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哺乳動物之最

◎最大的哺乳動物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是藍鯨,這種動物分布于世界各海域。

它體重約170噸,身長可達30米左右。藍鯨的頭非常大,舌頭上能站50個人。

藍鯨經(jīng)過1年左右的妊娠期后,小藍鯨一般在冬季從母體中分娩出來。剛出生的幼鯨就重達2.6噸,長7.5米。小幼鯨體重的增長速度非常快,一般在母親喂奶后24小時,它的體重就能增加約100千克,平均每分鐘增加約70克。

幼鯨在長到7個月時,其體重可達23噸左右,身長有16米,并開始學(xué)著張嘴吞食各種浮游生物。小藍鯨經(jīng)過5年的成長就成年了。成年藍鯨一般能生存50~80年。

渾身是寶的藍鯨用途廣泛,其脂肪可制造肥皂;鯨肉可被制作成味道可口、富有營養(yǎng)的美食;鯨肝含有大量維生素;鯨骨可提煉膠水;鯨血和內(nèi)臟器官又能制成優(yōu)質(zhì)肥料。因此,人類常常肆意捕殺藍鯨,以此牟利。這導(dǎo)致了藍鯨的數(shù)量急劇下降,目前藍鯨已成為世界上瀕臨滅絕的哺乳動物之一。

◎最小的陸生哺乳動物

小型鼩鼱,是一種以昆蟲、蜘蛛和其他一些無脊椎動物為食的似鼠小動物,體形與河貍相似,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陸生哺乳動物。它身長5厘米,僅尾巴就有2.5厘米長,生活在歐洲南部、亞洲和非洲北部的森林和灌木叢中。鼩鼱同時也是食蟲動物中最大的家族。它每天都要消耗掉比自身重量還重的食物,因此,不管白天還是黑夜它們都在覓食,并且需要每2~3小時進食1次,并快速消化食物,以補充身體表面喪失的熱量,保持體溫恒定。

◎海洋中最小的哺乳動物

如果說藍鯨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動物,那么,海洋中最小的哺乳動物是什么呢?答案是生活在從太平洋的千島群島到北美洲西海岸海域的海獺。雄海獺有1米多長,尾巴長30厘米,體重10?12千克;雌性比雄性小一些,只有7?9千克。它不但善于游泳,而且能潛入海底,以海星、海膽、貝類、海參等為食。海獺幾乎終年生活在海中,很少上岸活動。海獺的毛皮輕暖、耐磨、結(jié)實,如制成裘皮帽衣領(lǐng),使用幾十年也不會壞掉。正因如此,海獺被大量捕殺,到1911年時,數(shù)量已不足千頭,經(jīng)過國際動物保護協(xié)會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增加了一些。

◎一次生育最多的哺乳動物

無尾猬,一種分布于非洲馬達加斯加島和柯摩羅群島上的哺乳動物,是野生動物中一次生育幼崽數(shù)量最多的。在一次生產(chǎn)中,無尾猬最多可產(chǎn)崽31頭(成活30頭)。一般情況下,無尾猬一次產(chǎn)崽12~15頭。排滿腹部的24個乳頭,使無尾猬能夠順利地哺育自己的幼崽。

◎妊娠期最長和最短的哺乳動物

亞洲象是妊娠期最長的哺乳動物。其妊娠期平均為609天(超過20個月)。最長的近2年之久。由于亞洲象懷孕周期太長,致使幼象出生率極低。目前,亞洲象的數(shù)目不足3.5萬頭。

分布在南美洲中北部的美洲、生活在澳大利亞東部的一種貓科動物,以及較為罕見的水是世界上已知的妊娠期最短的哺乳動物。它們的妊娠期常常只有12~13天,有時僅有8天。

◎最長壽的哺乳動物

大象在哺乳動物中是最長壽的,它能活60~70年,而人工飼養(yǎng)的大象比野生象壽命更長。曾經(jīng)有報道稱,一種生活在哥拉帕格斯群島的長壽象能活上180~200年。

◎最高的哺乳動物

世界上最高的哺乳動物是長頸鹿。

長頸鹿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蘇丹、肯尼亞、坦桑尼亞和贊比亞等國。但奇怪的是,長頸鹿的祖籍卻在亞洲。據(jù)研究,2000多萬年至約200百萬年前,中國和印度的一些地區(qū)長期生活著長頸鹿,雖然它們的頸和腿沒有現(xiàn)代長頸鹿那么長,但是它們已經(jīng)完全具有現(xiàn)代長頸鹿的大部分特征。隨著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氣候的逐漸變化,曾經(jīng)存在過的那些脖子稍短一點的長頸鹿已經(jīng)不能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變化,而長脖子的長頸鹿則依靠其自身的身體特征生存了下來。

