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清熱燥濕藥

黃 連 學(xué)名:Coptis chinensis Franch.

RHIZOMA COPTIDIS Huanglian

黃 連

別名:味連,雅連,云連,川連。

◎《本草綱目》記載黃連:“去心竅惡血,解服藥過劑,煩悶及巴豆、輕粉毒。”

【科 屬】為毛茛科植物三角葉黃連、黃連或者云連的干燥根莖。

【地理分布】 1.黃連 海拔1000~2000米山地密林中或者山谷陰涼處多有生長。野生或栽培。湖北、陜西、湖南、四川、貴州等地多有分布。在湖北西部、四川東部有較大量栽培。2.三角葉黃連 栽培于四川峨嵋以及洪雅一帶海拔1600~2200米之間的山地林下。3.云連 海拔1500~2300米之間的高山寒濕的林蔭下野生或栽培。云南西北部以及西藏東南部等地多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須根以及泥沙,干燥,摘去殘留須根后可使用。

【藥理作用】 解熱;抗炎;抗原蟲;抗病原微生物;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jié)儯灰种蒲“寰奂灰种浦袠猩窠?jīng);促進(jìn)膽汁分泌;正性肌力作用;降血壓;降血糖;興奮胃腸平滑肌;抗腫瘤;抗放射等。

【化學(xué)成分】生物堿類:黃連堿,小檗堿,甲基黃連堿,藥根堿,巴馬亭等;其他:鎂、鋁、鉀等無機(jī)元素。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鼻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 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本草藥方

1. 主治:高熱神昏,敗血癥,煩躁,口渴欲飲,面紅目赤,大便膠滯不爽,小便短赤,濕熱痞滿不暢。

黃連、甘草各6g,玄參30g,連翹、生地黃、金銀花、麥門冬、牡丹皮各10g,犀牛角3g(研磨,沖服)。加水煎沸15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煎20分鐘,去渣,兩煎藥液兌勻,分服,每天1劑。

2. 主治:敗血癥,高熱,頭痛,口渴,濕熱痞滿不暢。

黃連、連翹、蒲公英、知母、半枝蓮、金銀花、黃芩、紫花地丁各20g,黨參、桂枝、玄參、生地黃、生姜各10g。煎服法同1。每天1劑。

3. 主治:協(xié)熱下利。

葛根15g,甘草6g,黃芩9g,黃連9g。上四味,以水8升,先煮葛根,減2升,納諸藥,煮取2升,去滓,分溫再服。方中臣以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厚腸止痢。

藥膳養(yǎng)生

黃連蓮子湯

黃連10g,黨參15g,蓮子肉30g。水煎溫服。清熱燥濕,止痢。適用于腸熱下痢或濕熱下痢,便下稀水,惡臭異常,肛門灼熱,或下痢膿血,里急后重等癥。

黃連豬肚丸

黃連90g,黃芪、赤茯苓、人參、柴胡各30g,木香、地骨皮各15g,桃仁、鱉甲各45g,豬肚1個(gè)。人參去蘆;鱉甲用醋涂,炙黃;桃仁用熱水燙浸去皮尖,以麩炒微黃;諸藥共為末;豬肚用食鹽揉搓,洗凈,把藥末納入豬肚內(nèi),以線縫合,上籠蒸熟爛,搗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飯前用米湯送下。益氣養(yǎng)陰,清熱補(bǔ)虛。適用于婦人虛勞發(fā)熱羸瘦,乏力,或骨蒸發(fā)熱,閉經(jīng)等癥。

黃 芩 學(xué)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RADIX SCUTELLARIAE Huangqin

黃 芩

別名:腐腸,黃文,印頭,內(nèi)虛,黃金條根,元芩。

◎《本草綱目》記載黃芩:“治風(fēng)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

【科 屬】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干燥根。

【地理分布】海拔60~2000米的向陽干燥山坡、荒地上均有生長,常見于路邊。內(nèi)蒙古、吉林、河南、河北、陜西、山西、山東、甘肅等地廣為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兩季采挖,除去須根以及泥沙,曬后撞去粗皮。

【藥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解熱;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yīng);降血壓;利尿;降血脂;鎮(zhèn)靜;抗氧化;抗肝損傷等。

