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里仁篇第四

【原文】

4.1 子曰:“里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 ?”

【題解】

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是儒家關于個人修養的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環境對人有重大的影響,春秋時期的孔子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提出了居必擇仁的原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就會受到仁德者的熏陶,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孔子首先強調“為仁由己”,選擇有仁愛的地方作為居住地點,因為仁人有著言傳身教的影響力,可以輔助人進德修業。孟子的母親就是一位智者,她為了孟子能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曾經三次擇地而居。孟子后來成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稱為“亞圣”,而孟母三遷的故事也流芳千古。

【注釋】

①里:可作名詞講,居住之地;也可以作動詞講,居住。均通。今從第二義。②知:同“智”。

孔子認為,選擇居所最好是在風氣仁厚的地方。

【譯文】

孔子說:“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才好。選擇住處,不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怎能說是明智呢?”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題解】

在這一章,孔子突出地強調了做人以仁為本的思想,認為沒有仁德的人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都會更加墮落,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也只有智者才會行仁。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環境下做到矢志不移,保持節操。

貧富沉浮可能大多數人都會在人生中經歷,但每個人對處在這樣的境遇中有著不同的心態。不仁之人,不可以久處貧困,久困則為非。也不可以長處富樂,長富則容易滋生驕奢淫逸之心。仁者宅心仁厚,為仁無所希求,只求心安理得,不會因為身處貧困而憂心悲戚,也不因為身居富貴而驕奢凌人,有著平和的心態和不易的情操志向,是為安仁。智者有洞明之識見,認識到仁對他有長遠的利益而實行仁。

【注釋】

①約:窮困之意。②知(zhì):同“智”。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夠長久地安于窮困,也不能夠長久地處于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長期安心于推行慈愛精神,聰明的人認識到仁對他有長遠的利益而實行仁。”

【原文】

孔子向人講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道理。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 ,能惡人 。”

【題解】

在孔子看來,只有具有仁愛之心的人才是最公正的,這樣的人沒有私心。因為大公無私,所以能夠真正地知道好惡,因而會有正確的愛和恨。而不仁之人心存私利,其所好者往往未必是善的,而其所惡者未必是惡的,不能真正做到好善惡惡。

【注釋】

①好(hào):愛好。②惡(wù):厭惡。

【譯文】

孔子說:“只有講仁愛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喜愛某人、厭惡某人。”

⊙名家品論語⊙

最重要的是,孔子賦予“仁”新的意義,此一概念后來變為中國哲學的核心問題。后來有關理氣問題的討論,可說都是為了有助于人如何體仁。甲骨文中未發現“仁”字;孔子以前的典籍中,也只是偶一見之,且其意都是指特殊的慈愛之德性,尤其是統治者與臣屬間的慈愛。然而至孔子時,這些意義乃大為轉變。首先,“仁”成為孔子談論時的主題,在《論語》中“仁”出現次數共達105次。其他的主題,甚至包含孝道在內,都未曾受到孔子師生如此的注目。尤有甚者,他不像古人將“仁”視做一特殊的德目,而是將之轉化成總德。當然,在少數的例子中,孔子仍將仁當成一特殊的德目,其意如同慈愛。但在大多數的例子里,孔子認為仁人即是完人,即是真正的君子,即是金律之人,因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為仁要經由“忠”與“恕”,方可達成社會與個人之和諧融洽。此是貫穿孔子讜訓之線索,本質上它即是金律,同時也是行仁之最佳途徑。

——陳榮捷《孔子的人文主義》

【原文】

4.4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題解】

這是緊接上一章而言的,仍然強調仁是做人的根本。孔子勉勵人們立志行仁,就能夠遠離一切壞事。既不會犯上作亂、為非作惡,也不會驕奢淫逸。可以有益于國家,有利于百姓。

仁者立志于仁,以愛人之心為本,故能以仁厚待人。遇到好人,固然能以善心待之。遇到惡人,亦能以善心仁德勸之改惡向善。所以,一個人如果能立志于仁,就不會有向惡之心、從惡之行。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會去做壞事。”

【原文】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 ,顛沛必于是 。”