現(xiàn)代長頸鹿的身高有5~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哺乳動物。現(xiàn)代長頸鹿有異常敏銳的眼睛和大腦。現(xiàn)代長頸鹿的腦袋成了它很好的自衛(wèi)武器,它前額的那塊凸出來的堅硬骨瘤,甚至能頂死一只大羚羊。現(xiàn)代雌性長頸鹿一般要懷胎14個月,每2年才能生1只小長頸鹿。長頸鹿的平均壽命也不是很長,一般14~15年,當(dāng)然也有例外,壽命長的能活到30歲以上。

一只長頸鹿正在低頭喝水。與人類不同的是,長頸鹿所需的水分大部分來自它們的食物,因此它們可以好幾天滴水不進。

◎爬行最緩慢的哺乳動物

三趾蝓是一種分布在南美洲赤道地帶的哺乳動物。它在地面上爬行的速度為每分鐘1.8~2.4米。在樹上,它爬行得較快些,能達到每分鐘4.6米,是世界上爬行最緩慢的哺乳動物。

◎世界上最小的滑翔哺乳動物

世界上最小的滑翔哺乳動物是羽尾袋鼯。

羽尾袋鼯廣泛地分布在澳大利亞東部,因為在它的尾側(cè)有兩排毛發(fā),看起來很像羽毛,所以我們叫它羽尾袋鼯。它是一種會滑翔的袋鼯,十分乖巧、可愛,體重一般在10~14克。羽尾袋鼯一般都習(xí)慣生活在樹上,并且大多數(shù)羽尾袋鼯的側(cè)部都長有皮膜,其尾部的羽毛狀的毛發(fā)也可以幫助其飛行。它滑翔的時候,只需要把四肢伸展開來就可以了。

◎最原始的卵生哺乳動物

鴨嘴獸有流線型的身體,身上長長的護毛掩蓋著厚而干的下層絨毛,而這些絨毛可以使鴨嘴獸的身體與冷水隔絕。

世界上現(xiàn)存最原始的卵生哺乳動物是鴨嘴獸。

鴨嘴獸僅生活于澳大利亞,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動物。它長著獸的身體,但是卻長著一張類似鴨子的嘴巴,因此得名“鴨嘴獸”。鴨嘴獸還有一個更奇怪的地方,它能分泌乳液進行哺乳,科學(xué)家認(rèn)為它是哺乳動物,但是它又能下蛋,換句話說它又是卵生的動物,是不是很奇怪?

鴨嘴獸突出的喙柔韌圓滑而且觸覺敏銳,它是這種動物在水下潛游及確定食物位置的主要感覺器官。

鴨嘴獸過著兩棲生活,陸地和水里它都能生存。它的嘴的外形雖然很像鴨子,但是卻像哺乳動物的嘴巴一樣有感覺神經(jīng),并且不像鴨子的嘴巴那樣堅硬,甚至可以彎曲。它身體表面的皮毛也很有特色,遠遠地看上去是一種暗褐色,并且?guī)в蟹浅F恋墓鉂桑胨畷r也不會被弄濕。它一般都以水里的蝦、蚯蚓、昆蟲的幼蟲以及一些軟體動物為食。

◎最著名的有袋類哺乳動物

世界上最著名的有袋類哺乳動物是袋鼠。

袋鼠因它的身體特征而得名,因為在它的前腹部有一個袋子,科學(xué)家叫它育兒袋,育兒袋是用來哺育小袋鼠的。因為袋鼠雖然是哺乳動物,但不像其他哺乳動物那樣在體內(nèi)有胎盤,所以小袋鼠出生時都是不成形的,需要在育兒袋里面進行后天哺育,這是袋鼠與其他哺乳動物的最大區(qū)別,這也表明袋鼠是世界上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因為它的生育特征和早期原始哺乳動物有很多相像之處。

