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觀止全解(彩圖精裝)
-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 思履主編
- 1805字
- 2019-01-02 20:01:56
駒支不屈于晉
【題解】
公元前560年,吳國乘楚共王去世的機會,攻打楚國,結果吃了敗仗。次年,吳國的盟友晉國聯合十三國諸侯,一起商討對付楚國。在會盟的前一天,晉國大夫范宣子指責西戎的領袖駒支“言語泄露”,不讓他出席大會,這其實是欲加之罪。駒支面對指責,不甘受辱,據理反駁,動情演說,最終使范宣子自覺理虧而賠罪。
【原文】
會于向 [1],將執戎子駒支 [2]。
范宣子親數諸朝 [3],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 [4],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 [5]。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 [6],與女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女之由。詰朝之事 [7],爾無與焉!與,將執女!”
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于土地,逐我諸戎。惠公蠲其大德 [8],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 ,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貍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剪其荊棘,驅其狐貍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貳。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殽之師 [10]。晉御其上,戎亢其下 [11],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 [12],與晉踣之 [13],戎何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于時以從執政,猶殽志也,豈敢離逷 [14]?今官之師旅無乃實有所闕,以攜諸侯 [15],而罪我諸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 [16],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于會,亦無瞢焉 [17]!”賦《青蠅》而退 [18]。
宣子辭焉,使即事于會,成愷悌也 [19]。
【注釋】
[1]向:吳地,在今安徽懷遠。[2]戎子駒支:姜戎族的首領,名駒支。[3]范宣子:晉國大臣。[4]瓜州:地名,在今甘肅敦煌。[5]被:通“披”。苫(shān):茅草編的覆蓋物,亦特指草衣。[6]腆(tiǎn):豐厚。[7]詰(jié)朝(zhāo):明日。[8]蠲(juān):顯示。[9]四岳:傳說為堯、舜時的四方部落首領。裔胄(zhòu):后代的子孫。[10]殽之師:指僖公三十三年,晉敗秦軍于殽山一事。[11]亢:同“抗”。[12]掎(jǐ):從旁或從后用力拉住、拖住。[13]踣(bó):跌倒。[14]逷(tì):遠離。[15]攜:叛離。[16]贄幣:禮物,禮品。[17]瞢(ménɡ):不暢快。[18]《青蠅》:《詩經·小雅》篇名。駒支取其中“愷悌君子,無信讒言”句諷喻范宣子。[19]愷(kǎi)悌(tì):和藹可親。
【譯文】
晉國在向地會見諸侯,打算拘捕戎子駒支。
