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綱目》中藥養生速查全書(彩圖精裝)
- 張彩山編著
- 5641字
- 2019-01-02 20:20:53
清熱涼血藥
馬 勃 學名:Lasiosphaera Seu Calvatia Mabo
LASIOSPHAERA SEU CALVATIA Mabo
【馬 勃】
別名:馬庀,馬茲勃,馬庀菌,灰菇,馬屁包,烏龍菌。
◎《本草綱目》記載馬勃:“清肺散血,解熱毒。”

【科 屬】為灰包科真菌脫皮馬勃、大馬勃或者紫色馬勃的干燥子實體。
【地理分布】1.脫皮馬勃 開闊的草地上多有生長。分布于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安徽、江蘇、湖北、湖南、江西、貴州等地。2.大馬勃 曠野草地或者山坡沙質土坡草叢中多有生長。內蒙古、遼寧、寧夏、山西、青海、甘肅、新疆、云南、四川、西藏多有分布。3.紫色馬勃 生于草地開闊處,分布于遼寧、吉林、河南、河北、青海、山西、山東、新疆、江蘇、安徽、廣東、廣西、福建、湖北、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兩季子實體成熟的時候及時采收,除去泥沙,干燥。除去外層硬皮,切成方塊,或者研磨粉用。
【藥理作用】抗菌;止血等。
【化學成分】含氮化合物;亮氨酸,紫頹馬勃酸,酪氨酸,尿素,α-直鏈淀粉酶等;其他:馬勃素葡萄糖苷,馬勃素,類脂質,麥角甾醇,磷、鈉等。
【性味歸經】辛,平。歸肺經。
【功能主治】利咽,清肺,止血。用于風熱郁肺咽痛,咳嗽,音啞;創傷出血,外治鼻衄。

本草藥方
1. 主治:痔瘡術后出血。
馬勃、五倍子各50g,生大黃40g,沒藥、乳香、生半夏、枯礬、川烏頭各30g。共研極細末備用。術后肛腸常規消毒,外敷藥粉在凡士林油條上,填入肛內,壓迫傷口;或者直接撒于創面,敷料固定。
2. 主治:慢性咽炎。
馬勃、山豆根、枸杞各8g,生地黃15g,玉竹12g,麥門冬、丹參各5g,薄荷、甘草各3g,桔梗2g。加水煎沸15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煎20分鐘,去渣,兩煎藥液兌勻,分服,每天1劑。
若咽痛口干減輕,手足心煩熱減輕者,原方減去薄荷、山豆根,加牛蒡子、沙參各8g。善后服用知柏地黃丸。
藥膳養生
馬勃糖
馬勃粉200g,白糖500g。白糖放鍋內,加少許水,文火煎熬至稠,倒入馬勃粉,拌勻停火。倒入涂有植物油的搪瓷盤內,待稍涼,刀切成小塊。每次1小塊,含服,每天3次。清肺平喘。適用于咽喉腫痛,肺熱咳嗽,咯血,鼻齒出血等癥。
銀翹馬勃散
馬勃、桔梗、生甘草各10g,銀花、連翹各15g,射干、牛蒡子各12g,山豆根6g,板藍根30g,大青葉20g。水煎服,每天1劑,每天服3次。清熱解毒,涼血利咽。對于熱毒蘊結于咽喉有療效。
地 黃 學名: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RADIX REHMANNIAE Dihuang
【地 黃】
別名:干地黃,生地,生地黃。
◎《本草綱目》記載地黃:“解諸熱,通月水,利水道。搗貼心腹,能消瘀血。”

【科 屬】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者干燥塊根。
【地理分布】海拔50~1100米的山坡以及路旁荒地等處多有野生。內蒙古、遼寧、河南、河北、陜西、山西、山東、浙江、湖北、湖南、江蘇、安徽、四川等地廣為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后,除去蘆頭、須根以及泥沙,鮮用或晾干即可。
【藥理作用】抗腫瘤;降血糖,抗炎;抗真菌;促進骨髓造血干細胞增殖等。
【化學成分】萜及其苷類:二氫梓醇,梓醇,乙酰梓醇,單密力特苷,桃葉珊瑚苷,益母草苷,密力特苷,地黃苷A、地黃苷B、地黃苷C、地黃苷D等;糖類:葡萄糖,水蘇糖,棉子糖等;其他:氨基酸,微量元素,胡蘿卜苷,各種甾醇類,有機酸類等成分。
【性味歸經】甘,寒。歸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養陰,清熱涼血,生津。對于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內熱消渴,骨蒸勞熱,衄血,吐血,發斑發疹有療效。

