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漢紀

韓信破趙

【導語】

代(今山西北部)、趙(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種割據勢力,投靠項羽,成為楚的羽翼。漢要滅楚,就必須先翦除這些諸侯國,使項羽陷入孤立的處境。

公元前204年,韓信統率新招募的三萬人馬,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起攻擊。趙王歇、趙軍主帥陳馀聞訊后,率軍集結于井陘口防守。

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現在河北獲鹿西十里的土木關。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這場戰役中,陳馀被殺,趙王歇和李左車束手就擒。“井陘之戰”以韓信大獲全勝、一舉滅趙而告終。“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整個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

【原文】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

冬,十月,韓信、張耳以兵數萬東擊趙 。趙王及成安君陳馀聞之 ,聚兵井陘口 ,號二十萬。

【注釋】

①張耳: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人,漢時常山王。后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謚曰景王。習稱趙景王。年少時,曾為魏國公無忌(信陵君)座上常客。②陳馀:大梁(今河南開封)人。秦末人物,魏地名士。《通鑒》卷七載:“大梁人張耳、陳馀相與為刎頸交。”③井陘口:要隘名。九塞之一。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陘縣北井陘山上。又縣西有故關,乃井陘西出之口。

【譯文】

漢高帝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

冬季,十月,韓信和張耳率領數萬名士兵向東攻打趙國。趙王趙歇和成安君陳馀聽到這個消息,在井陘口集結部隊,號稱二十萬大軍。

廣武君李左車向成安君獻計。

【原文】

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韓信、張耳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后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 ,從間路絕其輜重 ;足下深溝高壘勿與戰 。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于麾下;否則必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嘗自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韓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擊,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矣。”

【注釋】

①樵蘇后爨,師不宿飽:這句話的意思是臨時打柴割草,燒火做飯,士兵們很難安飽。樵蘇,砍柴刈草。樵,砍柴。蘇,割草。爨,燒火做飯。②假:借。③間路:隱蔽小道。輜重:軍需物資,此指糧草。④深溝高壘:深挖戰壕,加高營壘。

【譯文】

廣武君李左車勸成安君道:“韓信、張耳乘勝勢離開本國遠征,其鋒芒銳不可當。我聽說:‘從千里之外供給軍糧,士兵會面有饑色;臨時拾柴割草來做飯,軍隊會常常食不果腹。’而今井陘這條路,車輛不能并行,騎兵不能成列;行軍隊伍前后拉開幾百里,依此形勢,隨軍的糧草必定在大部隊的后面。望您撥給我三萬人作為奇兵,抄小路截斷對方的輜重糧草,而您則深挖壕溝、高筑營壘,堅守不出戰。這樣一來,他們向前無仗可打,退后無路可回,野外又無什么東西可搶,用不了十天,韓信、張耳這兩個將領的頭顱就可以獻到您的帳前了;不這樣做肯定要被他們二人所俘獲。”陳馀曾經自稱是義兵,不屑于使用詐謀奇計,故說:“韓信兵力單薄且又疲憊不堪,對這樣的軍隊還避而不擊,諸侯會認為我膽怯而隨便來攻打我了。”

【原文】

韓信使人間視 ,知其不用廣武君策,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 。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 ;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餐,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佯應曰“諾。”信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 ,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也。”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注釋】

韓信對將士們說:待今天打敗趙軍后再會餐。

①間視:暗中探聽,窺伺。②萆:通“蔽”,隱蔽。③空壁:全軍離營。④大將旗鼓:主將的旗幟和儀仗。

【譯文】

韓信派人暗中打探消息,得知陳馀不采納廣武君的計策,異常高興,于是大膽率軍徑直前進。在距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來安營扎寨。到半夜時分,韓信傳令部隊出發,挑選兩千名輕騎兵,每人手拿一面紅旗,從小道上山隱蔽起來,觀察趙軍的動向;并告誡他們說:“交戰時趙軍看到我軍退卻,必會傾巢出動來追趕我們;你們就趁機快速沖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遍插漢軍的紅旗。”又命他的副將送一些食物給將士們,對他們說:“待今天打敗趙軍后再會餐!”眾將領們都不相信,只是假意應承道:“好吧。”韓信說:“趙軍已經搶先占據了有利地形安營扎寨,而且他們沒有看見我軍大將的旗鼓,是不肯出兵攻打我們先頭部隊的,這是因為他們怕我軍到了險要的地方,遇阻后就會撤回去。”韓信隨即命一萬人打先鋒,出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陣列;趙軍望見后都嘩然大笑。

【原文】

平旦 ,信建大將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于是信與張耳佯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 ,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見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于是漢兵夾擊,大破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注釋】