【化學(xué)成分】黃酮類:黃芩苷,黃芩苷元,漢黃芩素,黃芩素等;其他:苯乙醇糖苷,揮發(fā)油,蔗糖,葡萄糖,硒,苯甲酸等。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jīng)。

【功能主治】瀉火解毒,清熱燥濕,安胎,止血。對于濕溫、暑濕胸悶嘔惡,瀉痢,濕熱痞滿,肺熱咳嗽,黃疸,血熱吐衄,高熱煩渴,胎動不安,癰腫瘡毒有療效。

本草藥方

1. 主治:急性腸炎,腹痛腹瀉。

黃芩、車前子、藿香、山楂各15g,地錦草28g,木香10g,炙甘草3g。加水煎沸15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煎20分鐘,去渣,兩煎藥液兌勻,分服,每天1劑。

2. 主治:腸炎,腹瀉。

黃芩、地榆、黃連各30g。研為細(xì)末。每次沖服10g,每天3次。

3. 主治:外陰瘙癢疼痛,白帶多而色黃,溲赤便艱,心情暴躁易怒,苔薄黃或黃糙,口舌熱疹,脈弦。

黃芩、柴胡、山梔子、澤瀉、龍膽草、當(dāng)歸、生地黃、車前子(包煎)、木通各8g,生甘草4g。煎服法同1。每天1劑。

便秘加生大黃9g(后下);心煩失眠加夜交藤、合歡皮各15g,赤茯苓9g。

4. 主治:經(jīng)后感冒。

黃芩、桔梗、淡豆豉、法半夏、白薇、黨參各9g,柴胡、蘇葉各12g,玉竹10g,薄荷(后下)、炙甘草各6g,生姜3片,生蔥白3根,紅棗2個(gè)。水煎內(nèi)服。可復(fù)煎。每天3次。

藥膳養(yǎng)生

黃芩茶

黃芩16g。研磨粗末,沸水沖泡。代茶飲。清熱瀉火。對于上焦肺火盛或郁熱導(dǎo)致的急性結(jié)膜炎有療效。

生地黃芩竹葉湯

黃芩、生地黃15g,淡竹葉25g,白糖適量。以上三味藥分別洗凈,置瓦煲內(nèi),加水4碗,煲出味,去渣,加白糖調(diào)味攪勻。適用于口腔潰瘍,飲用幾次即可治愈。

黃芩湯

黃芩12g。研磨成細(xì)末。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次溫飲150毫升。清熱止血。對于鼻衄,吐血,下血,婦人漏下血不止等癥有療效。

車前黃芩茶

黃芩10g,車前子20g,白糖25g。將車前子、黃芩洗凈后放入砂鍋內(nèi),加入清水適量,先用大火燒沸,再用小火煎煮30分鐘,濾去渣,放入白糖即可。每日2次,適量飲用。止疼痛,止泄瀉。適用于慢性腸炎患者。腎虛精滑、無內(nèi)濕熱者慎飲。

黃皮樹 學(xué)名: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CORTEX PHELLODENDRI Huangbai

黃 柏

別名:檗木,檗皮,檗榮。

◎《本草綱目》記載黃柏:“敷小兒頭瘡。”

【科 屬】為蕓香科植物黃皮樹或者黃檗的干燥的樹皮。

【地理分布】1.黃檗 生于山地雜木林中山谷溪流的附近。分布于東北以及華北。2.黃皮樹 生于雜木林中。浙江、陜西南部、江西、四川、湖北、云南、貴州、廣西等地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剝?nèi)淦ず螅ニㄆぃ瑫窀伞?/p>

【藥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解熱;抗炎;興奮胃腸平滑肌;抗原蟲;降血壓;抗心律失常;增強(qiáng)心肌收縮力;降血糖;抑制中樞神經(jīng);抗血小板聚集;祛痰;鎮(zhèn)咳等。

【化學(xué)成分】二水合硫酸鈣(CaSO4·2H2O),鋁、鈣、鐵、硅、鎂等無機(jī)元素。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腎、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解毒療瘡,瀉火除蒸。對于濕熱瀉痢,帶下,黃疸,腳氣,熱淋,痿,骨蒸勞熱,遺精,盜汗,濕疹瘙癢,瘡瘍腫毒有療效。鹽黃柏滋陰降火,對于盜汗骨蒸,陰虛火旺有療效。

