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全解傳習錄(彩圖精裝)
- (明) 王陽明 思履
- 1031字
- 2019-01-02 18:58:52
第一章 乘云降生——明朝出了個王陽明
有子生于彩云中
“山黯慘兮江夜波,風颼颼兮木落森柯。泛中流兮焉泊?湛椒醑兮吊湘累。云冥冥兮月星蔽晦,冰崚嶒兮霰又下。累之宮兮安在?……乘回波兮泊蘭渚,睠故都兮獨延佇。君不還兮郢為墟,心壹郁兮欲誰語!……”
五百年前的洞庭湖上,一葉扁舟逆水而行,一位青年站在船頭低聲吟誦。詩不僅是觸景生情用來憑吊楚國大夫屈原,還是在憑吊自己。微風撩起了落在額前的散發,露出了一雙明亮的眼睛,眼眸中透露出一路奔波的勞累,間或閃爍著些許憂郁,然而這憂郁又不同于哀傷、絕望,反而帶著幾分剛毅。
這位青年正是繼二程、朱、陸后的又一位大儒——王陽明。

王陽明泛舟洞庭湖上,觸景生情,吟詩憑吊楚大夫屈原。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生于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浙江余姚人,因早年曾隱居在會稽陽明洞中,并創辦過陽明書院,所以又被世人稱為陽明先生。
王陽明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傳奇的一生,他不但在明朝名動天下,對后世更是影響深遠。他的大名甚至還遠渡重洋,傳到日本,為時人所敬仰。
王陽明出身官宦地主家庭,祖上可以上溯到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兩晉時期,戰亂頻繁,時局動蕩,很多中原士大夫舉家遷往江南。當時,位居東晉王、謝、桓、庚四大姓家族之首的山東大族瑯玡王氏也在其中。

王云模樣乖巧,卻不會說話。父親王倫遍訪名醫,也未能弄清其中緣由。
王氏一族為晉王朝立下過汗馬功勞,身份地位超絕一時,南遷之后,王家煙火續傳,后人一直過著半耕半讀的逍遙生活,雖再未出過顯赫人物,但也被視為書香門第,受到人們的尊重。
到了明朝的成化年間(1465~1487),王氏家族的王倫,品行高雅,喜愛讀書,尤癡迷于竹,自認月下撫琴,竹林吟詩乃人生樂事。家人受其熏陶,也是愛讀詩書,胸懷寬廣,對于富貴名利,都看作過眼煙雨,不甚在乎。
據傳,王陽明的出生頗富神話色彩。
成化八年(1472),王倫之子王華外出教書,兒媳鄭氏身懷六甲,一家人歡天喜地地準備迎接孫兒的到來。可是,直到立秋之后,兒媳過了產期數月,仍然沒有生產。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眼看著兒媳懷孕已經十四個月了還沒有生產的跡象,王家上下焦急不已。雖然有哪吒的母親懷胎三年,秦始皇在母腹中待十四個月的傳說,但這畢竟不能當真。

和尚說王云本是神童,但名字道破了天機,于是父親為其改名為王守仁。
