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全解資治通鑒(彩圖精裝)
- 司馬光
- 6894字
- 2019-01-02 17:19:02
四面楚歌
【導語】
楚漢戰爭,是繼秦末農民戰爭后,項羽和劉邦之間進行的一場長達五年之久的爭奪戰。
由于項羽分封不公,引起了諸侯和功臣的不滿,他們先后反楚。公元前202年初,韓信率漢軍向項羽發動進攻。當時漢軍有三十萬,項羽軍有十萬。韓信初戰詐敗而退,項羽率兵追擊韓信,陷入韓信的十面埋伏中。楚軍連環中伏,韓信趁勢反擊,漢軍主力從左右兩翼夾擊楚軍,楚軍大敗。
項羽退守垓下,被漢軍及諸侯軍重重包圍。楚軍在夜間聽到四面都是楚歌,以為漢已盡得楚地,士氣消沉。項羽率八百壯士乘夜突圍,渡過淮河后,身邊只剩下百余騎。漢軍窮追不舍,項羽退至烏江,自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自刎身亡。
有關“楚漢戰爭”的史料在《資治通鑒》中并不是最早和最詳盡的,但是所有的記載都沿著時間的推進而展開。其間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不同人物對于情勢的不同理解和反應,都使得這一事件的鋪陳顯得特別生動。《資治通鑒》用了相當詳盡的篇幅記述了項羽的最后時刻。而且《資治通鑒》一改以往歷史描述項羽“意忌信讒”“優柔寡斷”的形象,在生死勝敗之際,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令人同情的末路英雄。
【原文】
漢太祖高皇帝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
漢王謂陳平曰 ①:“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陳平曰:“項王骨鯁之臣 ②,亞父、鐘離昧、龍且、周殷之屬 ③,不過數人耳。大王誠能捐數萬斤金 ④,行反間 ⑤,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漢王曰:“善!”乃出黃金四萬斤與平,恣所為 ⑥,不問其出入。平多以金縱反間于楚軍,宣言:“諸將鐘離昧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項王果意不信鐘離昧等。

劉邦詢問陳平天下何時可以太平。
【注釋】
①陳平:劉邦謀臣。足智多謀,銳意進取,屢以奇計輔佐劉邦定天下,漢初被封為曲逆侯。漢文帝時,曾升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②骨鯁之臣:忠直敢于直言進諫的屬下。③亞父:即范增,項羽的主要謀士,被尊稱為“亞父”。鐘離昧:楚王項羽的大將。龍且、周殷:均為項羽的大將。④捐:舍棄。⑤間:離間。⑥恣:放縱,沒有拘束。
【譯文】
漢太祖高皇帝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

劉邦交給陳平四萬斤黃金,令他在楚軍中進行離間活動。
漢王劉邦對陳平說:“天下紛擾混亂,什么時候才能太平呢?”陳平說:“項王身邊正直忠心的臣子,亞父、鐘離昧、龍且、周殷這些人,只不過幾個而已。大王如果能拿出數萬斤金,行反間計,離間他們君臣,讓他們互生疑心;項王為人,易于猜忌,易聽信讒言,這樣一來,君臣之間起了疑心,他們內部必定互相殘殺,我們借機發兵去攻打他們,一定能夠擊敗楚軍。”漢王說:“好!”便拿出黃金四萬斤交給陳平,任由他自己掌握,不過問他使用的情況。陳平用許多黃金在楚軍中進行離間活動,揚言說:“各位將領如鐘離昧等,他們為項王領兵打仗,立了那么多功勞,然而卻終究不能分得一塊土地而稱王,現在他們要跟漢聯合,消滅項氏,瓜分楚國的土地,各自稱王。”項王果然有所猜忌,不再信任鐘離昧等人。
【原文】
夏,四月,楚圍漢王于滎陽 ①,急;漢王請和,割滎陽以西者為漢。亞父勸羽急攻滎陽;漢王患之 ②。項羽使使至漢,陳平使為大牢具 ③。舉進,見楚使,即佯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復持去,更以惡草具進楚使 ④。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亞父欲急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不肯聽。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請骸骨歸 ⑤!”未至彭城 ⑥,疽發背而死 ⑦。
【注釋】
①滎陽:今河南滎陽西。②患:擔心,擔憂。③大牢具:即太牢具。盛牲的食具叫牢,大的叫太牢,太牢盛牛、羊、豕三牲,因此宴會或祭祀時并用三牲也稱為太牢。這里指用豐盛的酒食款待。④惡草具:粗糙簡陋的待客食具。⑤請骸骨:請求退休。⑥彭城:今江蘇徐州。⑦疽:指毒瘡。
【譯文】