本草藥方

1. 主治:外陰潰瘍癥。

連翹、丹參、天花粉、黃柏、防風(fēng)、赤芍、車前子(包煎)、生山梔子各8g,蒲公英15g,金銀花、生地黃各12g,生甘草4g。加水煎沸15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煎20分鐘,去渣,兩煎藥液兌勻,分早晚兩次服,每天1劑。

2. 主治:汗出色紅,染衣被,紅汗癥。

黃柏、黃芩各10g,黃蓮6g,當(dāng)歸、茜草各15g,生地黃、熟地黃、龍骨各20g,黃芪30g。煎服法同1。分服,每天1劑。

3. 主治:血精癥。

黃柏、藕節(jié)、蒼術(shù)、蒲黃、山梔子各10g,生地黃、滑石各15g,木通、小薊、車前草、當(dāng)歸、澤瀉各12g,甘草5g。煎服法同1。每天1劑。

4. 主治:不射精癥。

黃柏6g,柴胡、知母、生地黃、酸棗仁各15g,枳實(shí)、山茱萸肉各12g,大黃(后下)、地骨皮各10g,卷柏9g,穿山甲5g,蜈蚣3條。煎服法同1。分服,每天1劑。

藥膳養(yǎng)生

黃柏野菊茶

黃柏6g水煎,約10分鐘,入野菊花6g,再煎約1分鐘,代茶飲。治目赤腫痛,濕疹色紅,口舌生瘡,風(fēng)火牙痛。

以上二藥加倍煎后,外洗可治濕疹、癰癤、燙傷,含漱可治口瘡。其所含生物堿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xiàng)U菌、痢疾桿菌等均有效。

龍膽或條葉龍膽 學(xué)名:Gentiana scabra Bge.&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

RADIX GENTIANAE Longdan

龍 膽

別名:陵游,草龍膽,龍膽草,苦龍膽草,地膽草,膽草,山龍膽,四葉膽。

◎《本草綱目》記載龍膽:“療咽喉痛,風(fēng)熱盜汗。”

【科 屬】為龍膽科植物龍膽、條葉龍膽、三花龍膽或者堅(jiān)龍膽的干燥根以及根莖。

【地理分布】1.龍膽 海拔400~1700米的路邊、山坡草地、河灘灌叢中以及林下草甸多有生長。東北以及內(nèi)蒙古、陜西、河北、江蘇、新疆、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等地多有分布。2.條葉龍膽 海拔110~1100米的山坡草地或者潮濕地區(qū)。分布于東北以及山西、河北、山東、陜西、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湖北、湖南等地。3.三花龍膽 生于海拔440~950米的林間空地、草地,灌叢中。分布于東北以及河北、內(nèi)蒙古。4.堅(jiān)龍膽 海拔1100~3000米的山坡草地灌叢中、林下及山谷多有生長。分布于廣西、湖南、貴州、四川、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兩季采挖,洗凈,干燥。

【藥理作用】抗肝損傷;抗炎;抗過敏;促進(jìn)膽汁分泌;抗病原體;降溫;增強(qiáng)消化功能;抗驚厥;鎮(zhèn)靜,降血壓等。

【化學(xué)成分】黃酮類:當(dāng)藥苷等,環(huán)烯醚萜類:龍膽黃苷四乙酰化物,龍膽苦苷,龍膽三糖,龍膽黃堿,當(dāng)藥苦苷等。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肝、膽經(jīng)。

【功能主治】瀉肝膽火,清熱燥濕。對于陰腫陰癢,濕熱黃疸,強(qiáng)中,帶下,脅痛,目赤,耳聾,濕疹瘙癢,口苦,驚風(fēng)抽搐有療效。

本草藥方

1. 主治:濕熱型帶下癥。

龍膽草、山梔子、澤瀉、酒黃芩、柴胡、木通、車前子各10g,白花蛇舌草、生地黃、敗醬草、當(dāng)歸各15g,甘草5g。加水煎沸15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煎20分鐘,去渣,兩煎藥液兌勻,分早晚兩次服,每天1劑。兼見脾虛者加山藥、薏苡仁各15g;腹痛甚者加香附、元胡各10g。

2. 主治:視物模糊,瞳神緊小。

龍膽草、桑白皮、茺蔚子、牡丹皮、白芍藥、黃芩、梔子、蔓荊子各10g,金銀花20g,生地黃15g,甘草5g,羚羊角3~5g(銼末,先煎30分鐘),蒲公英30g。煎服法同1。每天1劑。