一天,王倫的妻子岑氏夜晚入睡做夢,夢境中自己到了云霧繚繞的天庭,天門向她敞開,四處繚繞著仙樂,令她感到美不勝收。這時,從云朵深處飄來一位緋衣女子,懷抱著一個模樣乖巧的男嬰,仙女笑盈盈地將手中的嬰兒交給自己。岑氏高興地從夢中醒來,卻真正聽得一陣陣嬰兒嘹亮的啼哭聲,趕緊下床來尋找,竟然是從兒媳婦的房中傳出,她趕緊推醒睡夢中的丈夫王倫。
王倫醒來,聽到這般嘹亮哭聲,猜想一定是個男孩。這時,家里的仆人前來報喜。
岑氏迫不及待地進入兒媳屋內,抱起孫子,認真細看,竟發現孫子同夢中的孩子一模一樣。岑氏趕緊將孫子抱給門外的王倫看,并告訴他自己的夢境之事。王倫歡喜得不得了,直呼孫兒是上天賜的,來自天上的彩云中。
次日,王倫為孫子取名為王云。
王倫的孫子來自彩云間的消息不脛而走,周圍的人們也都紛紛前來道賀,大家端詳著王云出生的那座小樓,越看越覺得是祥瑞之兆,于是將其稱為“瑞云樓”。
王云一天天長大,一家人都視其為心肝寶貝,小心呵護,生怕有一點閃失。盡管如此,王云還是與正常的孩童不一樣。孩子雖然長得白白胖胖、模樣乖巧,可是直到五歲的時候,居然還是不會說話。王氏一家使出了渾身解數,仍然無法使王云開口說話。這可愁壞了王倫,他遍訪名醫,卻無法弄清其中的緣由。
一日,王云正在與一群孩童嬉戲,從遠處走來一位衣衫襤褸的和尚,模樣甚為丑陋。和尚看到一群孩子在玩耍,也被吸引住了,駐足觀看。他的眼光久久地停留在王云身上,并走過去與他交談,王云自然無法答話。于是,和尚憐惜地撫摸著王云,感慨地說這個孩子應該是個神童,只可惜“道破天機”。說完這“道破天機”四個字,和尚也未解釋原因,就轉身離去了。孩童們不知什么意思,一窩蜂涌到王云家,將此事告知王倫。王倫聽了孩童們的話,卻也不解和尚之意。
此后,和尚的話一直圍繞在王倫的耳邊。終于有一天他悟出了其中緣由:莫非云兒不說話,是在于名字?于是,王倫就為孫子取了另外一個名字“守仁”。之后奇跡出現了,王云不但能夠口齒伶俐地說話了,而且還一字不差地背出了一篇王倫時常吟誦的文章。一家人都非常驚訝,而他只是說,平日里祖父吟誦,就記下來了。大家聽后,驚喜萬分,都夸他是個神童,日后定當有所作為。
書香門第,承繼香火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王倫的次子,于成化十七年(1481),進京參加殿試位居榜首,天下皆知。
王倫獲知消息后非常高興,這是王氏家族遷往浙東后中的第一個狀元。受父親王倫的影響,王華不僅飽讀詩書,才華橫溢,而且為人正直,極富同情心。這種品性在他很小的時候便顯現了出來。
有一天,他與伙伴們在河邊玩耍,一個喝得醉醺醺的人,腳步蹣跚地走到河邊,隨后又東倒西歪地走了。沒過多久,伙伴們都相繼返家,只剩下王華,正當準備離開的時候,他卻在醉漢待過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包袱。他感到好奇,于是打開包袱來看,里面竟然有不少的銀子。他猜想,包袱很有可能是剛剛那個醉漢遺失的,他心里想:不管是不是,把銀子丟失的人肯定會回來找的。為了不讓別人把包袱拿走,王華自己坐在河邊,等著失主。

王陽明之父王華曾在余姚龍泉山寺院讀書,寺中和尚裝神弄鬼,但他卻神態自若,不為所動。