【題解】

孔子在這里提出了一個極重要的普遍性現象:任何人想行仁,都不能脫離社會,仁者不一定就富貴,但是一位真正的仁者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違背仁的。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尊榮,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君子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人之際遇,有順有逆,然而在有所取舍的時候,要審慎地加以選擇。就如富有和顯貴是人人所期盼的,誰不想得到財富,身處尊貴之位呢,但有義存在其間。如果在理上是應得的,當然是好的,但如果無功而受祿,無功而居高位,不應該得到的富貴偶然間卻得到了,便為君子所深憂,因為君子不茍得。而貧困和下賤,是人人都想避免的,但君子不能用正當的方法擺脫,就不茍免。因為舍去了仁,就失去了做君子的實質了。君子之心常在于仁,未嘗有一頓飯的工夫違背仁,即便是顛沛流離之際,他的心也在仁上。

【注釋】

①惡(wū)乎:怎樣。②造次:急促、倉猝。③顛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頓,社會動亂。

孔子認為,君子即便在顛沛流離之中也會與仁同行。

【譯文】

孔子說:“金錢和地位,是每個人都想得到的,但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它們,君子不享受。貧困和卑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但是,不通過正當的途徑擺脫它們,君子是不會擺脫的。君子背離了仁的準則,怎么能夠成名呢?君子不會在吃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即使在匆忙緊迫的情況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準則,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和仁同在。”

【原文】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好仁者,無以尚之 ;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題解】

這一章是孔子教導人們為仁的方法。他認為只要努力去做,就能達到仁。真正為仁,“我未見力不足者”,強調了道德修養要依靠自覺的努力。而且重要的是從當日起就去做,今天行仁了,今天就得到了仁,這種思想一直影響著明代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

仁不是人天生就有的德行,需要努力以赴才有可能達成。好仁的人,凡事都能依于仁,積極主動地去追求仁,沒有人能比這樣的人更勤于思考、勤于踐行仁的了。討厭不仁之人雖然比不上好仁者的積極主動,但能做到遠離不仁者,潔身自好,不使不仁者的習氣沾染到自己身上,而不為惡,亦得為仁。仁德之道關鍵在于踐行,一個人倘若終日行仁德之事,是不會感到力量不足的。

孔子教導弟子們要積極踐行仁道。

【注釋】

①好、惡:同4.3章解。②尚:通“上”,用作動詞,超過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我從未見過喜愛仁德的人和厭惡不仁德的人。喜愛仁德的人,那就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厭惡不仁德的人,他實行仁德,只是為了不使不仁德的事物加在自己身上。有誰能在某一天把他的力量都用在仁德方面嗎?我沒見過力量不夠的。或許有這樣的人,只是我沒有見過罷了。”

【原文】

4.7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 。觀過,斯知仁矣 。”

孔子認為,考察一個人是否有仁德,最好的辦法是觀察他所犯錯誤的性質。

【題解】

孔子在這一章談的是觀察、了解別人的方法。孔子認為,從一個人的優點固然可以了解人,但從一個人的過錯更可以了解人。不仁的人往往失在刻薄兇狠,而仁人往往失在過于寬厚和善良。

人的性格各異,有的急躁,有的溫和,有的爽朗,有的深沉。從一個人所犯的過錯可以觀照他的性格,再由性格去看一個人應該怎么走上人生正途。經由仁可以達成完善,使人能有所改正,并能吸取其中教訓。了解所犯過錯的前因后果,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便是有所教益了。孔子強調的是多種視角的審視和反省。

【注釋】

①黨:類別。②斯:則,就。仁:通“人”。

【譯文】

孔子說:“人們所犯的錯誤,類型不一。所以觀察一個人所犯錯誤的性質,就可以知道他的為人。”

【原文】

4.8 子曰:“朝聞道 ,夕死可矣。”

【題解】

這一段話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個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人之所以有別于動物,在于人能認識世界,能掌握自然規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規律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服務,所以“聞道”很重要。領悟了生活的真諦、宇宙中的真理,縱然朝聞夕死,亦會覺得心滿意足,不虛此生,否則縱然高壽八百年,不得聞道,亦枉然為人。

【注釋】

①道:道理,指真理。

【譯文】

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原文】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題解】

本章和前一章討論的都是道的問題。這里,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物質享受,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他的所由、所安都不在道,所以就不必與他討論道的問題。

在孔子心目中,士應該努力成為君子。如果一個人口頭上說要學道,而又以生活窮困為可恥,表明他的心思仍然停留在名利上,實際上并未立下堅定的學道志向,故不值得與這樣的人談論道。

【譯文】

孔子教導弟子要矢志不渝地追求“道”。

孔子說:“讀書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飯食為恥,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真理了。”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 ,無莫也 ,義之與比 。”