藥膳養(yǎng)生

龍膽草粳米粥

龍膽草、澤瀉、柴胡、車前子、梔子、木通、黃芩各6g,甘草2g,粳米150g。前9味分別洗凈,裝入紗布袋中,水煎20分鐘撈出藥包,將洗凈的粳米放入藥汁,再加適量水,煮稀粥。趁熱食,每天2次,3~5天為1療程。適用于副性腺感染。

龍膽草清飲

龍膽草6g,野菊花、蒼耳子、白芷各10g,蜂蜜30g。前4味分別洗凈,晾干,切碎,同放入砂鍋,加水浸泡片刻,煎煮30分鐘,用潔凈紗布過濾,去渣,取濾汁放入容器,待其溫?zé)釙r(shí),兌入蜂蜜,拌和均勻即可。早晚2次分服。清熱解毒,通竅止痛。對于鼻咽癌疼痛,肝郁火旺者尤為適宜。

苦 參 學(xué)名:Sophora flavescens Ait.

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 Kushen

苦 參

別名:苦骨,川參,鳳凰爪,牛參,山槐根,地參。

◎《本草綱目》記載苦參:“心腹結(jié)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余瀝,逐水,除癰腫,補(bǔ)中,明目止淚。”

【科 屬】為豆科植物苦參的干燥根。

【地理分布】生于沙地或者向陽山坡草叢中以及溪溝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兩季采挖,除去根頭以及小支根,洗凈,干燥,或者趁鮮切片,干燥后可使用。

【藥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腫瘤;抗炎;平喘;抗過敏;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有正性肌力作用;抑制機(jī)體免疫功能;降血壓;擴(kuò)張血管,抑制中樞神經(jīng);升高白細(xì)胞等。

【化學(xué)成分】黃酮類:異苷類,苦參醇C,脂肪酸類,揮發(fā)油等;生物堿類:異苦參堿,苦參堿,槐果堿,槐實(shí)堿,氧化苦參堿等。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利尿,殺蟲。對于熱痢,便血,黃疸尿閉,陰腫陰癢,赤白帶下,濕瘡,濕疹,疥癬麻風(fēng),皮膚瘙癢有療效;外治滴蟲性陰道炎有療效。

本草藥方

1. 主治:發(fā)高熱,麻疹,流清涕,頭面及軀干有少許玫瑰色疹,且面色黯,咳嗽,頭昏。

苦參、紫草、枳殼、甘草各3g,金銀花10g,木通、牛蒡子、防風(fēng)、荊芥、蟬蛻各5g。加水煎沸10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煎10分鐘,去渣,兩煎藥液兌勻,分服,每天1劑。

2. 主治:外陰白色病變癥。

苦參、紫草、蒲公英、蛇床子、黃柏各15g,地膚子30g。加水煎湯,每天熏洗坐浴1次,3個(gè)月為1療程。

癢甚加川花椒、枯礬、鶴虱各8g,潰瘍加五倍子、狼毒各5g,干澀者加淫羊藿、地骨皮各10g。

3. 主治:外陰白斑病變癥。

苦參、地膚子、蛇床子、百部各30g,蒲公英、雄黃、紫草茸、防風(fēng)各20g。上藥加水煎液,過濾去渣,趁熱熏洗患處,每天1劑。

4. 主治:外陰白色病變癥。

苦參、透骨草、射干各20g,食鹽、龍骨、白礬、枯礬各10g,綠礬5g。加水煎湯,溫度適宜,坐浴1小時(shí),每天1次,1月為1療程。

藥膳養(yǎng)生

苦參酒

苦參1200g,露蜂房(銼)200g。用水20升,煮取10升,去滓浸法曲1800g。4天,炊黍米14000g,釀酒常法。酒熟,每食后飲8毫升,每天2次,夜1次,漸加到20毫升,以瘥為度。適用于白癩。

苦參天麻酒

苦參500g,黍米5000g,曲750g,白鮮皮200g,天麻80g,露蜂房75g。上藥用水7500g,煮到1半,去渣浸曲,4天,釀酒常法,酒熟壓去糟渣,貯存?zhèn)溆谩o埡箫?小杯,每天2次,夜1次。漸加至3小杯,以愈為度。對于遍身白屑,搔之則痛有療效。

白蠟樹 學(xué)名:Fraxinus chinensis Roxb.