范宣子親自在朝廷上責備他,說:“過來,姜戎氏。從前秦國人在瓜州追趕你的祖父吾離,你的祖父離披著蓑衣、戴著草帽來歸附我國先君。我國先君惠公擁有的田地并不豐厚,還和你們平分了,讓你們也有飯吃。如今諸侯侍奉我們的國君,不如從前了,大概是因為什么言語被泄漏了出去,這是你的責任。明天的諸侯集會,你不要參加了!如果參加,就把你拘捕起來。”
駒支回答說:“從前秦國人仗著他們人多,貪求土地,驅逐我們這些戎人。惠公顯示出了盛大的德行,說我們這些戎人都是四岳的后代,不應該被滅絕拋棄,于是賜給我們南部邊境上的田地。那是一塊狐貍居住、豺狼嚎叫的地方。我們這些戎人剪除荊棘,趕走了狐貍豺狼,做了不侵犯先君、不背叛先君的臣子,直到今天沒有二心。從前文公和秦國聯合攻打鄭國,秦國人私下里和鄭國結盟,留下了戍守的軍隊就班師回去了,于是有了后來的秦、晉殽之戰。晉國在前面抵御,戎人在后面對抗,秦軍全軍覆沒,實在是有我們戎人出力才讓他們這樣的。這就像捕鹿,晉人抓住角,戎人拖住腿,和晉人合力將它放倒,戎人為什么還不能免罪呢?從那以后,晉國的多次戰役,我們戎人一次又一次地聽從你們執政的命令,還是像殽之戰時那樣,怎敢有所違背?現在晉國的官員恐怕確實有疏漏不周全的地方,因而使諸侯有了二心,您卻怪罪我們戎人!我們戎人飲食衣服與華夏不同,禮儀不相同,言語不相通,能夠做什么壞事呢?不參加盟會,也沒有什么不痛快的。”說完便誦讀了名為《青蠅》的詩,然后便告退了。
范宣子表示歉意,讓他參加盟會,成全了自己和藹可親的美名。

駒支不屈于晉
【寫作方法】
范宣子責問駒支的言辭,怒氣相陵驟不可犯。面對范宣子咄咄逼人的架勢,駒支巧妙地進行了回擊,對宣子所羅列的罪名逐一辯駁。他說戎人并不虧欠楚國,而且西戎遠離中原,更不會有“言語漏泄”之處。駒支的辯駁辭婉語直,句句在理。如果到此為止,盛氣凌人的范宣子極有可能被激怒,駒支便有被逮捕甚至被殺的危險。不過,他最后唱了一首《青蠅》詩,讓自己得以全身而退。《青蠅》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它的意思是因聽信讒言而做錯事。駒支之所以唱這首歌,一是暗諷宣子錯信讒言,一是使宣子消除疑慮。此文整練中復有流宕之趣,為古文中的奇篇。
⊙文史知識
范宣子除欒氏
祁姓,范氏。范氏經過士匄、士燮兩代賢臣的經營,逐步顯貴。范宣子擔任上軍將、中軍佐等職。欒氏與范氏交惡。晉國正卿荀偃在伐齊戰爭中死去,死不瞑目。欒盈在他尸體旁說道:“您如果死去,我將把伐齊之事進行到底,以河神為證。”荀偃于是閉上眼睛。范宣子看出欒盈聰慧,勢必威脅自己的地位,就決定對欒氏下手。公元前552年,欒祁(范宣子之女,欒盈之母)告欒盈謀反,鼓動晉平公驅除欒氏,欒氏逃到齊國。不久,欒盈在齊莊公的協助下,在曲沃反叛討伐范氏,范宣子與晉平公合力,戰勝欒氏,晉亂得以平定。范宣子行事果斷,作風強硬。但其以國策樹威于家,頗為后人所不齒。
祁奚請免叔向
【題解】
公元前552年,晉國的執政范宣子因聽信了小人讒言,將自己的外孫欒盈放逐到遠方,還殺死了與欒盈關系密切的羊舌虎。羊舌虎的哥哥叔向也受到牽連,被抓了起來。晉國已退休的大夫祁奚,知道叔向是個人才,就出面請求范宣子赦免他。后來叔向果然被釋。
【原文】
欒盈出奔楚 [1]。宣子殺羊舌虎 [2],囚叔向 [3]。人謂叔向曰:“子離于罪 [4],其為不知乎?”叔向曰:“與其死亡,若何?《詩》曰:‘優哉游哉,聊以卒歲。’知也。”
樂王鮒見叔向曰 [5]:“吾為子請。”叔向弗應。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 [6]。”室老聞之曰:“樂王鮒言于君無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許。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樂王鮒,從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其獨遺我乎?《詩》曰:‘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夫子,覺者也 [7]”。
