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恒星的運動和特點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認為恒星是不動的。所以,千百年來,我們仍能辨認出它們的星座圖形。

由無數恒星構成的星系

恒星本身、恒星相互之間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之中,構成了我們目前所認識的宇宙。實際上,宇宙中的絕大部分天體都是恒星。

但是,據現代學者考證,中國早在公元8世紀初的張邃就對天文學很有研究,他把自己測量的恒星位置與漢代星圖比較,發現恒星有位移。著名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1000年后,比較古代記載的恒星位置時,發現恒星的位置有明顯的變化。哈雷在1717年用自己觀測到的南天星表,對比1000多年前的托勒密星表,得出結論:恒星是在移動的。

觀測表明,恒星是運動的。科學家們進一步證實所有的恒星都在運動。它們有的向東,有的向西,有的遠離太陽,有的接近太陽。恒星的空間運動速度分2個分量:視向速度Vr和切向速度Vt。前者在人們視線方向,后者在與視線方向垂直的方向。恒星在切面方向的運動表現為在天球上位移,就是所謂的自轉。

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在1842年提出了“多普勒效應”。主要內容是,當聲源和聽者間發生相對運動時,聲音會隨著運動方向的不同發生變化,聲源接近時聲音的頻率會變高,聲音就變尖了;遠離時聲音的頻率減小,聲音就變鈍。

天文學家根據物理學中的多普勒效應來判定恒星的運動。1848年,法國物理學家菲佐根據多普勒效應提出了移動光源的光譜特性:光譜線向紅端移動,簡稱“紅移”,代表光源在遠離;而光譜線向紫端移動簡稱“紫移”,代表光源在靠近。20年后,天文學家運用先進的測量儀器發現,許多恒星的同一條譜線的位置并不相同,是因為它們在運動。

英國天文學家哈金斯1868年首先測出天狼星在遠離我們。美國天文學家基勒在1890年測出大角星在接近我們時的速度是6千米/秒,現在更正為5千米/秒。通過觀測恒星的自轉可以求得恒星的切向速度。

知識檔案

公元前130年 尼西亞的喜帕恰斯發明了用星等來衡量恒星亮度的方法。

1718年 埃德蒙·哈雷注意到公元前129年喜帕恰斯所記錄的恒星發生了遷移,從而發現了恒星的固有運動性。

1814年 夫瑯和費用分光鏡對太陽光分析后發現,太陽的光譜被許多條暗條吸收線穿過。

1868年 哈金斯利用多普勒效應發現了天狼星以47千米/秒的速度遠離太陽。

太陽是顆普通的恒星,體積中等大小,愈靠近中心溫度愈高。表面溫度約6000開,到了日核處,溫度則在1500萬~2000萬開以上。我們能觀測到的90%的恒星都和太陽差不多,我們將這類恒星稱為“主序星”。

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耳在1783年對當時幾顆有自轉的恒星運動進行測定時,發現它們有一致的傾向。他認為這是太陽在空間運動的表現,并指出太陽的運動有目標性,目標是武仙座。天文學家進行大量的觀測后,指出太陽運動的目標是在天琴座,而天琴座在武仙座旁邊。在赫歇耳當年確定的位置的附近,太陽運動速度約為20千米/秒。

我們所說的恒星的溫度是指恒星的表面溫度。恒星的溫度各不相同,盡管大部分的恒星和太陽差不多。有的高達幾萬度,有的表面溫度只有2500開左右。質量比太陽小的恒星表面溫度要比太陽小,質量比太陽大的恒星表面溫度要比太陽高,可達10000~20000開。最高的恒星的表面溫度可以達到80000開。

在恒星的世界中,恒星一般是成雙成對出現的,很少有像太陽這樣單個的恒星。把天文望遠鏡對準星空,可看到許多彼此靠得很近的恒星,這就是雙星。有的恒星之間還存在吸引力,經過仔細觀察,在雙星中,可看出有的恒星在圍繞另一顆恒星運行,故稱為“物理雙星”。還有一種光學雙星,看上去很靠近,其實相距遙遠。

地球繞太陽運動時,一顆恒星看上去就會在遙遠的恒星背景上發生微小的移動,這產生了視差角,視角差可用以測算恒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

雙星的質量通過觀測和研究,可以很容易推算出來,單個恒星的質量卻很不容易求出。根據雙星的運動情況,利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開普勒定律可以求出雙星的質量,然后通過對比的方法估算出單個恒星的質量。

通常把三四顆以上直到一二十顆星聚集在一起的叫做聚星。原來我們一直認為半人馬座a星離我們很近,后來發現它是三合星,比鄰星是其中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

恒星在太空的分布除了單個恒星、各種雙星和聚星外,還有一種奇特的現象,就是它們喜歡“群居”。星團就是許多聚集在一起的恒星集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都县| 邻水| 泰安市| 禹州市| 班玛县| 漠河县| 永吉县| 山阴县| 岳普湖县| 洛南县| 边坝县| 柯坪县| 芷江| 广灵县| 乐清市| 虎林市| 叶城县| 文昌市| 大洼县| 内丘县| 怀集县| 铜鼓县| 望奎县| 临夏市| 大理市| 柳州市| 普洱| 高平市| 保德县| 西乌| 蓬莱市| 珲春市| 安多县| 延川县| 共和县| 阿拉善右旗| 浮梁县| 安康市| 馆陶县| 西乌珠穆沁旗| 新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