CORTEX FRAXINI Qinpi

秦 皮

別名:秦白皮,蠟樹皮。

◎《本草綱目》記載秦皮主治:“風(fēng)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

【科 屬】為木樨科植物白蠟樹、苦櫪白蠟樹、尖葉白蠟樹或者宿柱白蠟樹的干燥枝皮。

【地理分布】1.白蠟樹 產(chǎn)于中國南北各地。多為栽培,也常見于海拔800~1600米的山地雜木林中。2.苦櫪白蠟樹 山坡、路旁、河岸多有生長。分布于東北、華北以及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福建、浙江、廣東、貴州、廣西、云南等地。3.尖葉白蠟樹 山地雜木林中多有生長。分布于中國南方各地區(qū)。4.宿柱白蠟樹 海拔1300~3200米的山坡雜木林中多有生長。分布于陜西、河南、四川、甘肅。

【采收加工】春、秋兩季剝?nèi)。瑫窀伞?/p>

【藥理作用】抗炎;抗菌;利尿;鎮(zhèn)痛等。

【化學(xué)成分】秦皮素葡萄糖苷,秦皮乙素,七葉素,七葉苷,甘露醇,七葉亭,七葉靈等。

【性味歸經(jīng)】苦、澀,寒。歸肝、膽、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收澀,明目,清熱燥濕。對于泄瀉,熱痢,目赤腫痛,赤白帶下,目生翳膜均有療效。

本草藥方

1. 主治:疔瘡。

白蠟50g,乳香120g,制沒藥、百草霜、銅綠各125g,麻油200g,黃蠟250g,松香500g。

將麻油入鍋中煎沸至155℃,入制松香,溶化后,下白、黃蠟,溶后過濾去渣,再倒入鍋內(nèi),下制乳香120g,候漲潮,落潮后再倒入制沒藥,又經(jīng)漲潮落潮后,下銅綠,最后放入百草霜,再經(jīng)漲潮落潮后,倒入盛器冷卻即可。每次用3g,視疔瘡大小加減用量。將藥膏揉捏成圓形薄餅,中厚邊薄,貼敷患處,以紗布覆好,膠布固定。

2. 主治:痙攣性結(jié)腸炎,黏液便性結(jié)腸炎,結(jié)腸過敏,腹痛腹瀉,黏液大便。

秦皮、木香各10g,炮姜5g,白術(shù)、黨參、茯苓各15g。加水煎15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煎,兩次藥液兌后,分服。每天1劑。

3. 主治:鞏膜炎病變。

秦皮、防風(fēng)、細(xì)辛、甘草、川黃連各45g,龍腦0.5g。搗成細(xì)末,以水一大碗,浸藥末3天3夜,煎濾去渣,再放入蜜120g,煎6沸,密封瓷瓶內(nèi),每次用吸頭吸取2~3點(diǎn)滴眼,每天3次。

藥膳養(yǎng)生

秦皮烏梅湯

秦皮12g,烏梅30g。將上2味加適量水煎煮,去渣取汁,臨服用時(shí)加白糖適量。每天2次,早、晚空腹服,每天1劑,連服5天。清熱利濕殺蟲,適用于滴蟲性陰道炎,癥見帶下黃臭,陰癢等癥。

還睛神明酒

秦皮15g,石決明、草決明、生姜、石膏、白芍、澤瀉、肉桂、芥子、薏苡仁、山萸肉、當(dāng)歸、黃芩、沙參、淡竹葉、柏子仁、防風(fēng)、制烏頭、辛荑、人參、川芎、白芷、瞿麥穗、桃仁、細(xì)辛、樸硝、炙甘草、車前子、地膚子各10g,黃連18g,龍腦1.5g,丁香6g,珍珠3顆,醇酒2.5kg。將33味搗碎,用紗布包貯,以酒浸于凈器中,封口,春夏7日后開取,秋冬14日后開取,去渣備用。每日飯后溫飲1~2小酒杯。對于眼睛視物昏暗不愈,內(nèi)外障失明等癥。

溫中湯

秦皮15g,白芍各12g,黨參、白術(shù)、茯苓、防風(fēng)、焦神曲、焦山楂各9g,炙甘草、陳皮各6g,炮姜3g。水煎服,每天1劑,每天服2次。脾失健運(yùn),濕熱蘊(yùn)于腸中,肝脾氣滯者服之有效。功能健脾溫中,清腸化濕。