范增勸項羽急攻滎陽。
夏季,四月,楚軍在滎陽包圍了漢王,形勢緊急;劉邦向項羽請求議和,將滎陽以西地區劃為漢。亞父范增勸項羽急攻滎陽,漢王十分擔心。項羽派使者到劉邦處,陳平準備了豐盛的酒食,命人端去款待楚國的使者,一見楚使,就假裝吃驚地說:“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是項王派來的!”又讓人把東西端走,改換成粗劣的酒食送給楚使食用。楚使回去后把這些情況如實稟報給項王,項王果然對亞父起了疑心。亞父急著要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任他,不肯聽他的建議。亞父聞聽項王對他有疑心,于是怒氣沖沖地說:“天下大局已定,君王好自為之,請讓老臣告老還鄉吧。”范增還未到彭城,就因背上的毒瘡發作死去。

范增向項羽請求告老還鄉。
【原文】
五月,將軍紀信言于漢王曰 ①:“事急矣!臣請誑楚 ②,王可以間出。”于是陳平夜出女子東門二千馀人,楚因四面擊之。紀信乃乘王車,黃屋,左纛 ③,曰:“食盡,漢王降。”楚皆呼萬歲,之城東觀。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去,令韓王信與周苛、魏豹、樅公守滎陽。羽見紀信,問:“漢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燒殺信。周苛、樅公相謂曰:“反國之王,難與守城!”因殺魏豹。
【注釋】
①紀信:劉邦手下將領,在“楚漢之爭”中保護劉邦有功。②誑:欺騙。③纛:古時軍隊或儀仗隊的大旗。
【譯文】
五月,將軍紀信對漢王說:“勢態緊急!請讓臣用計策迷惑一下楚軍,您可以趁機離開滎陽城。”于是陳平在夜里將二千多名女子放出城東門,楚軍即刻便從四面圍擊她們。紀信于是乘漢王的車,車上張黃蓋,左邊豎著漢王的旗幟,駛到楚軍面前,說道:“我軍的糧食已經吃光了,漢王前來乞降。”楚人都山呼萬歲,涌到城東來圍觀。漢王借此機會帶著數十騎從西門出城逃走,令韓王信與周苛、魏豹、樅公守滎陽。項羽見到紀信,問:“漢王在哪里?”紀信回答道:“已經出城走了。”項羽燒死了紀信。周苛、樅公商議說:“背叛漢國的君王魏豹,很難讓人和他一道守城!”于是殺了魏豹。
【原文】
漢高帝四年八月
項羽自知少助;食盡,韓信又進兵擊楚 ①,羽患之。漢遣侯公說羽請太公 ②。羽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 ③,以東為楚。九月,楚歸太公、呂后,引兵解而東歸。漢王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楚兵疲食盡,此天亡之時也。今釋弗擊 ④,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⑤。”漢王從之。
【注釋】
①韓信:劉邦大將,漢初著名軍事家。②太公:漢王劉邦的父親。③洪溝:即鴻溝。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西漢時期又稱狼湯渠。④釋:放棄。⑤養虎自遺患:留著老虎不除掉,就會成為后患。比喻縱容壞人壞事,留下后患。
【譯文】
高帝四年八月
項羽自知楚軍缺乏援助,糧草即將用盡,韓信又進兵擊楚,項羽心中非常憂慮。漢王派侯公見項羽,勸說他放回太公。于是項羽和漢王約定,平分天下,洪溝以西劃歸漢,鴻溝以東劃歸楚。九月,項羽放還了太公和呂后,帶兵解陣東行歸去。漢王打算西歸關中,張良、陳平勸阻說:“漢已擁有大半個天下,諸侯也都前來歸附;楚兵疲憊不堪,糧草將盡,這是上天讓我們滅楚的最好時機。今天放走楚軍而不去追擊,這就是所謂的‘飼養猛虎給自己留下后患’呀。”漢王聽從了他們的建議。
【原文】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已亥,公元前202年)
冬,十月,漢王追項羽至固陵 ①,與齊王信、魏相國越期會擊楚 ②;信、越不至,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堅壁自守,謂張良曰:“諸侯不從,奈何?”對曰:“楚兵且破 ③,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致也 ④。齊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堅;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為相國 ⑤;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陽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 ⑥,從陳以東傅海與韓王信 ⑦。信家在楚,其意欲復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使各自為戰,則楚易破也。”漢王從之。于是韓信、彭越皆引兵來。
【注釋】
①固陵:古地名,今河南淮陽西北。②齊王信:即韓信,時為齊王。魏相國越:即彭越,漢初著名將領。拜魏相國,又被封為梁王。③且:將要,快要。④致:招引,引來。⑤魏豹:六國時魏國的公子。⑥睢陽:今河南商丘南。谷城:今山東東阿。⑦陳:陳州,相當于今河南周口地區。
【譯文】
漢高帝五年(已亥,公元前202年)
冬季,十月,漢王追擊項羽到了固陵,與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約定日期合擊楚軍。但是韓信、彭越的軍隊沒有來,楚軍攻打漢軍,漢軍大敗。漢王只好重新堅固營壘加強防守,并對張良說:“諸侯不聽我的,怎么辦?”張良答道:“楚軍即將被打敗,而韓信、彭越二人沒有分封到明確的土地,他們不按約期前來會合是必然的。君王如果能與他們一起共分天下,就可以立即把他們召來。齊王韓信的封立,不是您的本意,韓信自己也不放心。彭越平定了梁地,當初,您因為魏豹的緣故封彭越為魏國相國;現在魏豹死了,彭越也在等著您封他為王,但您卻不早作決定。現在,您可以把從睢陽以北到谷城的土地都封給彭越,把從陳縣以東到沿海一帶的區域封給齊王韓信。韓信的家鄉在楚地,他的本意是想要重新得到自己故鄉的土地。假如您答應分割這些土地給他們二人,讓他們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而戰,那么楚軍就很容易攻破了。”漢王聽從了張良的建議。于是韓信、彭越都率軍前來。