本草藥方
1. 主治:脫發,慢性進行性脫發。
生地黃、鹿角膠、山茱萸、肉蓯蓉、白芍、山藥、桑葚子各15g,何首烏、柴胡、熟地黃各25g,牡丹皮、菟絲子各12g。加水煎沸15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煎20分鐘,去渣,兩煎藥液兌勻,分服,每天1劑。
或以蜜為丸,每次10g,每天3次。
2. 主治:脫發。
生地黃15g,熟地黃10g,赤芍、川芎各5g。煎服法同1。每天1劑。
3. 主治:脂溢性脫發。
生地黃、黑芝麻梗、何首烏、柳樹枝各30g。加水煎,熏洗熱敷頭部,每天3次。
4. 主治:胃中濕熱郁積,實火牙痛。
生地黃、升麻各15g,大黃、芒硝(另包沖服)、當歸各12g,生石膏10g,牡丹皮8g,黃連5g,甘草4g。除芒硝外,余藥加水煎服法同1,每天1劑。芒硝第一次沖服2/3,第二次沖服余1/3,取瀉為度。
藥膳養生
地黃花粟米粥
地黃花適量,粟米100g。地黃花陰干,搗羅為末,每服3g。先以粟米煮粥,待熟將花末加入,攪勻,更煮令沸,隨意食用。清熱滋腎,止渴除煩。對于消渴及腎虛腰痛有療效。
地黃豆瓣醬
干地黃粉100g,豆瓣醬300g。地黃洗凈,干燥,粉碎為細粉,加入豆瓣醬中調勻,放置6天(繼續發酵),蒸熟。隨意食用。滋陰清熱。對于妊娠小便赤熱或尿血癥有療效。
地黃汁酒
地黃汁100升,酒20升。上藥與酒相攪,重煎。溫服,每天3次,每次10毫升。對于骨髓中冷痛有療效。
地黃蒲黃酒
生地黃(切、炒)20g,蒲黃(炒)、生姜(切炒)各6g。以無灰酒3盞,同煎至2盞,去滓。分溫3服,未下更服。對于妊娠墮胎,胞衣不出有療效。
玄 參 學名: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
RADIX SCROPHULARIAE Xuanshen
【玄 參】
別名:重臺,正馬,玄臺,鹿腸,鬼藏,黑參,野脂麻,元參,山當歸。
◎《本草綱目》記載玄參:“滋陰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滯。”

【科 屬】為玄參科植物玄參的干燥根。
【地理分布】生于山坡林下。山西、河北、河南、陜西、浙江、江西、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四川、廣東、貴州廣為分布。
【采收加工】冬季莖葉枯萎的時候采挖,除去幼芽、根莖、須根以及泥沙,烘干后可使用。
【藥理作用】解熱;抗菌;提高耐缺氧能力,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等。
【化學成分】環烯醚萜類:哈巴苷元,哈巴苷,桃葉珊瑚苷,浙玄參苷A、浙玄參苷B,6-對甲基梓醇以及苷元等;其他:苯丙苷類化合物,油酸,硬脂酸,植物甾醇,葡萄糖,生物堿,天冬酰胺,微量揮發油。
【性味歸經】甘、苦、咸,微寒。歸肺、胃、腎經。
【功能主治】瀉火解毒,涼血滋陰。對于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津傷便秘,溫毒發斑,目赤,咽痛,骨蒸勞嗽,瘰疬,癰腫瘡毒,白喉有療效。

本草藥方
1. 主治:感冒,頭痛,目赤,口干渴。
玄參50g。加水煎30分鐘,去渣。頓服。每天1劑。
2. 主治:夏季發熱,倦怠乏力。
玄參、熟地黃、赤芍、生地黃、麥門冬、天門冬、黨參、沙參、茯苓、黃芪、牡丹皮、澤瀉、黃芩各10g,甘草5g。加水煎沸15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煎20分鐘,去渣,兩煎藥液兌勻,分服,每天1劑。
3. 主治:早期骨髓炎合并骨質增生。
玄參、茯苓各15g,木瓜、牡丹皮、生地黃、羌活各15g,山茱萸、蒼術各10g,寄生、續斷、連翹、秦艽、丹參、牛膝、杜仲各20g,薏苡仁30g,細辛5g,浙貝母8g。煎服法同2。每天1劑。
4. 主治:大葉性肺炎,咳嗽,發燒。
玄參、麥門冬、生地黃、天門冬各30g,金銀花、連翹各60g。煎服法同2。每天1劑。
藥膳養生
玄參麥冬甘桔茶
1.玄參、麥冬15g,生甘草6g,苦丁茶、桔梗、桑白皮各10g。將上藥水煎,或置溫水瓶內以開水泡25分鐘,入冰糖少許調味,代茶飲。對于麻疹后期聲嘶,唇紅舌燥,伴有咳嗽,舌苔白滑或扁桃腺炎有療效。
2.玄參、桔梗、麥冬、甘草各6g。水煎、濾汁,去渣,代茶慢飲。養陰清熱。對于無痰,肺陰不足所致之喉癢、咳嗽,口渴咽干等有療效。
玄參麥冬銀花茶
玄參、山豆根、麥冬、茅根各5g,黃芩、銀花、生地、沙參各8g,毛藤藕片、白花蛇舌草各30g。共研細末,加水煎,取汁,去渣。代茶溫飲。作為鼻咽喉癌癥放療后出現熱性反應之輔助治療。
玄參青果清熱茶
玄參10g,青果4枚。玄參切片,青果搗碎,煎水,代茶頻飲。對于急、慢性喉炎,扁桃腺炎,咽炎有療效。
牡 丹 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CORTEX MOUTAN Mudanpi
【牡丹皮】
別名:牡丹根皮,丹皮,丹根。
◎《本草綱目》記載牡丹皮:“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