白 鮮 學(xué)名: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

CORTEX DICTAMNI Baixianpi

白鮮皮

別名:蘚皮,北鮮皮,野花椒根皮,臭根皮。

◎《本草綱目》記載白鮮皮主治:“頭風(fēng),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科 屬】為蕓香科植物白鮮的干燥的根皮。

【地理分布】土坡以及灌木叢中多有生長。分布于東北、華東、華北以及河南、甘肅、陜西、貴州、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兩季剝?nèi)。瑫窀伞?/p>

【藥理作用】抗菌;調(diào)節(jié)機(jī)體免疫力,興奮子宮平滑肌;正性肌力作用;抗腫瘤作用等。

【化學(xué)成分】萜類:白鮮二醇等;生物堿類:茵芋堿,白鮮堿,前茵芋堿,崖椒堿,黃柏酮,胡盧巴堿等;其他:β-谷甾醇,孕烯醇酮,脂肪酸,蕓苔甾醇,補(bǔ)骨脂內(nèi)脂,花椒素等。

【性味歸經(jīng)】苦,寒。脾、胃、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解毒,清熱燥濕。對于濕疹,濕熱瘡毒,疥癬,風(fēng)濕熱痹,濕熱黃疸有療效。

本草藥方

1. 主治:肛門濕疹。

白鮮皮、紫草、石榴皮、土槿皮各15g,黃柏、赤石脂各10g,蛇床子、五倍子各30g,生甘草5g。加水煎,趁熱熏洗,每天早晚各1次。

2. 主治:黃帶質(zhì)膿稠黏,腥臭味,有陰部瘙癢,溲赤,口干,便結(jié),脈滑數(shù),舌紅苔黃膩或弦細(xì)。

白鮮皮、銀花、蛇床子各9g,白果10g,芡實(shí)、懷山藥、車前子(包煎)、黃柏、椿根皮、薏苡仁、茯苓各8g。加水煎沸15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煎20分鐘,去渣,兩煎藥液兌勻,分早晚兩次服,每天1劑。

3. 主治:嬰兒濕疹,清熱解毒祛濕。

白鮮皮、蛇床子、蒼術(shù)、苦參、生軍、黃柏、地膚子15g,蒼耳棵30g(可用蒼耳子15g代替)。水煎取濾液待溫涼后洗患處,每天1劑,早、中、晚各洗l次。

藥膳養(yǎng)生

清痘解毒湯

白鮮皮、連翹各15g,銀花、赤芍、丹皮各l2g,薄荷、蟬衣各6g,生苡仁、大青葉各30g。水煎服。每天1劑,每天分4次服完。主治風(fēng)熱挾濕、熱郁血滯型水痘。適用于水痘一般癥狀外,根腳紅暈,痘皰灌漿清稀、黃稠同見,患處皮膚瘙癢較甚者。

苦參疥瘡酒

苦參20g,白鮮皮25g,川楝子、蛇床子、石榴皮、藜蘆各10g,皂角刺、硫黃各20g,百部、羊蹄根各30g,白酒1.5kg。將上述各藥研磨成粗末,浸于酒中,加蓋密封1周,即可。外用,每晚睡前用紗布蘸藥酒擦全身,連用10天。祛濕,殺蟲。對于疥瘡有療效。

地榆祛脂湯

白鮮皮25g,苦參20g,白鮮皮、地榆、黃柏、野菊花、百部、蛇床子、地膚子各18g。加水2升煎至1250毫升左右。置盆內(nèi)熏洗患處;每天洗4次,每次洗15分鐘。祛脂,燥濕,止癢。對于脂溢型嬰兒濕疹有療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策勒县| 潢川县| 镇平县| 垣曲县| 兴仁县| 伊宁市| 邵武市| 苍梧县| 镇雄县| 景宁| 塘沽区| 樟树市| 当阳市| 凤翔县| 大关县| 万宁市| 嘉义县| 肃南| 布尔津县| 辽阳县| 汉中市| 大理市| 青川县| 当阳市| 汪清县| 庆阳市| 奉新县| 拉萨市| 鄂伦春自治旗| 政和县| 旅游| 通江县| 婺源县| 新竹县| 郑州市| 高邑县| 元阳县| 大田县| 黄骅市| 兴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