【題解】

這一章里孔子提出對君子的基本要求:“義之與比”。君子行仁則為人公正,不會偏私、固執成見,處事唯義所在,必然通達。

義與道(應行之道)相為表里。義的原意是“宜”,指恰到好處,而任何事情的恰到好處,都需要符合“應該”的要求。君子的通達,沒有專主之親,沒有特定之疏,凡事對于他并無具體的規定,但不逾越“義”的規則的統攝。

【注釋】

孔子認為,君子要站在義的高度,把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

①適(dí):通“嫡”,意為專主、依從。②莫:不肯。無適、無莫,指做事不固執。③義:適宜、妥當。比:親近、相近。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沒有規定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規定一定不要怎樣做,而只考慮怎樣做才合適恰當,就行了。”

【原文】

4.1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題解】

⊙名家品論語⊙

就“君子”此一詞語的字面意義而言,乃“統治者(君)之子”的意思,由此引申而有“居上位者”的涵意。理論而言,人是否尊貴,乃由其地位——尤其是血緣地位——所決定。在《論語》一書中,此詞語共出現107次。在某些場合,它仍然意指統治者。然而在大多數的用法里,孔子卻用之描述道德高超的人。換言之,對孔子而言,尊貴與否已不再是血緣之事,而是人格的問題——此種觀念實等于一種社會革命,當然,如說成是演進,也許更為恰當。然而,無疑地是因孔子之故,此新的觀念乃能確立不移。他一再提及堯、舜、周公等圣王乃人格的典范,此想法似乎意味著他總是返觀過去。然而究實而論,此乃是他在尋求理想的人格,而非訴求超自然的存有所致。

——陳榮捷《孔子的人文主義》

本章孔子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種不同類型的人,認為這兩種人心懷和志向都不同。君子行仁,以德行與規范為重,自然懷德,而且關心的是國家的法度。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為了產業而忽略德行,并且為了私利而不惜破壞規范。換言之,小人以自我為中心,念念不忘的是求田問舍,追求財富和物質享受,不惜冒險以求其幸;而君子念茲在茲的則是如何進德修業,有所行動就想到是否符合此類典刑,故安分守法。

孔子為弟子們分析君子與小人的心理訴求。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懷的是仁德;小人則懷戀鄉土。君子關心的是刑罰和法度,小人則關心私利。”

⊙典故與知識⊙

“君子”既是“仁者”,則欲為“君子”,必自修養自己內在的仁德始。所以“克己”、“自省”成為入德的基礎功夫。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他的弟子曾參也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說得再深一層便是上面已引過的“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那一段話了。孔子又把這種“自省”、“由己”的精神加以普遍化,而成為下面的公式:“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

“君子”在培養個人的道德品質這一點上完全是對自己負責,而不在求得他人的稱譽甚至了解。故《論語》開章明義便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此外如“不患人之不己知”這句話更是孔子所反復強調的(見《學而》、《憲問》、《衛靈公》)。從反面說,“君子”尤當隨時自察過失而嚴格地自責。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自內訟者也。”(《公冶長》)

“君子”在道德修養方面必須不斷地“反求諸己”,層層向內轉。但是由于“君子之道”即是“仁道”,其目的不在自我解脫,而在“推己及人”,拯救天下。所以“君子之道”同時又必須層層向外推,不能止于自了。后來《大學》中的八條目之所以必須往復言之,即在說明儒學有此“內轉”和“外推”兩重過程。這也是后世所說的“內圣外王”之道。簡單地說,這是以自我為中心而展開的一往一復的循環圈。

【原文】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 ,多怨。”

【題解】

孔子在這章提出了待人處世之道的核心問題之一——義與利的問題。他認為,作為君子,道總是大于利,利總是歸于義,如果唯利是圖,做任何事都容易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一個人行事倘若全以利益為考量,任意發展,必然會導致怨恨交集。因為天下之利有限,難免引人相爭。“終身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有了諸多的欲求,總會感覺不滿足,起心動念純在私利,必然招致仇怨,實乃得不償失,何況又偏離了人生正途。

【注釋】

①放(fǎnɡ):或譯為縱,謂縱心于利也;或釋為依據,今從后說。利:這里指個人利益。

【譯文】

孔子說:“如果依據個人的利益去做事,會招致很多怨恨。”

孔子認為,一個人唯利是圖,就難免與人相爭。

【原文】

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 ,何有 ?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

