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觀止全解(彩圖精裝)
- (清)吳楚材 (清)吳調(diào)侯編選 思履主編
- 969字
- 2019-01-02 20:02:07
虞師晉師滅夏陽
【題解】
晉國攻打夏陽,打算假道虞國。夏陽是虞國和虢國邊境上的重鎮(zhèn),晉國拿下此地,二國就危險了。為了能借道成功,晉國謀臣荀息對此進行了籌劃,他洞察晉、虞兩國的強弱之勢,主張“以屈產(chǎn)之乘、垂棘之璧”送給虞國,然后分析虞國君臣的弱點。荀息的籌策字字在理,句句精妙。后來,虞國果然答應(yīng)借道給晉國,最終導(dǎo)致自身的滅亡。虞國的滅亡,正印證了“唇亡齒寒,輔車相依”的道理。
【原文】
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 [1]。虞無師,其曰“師”,何也?以其先晉,不可以不言師也。其先晉何也?為主乎滅夏陽也。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滅夏陽而虞、虢舉矣 [2]。
虞之為主乎滅夏陽,何也?晉獻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產(chǎn)之乘、垂棘之璧 [3],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晉國之寶也。如受吾幣,而不借吾道,則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幣。如受吾幣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公曰:“宮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宮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又少長于君。達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強諫,少長于君則君輕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
宮之奇諫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聽,遂受其幣而借之道。宮之奇又諫曰:“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挈其妻子以奔曹 [4]。
獻公亡虢,五年,而后舉虞。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注釋】
[1]夏陽:地名,在今山西平陸北。[2]舉:攻克。[3]屈產(chǎn)之乘(shènɡ):屈地出產(chǎn)的良馬。垂棘:晉地名,出產(chǎn)美玉。[4]挈(qiè):帶領(lǐng)。曹:春秋時的小國,都在陶丘(在今山東定陶西南)。
【譯文】
不是一個國家而稱它“滅”,這表示重視夏陽。虞國沒有出師攻打夏陽,《春秋》卻提及了“師”,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晉國出兵前,虞國就已經(jīng)把夏陽陷于亡覆的境地了,所以不能不說虞國也出動了軍隊。為什么說虞國先于晉國陷夏陽于亡覆的境地呢?是因為虞國的作為是夏陽亡覆的主要原因。夏陽,是虞國和虢國邊境上的重要城鎮(zhèn)。夏陽陷落,虞國和虢國也就唾手可得了。
說虞國是夏陽亡覆的主要因素,這是什么意思?晉獻公想要去征討虢國,荀息說:“國君為何不用屈地出產(chǎn)的良馬和垂棘出產(chǎn)的玉璧去向虞國借路呢?”晉獻公說:“這些都是晉國的寶貝啊。如果虞國接受了我的禮物,卻不借路給我,那我怎么辦?”荀息說:“按小國侍奉大國的道理,它不借路給我們,就一定不敢接受我們的禮物。如果接受了我們的禮物,又借路給我們,那么這美玉就是我們從宮中的府庫里取出來,存放在宮外的府庫里;這良馬就是從宮內(nèi)的馬棚里牽出來,放在宮外的馬棚中。”晉獻公說:“有宮之奇在那里,他一定不會讓國君接受這禮物的。”荀息說:“宮之奇的為人,心里明白但膽小懦弱,況且他又是從小和虞國國君一起長大的。心中明白就會使他言語簡略,膽小懦弱就會使他不能強諫,他從小和虞國國君一起長大,虞君就不會拿他的話當(dāng)回事兒。況且玩物、寶貝就放在自己的面前,而災(zāi)禍卻要在虢國之后,這是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想到的。我料定虞國國君是個中等智力以下的人。”晉獻公于是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
宮之奇向虞君進諫說:“晉國的使者,說話謙卑而送來的禮物十分貴重,這其中一定有對虞國不利的地方。”虞君不聽,接受了禮物,并借路給了晉國,宮之奇又進諫說:“俗語說:‘唇亡則齒寒。’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于是帶上妻子兒女一起逃到曹國去了。