漢王詢問張良如何令諸侯聽從自己的命令。
【原文】
十一月,劉賈南渡淮,圍壽春,遣人誘楚大司馬周殷。殷畔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迎黥布,并行屠城父,隨劉賈皆會。
十二月,項王至垓下 ①,兵少,食盡,與漢戰不勝,入壁;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項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則夜起,飲帳中,悲歌慷慨,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于是項王乘其駿馬名騅 ②,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馀人 ③,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 ④,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⑤。項王渡淮,騎能屬者才百馀人 ⑥。至陰陵 ⑦,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項羽一行人到陰陵時迷了路,向一農夫問路,農夫騙他們說“向左”。
【注釋】
①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靈壁東南。②騅:毛色青白相雜的馬。③麾下:指將帥的部下。④平明:天剛亮的時候。⑤灌嬰:漢初名將。⑥屬:連接,跟著。⑦陰陵:春秋楚邑。為項羽兵敗后迷失道處,漢時置縣。故城在今安徽定遠西北。
【譯文】
十一月,劉邦的堂兄劉賈南渡淮河,包圍了壽春,派人去誘降楚國的大司馬周殷。周殷即反叛楚國,用舒地的兵力屠滅了六縣,并調發九江的部隊迎接黥布,一同去屠滅了城父縣,接著隨同劉賈等人一齊會合。
十二月,項王到了垓下,兵少糧盡,與漢軍交戰未能取勝,便退守營壘;這時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將項王的軍營重重包圍起來。項王夜里聽見漢軍陣營中到處傳唱楚歌,于是驚問道:“漢軍已經得到所有楚國的土地了嗎?怎么楚人這么多!”項王便連夜起身,在帳中飲酒,慷慨悲歌,淚下數行;身邊的人也都哭泣,不忍心抬頭看他。于是項王騎上他的駿馬騅,帶領八百多名壯士騎從,當夜突圍往南奔馳。天大亮時,漢軍才發覺,便命令騎將灌嬰率五千騎兵追擊。項王渡過淮河的時候,相隨的騎兵能跟得上他的才一百多人。項羽一行人到陰陵時迷了路,便向一農夫問路,農夫騙他們說“向左”。項羽等向左走,卻陷入大沼澤地中,漢軍因此追上了他們。
【原文】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 ①,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馀戰,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潰圍,斬將,刈旗 ②,三勝之,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鄉。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 ③,遂斬漢一將。是時,郎中騎楊喜追項王 ④,項王瞋目而叱之 ⑤,喜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⑥。項王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 ⑦,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注釋】
①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②刈旗:砍斷敵旗。刈,砍斷。③披靡:草木隨風倒伏,比喻軍隊潰敗。④郎中騎:騎兵禁衛官。當時的武職名稱。⑤瞋目:睜大眼睛。叱:大聲責罵。⑥辟易:驚慌地退避,避開。⑦都尉:武官名。始置于戰國,位略低于將軍。秦時設郡,掌郡內軍事。西漢時為郡守之輔佐,掌全郡軍事。
【譯文】
項王于是再領兵向東走,到東城,相隨的只有二十八個騎兵了;而漢軍騎兵追逐前來的有幾千人。項王估計不能脫身,便對他的騎兵們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身經七十多次戰斗,不曾失敗過,這才霸有天下。但是今天最終被困在這里,這是上天要滅亡我啊,不是我用兵有什么過錯!今天定要一決生死,愿為你們痛快地打一仗,一定突出重圍,斬殺敵將,拔取敵旗,接連三次取勝,讓你們知道這是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的過錯。”于是分二十八騎為四隊,向四個方向沖殺。漢軍將他們重重包圍。項王對他的騎兵們說:“看我為你們斬殺他一員將領!”命令騎士們從四面奔馳而下,約定在山的東邊分三處會合。于是項王大聲呼喝著策馬飛奔而下,漢軍隨即都潰敗散亂,項王就斬殺了一員漢將。這時,郎中騎楊喜追擊項王,項王瞪著雙眼厲聲呵叱他,楊喜人馬都受到驚嚇,退避了好幾里地。項王與他的騎兵們分三處會合,漢軍不知道項王究竟在哪里,于是分兵三路,又把他們包圍起來。項王隨即奔馳沖殺,又斬殺了漢軍的一名都尉,殺死漢軍近百人,重新聚攏他的騎兵,至此僅僅損失了兩名騎士。項王就對他的騎兵們說:“怎么樣?”騎兵們都敬服地說:“正如大王所說。”
【原文】
于是項王欲東渡烏江 ①,烏江亭長艤船待 ②,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以所乘騅馬賜亭長,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身亦被十馀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 ③,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示中郎騎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④。”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馀騎相蹂踐爭項王 ⑤,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后,楊喜、呂馬童及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戶,封五人皆為列侯 ⑥。