【題解】

此章講治國者必須禮讓,因為禮主敬,依禮而行就會處事合宜;謙讓生和,就會上下無爭。能做到禮讓,治國也就沒有困難了。禮是人際關系的具體規范,讓是人與人互相尊重的明確表現。仁的體用,首先在于禮讓。懂得禮讓就會去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權利,就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也就能夠有發乎真心的關懷和仁愛。因為對他人有仁愛和尊重,他人亦會反過來給以尊重和仁愛。如此便可得人心,民心悅服,則國家自然得以大治。

【注釋】

①禮讓:禮節和謙讓。②何有:何難之有,不難的意思。③如禮何:把禮怎么辦,即如何實行禮制呢。

【譯文】

【原文】

孔子說:“能用禮讓的原則來治理國家嗎,難道這有什么困難嗎?如果不能用禮讓的原則來治理國家,又怎么能實行禮制呢?”

孔子教導弟子們治理國家要講究禮讓。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題解】

這一章說明了君子求其在己。孔子并非不想身居官職,而是希望他的學生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學問、修養、才能的培養,具備足以勝任官職的素質。人總是希望能在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希望別人能了解自己并推崇自己。但這需要自己先確定立身之道,修養自身,具備為人所知、所重的能力。一旦進德修業有成,立德立功皆在望。

【譯文】

孔子說:“不愁沒有職位,只愁沒有足以勝任職務的本領。不愁沒人知道自己,應該追求能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

【原文】

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題解】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待人忠恕,是仁的基本要求,它貫穿于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孔子之道,一理貫穿萬事,萬事歸于一理。

⊙名家品論語⊙

“忠恕之道”體現出一種人格平等的精神。在儒家倫理思想中,“親親尊尊”倫理原則在現實生活中體現出一種等級性的不平等。但在理論上,“忠恕之道”從“修身”到“平天下”,從“內圣”到“外王”,從“能近取譬”到“仁者無不愛也”的過程,內在地蘊含著一種基于家族親緣和社群生活的人格平等精神,由此將一切社會關系家庭倫理化,即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

——胡啟勇《“忠恕之道”及其實踐困境》

何謂忠恕?“忠”是為他人竭心盡力,對自己要求嚴格;“恕”是自己有虛懷若谷的寬容涵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他人寬宏大量。對自己要求嚴格,才能不會對自己的修養有所懈怠;對他人寬宏大量,才能多看到他人的好處和優點,從而發現自身的不足。

【注釋】

①貫:貫穿,貫通。如以繩穿物。②忠恕:據朱熹注,盡己之心以待人叫作“忠”,推己及人叫作“恕”。

【譯文】

孔子對曾參說: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原則貫通起來。

孔子說:“曾參呀!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通起來。”曾參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學生問道:“這是什么意思?”曾參說:“夫子的學說只不過是忠和恕罷了。”

【原文】

4.16 子曰:“君子喻于義 ,小人喻于利。”

【題解】

本章從義利的角度來區別君子與小人。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所得是否合于義,以義為原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這種義利觀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孟子說,雞叫就起來,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一類人;雞叫就起來,孜孜不倦求利的,是跖一類人。要知道舜和跖的區別,沒有別的,就在利和善之間。

小人只關注自己的利益

【注釋】

①喻:通曉,明白。

【譯文】

孔子說:“君子懂得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

【原文】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題解】

這里孔子勉勵世人要以賢人為榜樣,不斷學習;以賢人為標準,堅持自我反省。看到賢人有高于自己的地方,立刻省察自己應該如何改善,加以學習,想著與之齊等。看到不賢的人,亦應該自我反省:我亦如此不賢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憑借著反省的精神加以改善,于是乃能德學俱進。

【注釋】

①賢:賢人,有賢德的人。齊:看齊。②省:反省,檢查。

【譯文】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原文】

4.18 子曰:“事父母幾諫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

【題解】

孔子這里講到孝敬父母的具體做法。侍奉父母,要恭敬無違。父母是人,自然可能犯錯,子女最好先委婉地勸說。父母不聽時,子女仍要對他們保持真心的孝順,不可有怨恨父母之心。除此之外,子女自己要努力進德修業,要以和悅的態度、婉轉的語言、適可而止的方式來勸諫父母。學會理解父母,設身處地、心平氣和地想一想父母何以如此。

【注釋】

①幾(jī):輕微,婉轉。②勞:勞心;擔憂。

【譯文】

孔子認為侍奉父母要敬而不違,勞而無怨。

孔子說:“侍奉父母,對他們的缺點應該委婉地勸止,如果自己的意見沒有被采納,仍然要對他們恭敬,不加違抗。只在心里憂愁而不怨恨。”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題解】