袋鼠素有“活化石”之稱,它在地球上已經(jīng)生活了1億年。但遺憾的是,袋鼠目前只分布在澳大利亞,并且數(shù)量已經(jīng)不是很多了。

◎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

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是牦牛。

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85%的牦牛都生活在中國,在中國的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等地區(qū),尤其是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地區(qū),這些地方一年四季的平均氣溫都在-40℃~-30℃,但這并不影響牦牛的生存。牦牛長有非常密而且長的黑褐色的皮毛,御寒能力特別強。另外,牦牛的四肢也比較健壯,能抵御寒冷!在世界上像牦牛一樣生活在海拔這么高的地方的動物可謂寥寥無幾。牦牛最高的生存極限是海拔6400多米,可見牦牛的生存能力的確是極強的。

◎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哺乳動物

兩頭年輕的棕熊在爭斗。這看起來好像有生命危險,但實際上它們只是在模擬戰(zhàn)斗,并不是“玩真的”,它們正是通過這樣的游戲來學(xué)習(xí)戰(zhàn)斗的技巧。在以后的生活中,雄性棕熊常常為了爭奪領(lǐng)地爆發(fā)戰(zhàn)爭,這可是真正的戰(zhàn)爭,會使其在戰(zhàn)斗中嚴(yán)重受傷,甚至喪命。

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哺乳動物是棕熊。

棕熊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相當(dāng)長,我國古代,人們把它叫作“羆”,大概的意思就是說棕熊的體型很大。棕熊身體的平均長度為1.8~2米,平均體重為150~250千克。當(dāng)然最大的棕熊的身長和體重可就不止這么一點點了。據(jù)說最大的棕熊身體長度可達4米多,體重有757千克呢!這該是一個怎樣的龐然大物呢?因為它比較喜歡在針葉林或者針闊葉混交林生活,所以棕熊主要分布于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大陸,在我國的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qū)就分布著大量的棕熊。

棕熊的身體龐大,但是這并不影響它捕食,因為它跑得非常快。它能輕而易舉地得到獵物,駝鹿、馴鹿、野牛、野豬等大型動物在它的眼里都是美食,有時它也捕食一些小動物。其實棕熊不僅吃肉,像蘑菇、野菜、水果和各種各樣的堅果也是它們的食物。

◎最兇猛的海洋哺乳動物

世界上最兇猛的海洋哺乳動物是虎鯨。

虎鯨在世界各個海域都有分布。它的外表相當(dāng)漂亮,軀體半白半黑,在它眼睛的后方和身體的兩側(cè)都對稱地分布著橢圓形的白斑。但是,漂亮的外表下隱藏著的卻是虎鯨兇殘的本性。虎鯨是世界上所有海域里最兇猛的動物,素有“海上霸王”和“殺人鯨”之稱,只要它那碩大的嘴巴一張開,鋒利的牙齒就會露出來,看上去非常可怕,再加上它背部巨大的背鰭,完全就是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虎鯨主要以海豚、海豹、海獅以及海象等海洋哺乳動物為食。虎鯨喜歡群居,很多虎鯨的力量加起來甚至能吃掉比它大好幾倍的藍鯨。

◎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

生活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中,最大的要數(shù)非洲象了。成年雄性非洲象一般體重在4噸以上,雌性非洲象的體重也能達到3~3.5噸。人們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一頭非洲公象,肩高3.5米,體重6~7噸,是有記載的最大的非洲象。按照生活地域的不同,非洲象可以分為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兩種。生活在草原的非洲象一般重達6噸,耳朵大且下部尖,不論雌雄都長有長而彎的象牙。生活在森林的非洲象體形要小一些,身高2.5米,耳朵較圓,象牙較直且呈粉紅色。非洲象也是最大的食草動物,它們的主要食物是草、草根、樹皮、樹芽、灌木、水果和蔬菜。非洲象的平均壽命為60~70歲。

年輕的非洲雄象在嬉戲、打斗。它們學(xué)習(xí)的“格斗”技巧在以后的“雄象發(fā)情狂”期會派上用場,因為成年雄象們?yōu)榱私咏葡髸ち掖蚨贰?/p>

◎最小的象

在非洲的剛果森林里有一種體形很小的象,被當(dāng)?shù)厝私凶觥巴苋薄_@種象身材非常短小,身高不過1.5米,皮膚細(xì)潤,性格文靜,像一個小姑娘,所以也被稱為“小姐象”。這是已知的最小的象種。

