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紅與黑

法國/司湯達/法國批叛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作者簡介

司湯達(1783~1842年)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創始人之一。司湯達出生在法國格勒諾布爾城一個富裕律師的家庭。早年喪母,父親是個保皇黨人,家庭教師是個思想保守的神父。司湯達與他們格格不入。在家里,他只敬愛尊崇伏爾泰的外祖父甘尼永大夫。13歲那年,他進了由當地革新派創辦的中心學校讀書,并深受雅各賓黨人數學老師格羅的科學和民主思想影響,為其世界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799年,司湯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當地的中心學校,來到巴黎,在軍部謀到一個職務。從此,他跟隨拿破侖的大軍,參加了兩種力量、兩種制度在整個歐洲的大搏斗。直到1814年,拿破侖垮臺,波旁王朝復辟,司湯達于是被“掃地出門”,不得已離開巴黎,僑居意大利的米蘭。在米蘭期間,他讀書,旅行,研究意大利的音樂和美術,與從事意大利民族解放戰爭的燒炭黨人有所交往。181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音樂家傳記》問世,從此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1821年,意大利燒炭黨人的起義遭到鎮壓,司湯達被當局視為危險分子,被迫離開米蘭回巴黎。在巴黎,他一面寫作,一面認真觀察復辟時期的社會生活,對自己所處時代的社會矛盾有了深刻的認識,終于寫出了深刻反映七月革命前的法國社會現實的長篇小說《紅與黑》,使他成為19世紀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其他重要的作品還有《紅與白》、《巴馬修道院》等。

司湯達像

⊙背景提示

名家點評

司湯達生前并不為廣大讀者和評論家所理解,正如高爾基在為《紅與黑》一書寫的序言中所說:“司湯達是作家被批評界歪曲得面目全非的一個極鮮明的例證?!钡珰v史證明了他的價值。高爾基曾經指出他在文學歷史上的重要價值:“司湯達是在資產階級勝利之后,立即就開始敏銳而明確地表現它的特征的第一個文學家,他揭示出資產階級社會內部腐化的不可避免和它的愚蠢的短見。”而另一位文學評論家路易·阿拉貢則明確肯定司湯達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他對小說,對寫作,從而也是對作家是什么,作家的任務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的認識上,體現了一個真正的轉折點。”

《紅與黑》的創作取材于當時的一則社會新聞。1827年司湯達讀到《司法公報》上登載的一個家庭教師殺害女主人的刑事案件,鐵匠的兒子安杜揚·貝爾特經神甫推薦,去米蘇家擔任家庭教師。不久他和孩子的母親發生了暖昧關系,真相暴露后,出于怨恨和絕望,貝爾特在教堂槍殺了米蘇夫人,因此被判死刑。司湯達根據這條社會新聞,構思了一部題名為《于連》的小說,但兩年后還沒有寫成,因為這樁普通的刑事案件無法體現他痛恨封建復辟的政治見解。于是他重新構思并著手改造情節,把?;庶h的陰謀活動作為中心事件寫進了小說,1830年5月,他在校印期間又把書名改為富有象征意義的《紅與黑》,再加上副標題“1830年紀事”。小說中有一段出版家與作家的對話:“如果您的人物不談論政治,那么,他們就不再是1830年的法國人了,而您的書也就不再是一面鏡子,如同您所希望的那樣……”可見司湯達毫不隱諱這部小說的政治傾向,他要認真寫出“19世紀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1830年前夕教會和國家的欺騙、厚顏無恥和虛偽”。雖然這部作品問世之后遭到多數人的誤解,但作者本人卻堅信這部書的價值。時至今日,這部作品已經成為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名著。

法文版《紅與黑》插圖:于連初進瑞那夫人家

自幼在鄉下長大、未見過世面的于連,第一次到瑞那夫人家,膽怯得不敢伸手按門鈴,瑞那夫人和善地為他打開院門。瑞那夫人姣美的外貌、溫柔的聲音、白皙的膚色、端莊的舉止,使于連傾倒,而于連俊美的長相、靦腆的舉動、煥發的容光,也使瑞那夫人對他產生了好感。兩人剛一見面,彼此的心田就萌發了愛情的種子。

⊙內容提要

《紅與黑》主要描寫主人公于連·索黑爾野心勃勃的短促一生。于連·索黑爾是法國外省小鎮維利葉爾一個木材商人的兒子,雖然他是拿破侖的崇拜者,但是,他以為在王政復辟的社會中,神職是平民惟一可行之路,于是下定決心謀此一職。不久他又憑著他的聰明過人被聘為市長德·瑞那先生孩子們的家庭教師。在此期間,他與德·瑞那夫人產生了熾烈的愛情,并希望借控制她而進入上流社會,但風聲很快便傳遍了整座城市。一個靠受賄發財的地方官哇列諾對于連當上市長家的家庭教師十分嫉妒,他也曾追求過德·瑞那夫人,但遭到了拒絕,正巧發現了他們的奸情,便向德·瑞那先生寫了一封信告發。于是于連只能離開德·瑞那夫人家而進入貝桑松的神學院,德·瑞那夫人則受到良心的折磨,轉而篤信宗教。