【科 屬】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的根皮。
【地理分布】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細根,剝取根皮后,曬干即可使用。
【藥理作用】鎮痛;鎮靜;解熱,降溫;抗炎;催眠;抗菌;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脈流量;抗凝血,抗動脈粥樣硬化;降血壓;增強免疫功能;抗變態反應等。
【化學成分】有機酸:沒食子酸等;酚類:牡丹酚苷,牡丹酚,特丹酚新苷,牡丹酚原苷;萜類:氧化芍藥苷,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清熱涼血。對于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無汗骨蒸,夜熱早涼,癰腫瘡毒,跌打傷痛,經閉痛經有療效。

本草藥方
1. 主治:長期低熱。
牡丹皮、生姜、薄荷各10g,丹參30g,茯苓、當歸、柴胡、白術、白芍、梔子各15g,甘草5g。加水煎沸15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煎20分鐘,去渣,兩煎藥液兌勻,分服,每天1劑。
2. 主治:過敏性紫癜。
牡丹皮、浙貝母、菊花、桑葉、蒼耳子各12g,地榆30g,辛夷8g,甘草、薄荷各2g。煎服法同1。每天1劑。
3. 主治:過敏性紫癜,外感風邪型。
牡丹皮5g,連翹15g,生地黃、金銀花、山楂各10g,紫草2g。煎服法同1。每天1劑。
4. 主治: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舌苔黃膩,有紫斑紫點,舌紅。鼻齒衄血,月經過多,大便下血,色紫晦暗,尿血。
牡丹皮、茜草、地榆各30g,生地黃100g,赤芍15g。煎服法同1。每天1劑。
藥膳養生
牡丹葉粳米粥
牡丹葉、決明子、漏蘆(去蘆頭)各10g,雄豬肝100g,粳米50~100g。肝洗凈切塊,先煎前3味藥,去渣取汁,后入肝、米,煮粥。空腹食。活血消積。對于小兒癖瘕,癥見兩脅下出現結塊,時痛時止,痛時才能觸及等癥有療效。
牡丹皮烏龜湯
牡丹花30g,烏龜2只,精鹽、黃酒適量。牡丹皮冷水沖洗;烏龜宰殺后從側面剖開,去內臟,洗凈,用燙水除去薄膜,與丹皮同入砂鍋內,冷水浸,中火燒開,加黃酒2匙,精鹽半匙,小火慢煨2小時,至龜肉酥爛。吃龜肉喝湯,每次1小碗,每天2次。滋陰補腎,清熱降火,補心涼血。對于血尿反復發作,腎陰虧損,久治不愈者有療效。
紫 草 學名: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et Zucc.
RADIX ARNEBIAE RADIX LITHOSPERMI Zicao
【紫 草】
別名:藐,紫丹,地血,鴉銜草,紫草根,山紫草,紅石根,紅紫草,野紫草。
◎《本草綱目》記載紫草:“治斑疹痘毒,活血涼血,利大腸。”

【科 屬】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紫草或者內蒙紫草的干燥根。
【地理分布】1.新疆紫草 海拔2500~4200米的礫石山坡、草地以及草甸處多有生長。分布于新疆、甘肅以及西藏西部。2.紫草 生于灌叢、向陽山坡草地或者林緣。分布于東北地區以及河南、河北、陜西、山西、甘肅、寧夏、青海、山東、江西、湖北、湖南、江蘇、安徽、廣西、貴州、四川等地。3.內蒙紫草 生于戈壁、荒漠草原、向陽石質山坡、湖濱礫石沙地。河北北部、內蒙古、寧夏、新疆、甘肅西部、西藏廣為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兩季采挖,除去泥沙后,干燥。
【藥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鎮痛;鎮靜;解熱;抗生育;興奮心肌收縮力等。
【化學成分】萘醌類:紫草醌,乙酰紫草醌,紫草烷,異丁酰紫草醌,β-羥基異戊酰紫草醌,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醌,去氧紫草素,異戊酰紫草素,當歸酸紫草素酯,乙酰紫草素,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寧,β-乙酰氧基異戊酰阿卡寧等。
【性味歸經】甘、咸,寒。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活血,涼血,解毒透疹。對于斑疹紫黑,血熱毒盛,瘡瘍,濕疹,麻疹不透,水火燙傷有療效。