2008年,科學(xué)家在非洲坦桑尼亞考察的時候拍到了一種袖珍“小象”的照片。這種“小象”的大小和一只貓差不多,外形酷似老鼠,體重只有700克。面部呈灰色,身上是黃色的,腿是黑色的,全身上下只有鼻子像大象的鼻子。它們以蚯蚓和昆蟲為食,遇到危險時,常常用后腿猛然跳起來,然后迅速逃跑。有些人認(rèn)為它是一種老鼠,但是經(jīng)過基因?qū)W家的鑒定,這種動物和大象確實有親緣關(guān)系。動物學(xué)家認(rèn)為:“它的體重只有700克,把它稱為‘象’似乎有點牽強,但是從本質(zhì)上可以這樣認(rèn)為。”

◎跳得最高的哺乳動物

袋鼠一般身高2.6米,體重約80千克。它們前肢短小,可以抓握東西,后肢發(fā)達,經(jīng)常舉起前肢,靠后肢的力量坐在地上。它們的后腿強健而有力,總是以跳代跑,最高可跳4米,最遠可跳13米以上。當(dāng)袋鼠長到三四歲的時候,體力發(fā)展到極點,一個小時可以跳長達65千米的路程。可以說,袋鼠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根據(jù)袋鼠用強健的后腿跳躍的方式很容易把它們與其他動物區(qū)分開來。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保持平衡。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長,長滿肌肉。當(dāng)袋鼠休息的時候,可以用尾巴幫助支撐身體;當(dāng)緩慢行走的時候,尾巴可以當(dāng)做第五條腿;當(dāng)袋鼠跳躍的時候,尾巴可以幫它跳得又快又遠。

◎皮毛最保暖的動物

北極熊生活在北極,把家安在北冰洋周圍的浮冰和島嶼上。它們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環(huán)境中卻能處之泰然,多虧了那身厚厚的皮毛。北極熊的毛非常特別,雖然看起來是白色的,實際上卻是透明中空的。人眼之所以看到白色的皮毛,是因為毛的內(nèi)表面粗糙不平,把光線折射得非常凌亂而形成的。這樣的構(gòu)造有助于將陽光折射到皮膚上,促進熱量的吸收,而且有隔熱的作用,可以防止身體的熱量向外散發(fā),此外還有防水的功能。

熊的祖先

在500萬~2500萬年前,有一類遠古動物的頭骨與現(xiàn)代熊的頭骨相似,這就是半熊類動物,但是現(xiàn)代熊的祖先更像是與半熊類同期的一種小型食肉動物即祖熊。這類動物中最早的一種是“黎明熊”,這種早期的熊尾巴很長,與浣熊相似;稍后的熊類與現(xiàn)代熊在體型和外表上就都很相似了。祖熊后來發(fā)展出現(xiàn)代熊的3個分支,但它們自己卻最終消失了。很久以前有兩種大熊貓,其中一種在距今不到100萬年前滅絕了,另一種就是現(xiàn)代的大熊貓。現(xiàn)代的大熊貓是第1個從祖熊中分化出來的,然后是南美眼鏡熊的近期祖先和其他熊的近期祖先。

最具有現(xiàn)代熊特征的早期熊類是南美短面熊,這種熊在200萬~1.1萬年前的更新世時棲息于南美洲。當(dāng)時體型最大的熊類是眼鏡熊的先祖,它們的體重可達1噸,腿很長,跑得很快,而且能夠撲倒美洲野牛和駱駝等大型動物。這種熊唯一幸存到現(xiàn)在的后輩就是體型比較小的現(xiàn)代南美眼鏡熊。

北極熊體內(nèi)有一層厚厚的脂肪,體外有一層厚厚的皮毛,這非常有助于它們對付北極地區(qū)嚴(yán)寒的冬季。它們身體上沒有厚毛覆蓋的地方只有熊掌上的肉墊和鼻尖,而鼻尖在雪白的皮毛映襯下呈現(xiàn)黑色。北極熊的耳朵很小,這也是為了適應(yīng)北極嚴(yán)寒的氣候。

皮毛最外面一層是粗厚的保護毛,保護毛下面是濃密的細(xì)絨毛,絨毛下面的皮膚卻是黑色的,我們可以從它們的眼睛周圍、鼻頭、嘴唇的皮膚窺見其皮膚的原貌。黑色的皮膚有助于吸收熱量。此外,皮膚下面厚厚的脂肪層也可以把嚴(yán)寒隔絕在體外。