韓信和張耳假裝丟旗棄鼓誘敵追擊。

①平旦:天剛亮。②逐利:追奪戰利品。

【譯文】

天剛蒙蒙亮的時候,韓信打出了大將的旗鼓,敲著戰鼓開出了井陘口;趙軍打開營門迎擊,雙方激戰了很久。這時,韓信和張耳便假裝丟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營;河邊部隊大開營門放他們進去,然后雙方又展開鏖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搶漢軍拋下的旗鼓,追逐韓信和張耳。韓信、張耳進入河邊的陣地后,全軍上下都拼死奮戰,趙軍無法打敗他們。韓信派出的二千名騎兵等到趙軍將士全體出動去追逐搶奪戰利品時,立刻快速進入趙軍營地,拔掉所有趙軍旗幟,插上兩千面漢軍紅旗。趙軍已經無法抓獲韓信等人,想退回營地;卻見自己的營壘中遍是漢軍的紅旗,都驚慌失措,以為漢軍已將趙王的將領全部擒獲了,于是士兵們大亂,紛紛逃跑,趙將雖然不停地斬殺逃兵,但也無法禁止潰敗之勢。漢軍隨即前后夾擊,大敗趙軍,在水邊殺了陳馀,活捉了趙王歇。

趙軍見自己的營壘中遍是漢軍的紅旗。

【原文】

諸將效首虜 ,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 。’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釋】

①效:呈獻,貢獻。首虜:首級和俘虜。②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右面靠著山陵,前方和左面靠著水澤。倍,背靠,背向。③拊循:撫慰,順從。引申為受過訓練,聽從指揮。士大夫:指一般將士。

【譯文】

將領們獻上趙軍的首級和俘虜,都向韓信祝賀,并問韓信說:“兵法上提出:‘布軍列陣要右面和背面靠著山陵,前面和左邊靠著水澤。’而這次您卻反而讓我們背水布陣,還說‘待打敗趙軍后再會餐’,我們當時都頗不信服,結果竟然取勝了。這是什么戰術呀?”韓信說:“這戰術也是兵法上有的,只不過你們沒有留意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況且我所率領的不是平時訓練有素的將士,這就是所謂的‘驅趕著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戰’,勢必非把他們置于死地,使他們人人為各自的生存而戰不可;如果我給他們留下活路,他們就會逃走了,那樣一來,怎么還能用他們去沖鋒陷陣啊!”將領們都心悅誠服地說:“是啊!您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比的呀!”

【原文】

韓信為李左車松綁。

信募生得廣武君者予千金。有縛致麾下者,信解其縛,東鄉坐,師事之。問曰:“仆欲北伐燕,東伐齊,何若而有功?”廣武君辭謝曰:“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信曰:“仆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今仆委心歸計,愿足下勿辭!”廣武君曰:“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東下井陘,不終朝而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農夫莫不輟耕釋耒 ,褕衣甘食 ,傾耳以待命者,此將軍之所長也。然而眾勞卒罷,其實難用。今將軍欲舉倦敝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不得,攻之不拔,情見勢屈;曠日持久,糧食單竭。燕既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強。燕、齊相持而不下,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此將軍所短也。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韓信曰:“然則何由?”廣武君對曰:“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按甲休兵,鎮撫趙民,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北首燕路 ,而后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于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而東臨齊,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后實者,此之謂也。”韓信曰:“善!”從其策,發使使燕,燕從風而靡;遣使報漢,且請以張耳王趙,漢王許之。楚數使奇兵渡河擊趙,張耳、韓信往來救趙,因行定趙城邑,發兵詣漢。