到了夜幕將要降臨的時候,王華終于聽到急匆匆的腳步聲。一看,果然是那個醉漢。王華迎上前詢問他是否丟了東西。醉漢激動地將他如何醉酒走到河邊,如何丟失包袱一事講給王華聽。王華聽后把包袱還給這個醉漢。那人打開包袱發現自己的銀子分文不少,連聲道謝,并拿出銀子表示謝意。王華推辭了,并說,自己若是在乎銀子,就應該早拿著包袱走人了,而不是在這等著他回來取。那人聽后更為感激,執意跟隨王華到家中,特向王華的家人道謝。王倫得知此事后,為兒子的行為感到驕傲。
王華十四歲的時候,在余姚的龍泉山寺院讀書,同窗的伙伴大多是富家子弟,平時常常仗著自家財大氣粗,捉弄和欺負寺中的和尚。和尚們為了報復,便有意散布謠言,說寺中經常有鬼魂出入,并經常假扮鬼的模樣來嚇唬他們。果然,這招非常奏效,同伴們都被嚇得倉皇離去,不再到寺院讀書了。然而,王華卻若無其事地繼續在寺內讀書,和尚們實感驚奇。為了趕走王華,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和尚們故技重施。他們來到王華的屋外裝神弄鬼,卻發現王華絲毫不為所動,神氣自若地在讀書。
第二天,無計可施的和尚們跑來問王華,昨夜寺院被鬼鬧出這樣大的動靜,他為什么不害怕。王華說:“我沒有看到鬼,只是看到幾個和尚在裝鬼。”大家一聽小小年紀的王華說出這樣的話,非常驚訝,暗暗佩服王華的睿智和勇氣。
王華的品學德行頗被當時浙江學政張時敏看重,恰逢浙江布政使寧良要為其子弟挑選老師,張時敏力薦王華前去寧家任教。王華到了寧家,被寧家的數千卷藏書所吸引。他白天認真教課,晚上則挑燈夜讀。寧家的子弟中有幾個頗為頑劣的,想要拉攏王華和他們一起玩樂。他們經常備上好酒,安排美色來引誘王華。王華倒是也頗愛飲酒,但是對于美色卻全然不為所動。一日,飲酒歸來的王華微微帶著幾分醉意回到江邊房中,竟在自己的床上發現兩名嬌艷欲滴的女子,他想要退出房時,又發現房門竟被鎖上了。慌亂中,王華卸下一扇門板,破窗而出。他就這樣,擁著門板,隨著江流而去。王華的這種堅持令寧氏子弟頗為敬佩。
在寧家的三年時間,王華差不多看完了寧家所有的藏書,學問大長。因此,王華日后高中狀元,在很多人看來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王陽明年少的時候就經常聽到大人們將父親王華的逸事傳為美談,也頗受影響。
少年得志
王華的光芒,對王陽明的成長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自宣宗宣德元年(1426)開始,內府便設立了內書堂,專門用來培訓小宦官的參政能力。而在內書堂任教的翰林官日后則多會得到宦官們的關照,雖然并無直接資料證明王華曾在內書堂任職,但他的幾位同僚卻教過正德朝的大宦官劉瑾,還常向劉瑾推薦王華的人品和學問。
再加上王華高中狀元,隨著內閣地位的不斷上升,新進士一入翰林,便被時人視為“儲相”。基于此,王華在當時是被人刮目相看的。
但面對十里八鄉親友的道喜和祝賀,王倫卻是淡然處之,依然表現得和平日無任何異樣,兒子的風光似乎與他無關。這份不動聲色的態度,對當時僅有十歲的王陽明來說,無疑是個觸動。
雖說文人常言要淡泊名利,但生活在一個充滿名利誘惑的社會環境中,又有誰能真的看空這一切呢?