幼熊出生幾個月后,身上就會長出濃密的絨毛和粗厚的保護毛,并長出7厘米厚的皮下脂肪層,因此它們在零下幾十?dāng)z氏度的環(huán)境中也能活動自如。

◎最兇猛的陸地哺乳動物

孟加拉虎又叫“印度虎”,主要生活在孟加拉和印度。孟加拉虎一般生活在茂密的山林、灌木和野草叢生的地方。它們喜歡獨來獨往,一年中除了少量的時間和配偶在一起之外,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單獨行動的。一般在早晨、黃昏和夜晚活動,白天則在叢林中休息。它們是陸地上最兇猛的動物,沒有任何動物會對他們構(gòu)成威脅。當(dāng)孟加拉虎捕食的時候,它們會先瞄準(zhǔn)獵物的咽喉,然后用強大的咬勁咬斷較小動物的頸椎,或者讓較大的動物窒息。

孟加拉虎可以在一天內(nèi)吃掉30千克的肉,然后在接下來的幾天內(nèi)不進食。它們最喜歡吃的食物是野豬、野鹿、野牛、白斑鹿、黑羚,有時候豹、狼、鬣狗等兇猛的動物也會成為它們的腹中餐。它們甚至能爬上樹捕食靈長目動物,偶爾也會攻擊小象和犀牛。

◎跑得最快的動物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哺乳動物是非洲獵豹。它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是貓科類食肉動物,它主要的獵物是野兔、鹿類和羚羊。獵豹擅長奔跑,它目光敏銳、身體強悍,在追捕獵物時速度能達到每小時110多千米。它只需要2秒鐘就能從靜止?fàn)顟B(tài)突然間提升到時速70千米的飛奔狀態(tài),它的奔跑速度真是非同一般!

非洲獵豹的巢穴一般都在雜草叢生的地方、森林深處或沼澤之內(nèi),很不容易被人類和其他動物發(fā)現(xiàn),這樣非常有助于獵豹繁衍生息,雌性獵豹一次能生育1~6只小獵豹,小獵豹在1歲左右就能夠獨立生活了。

◎最為瀕危的貓科動物

世界上最為瀕危的貓科動物是蘇門答臘虎。有人甚至預(yù)測:如果我們再不采取措施,蘇門答臘虎很可能很快就會從地球上消失!

蘇門答臘虎是一種體型相當(dāng)小的老虎,平均身長大約為2.4米,體重不超過120千克。它的皮毛不像其他種類的老虎那樣油光閃亮,但還是非常漂亮的。由于它僅僅分布于蘇門答臘地區(qū),因此得名蘇門答臘虎。現(xiàn)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蘇門答臘虎都分布在印度尼西亞島上的5個國立公園中,純粹野生狀態(tài)的已經(jīng)很少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及土地的過度開發(fā),適合蘇門答臘虎生存的野生環(huán)境已經(jīng)被嚴(yán)重破壞,其獵物也越來越少了。前些年還有人捕殺蘇門答臘虎,這些都是造成蘇門答臘虎數(shù)量迅速減少的原因。

在熱帶地區(qū),蘇門答臘虎大多數(shù)時間都待在河邊或者其他水域邊上,而且為了降溫,常常躺在水邊或站在水里。蘇門答臘虎是一個熟練的游泳者,它能毫不費力地游泳通過7~8千米寬的大河。

◎最漂亮的貓科動物

雪豹因終年生活在雪線以上而得名,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貓科動物”。雪豹外形似虎,頭小而圓,尾粗長,比身體略長或等于身長。成年雪豹體長110~130厘米,尾長80~90厘米,體重30~60千克。全身布滿柔軟細(xì)密的白毛,白毛上有黑斑,頭部斑紋小而密,背部、體側(cè)和四肢外部形成不規(guī)則的黑色斑點和黑色環(huán)紋,越往體后黑環(huán)越大。由肩部開始,黑斑形成三條線直至尾根,后部的黑環(huán)寬而大,至尾端最為明顯,尾尖黑色。耳部灰白色,邊緣黑色。胡須顏色黑白相間,頸部、胸部、腹部、四肢內(nèi)側(cè)及尾巴下面都是白色。

雪豹行蹤詭秘,常在夜間活動。專家根據(jù)雪豹棲息地的范圍和每只雪豹的領(lǐng)地范圍推測,目前世界上只有3500~7000只野生雪豹。世界各地動物園中共有600~700只,因此雪豹在國際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物種瀕危等級中被列為瀕危物種,在我國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體型最大的貓

