兆里之舞”、“靡靡之樂”等淫聲怪舞;又“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不分晝夜地飲酒作樂,不理朝政,不祭鬼神,成為一個罕見的無道昏君。

紂王荒淫無道,引起百姓怨恨、諸侯離異。為重振自己天子威風,紂王作“炮烙之法”:用青銅制成空心銅柱,中間燃燒木炭,將銅柱燒紅,但凡有人敢于議論他的是非的,全部綁在銅柱上,活活烙死。

紂的兇殘暴虐,加速了商朝的滅亡。這時候,在西部的周部落正在一天天興盛起來。

周本是一個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這個部落活動在陜西、甘肅一帶。后來,為了躲避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并在那里定居下來。

周部落首領傳至古公亶父的孫子姬昌(后來稱為周文王)的時候,部落已經很強大了。

周部落強大起來,對商朝構成了很大的威脅。于是,紂王派人把周文王拿住,關在叫羑里(在今河南湯陰縣一帶)的地方。周部落的貴族把許多美女、駿馬和珍寶,獻給紂王,又給紂王的親信大臣送了許多禮物,才把姬昌贖了回來。

周文王見紂王昏庸殘暴,民心失盡,就決定討伐商朝。但是,他身邊缺少一個有軍事才能的人來幫助他帶兵打仗。他便開始留心物色這樣的人才。

宗周編鐘 西周

西周的統治階級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宗法、分封、等級、世襲制,以及嚴密的禮制與刑罰制,由此形成了族權與政權的結合。編鐘即是基于宗法制而設立的禮儀樂器,其地位在周禮中非常重要。

有一天,周文王帶著他的兒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獵。在渭水邊,一個老頭兒在河岸上坐著釣魚。大隊人馬過去,那個老頭兒絲毫不為所動,還是安安靜靜釣他的魚。文王看了很驚奇,就下了車,走到老頭身邊,跟他交談起來。

經過一番談話,知道他叫姜尚(又叫呂尚,“呂”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個精通兵法布陣的高人,于是,周文王懇請姜尚同他一起回宮。

因為文王的祖父曾經盼望得到一位幫助周族興盛起來的人,而姜尚正是這樣的人,所以后來人們叫他太公望;在民間傳說中,又稱他為姜太公。

太公望做了周文王的助手后,一面發展生產,一面訓練兵馬。周族的勢力越來越大。沒過幾年,周族逐漸占領了商朝統治下的大部分地區,歸附文王的部落也越來越多了。但是,正當周文王打算征伐紂王的時候,卻害了一場病死去了。

牧野之戰

周文王死后,他的兒子姬發繼承了王位,就是周武王。周武王拜太公望為師,讓他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做太公望的助手,繼續整頓政治,訓練兵士,準備討伐商紂王。

這時,紂的暴政已經達到了極點。商朝的貴族王子比干和箕子、微子十分擔憂,苦苦地勸說他改邪歸正。紂不但不聽,反而將比干殺了,還殘忍地叫人剖開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說要看看比干的心長什么樣子。迫于無奈,箕子裝瘋賣傻總算免了一死,被罰做奴隸,囚禁起來。微子看見商朝已經沒有希望,便離開了國都朝歌。

商紂王叔比干像

在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得知紂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于是便遍告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征伐!武王請精通兵法的太公望做元帥,領5萬精兵,渡過黃河東進。八百諸侯在孟津會師。周武王在孟津舉行誓師大會,歷數了紂昏庸無道、殘害人民的罪狀,鼓勵大家同心討伐紂王。

公元前1046年一月,周武王統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及甲士4.5萬人,聲勢浩大地東進伐紂。

一天,在周武王進軍時,有兩個老人擋住了軍隊的去路,要見武王。原來,這兩人是孤竹國(在今河北盧龍)國王的兒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齊。孤竹國王鐘愛叔齊,想把王位傳給他。伯夷得知父王的心意后,便主動離開了孤竹國,叔齊也不愿接受王位,也躲了起來。他們兩人在周文王在世的時候,一起投奔周國,并定居下來。他倆聽到武王要去討伐紂王,就趕來阻止,并說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太公望知道這兩人是一對書呆子,吩咐左右將士不要為難他們,把他們拉走就是了。后來這兩個人拒食周粟,躲到首陽山(在今山西永濟西南)上絕食自殺了。

一月下旬,周軍抵孟津關隘,會合了庸、盧、彭、濮、羌、蜀、髳、微等反商各國,短暫休整后,于一月二十八日繼續揮戈東進,從汜地渡過黃河后進入中原,旋北上百泉,折而東行,直抵朝歌近郊牧野。

