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通史(彩圖精裝)
- 宛華
- 1903字
- 2019-01-02 16:20:44
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
約公元前4300~前2500年
中國大事記: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黃河下游地區。
20世紀20年代初,經考古工作者數十年的發掘,在印度河流域陸續發現了200余處城市和村落的遺址,其中最大的城市遺址是摩亨佐·達羅(在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內)和哈拉帕(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內)。由于哈拉帕遺址發現的時間早些,學者們便把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稱為“哈拉帕文化”。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范圍很廣,從南到北相距約1100千米,從東至西約1550千米。一般認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創造者是達羅毗荼人。
印度河流域文明體現為城市文明,但其基礎是建立在農業經濟之上的。居民主要的生產活動是務農。這一時期的糧食作物有大麥、小麥,經濟作物有棉花、胡麻,另外還有瓜果、椰棗等園藝作物。在畜牧業方面,已馴養的牲畜有水牛、黃牛、象、狗、雞、駱駝、山羊、綿羊等。這些馴養的動物,既是耕耘、運輸的工具,又是人們肉食的來源。在手工業方面,有糧食加工,棉、毛紡織,制陶業,冶金業和珠寶業等。這些行業都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當時的商業貿易不僅在印度本土進行,而且與西亞也有貿易聯系。
·哈拉帕印章·
發掘顯示,屬于哈拉帕文明成熟時期的遺址,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南至瀕臨阿拉伯海的坎貝爾海灣,東達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的阿拉姆吉普爾,西抵今巴基斯坦與伊朗交界,覆蓋地域達50萬平方千米以上,文明遺址有250多處,比同時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還要可觀。在哈拉帕文化中發現的石制印章,迄今已有2500多枚。它們由天青石、陶土、象牙、銅等各種材質制成。這些印章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文字體系之一,閱讀方法也頗為有趣:上一行由左往右讀,下一行由右往左讀,但是印章文字的內容至今也得不到解讀。

◎印度河流域出土的文物
印度河流域文明已有了城市建筑規劃和極為完善的下水道疏通導引系統。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城相距650千米,城市建筑非常相似。它們的周長都在5千米以上,都分為衛城和下城兩部分。哈拉帕的衛城是用高達15米、基底厚達12米的磚墻圍成的,這里可能是統治者的居住區;下城則為普通居民區。摩亨佐·達羅的建筑規模較哈拉帕更為宏大。衛城的四周設有防御的塔樓,西部可見一處規模宏大的谷倉;南部一組公共建筑物的中心為會議廳,面積約25米見方;東北部的建筑群中有一座很大的長廳。衛城中央有一個公共浴池,長12米、寬7米、深2.4米,南北兩端的階梯延至底部。浴池的北面又有多間小浴室,室內壘砌的高臺上置放著水罐,應該是用來提供熱水的。聯系到普通住宅也大多備有水井及洗浴設施的情況,給人以古城居民特別愛清潔、講衛生的突出印象。
約公元前3000年
世界大事記:
印度河流域出現哈拉帕文化,發明了印章文字。
城內的房屋大都用燒磚砌成,其規模和設施差別很大。窮家小戶只有一兩間簡陋逼仄的小屋,與另一些廣宅大廈形成鮮明對比。大戶人家有中央庭院,四周環繞許多間房屋,還有大廳。有一幢巨大建筑物內甚至含多間大廳,外帶一個儲藏庫。另有不少引人注目的二層樓房。
人們更訝異于古城的排水系統,其完善程度令人瞠目 :二樓沖洗式廁所的水可經由墻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還有經高樓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從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內沉淀污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這兩座城市,一個在印度河的上游,一個在印度河的下游,表明這兩個城市是兩個互不相屬的國家的都城。
印度河流域文明也創造了自己的文字,這些文字主要保存在各種陶、石、象牙制的印章上。迄今所知屬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字符約有500個。
從遺跡中可以看出,當時印度河流域文明已有了國家,哈拉帕、摩亨佐·達羅等大城市便是早期的奴隸制國家。
自公元前20世紀中葉起,屬于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部落,帶著他們的戰車、人馬、畜群、食物和供奉的神龕,一批接一批地從中亞經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涌入次大陸。雅利安人最初的故鄉在南俄草原,后來馱著帳篷出外漂泊,尋找新的家園。其中進入伊朗高原的一支成為后來的米底人和波斯人,向南的一支進入印度河流域。
“雅利安”意為“高貴的”。這些以“高貴者”自居的白種人,把被他們所征服的皮膚黝黑的達羅毗荼人說成沒有鼻子或只有扁平鼻子的、說邪惡語言的人,稱其為“達薩”或“達休”(意為敵人)。在漫長的征服過程中,雅利安諸部落同“達薩”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戰斗。《梨俱吠陀》的《因陀羅(雷雨神或戰神)贊歌》這樣唱道:
他使萬物變化無常;
他使達薩瓦爾那屈服、消滅;
他像贏得賭金的賭博者,拿走敵人的財產。
噢,人們喲!他是因陀羅。
摩亨佐·達羅最終被徹底摧毀了。

◎摩亨佐·達羅城遺址
由于被棄已久,摩亨佐·達羅古城的某些部位顯示出歲月侵蝕的痕跡。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具有完備的排水系統:一條陰槽以平緩的弧度轉彎,以保持排水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