猞猁,又叫馬猞猁、野貍子,曾被認(rèn)為是短尾貓科動物的一個亞種,如今大部分動物學(xué)家都認(rèn)為幾種短尾貓科動物各自屬于獨立物種。猞猁形似家貓,但是比家貓的體型大很多,體長0.9~1.3米,體重18~32千克。身體和四肢粗壯,前肢短而后肢長,短短的尾巴不及后足長,尾尖呈鈍圓,與它的身體很不相稱。體色為粉棕色或灰棕色,并遍布褐色斑點。耳尖上聳立著叢毛和兩頰下垂的長毛是猞猁的明顯特征。猞猁生活在森林灌木叢中,擅長攀巖和游泳,早晨和黃昏活動頻繁,喜歡捕殺狍子等中小型獸類。

貓科動物的分類

過去曾經(jīng)將陸生食肉目動物分為兩個總科(又譯作超科,生物分類法中的一個層級,介于亞目和科之間。有時在總科和亞目之間還有下目的分類),一是貓型總科,除貓科外還包括鬣狗科、科、靈貓科,外表看起來像貓的物種都分在貓型總科;二是犬型總科,除犬科外還包括熊科、浣熊科和鼬科。這種分類是根據(jù)生理學(xué)上的特征,主要是根據(jù)內(nèi)耳中的耳泡骨化程度的不同而進行分類的(前者耳泡腹壁僅由內(nèi)鼓骨組成,后者耳泡膨大分為兩室,腹壁由內(nèi)、外兩塊鼓骨組成)。現(xiàn)在,考慮到形態(tài)學(xué)上的特征及物種的DNA情況,對這種歷史上的劃分做了必要的修改。

根據(jù)對線粒體和細(xì)胞核內(nèi)的DNA分析,可以把貓科進一步分為幾個族。如通過對遺傳基因的比照,可以把貓科分為3個亞科:豹貓亞科,包括7種;家貓亞科,包括7種;豹亞科,包括23種。根據(jù)基因比照分析,我們還可以把貓科動物分為8個類型,現(xiàn)在大部分貓科動物都被分在這8個類型里。這8個類型包括前面提到的豹貓亞科、家貓亞科,然后把前面的豹亞科切分成6個類型:豹屬、猞猁屬、亞洲豹貓族、獰貓族、金貓族、美洲獅族(包括獵豹);兩種小型貓科動物藪貓和銹斑貓,由于基因的特別,所以不包含到上述8類中。如果以后對貓科動物進行重新分類,這8個類型可以作為分類的基礎(chǔ),并可能發(fā)展成為8個屬。

在捕獵的時候,老虎必須一開始就盡可能地接近獵物,這樣才有成功的機會。接近獵物之后,老虎會繃緊身體,在地上連續(xù)跳躍幾次,然后猛地?fù)湎颢C物。一般來說,老虎向獵物下手的時候,總是先從其后邊開始,然后到背,到肩,再到脖子。通常捕獵成功的幾率只有5%~10%。

除了猞猁之外,還有一種大型貓叫作“金貓”。金貓體長0.9米,尾長0.5米,體重12~16千克。如果算上尾巴的長度,金貓要比猞猁長,但是就體型來看,還是猞猁更大一些。金貓體毛為棕紅或金褐色,也有褐色或黑色的。所有種類的金貓都有一樣的臉譜,在眼上角有一道鑲黑邊的白紋。

猞猁和金貓雖然分布廣泛,但是由于人類的捕殺和城市化的加劇,導(dǎo)致它們的數(shù)量越來越少。在國際上,它們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Ⅱ。在我國,它們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世界上最稀有的豹亞種

東北豹又叫銀錢豹、朝鮮豹、阿穆爾豹,是金錢豹的東北亞種。東北豹體形比虎小,尾巴長,毛長而厚,體色為乳黃或乳白色,布滿圓形或橢圓形的黑褐色斑點或斑環(huán),很像古錢。東北豹多棲息在多樹的平原,善于攀樹并隱藏在樹上。它們晝伏夜出,主要以中小型食草動物或嚙齒類動物為食。東北豹冬季交配,每次產(chǎn)仔2~3只,壽命大約20年。

東北豹曾大量分布在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我國東北地區(qū)以及朝鮮半島北部的茂密叢林。但是,由于人們大肆捕獵,導(dǎo)致目前東北豹瀕臨滅絕,野生數(shù)量不到100只,比東北虎還要少。在國際上,東北豹被定為一級瀕危動物。