二月四日拂曉周軍在牧野安營扎寨,周武王召集群臣進行戰略部署。

周軍日夜兼程到達牧野的消息傳入朝歌,商廷上下驚恐萬分。商紂王大罵群臣尸位素餐,辦事不力。無奈之下紂王只得征兵組織抵御,但東夷人的叛亂牽制了商朝主力軍隊,遠在山東平叛的聞仲軍這時已無時間趕回朝歌應戰周軍。紂王就把大批奴隸臨時武裝起來,與國都守軍整編成一支17萬人的軍隊,自己親自統率,開赴牧野周軍屯地。

二月五日,周軍莊嚴誓師。陣前武王義正辭嚴地聲討商紂王聽信讒言誅殺肱股重臣、寵信妲己,不理朝政等累累罪行,周軍深受激勵,斗志昂揚,皆愿在伐紂戰爭中赴湯蹈火,誓死效命。武王又鄭重宣讀了紀律條文并布置了作戰陣形,求整忌亂來提高戰斗力。

戰前充分動員后,武王命令周軍對紂王軍發起總攻。武王決定先發制人,他讓太公望率2萬精銳突擊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商軍,紂王還未部署周密,商軍就被周軍沖擊,陣腳頓時大亂。而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之前從未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戰斗意志和紀律性都很差,再加上內心憎恨紂王從前對他們的虐待,并不樂意為之拼命;現在遭治軍嚴謹、訓兵有素的周精兵疾攻,根本就難以抵擋,遂紛紛掉轉戈矛攻向商正規軍。商紂盡管體魄健碩,能以一當十,無奈己軍起義反戈,又收不住陣腳,只能盡力招架。

周軍元帥太公望深通謀略,運籌帷幄,即調驍將南宮適、洪錦各統5000人馬從左右兩面夾擊商軍。商軍哪能經得住這兩支生力軍的猛攻?終于開始潰退。紂王知大勢已去,拼命向東殺開一條血路逃回朝歌,商軍17萬人眾瞬時土崩瓦解。

牧野之戰示意圖

太公望下令乘勝攻打商都,武王又親領1.5萬精銳加入總攻,其中有兵車300乘。周軍將士個個奮不顧身,猛沖商軍,逃回朝歌后,商紂王看到大勢已去,就于當夜躲進鹿臺,燒了一把火,跳到火堆里自焚了。武王率大軍進入朝歌,百姓們列隊歡迎仁義之師。從湯到紂,商王朝歷17代30王(不包括湯長子太?。瑲v經五百余年,商王朝至此告亡。

周武王把國都從豐遷到鎬京(今陜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王朝。

第四節 西周滅亡

周公輔政

把商紂王徹底消滅后,武王進入商都,將商的畿內分為邶、、衛三個國家,以邶封紂子祿父(即武庚),、衛則由武王之弟管叔鮮、蔡叔度分別管制,合稱三監,另外還有一說是管叔監衛、蔡叔監、霍叔監邶,以監視武庚。安排好后武王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諸侯,據記載征服者有99國,臣服652國。武王四年(約公元前1066年),武王還師西歸,在他新遷的都邑鎬京(即宗周,今陜西長安西北灃水東)舉行大型典禮,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周王朝建立后,所面臨的政治形勢十分嚴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統治如此規模的區域,隨時都會發生諸侯叛亂的局事。為了鞏固政權,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武王決定按功行賞,理順統治集團的內部關系,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首先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人。為了控制廣闊的新征服地區,周朝仍然應用商的分封制方法,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先后受封的有魯、齊、燕、衛、晉、宋、虢等71個諸侯國。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后僅僅四年就生病死了。他的兒子姬誦即位,就是周成王。那時,周成王只有13歲,不能處理政務。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助成王掌管國家大事,行使天子的職權。歷史上,通常不直接稱呼周公旦的名字,只稱周公。

龍形玉飾

“龍”是華夏族的圖騰,龍的形象由多種動物組合而成,從遠古到秦漢,龍的形象一直在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逐步賦予龍以高貴和神秘的力量。

周公盡心盡力輔助成王,管理政事,但還是遭到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的猜忌,他們在外造謠說周公有野心,想篡奪王位。

這時,紂王的兒子武庚不滿足于周朝封給他的殷侯地位,想重新恢復殷商的王位。武庚一聽說周朝內部動蕩不安,就和管叔、蔡叔串通起來,聯絡了一批殷商的舊貴族,還煽動東夷中幾個部落,起兵叛亂。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謠言,很快傳到鎬京,一時謠言四起,連召公奭聽了也懷疑起來。成王年小,更分不清事實真偽,所以對這位輔助他的叔父也不太信任了。

周公內心很痛苦,他首先向召公奭推心置腹地表明心意,告訴召公奭,他絕沒有野心,讓召公奭顧全大局,不要聽信謠言。他的誠懇感動了召公奭,消除了大家對周公的誤會。周公在調和了內部的矛盾之后,毅然調動大軍,親自東征武庚。

