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一生要讀的書(彩圖精裝)
- 桑楚
- 2373字
- 2019-01-02 20:11:53
巴黎圣母院
/法國/雨果/憤怒而悲壯的命運交響曲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1802~1885年)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和最杰出的代表。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國貝桑松城的一個軍官家庭,他的父親早期是拿破侖的部下,母親卻是王室的熱烈擁護者,因此他少年時代思想保守,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作品多以歌頌王政與宗教為主。但后來雨果在思想上開始轉向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并積極參加浪漫主義文學運動,1827年發表的《〈克倫威爾〉序言》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1830年發表的《歐那尼》及其公演則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決定性勝利。雨果也因此成為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此后雨果的思想一直追隨時代步伐前進,并曾因反對路易·波拿巴的反革命政變及其獨裁統治而被迫流亡國外。

雨果像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一切重大事變,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他的創作期長達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但主要成就在詩歌與小說方面,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雨果的代表作品有詩歌集《懲罰集》(1853)以及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1831)、《悲慘世界》(1862)、《笑面人》(1869)和《九三年》(1874)等。
⊙背景提示
1828年,雨果與書商戈斯蘭簽訂協議,答應為他寫一部沃爾特·司各特式的小說。作者為此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書籍,看過巴黎一些舊址遺跡,并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了15世紀的巴黎。一天,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北鐘樓暗角里,發現墻上刻著一個希臘單詞:命運。這個單詞觸動了他的靈魂,激發了他的靈感,于是他寫下了《巴黎圣母院》這部包含著歷史、建筑藝術、神權、宗教、愛情和暴動等諸多內容的,并且與這座教堂一樣不朽的著作。
⊙內容提要
《巴黎圣母院》講述了一位美麗迷人的吉卜賽跳舞女郎愛斯美拉達在巴黎的出現及其所引發的一場震撼人心的軒然大波。這部書以15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藝術地再現了400多年前的歷史真實,反映了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又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斗爭的故事。
相關鏈接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文學巨匠巴金深受雨果作品的影響,他曾說:“在我幼年的時候,法國小說家雨果的作品很流行,比方他的Les Misérables,Les Travailleurs de la Mer(《海上勞工》),Notre Dame(《巴黎圣母院》),以后我都找到了翻譯本的。” 正是從雨果等人那兒,他學到了“愛真理,愛正義,愛祖國,愛人民,愛生活,愛人間美好事物”的品質,學到了“把寫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作家和人民融合在一起”。這反映了包括《巴黎圣母院》在內的雨果作品對中國作家的深刻影響。
故事開始于1482年的愚人節。在格雷弗廣場上,靠街頭賣藝為生的吉卜賽女郎愛斯美拉達帶著小羊加里以精彩表演吸引了不少圍觀的群眾,但她的美艷也引起了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的貪婪欲望。這位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夜間打發自己的養子,也即巴黎圣母院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去劫持少女,但少女最終卻被少年英俊的御前侍衛隊長弗比斯救出,并捉住了敲鐘人。姑娘也因此愛上了弗比斯。第二天,敲鐘人被帶到廣場受眾人鞭笞。克洛德路經此地,為了保全自己的身份,他竟無動于衷;而愛斯美拉達卻給他送來水喝,這使得敲鐘人感動得流下眼淚。
在弗比斯和愛斯美拉達的一次幽會中,滿懷嫉妒的克洛德竟掏出暗藏的匕首刺死了弗比斯。然而,真正的殺人元兇逍遙法外,純潔善良的愛斯美拉達卻被教會法庭判為殺人罪犯要送上絞刑臺。在臨刑之際,善良的卡西莫多從執刑人員手中救出愛斯美拉達,并帶她躲入具有避難權的巴黎圣母院避難。然而邪惡的克洛德仍在打姑娘的主意,在屢次不能得手之后,他勾結司法機關大理寺破壞圣殿避難權,最終把可憐的波希米亞女郎愛斯美拉達送上絞刑臺處以極刑。深愛著愛斯美拉達的卡西莫多對此義憤填膺,怒氣沖沖,他在劇烈的悲痛和憤怒中把克洛德推下鐘樓,親手結束了克洛德罪惡的生命,自己則到公墓里面找到少女的尸體,死在她身旁。大約兩年以后,人們在鷹山地穴埋葬絞死犯人的墓地中意外地發現了一男一女的骷髏,那就是以奇特姿態摟抱著的卡西莫多和愛斯美拉達。

《巴黎圣母院》插圖
滿懷嫉妒的克洛德掏出暗藏的匕首向幽會中的弗比斯刺去。
⊙作品評價
《巴黎圣母院》的情節,始終圍繞著三個主要人物展開:波希米亞女郎愛斯美拉達、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和敲鐘人卡西莫多。而作者將愛斯美拉達塑造為善與美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對封建教會及王權產生強烈的憤恨。至于那位敲鐘人卡西莫多的形象,則與克洛德副主教恰恰相反。他外表丑陋,內心崇高。他愛慕著愛斯美拉達,但這是一種混合著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種無私的、永恒的、高貴樸質的愛,完全不同于副主教那種邪惡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場作戲。這種推向極端的美丑對照,絕對的崇高和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巴黎圣母院》也是作者雨果小說創作的里程碑,它是作者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作品。這部小說描寫的雖然是15世紀的巴黎生活,貶斥的卻是作者所處的社會現實,通篇充滿了反封建、反教權和反對社會黑暗壓迫的浪漫主義戰斗精神。作者在創作這部小說時有意借鑒了司各特歷史小說的寫法,出色地記錄了巴黎城市的壯麗圖景和中世紀陰暗生活的風貌,使得作品具有濃厚的歷史厚重感。同時,它也具有了浪漫主義小說所應具有的一般要素,如曲折緊張的情節結構,引人入勝的大型時代歷史場景以及像浮雕一般的、充滿戲劇性意味的人物形象等。此外,作者在這部書中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這使之成為一部氣勢宏大的藝術杰作。
《巴黎圣母院》被多次改編成電影或戲劇等其他不同藝術形式演出,在世界上廣泛流傳,受到了億萬觀眾的歡迎。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它的巨大藝術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