◎最大的貓科動物

東北虎又叫西伯利亞虎、亞洲虎、東亞虎,是現(xiàn)存最大的貓科動物。它們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部的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qū)。雄性東北虎體魄雄健,體長2.6~2.8米,尾長1米,肩高1米以上,體重300~450千克。有記錄的最大野生東北虎體重達750千克。體色夏天為棕黃色,冬天為淡黃色。東北虎頭大而圓,耳朵短,前額的黑色橫紋被一道豎紋串通起來,形似“王”字,因此有“叢林之王”的美稱。

東北虎棲居在森林、灌木和野草叢生的地帶,喜歡獨居,白天睡覺,夜間行動。它們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可以捕食大中型哺乳動物,比如野豬、黑鹿、狍子。由于野豬和狍子經(jīng)常破壞森林,所以東北虎也被稱為“森林保護者”。

野生東北虎現(xiàn)存只有400多只,大部分在俄羅斯,在我國的數(shù)量不足20只。東北虎在我國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國際上被列為瀕危野生動物。

◎和人類親緣關(guān)系最近的動物

黑猩猩有約99%的基因與人類相同,是與人類親緣關(guān)系最近的動物,與人類有共同的祖先。黑猩猩屬于猿猴亞目窄鼻組猩猩科,是猩猩科中較小的一類。黑猩猩站立時高1~1.7米。雄性體重56~80千克,雌性體重45~68千克。它們體表布滿黑色短毛,面部呈灰褐色,眼窩深凹,眉骨很高,手長24厘米,犬齒發(fā)達,齒式與人類相同,手和腳呈灰色并覆有稀疏的黑毛,臀部有一塊白斑,沒有尾巴。

黑猩猩主要生活在非洲的熱帶雨林和草原的邊緣地帶。它們性情溫順,過集體生活,每群有2~20只,最多可達80只。它們能用各種姿勢表達復(fù)雜的思想感情,能辨別不同的顏色,發(fā)出32種不同意義的叫聲,還會使用簡單的工具。據(jù)測定,黑猩猩的智力水平相當(dāng)于兩三歲的小孩,是僅次于人類的聰慧的動物。

◎最早的靈長類動物

美國耶魯大學(xué)人類學(xué)系的學(xué)者薩吉斯在一份報告中提供了一份根據(jù)化石繪制的圖片。那是一具初期靈長類動物的骨骼化石,距今大約有5600萬年的歷史。這具骨骼化石可以檢驗關(guān)于靈長類動物起源的推測是否正確。該化石的顯著特征是具有可以伸向與其余四趾相反方向的大腳趾。大腳趾上長有指甲而非爪子。但是這個物種的眼睛是分在面部的兩側(cè)而不是朝向前方,它的身體結(jié)構(gòu)也不適宜跳躍,因此這個物種屬于過渡期的動物,是已知最早的靈長類動物。

◎最大的靈長類動物

大猩猩是世界上最大、最強壯的靈長類動物,站立起來可達2米高,體重接近300千克。大猩猩的爆發(fā)力很強,發(fā)達的前臂能夠折斷直徑10厘米的竹子。它們丑陋的面孔和巨大的身體看起來非常嚇人,實際上它們是非常溫和的,以樹葉、嫩芽、花、果實和樹枝為食。

在非洲的熱帶雨林里才可以看到大猩猩的身影,它們以家族的形式生活在一起。一個家族大概有12個成員,由一個年長的雄性大猩猩擔(dān)任首領(lǐng)。成年雄性大猩猩后背有一些銀色的毛發(fā),因而被稱做“銀背”。“銀背”白天帶領(lǐng)家人尋找食物,晚上折些樹枝搭一個溫暖的窩讓家族成員在樹上休息,而它則在樹下巡邏。如果遇到危險,它就會挺身而出,用前爪拍打自己的前胸并大聲吼叫,以此嚇跑敵人,保護自己的家人。

一只雌性山地大猩猩在吃帶刺的蕁麻。東部非洲大猩猩的食物主要包括樹葉和其他植物,而不是果實。大猩猩從來不會在一個進食地停留太久,而是會留下足夠的植被使之快速地恢復(fù)。

雄性大猩猩具有強健的體魄,完全長成的成年大猩猩,如圖中來自盧旺達帕克國家公園的“銀背”山地大猩猩,其胸圍等于自己的身高。它們龐大的身軀和低營養(yǎng)的食物意味著它們不得不花很多的時間來進食。