于連在神學院生活得很不愉快,沒人喜歡他,但卻受到院長彼拉先生的賞識。彼拉院長因支持德拉木爾侯爵的一件訴訟案件而失去了院長的職位,于是侯爵把院長弄到巴黎為他謀了個職業,于連也因受到院長的推薦而得以出任侯爵的私人秘書。于連離開神學院,興奮異常,隨即回到了維利葉爾,半夜里他翻越層層圍墻,在離別14個月后重見德·瑞那夫人。于連在她的臥室中度過了整整一天,后被人發現才倉皇逃走。

前往巴黎的于連巧妙地掩飾了自己對于共和主義的向往,而在社交界廣結人緣,其交友的手腕也日趨純熟與超然。于連在公務上很能干,最終成為侯爵的心腹,與侯爵家里的人混得也很熟。他對侯爵的女兒瑪特兒很有好感,希望能夠通過控制她而達到控制侯爵全家的目的。盡管他們等級差得很多,自尊心極強的瑪特兒還是深為這位身份雖低卻傲骨凜然、精力旺盛的于連所吸引并委身于他。事后瑪特兒發現自己懷孕了,便強迫父親應允她與于連的婚事。侯爵知道此事后先是惱怒,但由于侯爵過度溺愛公主,在無計可施之余,他只好給了于連一筆財產、一個貴族頭銜和一個軍官職位。沒想到于連得到這些后得意忘形,對瑪特兒反而不屑一顧了。

正當于連與瑪特兒公主的婚期將屆之際,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德·瑞那夫人給侯爵來了一封信,揭露了于連道德敗壞的事,侯爵大怒,拒絕了女兒同于連的婚事。這將意味著于連再也不能進入上層社會。于連氣急敗壞,忿恨之余,騎馬回到維利葉爾,以手槍射擊正在教堂禱告的德·瑞那夫人,事后當場被捕。傷愈后的德·瑞那夫人去獄中看望于連,而獄中的于連這時也從一切庸俗的野心中獲得解放,他覺得自己只有對德·瑞那夫人的愛是真摯的,二人因此又相愛如初。另一方面,瑪特兒依然愛著于連,她趕到維利葉爾,企圖賂賄檢察官;他的朋友福格也勸于連從獄中逃跑,但于連對這些都無動于衷。不久,當于連來到法庭接受審判時,他坦然地說:“死刑是我應得之罪?!弊罱K被法庭處以死刑。

行刑的那一天終于到了,于連鎮定地走向了刑場,他的窮朋友福格收殮了他的尸身,把他葬于山間的一個墓穴中。癡情的瑪特兒決心效仿她的一位先人,她抱著于連的頭顱,為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德·瑞那夫人沒去參加葬禮,在于連死后第三天,她因悲痛欲絕,也去世了。

⊙作品評價

《紅與黑》自1830年問世以來,贏得了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青年讀者的心。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連·索黑爾是一個具有高度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已成為個人奮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詞,就像世界文學長廊中的其他典型形象一樣膾炙人口。正如這本書的書名所要展示的一樣,野心勃勃的于連不甘心久居人下,他少年時代就立下宏愿:“在拿破侖統治下,我會是一個軍曹;在未來的神父當中,我將是一位主教。” 而“紅”是軍服的顏色,“黑”則是神父長袍的色彩。這種“紅”與“黑”的野心和夢幻,滲透到了于連的靈魂,左右著他的一切言行,直至他走上斷頭臺。然而,于連是一個偽善的鉆營者和野心家,他性格中那種強烈的自尊和自覺的反叛意識使他與當時的一般人區別開來,成為正處在上升階段然而依舊飽受落后的封建主義壓制的小資產階級青年的代表。因此小說對于連雙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劇命運的描寫,客觀上也揭露了法國王政復辟時期的殘酷現實狀況以及由此產生的對青年一代的腐蝕和摧殘。小說的副標題名為“1830年紀事”,實際上我們也可以由此而深刻地了解“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和現實狀況。

司湯達《羅西尼傳》的扉頁

作為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沒有冗長的環境描寫,但對人物內心思想的刻畫卻不吝筆墨。而事實上,《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達到的層次。小說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于連深層意識的活動,特別是對于書中人物愛情心理的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弦。并開創了后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所以司湯達又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由此可見本書在藝術上的成就和地位。

相關鏈接

《巴馬修道院》是司湯達繼《紅與黑》之后又一部批判現實主義杰作,也是他生前惟一獲得成功的作品。小說以意大利的巴馬公國為背景,以貴族青年法布里斯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愛情故事為線索,通過法布里斯的社會理想和個人野心的幻滅過程來反映19世紀神圣同盟統治時期的宮廷斗爭和封建專制。但小說表面上描寫的是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實際上卻是在影射當時的法國社會。因此小說一出版后,便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巴爾扎克對本書推崇備至,立即寫了一篇長達72頁的評論《貝爾先生研究》,承認司湯達是“當代高人之一”。他在給司湯達的一封信中說:“《修道院》是一部偉大的巨著?!边@些評論在司湯達生前是很少見到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喜德县| 甘孜县| 保靖县| 麻城市| 滦南县| 乌鲁木齐县| 娱乐| 建德市| 常德市| 陇南市| 霍城县| 闸北区| 天门市| 江陵县| 威远县| 三原县| 和静县| 武安市| 哈巴河县| 桐乡市| 上杭县| 吉林市| 天津市| 商洛市| 龙山县| 澜沧| 永靖县| 郯城县| 伽师县| 进贤县| 门源| 安丘市| 邯郸市| 五莲县| 寻甸| 东阳市| 民勤县| 许昌县| 元朗区| 景宁| 呼伦贝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