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一生要讀的書(彩圖精裝)
- 桑楚
- 2715字
- 2019-01-02 20:11:47
懺悔錄
/法國/盧梭/個性解放的宣言書
⊙背景提示
法國文學史稱18世紀為“光明世紀”,意思就是啟蒙運動的世紀。啟蒙運動是思想運動,啟蒙運動的文學家多數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現。對于他們來說,文學作品只是表達思想的一種輔助手段,但是,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視的。啟蒙運動作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人文學創作的主導思想,在于揭露和諷刺世俗人情,針砭時弊。他們的文筆簡練明晰,深入淺出,饒有風趣。盧梭的藝術特點在著重抒寫個人情感。他的代表作《新愛洛綺絲》(1761)和《懺悔錄》,都是文學名著,這些作品被認為是19世紀初期浪漫主義文學的先兆。
⊙內容提要
我將把我的一生赤裸裸地剖析給你們看,我是讓-雅克·盧梭。
1712年,我出生于日內瓦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鐘表匠,母親是牧師的女兒。母親因為生我難產而死。我兒時對書有一種罕見的興趣,崇拜希臘和羅馬的先賢。我也有一些缺點,貪吃,喜歡惡作劇。我性情溫和柔靜,懷有愛人之心,也希望得到別人的愛。11歲那年,我喜歡一個22歲的姑娘,但她并未在意,我感到十分氣憤。
16歲時,我在安那西做學徒時結識了一位年輕溫婉的貴族孀婦華倫夫人。她對我產生了莫大的吸引力,對她的迷戀構成了我以后流浪生活里的精神支柱。后來,我不甘心做學徒,來到意大利謀生。因為一文不名我進了都靈的一所宗教收容院。后來我又做過店鋪的小伙計和伯爵夫人的秘書。當秘書時我偷了伯爵夫人一條讓我迷戀的小絲帶,為逃避罪責栽贓給清白的女仆。這件事始終讓我的良心受到譴責。為了達到淫邪的目的,我調戲過打水的姑娘,被人逮住時,我又靠謊言脫身。
19歲時,我回到魂牽夢縈的華倫夫人身邊。她像母親和大姐一樣關懷著我,替我謀求出路。我在她的身邊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我開始全神貫注地學習數學、幾何、繪畫和音樂。后來,我癡迷于音樂,無法安心當丈量員。這時,華倫夫人向我敞開心扉,雖年齡懸殊,我們終究走到了一起。
除了音樂之外,文學和哲學也使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伏爾泰的文章更是一篇不漏。我拼命地讀書,身染沉疴也堅持不懈,雖然有華倫夫人的精心照料,但我已經預感到力不從心。
相關鏈接
啟蒙運動指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繼文藝復興后進行的第二次民主主義思想文化運動,反對教會神權和封建專制。“啟蒙”(Enlightenment)一詞指當時進步的思想家提倡的用近代文化啟迪人們的理性和智慧,照亮被基督教會和貴族專制迷信所愚昧的封建社會。啟蒙運動最先開始于法國,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人是當時涌現出的卓有成就的啟蒙思想家。啟蒙運動對文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很多思想家直接以文學為宣傳的武器,如伏爾泰的哲理小說,盧梭的《新愛洛綺絲》等。這些文學作品沖破古典主義的束縛,為近代現實主義文學開辟了道路,具有鮮明的傾向性和教誨性,重視文學的教育功能。為了更好地面向廣大平民,啟蒙思想家還創造了很多新形式,如哲理小說、嚴肅喜劇、書信體小說等。啟蒙運動的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被視作德國“狂飆突進”的前奏,為俄國的民主革命起了思想準備的作用。