【譯文】

“父母在,不遠游”是先秦儒家關于孝道的具體標準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以至于成了做子女的處世進退必須先考慮的前提。這種孝的原則在今天雖然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但是行止之間心存父母之情還是必要的。“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母之心如此,兒女當令父母放心,這是孝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孔子認為,父母在世時,子女最好不要遠游。

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子女不遠游外地;即使出遠門,也要有一定的去處。”

【原文】

4.20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題解】

此章已見于《學而》篇,當是重出。

【譯文】

孔子說:“如果能夠長時間地不改變父親生前所堅持的準則,就可說做到了孝。”

【原文】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題解】

此章是說關心父母的年齡也是孝道之一。人生七十古來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漸衰老,盡孝時日無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知而喜者,父母能得高壽,子女也能承歡;知而懼者,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擔憂子欲養而親不在,盡孝應當及時。

【譯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因其年邁而有所擔憂。”

【原文】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

【題解】

孔子在這里提出重言、力行的重要性,不輕易說話,是因為要說到做到。孔子主張謹言慎行,就是要重然諾。不輕易說話,更不隨心所欲地發表看法,以說空話、說大話為恥,這才是知榮知恥。

【注釋】

①逮(dài):及,趕上。

【譯文】

孔子說:“古代的君子從不輕易地發言表態,他們以說了而做不到為可恥。”

【原文】

孔子告誡弟子,說話做事要說到做到。

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

【題解】

孔子在這里談的是自我約束和節制在為人處世上的重要性。一個人要想減少過失,自我約束是必不可少的。

【注釋】

①約:約束,拘謹。

【譯文】

孔子說:“因為約束自己而犯錯誤,這樣的事比較少。”

【原文】

4.24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

【題解】

此章講的是人的活動最重要的就是“言”和“行”,言的準則是要慎重、實在,當然說話就要慢一些;行的準則是要落實,當然就要快一些。君子沉默寡言,似乎不會說話,其實并非是內心遲鈍木訥,而是言語謹慎之故。但是辦事必須敏捷,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注釋】

①訥(nè):說話遲鈍。

【譯文】

孔子說:“君子說話應該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典故與知識⊙

“君子”是“道德之稱”,儒學也一向被視為“君子”的“成德”之學。這一看法自然是有堅強的根據的。但問題則在于“成德”的意義究竟何指。若專指個人的“見道”、“聞道”、“悟道”、“修道”等“內轉”方面而言——雖然這確是儒學的始基所在——則不免往而不返,“君子”的循環圈亦將由此而中斷。故“君子”必須往而能返,層層“外推”,建立起人倫道德的秩序,才算盡了“修己以安百姓”的本分。

【原文】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題解】

這句話是孔子對于人們修養道德的勉勵。有德的人是永遠不會孤獨的,這是因為人性向善,所以人們才“必定”親近與支持有德者。這句話表明了孔子的信念,相信人性是“向善”的。

【譯文】

孔子說:“品德高尚的人不會孤獨,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原文】

孔子認為,有德者總有與其志同道合的人為伴。

4.26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題解】

子游的這段話間接地表達了孔子關于服侍君王和交往朋友的見解。無論是事君還是交友,都要講求一個度,如不能適可而止,往往會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為人、處世都要講求良好的溝通和互動,不可單方面地去勉強。

【譯文】

子游說:“進諫君主過于頻繁,就會遭受侮辱;勸告朋友過于頻繁,反而會被疏遠。”

子游認為,勸諫君主太過頻繁,就會遭受侮辱。

⊙名家品論語⊙

立德,要有高尚的志向和操守,要有維護和弘揚人間正氣的道義精神,這種道義精神是自己心中的最高信仰,它甚至高于自己的生命。孔子強調君子要有弘毅的品格,維護道義,見義勇為,不謀私利,急赴公難。

——姜廣輝《儒學的道德精神及其對它的現實思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平县| 涞水县| 岳普湖县| 崇礼县| 江北区| 全州县| 西乌| 永川市| 临武县| 南安市| 大理市| 大理市| 贵定县| 策勒县| 吴堡县| 乐都县| 山东省| 延寿县| 商都县| 康保县| 安西县| 巴塘县| 湘阴县| 苍南县| 乳源| 甘德县| 巫溪县| 无为县| 张家口市| 陈巴尔虎旗| 崇义县| 枣强县| 汝南县| 龙胜| 郓城县| 策勒县| 三门县| 巴中市| 肃南| 芒康县| 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