雖然王陽明也為父親高興和自豪,但是他更多的還是攻讀自己的書本,以學業為重。或許是受了祖父處世觀的影響,王陽明不以一般的讀書、作詩為滿足。他有自己的志向,即通過讀書成為圣賢。
一次,私塾先生對在座同學發問:“世上什么是第一等重要的事?”大家紛紛說登科及第最為首要。唯王陽明不以為然,他自認為仕途并非讀書的最終途徑,成為圣賢才是歸途。
雖是想成為圣賢之人,但王陽明卻并未像古往今來那些圣賢之人一樣,循規蹈矩地恪守古訓,安分守己地去攻讀圣賢之書。他認為要成為圣賢,讀死書是沒有用的,需要從多方面來鍛煉自己,增長才能,擴展知識。
這樣才能成為圣賢,對于王陽明的這種心態,郭沫若如是說:“一種不可遏抑的自我擴充的努力明明是在他青春的血液中燃燒著的。他努力想成為偉人,他便向一切技能上去追求。人所一能的他想百能,人所十能的他想千能,人所百能的他想萬能了。”(《郭沫若全集·王陽明禮贊》)

王陽明小時候對兵法頗有興趣,愛玩軍事游戲,常用果核與客人擺兵陣,樂此不疲。
王陽明并不因為自己跋涉在追求圣賢的道路上,就恪守規矩。他天資聰穎,腦子靈活,所學知識一看就會,所以不愿意長期待在私塾,經常偷跑出去玩游戲。他最愛玩的是軍事游戲。因為他對《孫子兵法》尤為感興趣,每逢家里請來賓客時,王陽明便用果核與客人們擺兵陣。常常是客人們的兵陣剛擺出來,王陽明就立刻想出了克敵的陣勢。雖然,為此事沒少挨父親的罵,但他依然樂此不疲。
少年天性,總是無法遏制。因為逃學偷玩之類的事情,王陽明沒少受到父親和祖父的責罰,但他依然不克制自己崇尚自由的天性。在他少年時候,還有一件傳聞更加出格。
他十三歲時生母去世,王華的妾便仗勢常常欺侮、虐待他。他不堪忍受,便想出了一個前無古人的應對之法。
王陽明偷偷在街上買到一只叫長尾林鸮的怪鳥,放到父妾的被褥里。然后和一位神婆串通好,等那位妾被怪鳥驚嚇,派人請來這位神婆作法時,神婆便依照王陽明之前教她的話說,說這只鳥是王陽明的生母化成的,是來懲戒她平日對王陽明的不好。
至此之后,那個小妾再也不敢對王陽明無禮了。而王陽明玩世不恭、豪邁不羈的名聲也傳了出去,但王陽明并不在乎外人對他的評論,他依然恪守當初自己立下的目標,要爭當一位圣賢人。
但這樣一個性格乖戾,不循規蹈矩的孩子,將會走上一條怎樣的“成圣”之路呢?
鋒芒乍現
王華在京任職,王陽明便一直跟隨在祖父身邊。雖不能時常見到父親,但從鄉親和街坊的口中,王陽明還是能夠聽到有關父親的一些消息。王華的成就讓王陽明對自己的父親深深敬重。
成化十八年(1482),王華任職翰林的第二年,王陽明得到了一個和父親團聚的機會。王華在京城略有小成,他便差人前去家鄉接父親和兒子到京城生活。在尚未出過遠門的王陽明看來,這簡直是個天大的喜訊。得到消息后,他就日日盼著能夠早日啟程,這次上京,少年王陽明既領略了沿途風光,又見到了自己敬重的父親。
王倫妥善安排完家里的事后,就帶上孫兒,乘船前往京城。那時的河運已是非常發達了,北上的船只沿途所經之處,如杭州、蘇州、無錫、揚州、淮安、德州、天津等地,均是繁華的都城,這讓王倫祖孫二人大開眼界。

王陽明小時候隨祖父王倫游金山寺,大家請王倫作詩助興。王倫冥思苦想無從下手,王陽明卻連吟兩首佳作,眾人稱贊不已。
王倫雖然飽讀詩書,對各地的名勝古跡了如指掌,但是,經濟上并不寬裕的他,卻一直沒有機會外出游覽。趁這次去京城的難得機會,王倫親臨了這些地方。而對于年幼的王陽明,這樣一個機會就更是難得了,每到一處他都是興奮不已。
一日,王倫一行到達鎮江西郊的金山寺,這是傳說中青、白二蛇和法海苦斗的地方。金山寺始建于東晉,是鎮江的名勝古跡。到達時雖然天色已晚,但是寺中仍然人來人往,香火極旺。站在金山寺向遠處望去,暮靄之中的群山、樓閣、樹木都若隱若現,再加上天空中點點繁星與江上的燈火互相輝映,一陣風吹來,令人心曠神怡。大家游興正濃,興致頗高時,有游客邀請王倫作詩來助興。正當王倫冥思苦想,不知如何下手時,只聽: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這讓大家頗感意外,循聲望去,吟詩者竟是王陽明。眾人齊聲贊嘆:好詩,好詩!見他如此才思敏捷,一位游客有意想要考考他,希望他以天上的明月和遠處若隱若現的群山為題,再作詩一首。王倫聽后生怕為難了王陽明,連忙以孩子年紀尚小,不會作詩為由推辭著。但是,王陽明卻鎮定自若,稍作思索,便吟誦道: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好一個“人眼大如天”,小小年紀便能作出這般氣勢雄渾且耐人尋味的詩句來,是相當地不凡。頓時,喝彩聲四起,大家紛紛向王倫祝賀有如此聰明伶俐的孫子,說王陽明日后定會成大器。