這時候,東方有幾個部落都與武庚串通一氣,蠢蠢欲動。周公授權給太公望:各國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討。這樣,由太公望控制東方,周公自己全力討伐武庚。

周公花了3年時間,終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亂,殺了武庚。周公平定了叛亂,把管叔革了職,將蔡叔充軍。管叔覺得自己沒有臉面去見他的哥哥和侄兒,便上吊自殺了。

周公東征結束時,抓獲了一大批商朝的貴族。因為他們反抗周朝,所以叫他們是“頑民”。周公覺得讓這批人留在原來的地方容易滋生事端;同時,又覺得鎬京遠離東部的廣大中原地區,控制起來很不方便,他就在東面新建一座都城,叫作洛邑(今河南洛陽市),把殷朝的“頑民”都遷到那里,派兵監視他們。

這樣一來,周朝就有了兩座都城。西都是鎬京,又叫宗周;東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輔助成王執政了7年,不僅加強了周王朝的統治地位,而且還為周朝制訂了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滿20歲的時候,周公把政權交還給成王。

《尚書·大誥》內頁

《尚書·大誥》中記載著周成王和周公的事跡。

周成王死后,他的兒子康王即位,這段時間前后約50多年,是周朝強盛和統一的時期,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成康之治”。

周厲王毀國

成王、康王之后,周朝逐漸加重了對平民和奴隸的統治與剝削,刑罰也變得更嚴酷。周厲王是周王朝第十代國君,是個十分殘暴的君主,他即位后對人民的壓迫更加嚴酷了。

周國形成以后,漸漸破壞了原始部落公有制的土地制度。周朝初年,周天子又分封了70多個諸侯國,把土地山林賞賜給各級貴族,國人可以進山采集果實、砍柴、打獵,在江河湖泊捕魚。人們利用這些收入來添補生活上的不足。

周厲王寵信一個名叫榮夷公的大臣,榮夷公唆使他改變了原有制度,把原來公有的山林江河湖泊和貴族占有的山林土地收為國有,不準國人使用。榮夷公派兵在道路上設關立卡,盤查來往行人,不許人們上山打獵、下水捕魚,把人們采集來的果實、山珍統統沒收。他們還勒索財物,虐待人民。這樣一來,上至貴族、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毫無例外地蒙受了經濟損失。周厲王的暴虐措施,激起國人的強烈不滿。

簋 西周

這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一件商周青銅簋,周厲王作器,形體高大魁偉,可稱簋中之王,內底鑄銘文124字,作于厲王12年,為西周青銅器斷代增添了一件標準器。

厲王對大臣芮良夫的忠告拒絕接受,提拔榮夷公為卿士,繼續推行專利。于是全國民眾怨怒,街頭巷尾,到處都有人咒罵這種政策。后來,大臣召公虎進宮奏報厲王,外面的百姓對朝政不滿,到處都在議論國事,并勸說厲王即早改變做法,免得出亂子。周厲王不僅不聽勸說,還從衛國找來巫師,讓他用巫術監視發表不同意見的怨恨者,并告諭國中,有私議朝政者,殺無赦。衛巫在厲王的縱容下,肆意陷害無辜,不少人死于非命,還說這是神靈的意愿。于是,人們不敢再在公開場合說話,路途相逢也只能以目示意。

這樣到了第四個年頭,也就是公元前841年,人們終于忍受不了周厲王的殘暴,掀起一次大規模的暴動,史稱“國人暴動”。參加暴動的人有平民,也有貴族,開始僅幾十人,后來迅速發展到幾萬人,整個鎬京成了沸騰的海洋。國人拿起武器、農具,像洪水一樣向王宮沖去。王宮衛士看到憤怒的人群,嚇得紛紛躲避起來。周厲王顧不得體面,慌里慌張帶了一批人逃命。他一直逃到彘地才停了下來,總算保住了一條命。

國人沖進王宮燒毀了宮殿,搜遍了各個角落也沒有找到周厲王,聽說他的兒子靜躲在召公虎家里,于是又圍住召公虎家。召公虎無法控制住人們憤怒的情緒,出于無奈,只好將自己的兒子冒充靜交給人們處死,這樣才平息了這場規模巨大的暴動。

周厲王被趕下臺后,朝廷里沒有國王,國內人民擁戴大臣周公和召公主持國政,替天行使職權,歷史上稱為“共和行政”。從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起,中國歷史才有了確切的紀年。周厲王從這一年一直到共和十四年,一直呆在彘地沒敢回來,最后死在那里。這次起義動搖了周王朝的統治。在起義者的打擊下,周室王權大大削弱了,諸侯對王室的離心傾向越來越大。后來周厲王的兒子靜即位,就是周宣王。