項羽策馬飛奔殺入漢陣,漢軍隨即都潰敗散亂。
【注釋】
①烏江:在安徽和縣境內。②亭長:秦漢時每十里為一亭,設亭長一人,掌治安、訴訟等事。艤船:使船靠岸。③騎司馬:項羽自立建立郡國后采用的新的軍事官職。④德:情義,恩惠。⑤蹂踐:踩踏。⑥列侯:爵位名。秦制爵分二十級,徹侯位最高。漢承秦制,為避漢武帝劉徹諱,改徹侯為通侯,或稱列侯。
【譯文】
這時項王想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把船停在岸邊等著他,并對項王說:“江東雖然狹小,土地方圓千里,民眾幾十萬人,卻也足夠用以稱王的了。望大王趕快渡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也無法過江。”項王笑著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要渡江做什么!況且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人回去;縱使江東父兄憐惜我,仍然視我為王,可我又有何面目去見他們!即便他們不說什么,難道我就無愧于心嗎!”于是把自己所騎的騅送給了亭長,命令他的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迎戰。僅項王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王自己也身受十多處傷。項王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就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看到了,指給中郎騎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項王便說道:“我聽說漢王以千金懸賞我的頭顱,分給享用萬戶賦稅的封地,我就把這份好處留給故人吧。”于是自刎而死。王翳取下項王的頭顱。其余的騎兵相互踐踏爭搶項王的軀體,互相殘殺的有幾十個人。到了最后,楊喜、呂馬童和郎中呂勝、楊武各奪得項王的一部分肢體。五個人把項王的肢體會合拼湊到一起,都對得上,在封賞時,將懸賞的封地分為五份,五人都被封為列侯。
【原文】
楚地悉定,獨魯不下;漢王引天下兵欲屠之。至其城下,猶聞弦誦之聲;為其守禮義之國,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以示魯父兄,魯乃降。漢王以魯公禮葬項王于谷城 ①,親為發哀,哭之而去。諸項氏枝屬皆不誅。封項伯等四人皆為列侯,賜姓劉氏;諸民略在楚者皆歸之。
【注釋】
①谷城:宋白曰:宋州谷熟縣,古谷城也。一說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楚漢戰爭時,東平一帶曾是項羽的根據地,駐扎著項羽的后方精銳部隊,故項羽死后葬此。《皇覽》中亦載“縣(谷城)東十五里有項羽冢”。墓原有封土,高10米左右,直徑100米,墓前原有碑刻四方,漢柏數株。后代名士多有前來憑吊者,如清代進士德清人俞樾在《項王墓》詩中有“已置頭顱生贈客,還留魂魄戰死神”之句。
【譯文】

確認項羽死后,魯縣人向漢軍投降。
楚地全部平定了,唯獨魯縣仍不投降。漢王劉邦率領天下的兵馬,打算屠滅它。大軍抵達城下,仍然能聽到城中禮樂弦誦的聲音;由于魯縣是信守禮義的故國,為自己的君主盡忠守節,漢軍便拿出項羽的頭顱給魯縣的父老看,魯縣父老這才投降。漢王用葬魯公的禮儀把項羽葬在谷城,并親自為項羽發喪舉哀,哭了一陣后離去。對項羽的家族親屬都不加殺害,還把項伯等四人都封為列侯,賜他們姓劉,將過去被擄掠到楚國來的百姓們都交給他們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