少年時期的聰悟,為王陽明以后的深入求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王陽明卻沒有因此而洋洋得意,他依然堅持博覽群書,勤于思考,不斷深入地研究世人的思想。
何為人生第一等事
王倫祖孫二人一路游山玩水,好不自在。當船到達通縣后,就轉為乘車前往京城。對于京城這個有著說不完道不盡的歷史的文化名城,王陽明甚是好奇。一踏上京城的土壤,他就迫不及待地四處張望,寬闊的街道、宏偉的城樓、各式各樣的服飾以及往來的牲畜都讓他驚喜不已,他恨不得立刻去游覽京城大街小巷。

父親安排王陽明去私塾讀書,但王陽明一有時間就和同學到街上游玩。父親知道后非常生氣,嚴厲地訓斥了他。
久候多時的王華和父親王倫寒暄幾句后便著手安排兒子的生活。其實,從準備接兒子來京城起,王華就已經為兒子的一切作好了安排,起居飲食,包括學業。親自調教兒子,是王華這次出行最為主要的目的。由于王華常年在外的緣故,兒子王陽明受祖父的影響極深,雖然王倫教育子女十分嚴格,但是對著這個孫子又多少有些溺愛,所以接到京城親自管教對兒子的將來應該是最好的。
王陽明慢慢熟悉并且適應了京城的生活后,王華便安排他去家附近的私塾讀書。這讓尚沉浸在興奮中的王陽明感到些許不滿。但是,王陽明不敢違背父親的意愿,只得每日勉強前往私塾讀書。時間久了,王陽明便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了新的樂趣,那就是四處游玩。他一有時間就和同學到街上游玩,盡情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看小商小販們叫賣,看各行各業的人做自己的事情。
玩鬧歸玩鬧,王陽明的思想卻也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日趨成熟穩健,他并沒有忘記當日立下的成圣賢人的目標。

私塾先生說人生第一等事是讀書登第,王陽明卻認為“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
一日,私塾先生與學生在討論何為人生在世的第一等大事的時候,王陽明要成為一個圣賢人的心愿愈加強烈了。大家都說像他父親那樣,金榜題名,考取功名是大事。
但王陽明卻無法認同他們,雖然大家言辭一致,不過,王陽明依然堅持自己的看法。小小年紀的王陽明竟口出狂言把“做圣賢”視為人生第一等事,在別人看來有些好笑,又有些張狂。
這件事情傳到了王陽明家中,王華對兒子這種桀驁不馴的性格很是擔憂。祖父王倫倒是非常興奮,他沒想到孫子小小年紀竟然有如此追求,他相信,假以時日,小孫子肯定會有大出息。
當時年僅十二歲的王陽明是否真的明白圣賢為何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生的理想確實已經悄悄地在他的心中生根發芽。講到做圣賢的理想,王陽明曾在晚年時回憶說,應該是受到一個街頭相士的點撥。
有一天放學,王陽明像往常一樣和伙伴們在大街上閑逛,偶遇一個相士,他看見王陽明,留下一句“須拂頸,其時入圣境;須至上丹臺,其時結圣胎;須至下丹田,其時圣果圓”便離去了。這句話被王陽明深深地記在心中,他常常深思這句話的含義。
何為人生第一等事?少年時期的王陽明能思考這樣的問題,足以說明,他已經對人生開始進行思考,而且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用屬于自己的方式。
另類出走,試馬居庸關
朝夕如流,一晃王陽明已經在京城居住兩年有余,十三歲的王陽明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朝末期,皇帝昏庸,貴胄沉迷酒色之中。黎民蒼生正為了一條卑微的生路而拼死反抗。
華夏大地上,硝煙四起,刀槍血影。王陽明看到這連年的征戰,不無感慨地對父親說:“今天下波頹風靡為日已久,何異于病革臨絕之時。”意思是說,現在天下紛然擾亂這么長時間,就像一個人久病快死亡了,這可怎么辦呢?