本草藥方
1. 主治:小兒驚風。
紫草、龍膽草、連翹、銀花、牡丹皮、蒲公英、黃芩各15g,生石膏50g,川貝母、杏仁各10g。加水煎沸15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煎20分鐘,去渣,兩煎藥液兌勻,分服,每天1劑。
2. 主治:小兒急性黃疸型肝炎,面目身黃,發熱,不欲食。
紫草、白鮮皮、板藍根、茜草、萱草、赤芍、葛根、車前子、石斛、茵陳各10g。煎服法同1。每天1劑。
3. 主治:小兒乙型肝炎。
紫草、紅花、紫花地丁各2g,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澤瀉、牡丹皮、紅花、當歸、郁金、赤芍、柴胡各6g,甘草3g。煎服法同1。每天1劑。
藥膳養生
紫草根茶
紫草根15g,紅糖適量。上藥為粗末,沸水沖泡片刻,入紅糖令溶。代茶頻飲。對于預防麻疹及麻疹熱毒較甚便秘者有療效。
紫草根薏米粥
紫草根、菱角各15g,薏米30g,白果15g,蜂蜜適量。紫草根煎湯去渣,與薏米、菱角、白果煮粥,調入蜂蜜服。每天1劑,常服。適用于熱毒蘊結所致的乳腺癌。
紫草茸糖水
紫草茸3~5g,白砂糖適量。加水2碗煮至1碗,去渣飲。清熱涼血,透疹解毒。適用于水痘、麻疹、暑癤、風疹、痱子過多等癥。
芍藥或川赤芍 學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Paeonia veitchii Lynch
RADIX PAEONIAE RUBRA Chishao
【赤 芍】
別名:木赤芍,赤芍藥,紅赤芍,草赤芍。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木蝴蝶:“治心氣痛,肝氣痛,下部濕熱。項秋予云:凡癰毒不收口,以此貼之,即斂。”

【科 屬】為毛茛科植物芍藥或者川赤芍的干燥根。
【地理分布】1.芍藥 山坡草地和林下多有生長。華北、東北、陜西以及甘肅等地廣為分布。各城市和村鎮多有栽培。2.川赤芍 生于海拔1800~3700米山坡疏林或林邊路旁。甘肅、陜西、四川、青海和西藏廣為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兩季采挖,除去須根、根莖以及泥沙,曬干。
【藥理作用】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動脈粥樣硬化,降血脂;抗腫瘤;抗肝損傷;清除氧自由基等。
【化學成分】萜類:芍藥內酯苷,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氧化芍藥苷,芍藥新苷等,芍藥吉酮;其他:苯甲醛,沒食子鞣質等。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肝經。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清熱涼血。對于吐血衄血,溫毒發斑,肝郁脅痛,目赤腫痛,癥瘕腹痛,經閉痛經,癰腫瘡瘍,跌打損傷均有療效。

本草藥方
1. 主治:小兒乙型肝炎。
赤芍、地骨皮、丹參、菊花、熟地黃、白芍、五加皮、沙參、大腹皮各5g。加水煎沸15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煎20分鐘,去渣,兩煎藥液兌勻,分服,每天1劑。
2. 主治:小兒病毒性肺炎,喘促。
赤芍、川芎、當歸、牡丹皮各9g,黃芪15g,雞血藤12g,水蛭2g。煎服法同1。每天1劑。
3. 主治:乳腺炎。
赤芍、炒延胡索、炙穿山甲片、制香附、炙沒藥、酒炒懷牛膝、桃仁泥各5g,蒲公英12g,當歸尾、浙貝母、苦楝子各8g,橘絡、廣木香、柴胡各2g。煎服法同1。每天1劑。
4. 主治: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赤芍、阿膠、連翹各10g,黃芪、大棗各60g,仙鶴草、白茅根、甘草各30g,牡丹皮20g。煎服法同1。每天1劑。
氣虛加人參10g(或黨參20g);血熱加紫草30g,黃芩10g;陰虛加地骨皮30g;血瘀加三七粉5g(沖服)。
藥膳養生
防治流感粉
赤芍、苦參60g,珍珠梅25g,山柰15g,研為細粉,混勻,分為60包,每包重6g,每次用1包沖服,每天1~2次。
解除痛經茶
赤芍30g,廣楂10g,山柰15g,研為細粉,混勻,每次5g沖入沸水,代茶飲。經前3天開始飲用,行經第二天停服,可保痛經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