【注釋】

①釋耒:放下農具。謂停止耕作。②褕衣甘食:褕衣,美衣。穿漂亮衣服,吃美味食品。③首:方位。

【譯文】

韓信懸賞千金招募活捉廣武君李左車的人。不久就有人將李左車綁送到韓信帳前。韓信立刻為他松綁,讓他面朝東而坐,以老師的禮節對待李左車。問李左車道:“我想向北攻打燕國,向東征伐齊國,該如何做才能成功呢?”李左車推辭說:“我是一個兵敗國亡的階下囚,哪里有資格來謀劃大事啊!”韓信道:“我聽說百里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在秦國而秦國稱霸;這并不是百里奚在虞國時愚蠢,在秦國時聰明,而是在于國君用不用他,接不接受他的建議。如果成安君陳馀真的采納了您的計策,像我韓信這樣的人早就被俘虜了;只是因為他不接受您的意見,所以我才能夠侍奉在您身邊向您請教啊。現在我實心實意地聽取您的計策,望您不要推辭。”李左車于是說:“如今您渡過西河,俘獲魏王,生擒夏說;東下井陘口,用了不到一個早上的時間就打垮了趙軍二十萬人馬,殺了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使農夫們懾于您的聲勢,無不放下農具停止耕作,只圖穿漂亮衣服、吃美味食品,恭候將軍您的號令,這是將軍您用兵的長處。然而如今百姓實在勞苦不堪,士兵已疲憊之極,實在是很難再用他們去繼續攻伐了。現在您想要調動疲憊困乏的軍隊停扎在燕國防守堅固的城池下面,結果是想打打不了,要攻又攻不下,軍隊內情暴露在敵前,威勢也就隨之減弱,如此時間久了,糧食必將耗盡。且燕國這樣弱小的國家都不肯屈服,齊國必定要據守邊境逞一時之強。這么一來,燕、齊兩國都與漢軍對峙,相持不下,劉邦和項羽雙方勝負的趨勢也難見分曉,這是將軍您用兵的短處。善于用兵的人,從不以自己的短處去攻擊他人的長處,而是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他人的短處。”韓信說:“既然如此,那該怎么辦呢?”李左車答道:“現在將軍最好的辦法,不如按兵不動,暫作休整,鎮守并安撫趙國的百姓,使方圓百里之內,天天都有人送來牛肉美酒犒勞眾將士;將部隊向北移動,指向通往燕的道路,然后派遣能言善辯的人拿著一封書信去向燕國炫耀漢軍的優勢,燕國一定不敢不聽從。燕國已經順服了,再向東威臨齊國,如此,縱使有聰明人,也不知道該怎樣為齊國出謀劃策了。這樣,天下大事就可圖謀了。用兵之道原本便有先造聲勢然后再有行動的,我這里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韓信說:“好。”隨即采用李左車的計策,派使者出使燕國,燕國聽到消息就立即歸降了;韓信于是派人向漢王劉邦報告,并請求封張耳為趙王,劉邦應允了。這時楚國屢次派兵渡過黃河襲擊趙國,張耳、韓信往來奔波,救援趙國,乘勢平定了所經過的趙國的城邑,隨即又調兵趕赴增援漢王。

韓信向李左車詢問國家大事。

【原文】

伐趙之役,韓信軍于泜水之上而趙不能敗 。彭城之難,漢王戰于睢水之上,士卒皆赴入睢水而楚兵大勝。何則?趙兵出國迎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懷內顧之心,無出死之計;韓信軍孤在水上,士卒必死,無有二心,此信之所以勝也。漢王深入敵國,置酒高會,士卒逸豫 ,戰心不固;楚以強大之威而喪其國都,士卒皆有憤激之氣,救敗赴亡之急,以決一旦之命,此漢之所以敗也。且韓信選精兵以守,而趙以內顧之士攻之;項羽選精兵以攻,而漢以怠惰之卒應之。此同事而異情者也。

漢軍背水一戰。

【注釋】

①泜水:古代鴻溝支派之一,故道自今河南開封縣東從鴻溝分出東流經杞縣、睢縣北,寧陵、商丘南,夏邑、永城北,安徽濉溪市南,宿縣、靈璧、江蘇睢寧北,至宿遷縣南注入古代泗水。②逸豫:安樂。

【譯文】

漢軍攻打趙國這場戰役,韓信率軍駐扎在地形不利的泜水邊上,但趙軍卻無法將其打敗。彭城遭陷落一仗,漢王也在睢水岸邊作戰,但士兵卻被趕入睢水,楚軍大獲全勝。這是為什么呢?趙軍出國迎戰漢軍,見到可以打贏就前進,知道難于取勝就后退,懷著關顧自身存亡的心理,沒有出陣拼死一搏的打算;而韓信的軍隊孤立無援地在水邊,士兵背水作戰,不進就必死無疑,故將士們都不懷二心,抱定決一死戰的信念。這就是韓信所以能獲勝的原因。漢王深入到敵國,擺設酒宴,兵士們安逸快樂,求戰心理不穩固;而楚國憑著它強大的威勢卻丟失了自己的國都,將士們個個義憤填膺,急于挽救敗局,無畏懼地奔向死亡,以決勝敗。這便是漢軍所以失敗的原因。況且韓信挑選精兵堅守陣地,趙軍卻用瞻前顧后的士兵去攻打他;項羽選擇精兵發動進攻,漢軍卻用怠惰散漫的將士去應戰。這就是所做的事情相同,而結果不同的例子啊。

【原文】

故曰:權不可豫設,變不可先圖;與時遷移 ,應物變化,設策之機也。

【注釋】

①與時:指準確把握時代特征。

【譯文】

所以說,應對事物的權變是不可預先設計好的,事態的變化也是不能事先謀劃定的;而是要隨著時局的變化而變動,應事物的發展而變化,這才是制訂策略的關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丘市| 青海省| 富宁县| 临桂县| 通化县| 香港| 普格县| 肃南| 三明市| 通海县| 闻喜县| 安庆市| 沈丘县| 平南县| 石景山区| 五华县| 大悟县| 肇东市| 临漳县| 嘉禾县| 尼勒克县| 屏山县| 泰宁县| 治多县| 沅陵县| 徐汇区| 柏乡县| 马龙县| 同江市| 石首市| 永年县| 康定县| 塘沽区| 长岭县| 邻水| 万荣县| 凤冈县| 大洼县| 竹溪县| 西畴县|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