晉獻公滅掉了虢國,魯僖公五年,又滅掉了虞國。荀息牽著良馬,捧著玉璧,走到晉獻公跟前說:“玉還是原來的玉,只是這馬的年紀(jì)卻增大了。”

虞師晉師滅夏陽
【寫作方法】
荀息的言辭是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荀息主張以財物收買虞君,當(dāng)晉侯對此計表示質(zhì)疑時,荀息說“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此句雖然簡短,卻十分精辟,點出了問題的要害,也就是晉國強大、虞國弱小,這種形勢是晉國能向虞國借道的關(guān)鍵,下面兩句話正是對此話的解釋,從這里也可看出荀息的善謀。
⊙文史知識
周室的堅決捍衛(wèi)者虢國
周武王滅商后,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虢仲(一說虢叔)封東虢(今河南滎陽西汜水鎮(zhèn)),虢叔(一說虢仲)封西虢(今陜西寶雞東)。虢國地處中原腹地,自然條件優(yōu)越,物產(chǎn)豐富,交通方便,經(jīng)濟和文化比較發(fā)達。
虢國雖然不是一流強國,卻是周王室歷來所仰仗的武力提供者之一,軍事上甚至可以同晉國相抗衡,春秋虢國墓地發(fā)現(xiàn)的眾多陪葬兵器和車馬坑,足以說明當(dāng)時虢國的軍事實力。
歷史上的虢國尚武好戰(zhàn),戰(zhàn)無不勝,為周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有“勛在王室”一說。“虢”字是象形字,作一手按虎,一手持械,奮力擊虎狀,體現(xiàn)了這個國家的勇武之風(fēng)。但隨著周王朝的衰落和持續(xù)地窮兵黷武,虢國國力江河日下,公元前655年為晉國所滅。
《禮記》
儒家經(jīng)典之一,也稱《小戴禮記》或《小戴記》,為西漢經(jīng)學(xué)家戴圣編纂而成。它是戰(zhàn)國至漢初儒家禮儀論著的總集,全書共四十九篇,內(nèi)容包括禮制和儒家哲學(xué)兩部分,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制度、典禮、祭祀、教育、音樂和儒家學(xué)說的重要參考書。《禮記》中包含著很多精彩的對話和小故事,用以反映儒學(xué)思想,以下幾篇便可作為代表。
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題解】
申生是晉獻公的長子,母親是齊姜夫人。獻公的寵妾驪姬為了讓兒子奚齊繼承王位,就在獻公面前說申生的壞話,說他想謀殺獻公,于是獻公動了殺申生的念頭。公子重耳得知后,勸申生向獻公解釋,或是逃出晉國,但申生出于仁和孝,沒有這么做。最后,申生自殺而死。這篇文章的主旨正是稱贊申生的大仁大義,臨死前還處處為國家和兄弟著想,所以后人尊他為“恭世子”。
【原文】
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 [1]。公子重耳謂之曰:“子蓋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 [2],是我傷公之心也。”曰:“然則蓋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辭于狐突曰 [3]:“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伯氏茍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為恭世子也。
【注釋】
[1]世子:古代天子或諸侯的嫡長子。[2]驪姬:晉獻公的寵妾,她生了奚齊后,想要廢掉太子申生而立奚齊,于是在祭祀的肉里放了毒藥,而后嫁禍給申生,逼他自殺。[3]狐突:姓狐名突,字伯。他曾勸申生逃往別國,申生沒有聽,最后遭驪姬陷害而死。
【譯文】
晉獻公要殺掉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對申生說:“你怎么不把你的想法對獻公說明白呢?”申生說:“不行。君王有了驪姬才感到安適。我要是把事情明說了,這樣會傷了君王的心啊。”重耳說:“既然如此,你何不逃走呢?”申生說:“不行。君王說我企圖弒君,天下哪里有無父之國?我往哪兒跑呀?”
申生派人去向狐突訣別說:“申生有罪,沒有記住您的話,以至到了今日將陷于死亡。申生不敢吝惜性命,雖然如此,可是君王已經(jīng)老了,弟弟又還年幼,國家多有危難。您不出面為君王籌劃國事便罷,您若肯出面為君王籌劃政事,申生就是死了,也是蒙受了您的恩惠。”申生拜了兩拜,叩頭至地,然后就自殺了。因此,世人稱申生為恭世子。
【寫作方法】
公子重耳與申生的兩問兩答,申生針對重耳“言子之志于公”和“行”的建議,申生都以“不可”作為回答,從中可見申生意志的堅決;這兩個“不可”與首句獻公將要殺申生形成對比,一個不慈、不仁,另一個卻不能不義、不孝,體現(xiàn)了申生的崇高品質(zhì)。申生與老師狐突的訣別詞也很感人,言辭中絲毫不怨恨獻公,還處處為獻公、兄弟著想,足見申生的大仁大義。
清人吳楚材點評此文“筆端清婉,迅快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