圖中,一些知名的啟蒙主義思想家在喬弗朗夫人著名的文藝沙龍交流思想。
我開始投身于音樂研究,但諸事不順,新發明的記譜方法遭到法蘭西科學院的否定。與此同時,我結交了一些文學界的名人,和狄德羅、伏爾泰和布豐等人結成朋友。這中間,我還重返意大利,在水城威尼斯擔任法國駐意大利大使的秘書,雖工作勤勤懇懇,但開罪了一些小人,終于我失望地離開官場,重新開始對音樂的研究和創作活動。后來,狄德羅因為《哲學思想》一文遭捕,我設法救他脫險,因此我們之間的感情愈加深厚。
1750年,我的一篇應征論文《論科學與藝術》獲得極大成功,以驚世駭俗的思想震驚了巴黎文化界,同時也遭致非議。1752年,當歌劇《鄉村小師》在王宮上演時,我故意不修邊幅以示怠慢,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國王欲賜年金以示獎掖時,我斷然拒絕,堅持不受。為此,我和狄德羅發生爭執,封建衛道士們眾口一詞的責難和謾罵使我憂心忡忡,備感孤獨和空虛。我又找了一個伴侶戴萊絲。為便于構思,我們一起做了8天的旅行。
1756年,我結束了在巴黎郁郁的生活,入住一位夫人贈送的“隱士之家”,在那里沉浸在小說的創作中。我受到一些人的攻擊,連一向令我尊重的狄德羅也和我分道揚鑣。《新愛洛綺絲》的出版在巴黎掀起一陣狂潮,我又接著出版了《音樂辭典》和《社會契約論》。但《新愛洛綺絲》的出版使我備受指責,連朋友也紛紛回避我,到處有人咒罵我,“隱士之家”的主人也驅逐我。我又一次開始我的流浪生涯,未來吉兇未知。
⊙作品評價
《懺悔錄》是一部特殊類型的回憶錄或自傳小說。盧梭曾對后人傳言,囑托他們等到書中人物業已作古時再發表,但實際上1789年小說就出版了。作品的寫作動機按作者說,是“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暴露的方法,不是描寫周圍的人物、環境,而主要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細膩入微的心理分析和自我剖析,坦率、誠實地對自己加以描述與評介。盧梭以真誠坦率的態度,毫不隱諱地向讀者袒露自己的高尚之處與卑劣之處。但是,他說明自己本性善良,是污濁、罪惡、不合理的社會使自己染上了種種惡習。
作品第一部文筆流暢優美,有意無意的錯失之處較第二部也少得多,這是因為當時心境寧靜,且內容本身多涉及他前半生那些平靜純潔、詩情畫意的歲月。第二部執筆時盧梭的病癥日趨嚴重,況且回憶寫作內容本身就是再嘗生活的苦澀,所以充滿了火藥味,但并沒有損害全書真誠坦率的一貫文風,讀者仍能讀到一些優美的描寫。雖然《懺悔錄》兩部之間有這些差異,但正如盧梭自己在第二部開頭所說,此書有一個忠實的向導,那就是“感情之鏈”。確實,這種訴諸內心的忠實的心靈歷史記錄是很少有人不為之震撼的。但盧梭并沒有沉溺于感情放縱,而是讓我們透過心靈的傾訴,感受到他在哲學、藝術、審美等方面的真知灼見。在許多事件的追述中,他用那種時而從容不迫、緩緩道來,時而趣味橫生、幽默過人的筆調讓我們同時領略了他剪裁題材的高超技巧以及他廣博深邃的學識。盧梭在書中還流露出一種感傷傾向。和多種多樣的環境、各個階層人物的廣泛接觸使他較一般人更多地感受到社會矛盾的尖銳,他無法找到擺脫這些矛盾的適當途徑,便轉向主觀感情世界,發展自然的感情,深刻分析人的內心,力圖把自己放在大自然中,遠離自私狡詐的城市去過簡樸的生活。雖然這種哲學思想帶有宗教情緒,但這是他對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憤懣態度的暴露,也是他這個平民作家特有的傾向。盧梭的獨特性還體現在他的思想常比同時代人領先一步。
名家點評
馬克思評論《懺悔錄》:“書頁上還散發著油墨味道的時候就震驚了全人類——因為他的思考、真誠和那些幾乎不加掩飾的人類的缺點。”
法國學者勒塞爾克稱《懺悔錄》是“一首抒情的詩歌,一首世界文學中最美妙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