與此同時,邊關也不太平,明朝曾多年遭受周圍其他部落的侵襲,先是蒙古瓦剌部的挑釁和掠奪,瓦剌衰落后,又被勢力日漸升起的韃靼所侵擾,民眾苦不堪言。

十三歲的王陽明見天下硝煙四起,到處是刀光血影,時刻想著拯救國難,樹立起了經略四方之志。
英宗正統年間,瓦剌部落部長脫歡向明朝發動大規模進攻,竟然直取皇都,俘獲了英宗皇帝,明朝耗費了數以萬計的金銀珠寶,才得以換回偌大江山的主人。日暮西沉,王陽明所生活的王朝此時已經建立一百年了,經歷了驚心動魄的開國時代,經歷了五光十色的興盛發展,而今留在王陽明眼中的,除了積弱,便是無奈。
眼看國不成國,雖然父親王華一再督促他好好讀書,以待將來考取功名,可王陽明卻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心只讀圣賢書。終于,有一天,他偷偷地從家里馬廄偷出一匹快馬,策馬狂奔,出了關外。
遠離京城,王陽明不由得心事浩茫起來,一心追求圣賢之道的他,面對廣闊的天地,不禁思緒翻涌。大明朝自開朝至今,多少圣賢人前仆后繼地倒在了前行的道路上!
如果說圣人方孝孺的倒下是明朝文人悲劇的伊始,那么賢人于謙之死則就是蒼生淪陷的開始。方孝孺乃大義凜然,于謙則是眾生活下去的契機。人,總是要有一些精神的支撐才能活下去的。
大義失去,還有活的希望,依然可以勉強地走下去,可是時至今日,內憂外患,那么腳下的路究竟還在何方?王陽明正是在這無窮無盡的思索中慢慢成熟的,他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在復雜的環境中尋找自我的根本。在居庸關考察的那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登長城,評古跡,思戰略,經略四方之志在那個時候終于醞釀成熟。
邊塞之行如果說是王陽明的任性為之,在回程途中,王陽明更是任性了一次。
他和隨從正騎馬往回走,迎面看到兩個騎馬的韃靼人向他們走來,在那個談“胡”色變的時代,王陽明不但不躲閃,反而迎上前去。雙方大戰幾個回合,王陽明因為年紀太小,雖然傷了這兩個韃靼人,但未能取其性命,讓他們逃走了。
但是這件事情后來流傳開來,王陽明過人的膽略和勇氣一時傳為佳話。
一個月的行程使王陽明收獲到了在京城養尊處優的生活中無法體驗的感受。經過一趟關外之行,他身上少了一些斯文,增添了一些俠客的勇猛和威嚴。在回京的那天夜里,王陽明還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了自己特別崇拜的東漢將領馬援,兩人不僅相見,王陽明在夢中還作了一首詩: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
云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馬援的一生經歷過無數次的戰爭,建立過卓著的戰功。他的事跡激勵著后世許多人報效國家,血濺沙場。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王陽明對馬援的崇拜,也可以看出小小年紀的他就已經有了要建功疆場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