晉侯問叔向之罪于樂王鮒。對曰:“不棄其親,其有焉 [8]。”于是祁奚老矣,聞之,乘驲而見宣子 [9],曰:“《詩》曰:‘惠我無疆,子孫保之。’《書》曰:‘圣有謨勛,明征定保。’夫謀而鮮過,惠訓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猶將十世宥之,以勸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棄社稷,不亦惑乎?鯀殛而禹興 [10],伊尹放大甲而相之 [11],卒無怨色。管蔡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棄社稷?子為善,誰敢不勉?多殺何為?”宣子說,與之乘,以言諸公而免之。不見叔向而歸,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注釋】
[1]欒盈:晉國大夫。[2]宣子:范宣子,晉國大臣。羊舌虎:晉國大夫。[3]叔向:羊舌虎兄,晉國大夫。[4]離:通“罹”,遭逢,遭遇。[5]樂王鮒(fù):晉國大夫。[6]祁大夫:即祁奚,晉國大夫。[7]覺:正直。[8]其:大概,也許。[9]驲(rì):古代驛站專用的車。[10]鯀:禹的父親,因治水不利為舜所殺。殛(jí):誅殺。[11]伊尹:商朝初年的大臣,曾輔佐商湯滅夏桀。大甲:商王,商湯的嫡長孫。
【譯文】
欒盈逃往楚國。范宣子殺了羊舌虎,囚禁了叔向。有人對叔向說:“你遭到這樣的罪,不是太不明智了嗎?”叔向說:“比起死了的,如何呢?《詩經》上說:‘自在逍遙啊,姑且以此度過一生吧。’這正是明智啊。”
樂王鮒去見叔向,說:“我為您去求情。”叔向沒有回答。樂王鮒出來的時候,叔向也沒有拜謝。旁人都責怪叔向不對。叔向說:“一定要祁大夫才能辦成。”家臣頭領聽到了,說:“樂王鮒對國君說的話沒有辦不成的,他想去請求赦免您,您卻不答應。祁大夫所不能做到的事,您卻說非他不可,這是為什么?”叔向說:“樂王鮒,是順從國君的人,怎能辦得到?祁大夫對外舉薦,不摒棄仇人,對內舉薦不遺漏親人,他會獨獨漏下我嗎?《詩經》上說:‘有正直的德行,天下便會順從于他。’他老先生就是正直的人。”
晉平公向樂王鮒詢向叔向的罪過。樂王鮒回答說:“他不背棄他的親人,可能是參加了叛亂的。”當時祁奚已經告老了,聽到這些情況,便坐上驲車去見范宣子,說:“《詩經》上說:‘先人給我們留下了無窮無盡的恩惠,子孫后代要保住它。’《尚書》上說:‘圣賢有謀略有功勛,應當明守信用,保護他們。’說到參與謀劃大事而少有過錯,教育別人而不知疲倦的,叔向就是這樣的人,國家要靠他這樣的人來鞏固;即使是十代子孫有了過錯,還要加以寬恕,用來勉勵那些有才干的人。現在因為這一件事情而使自身不免于禍,從而導致國家的傾覆,這不是太糊涂了嗎?鯀被殺而后禹興起,伊尹放逐太甲可后來又做了他的宰相,太甲對他始終沒有表示過怨恨。管叔、蔡叔被誅戮,周公雖然是他們的兄弟,卻仍然輔佐成王。我們為什么要因為羊舌虎而放棄一個國家的棟梁呢?您若是經常行善積德,誰不受到勉勵?多殺人又是為了什么呢?”宣子聽了很高興,和他共乘一輛車子,勸說晉侯赦免了叔向。祁奚沒去見叔向就回去了,叔向也沒有去向祁奚道謝,直接去朝見君王了。

祁奚請求晉侯赦免叔向
【寫作方法】
在對比中勾勒人物形象是此文的一大特點。文中主要有兩處對比:旁人和叔向、樂王鮒和祁奚。叔向被抓起來后,有人說他獲罪是不明智的,但他卻說自己“優哉游哉”,這里可以看出叔向的樂觀曠達;權臣樂王鮒當著叔向的面說愿意為他求情,他卻不下跪謝恩,說只有祁奚才能救他,旁人“皆咎叔向”,這既為后文埋下伏筆,也體現了叔向善于識人和有先見之明。在另一組對比中,祁奚從未到獄中向叔向許下什么諾言,反倒是樂王鮒曾說下“吾為子請”這樣的話。但事實卻是,樂王鮒落井下石,祁奚不顧年老親自找范宣子求情,前者的虛偽、后者的正直,在對比中表現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