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科學人文藝術通識大全(彩圖精裝)
- 魯中石
- 1687字
- 2019-01-02 19:30:27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世紀末期,中國科學史上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擁有無數的榮譽,他的身價上億。他就是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于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49年8月考入重慶相輝學院(后改名西南農學院)農學系,1953年8月畢業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此后袁隆平一面從事教學,一面從事水稻育種研究。
1960年7月,袁隆平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里發現了一株株形優異、鶴立雞群的水稻植株。第二年的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里,期待著收獲優良的新一代稻種。可是等到秧苗長高后,袁隆平失望地發現,它們品性上高的高,矮的矮,成熟也是遲的遲,早的早,沒有一株超過母株。
袁隆平并沒有灰心,因為他對孟德爾和摩爾根的遺傳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深入分析后他發現,純種水稻品種的第二代是不會有分離的,只有雜種第二代才會出現分離現象。既然發生分離,那就可以斷定那株性狀優異稻株是一株地道的天然雜交稻的第一代。
袁隆平進而認識到:既然那株天然雜交稻的第一代長勢這么好,那么證明水稻存在明顯的雜種優勢現象。只要能探索到其中的規律和奧秘,就可以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他決心利用水稻雜交的優勢,來提高水稻的產量。
袁隆平從此開始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課題的研究。這在當時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課題。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作物。美國著名遺傳學家辛諾特和鄧恩的經典著作里面和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大學教科書《遺傳學原理》里都明確地寫著:“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雜交無優勢。”國內外的某些權威嘲笑“提出雜交水稻課題是對遺傳學的無知”。
1964年,袁隆平正式提出了利用天然雜交水稻優勢的觀點,并開始雜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認為利用水稻的雜交優勢確實可行的出路就是培育出一個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種的花粉去給它授粉雜交,產生出用于生產的雜交種子。

▲ 袁隆平在田間
在1964~1965年這兩年里,袁隆平和助手們忙著尋找雄花不育的“母稻”,終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觀察試驗,他積累了豐富的科學數據,撰寫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國內首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
此后5年多的時間里,袁隆平和助手們先后用了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都沒能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后來,袁隆平又提出了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
1970年11月,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稗育株。這一發現,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后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轉機。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范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強優勢雜交水稻。同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論文《利用野稗選育三系的進展》,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4年,袁隆平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研究出一套秈型雜交水稻生產技術,袁隆平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培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的人。
1976年到1987年間,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累計達到11億畝,增產稻谷1000億公斤。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確保了我們用占世界7%的土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
1986年,袁隆平在他的論文《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中,科學地將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為主的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優勢利用,再到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
1995年,兩系雜交稻基本研究成功。1997年,袁隆平發表了重要論文《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
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解決了13億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他一輩子淡泊名利,專注于科學研究,他的路還在繼續,他最大的夢想是解決全世界人民的吃飯問題。

▲ 水稻品種——武運粳7號
雜交水稻的發明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格說:“袁隆平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增產的糧食實質上降低了人口增長率。他在農業科學上的成就擊敗了饑餓的威脅。他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