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開普勒探究天體運行的規律

最初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圍繞著地球運轉的。16世紀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標志著在人類探究天體運行規律的道路上邁出了革命性的一步。然而受當時歐洲流行的哲學思想的影響,哥白尼認為行星是沿著圓形軌道圍繞太陽運動的。半個世紀之后,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才對哥白尼學說的這一錯誤觀點進行了糾正。

開普勒

1571年開普勒生于德國南部的一個小鎮威爾,中學畢業后進入了蒂賓根學院。在那里,他接受了一位名叫麥斯特林的教授的觀點。麥斯特林是一個秘密的哥白尼主義者,他時常為開普勒詳細講述行星繞太陽運行方面的知識,使他漸漸成了“日心說”的擁護者。

從蒂賓根學院畢業后,開普勒移居奧地利的格拉茨城,在那里,他教授數學和天文學。他曾寄給第谷一本自己寫的天文書,第谷看后非常重視,邀請他一起從事研究工作。1601年,第谷去世后,開普勒利用老師留下的大量觀測資料,繼續研究火星的運動。

勻速圓周運動是按照傳統哲學定義的最為完美和理想的運動。開普勒根據這一點來計算火星在其軌道上的運動位置,經過多次反復計算,其結果總是與第谷的觀測結果不一致。開普勒深知第谷一絲不茍的態度,所以,老師的觀測數據必定沒有問題,誤差肯定在于自己的計算方式和過程。他決心找出誤差產生的真正原因。

開普勒堅持不懈地潛心分析研究,終于覺察到火星并不是按圓形軌道運行的,這與哥白尼所持的觀點相矛盾。他耐心、仔細地研究了火星在天球上年復一年的運動,終于發現了自己計算中的錯誤。原來,行星在太陽附近空間里運行的軌道是橢圓形而非圓形,事實上,圓形只是橢圓形的一個特例。太陽實際上位于橢圓即行星運行軌道的一個焦點上,所以行星在繞太陽作橢圓形運動的軌跡中,存在著離太陽近時的遠焦點和離太陽遠時的近焦點。這一重要發現是由開普勒首出來的,這也是他研究火星的第一個重要發現。后來人們用“開普勒行星運動第一定律”這個名稱來稱呼開普勒的這個重要發現。

第谷·布拉赫的天文臺

作為開普勒的老師,第谷是望遠鏡發明以前最偉大的天文學家。他在丹麥國王腓特烈二世所賜予的文島上建立天文臺,以精確地觀察星際,所用觀察工具是金屬六分儀和四分儀。

開普勒受到新發現的巨大鼓舞,開始編制火星運行表,但火星的運行總是和他設計的表格有偏差。經過大約一年的辛勤分析研究工作,他發現了自己計算方法上存在著不可忽略的錯誤。開普勒最初以為火星的運行是勻速的,因而造成了運算上的錯誤,而際上火星運行是不勻速的。火星的速度隨其離太陽距離的遠近而發生變化,離太陽近時,運行的速度就快,而隨著它在軌道上離太陽越來越遠時,其運行速度便隨之減慢。

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的速度受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遠近的影響,并隨之發生變化;行星和太陽的連線是行星的向徑,它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行星運動的速度通過這一規律得到了說明,這就是著名的“運動第二定律”。此后不久,根據這一發現,開普勒完成了行星運行表的編制工作,工作進行得順利而迅速。

開普勒于1609年出版了他的《火星之論述》,緊接著,他又對行星公轉周期與行星到太陽距離的關系進行了探索。結果發現,離太陽最近的水星,88天繞太陽一周;離太陽遠一些的金星公轉一周所用的時間長一些;離太陽更遠的火星的一年比地球的一年還約長一倍。根據這些發現,開普勒在1619年出版了《宇宙和諧論》一書,并在書中發表了行星運動的第三定律。這一定律的發現和應用,完全改變了當時天文計算的方式和過程,并沿用至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瓮安县| 花垣县| 宁国市| 建平县| 万载县| 开鲁县| 文昌市| 寿光市| 洮南市| 千阳县| 兴山县| 遂平县| 靖边县| 天长市| 永德县| 高青县| 寻乌县| 且末县| 江源县| 阜新市| 大竹县| 蕲春县| 吉木萨尔县| 夏津县| 游戏| 玉林市| 定襄县| 金秀| 阳泉市| 浙江省| 慈利县| 兴安盟| 郯城县| 洛南县| 庆阳市| 皮山县| 黄山市| 清水县| 禄丰县| 舒城县| 乌兰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