烽火戲諸侯

周宣王在公元前781年死了,太子宮湦即位,這就是周幽王。周幽王又是一個昏君,只知吃喝玩樂,不理政事。

幽王繼位的第二年,涇、渭、洛地區發生強烈地震。百姓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動蕩不安的政局日益加劇。周幽王不僅殘暴昏庸,而且耽迷女色。他整日派人四處尋找美女。有一個叫褒珦的大臣,勸諫幽王節制享受,幽王不僅不聽,反而把褒珦判了罪。

褒珦被關入監獄3年,褒族人十分焦急,他們想了各種辦法,解救褒珦。有人說,用珍寶贖罪;也有人說,找個美女送去,替褒珦贖罪。

后來,褒珦家人將褒姒進獻給周幽王。周幽王一見褒姒貌若天仙,馬上就把褒珦釋放了。從此,幽王整天與褒姒在后宮飲酒作樂,將朝政拋在腦后。

然而,幽王雖然寵愛褒姒,但褒姒性格內向,不喜笑顏,任憑幽王想盡一切辦法討她歡心,褒姒都笑不出來。

有一天,幽王忽然心血來潮,讓人在宮外貼一個布告:有誰能逗王妃娘娘笑一次,就賞他1000兩金子。

烽火戲諸侯

荒淫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愛妃一笑,不惜假借烽火之名欺騙屬國國君,使他們對其失去信任,最后亡國,可謂荒唐可笑又教訓深刻。

奸臣虢石父得知后,馬上向幽王獻計,用“烽火戲諸侯”的玩笑來博取褒姒一笑。烽火是古代軍情危急時的報警信號,周王朝在驪山上建有20多座烽火臺,每隔幾里便有一座,專門用來防備西戎的進攻。一旦西戎來犯,烽火臺上的烽火會像接力棒一樣點燃,一個地點一個地點傳下去,附近的諸侯遠遠見了就會發兵來救援。

第二天,幽王興致勃勃攜愛妃褒姒上了驪山,他們白天在驪山吃喝玩樂,到了晚上,讓士兵把烽火臺的烽火點了起來。附近的諸侯一見黑煙滾滾的烽火狼煙,以為西戎兵打來了,立即率兵來援。趕到時,卻不見西戎兵的影子,只聽見山上絲竹管弦之聲。這時虢石父從山上下來說,大家辛苦了,這里沒有什么事,大王和王妃放煙火不過想取個樂,你們回去吧!

諸侯們從老遠跑來,卻被幽王耍樂一番,一個個氣得肺都要炸了,掉轉馬頭就走。褒姒在山上,借著火光看到諸侯們氣憤、狼狽的樣子,真的笑了一下。幽王瞧見了她這一笑,不由得心花怒放,馬上賞給虢石父1000兩金子。

幽王自寵幸褒姒以后,被她迷得神魂顛倒。竟然想廢掉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

周幽王在幽王五年廢申后及其太子宜臼的時候,遭到大臣卿士極力反對,但周幽王一意孤行。宜臼被廢后,逃難到其母家申國。這時候周王朝的力量十分衰微,只是一個中等諸侯國,齊、魯、晉、衛已不聽從周王朝的命令而獨立。申侯雖不滿姬宮湦,但還沒有公然叛周。幽王八年,周幽王立褒姒子伯服為太子,遂使周、申之間矛盾趨于表面化。幽王九年,申侯與西戎及鄶侯聯合,準備反周。第二年,周幽王針鋒相對,與諸侯結盟于太室山,并派兵討伐申國以示威。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與鄶國、犬戎舉兵討伐鎬京,幽王下令點起烽火求援,結果各路諸侯對上次的羞辱記憶猶新,加上對幽王昏庸亂政的不滿,連一個救兵也沒有派。西戎兵很快攻破周都鎬京,把逃到驪山腳下的幽王和伯服殺了,又把美貌的褒姒搶走了。

幽王死后,申侯、魯侯和許文公在申國立原來的太子宜臼為王,這就是周平王。平王后來回到鎬京,看到鎬京已被蠻族犬戎人破壞得面目全非,只好于公元前770年,東遷至洛邑。歷史上把周朝定都鎬京的時期,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之后,稱為東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惠市| 平武县| 天峨县| 抚顺市| 商水县| 大理市| 金阳县| 龙胜| 饶河县| 依安县| 靖州| 库车县| 万全县| 尖扎县| 江油市| 滨州市| 临江市| 西乌珠穆沁旗| 谢通门县| 凌海市| 棋牌| 怀柔区| 平舆县| 苏尼特左旗| 西盟| 淅川县| 长阳| 翁源县| 罗城| 衡东县| 称多县| 安吉县| 剑阁县| 新疆| 蒙阴县| 昌江| 高淳县| 汉源县| 乌兰察布市| 城口县| 沐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