◎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

據(jù)統(tǒng)計,全球1/3的靈長類動物處于滅絕危險期,導(dǎo)致它們滅絕的主要原因是對其棲息環(huán)境的破壞、非法野生動物貿(mào)易和商業(yè)打獵活動。《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公布了世界上瀕危的25種靈長類動物,其中數(shù)量最少的是中國的海南黑冠長臂猿。它們主要生活在中國海南低海拔的熱帶雨林地區(qū),目前存活的不到20只。海南黑冠長臂猿的學(xué)術(shù)分類向來存在爭議,這更顯它們的珍貴和重要。

海南黑冠長臂猿體長40~50厘米,體重7~10千克,前肢明顯長于后肢,頭上長有一頂“黑帽”,沒有尾巴。這種動物雌雄異色,雄性通體黑色,頭頂有短而直立的冠狀簇毛;雌性通體金黃,頭頂有菱形或多角形黑色冠斑。

早在1989年,海南黑冠長臂猿就被列為我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1996年,海南黑冠長臂猿被列為全球極度瀕危物種。

◎眼睛占身體比例最大的猴

在蘇門答臘島南部和菲律賓的一些島嶼上生活著一種奇特的猴子。這種猴子個頭很小,身長只有8.5~16厘米,尾長13~27厘米,體重80~165克,體形像松鼠。這種猴子最特別的地方在于眼睛,小小的臉龐上長著一對圓溜溜的大眼睛。眼球的直徑達1.6厘米,與身體極不相稱,好像戴著一副大大的眼鏡,所以人們叫它“眼鏡猴”。

眼鏡猴頭大而圓,臉盤向前,耳殼薄而無毛,頸部短,頸部幾乎可以旋轉(zhuǎn)360°,前肢短,后肢長,趾骨長,趾尖有圓形吸盤。它的每只眼睛重達3克,比腦子還重。眼鏡猴是夜間行動的動物,它們的眼睛適于夜間捕食。昆蟲、青蛙、蜥蜴和鳥類是它們捕食的對象。它們對危險非常警覺,即使睡覺的時候也會睜著一只眼睛。

如果按身體比例來計算,眼鏡猴在三個方面都是世界第一:眼睛最大、耳朵最大、趾骨最長。

◎世界上最小的猴子

世界上最小的猴子是侏儒狨猴,身高僅10~12厘米。剛出生的侏儒狨猴只有3厘米,成年侏儒狨猴只有成人的中指那么大,體重80~100克。猴毛呈黑色,密而長。這種猴子外形像哈巴狗,非常可愛。

侏儒狨猴生活在南美洲亞馬孫河上游的森林中,棲息在熱帶雨林樹冠上層,很少到地面活動。它們以水果、堅果,以及其他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青蛙、小蜥蜴、鳥蛋等,還喜歡捉虱子吃。它們最大的敵人是鳥類。侏儒狨猴以家族形式結(jié)群生活,3~12只生活在一起。它們白天活動,夜晚睡在樹洞里,休息的時候,肚皮貼在樹干上,有時用爪子刺進樹皮以支撐身體。

◎冬眠時間最長的動物

體毛色彩豐富的普通睡鼠生活在灌木叢和次生林中,它們特別喜歡堅果樹,最擅長在堅果樹中穿行。

很多動物在冬天來臨之前都會吃得飽飽的,長得胖胖的,為冬眠做好準(zhǔn)備。不同的動物冬眠的時間不等,世界上冬眠時間最長的動物要數(shù)睡鼠了。顧名思義,睡鼠就是一種特別愛睡覺的鼠類,每年有5~6個月的時間處于冬眠狀態(tài),一年中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睡覺。即使在不是冬眠時間的夏季,它們也整天呼呼大睡。睡鼠冬眠時不吃不喝,各種生理活動減慢,身體變得僵硬,連呼吸都幾乎停止了。這些小家伙睡覺的時候,任何聲音都吵不醒它們。

睡鼠的體型很小,體長8.5~12厘米,尾長7.5~11.5厘米,體重30~100克。它們的外形像老鼠,前肢短小,長有一對烏黑的大眼睛,耳朵又大又圓,但是卻像松鼠一樣身上長有長毛。它們主要棲息在樹上,在枝杈間營巢。它們以漿果、堅果、谷粒為食,有時也吃小蟲子。

◎潛海最深的海洋哺乳動物

在深海中,有巨大的浮力和壓力。對于用肺呼吸的哺乳動物來說,潛入深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類潛入70多米的深度最多只能屏氣2~3分鐘。海豚、海豹等海洋哺乳動物都是潛水高手,一個猛子扎下去,就是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然而,真正的潛水冠軍要數(shù)抹香鯨,它以屏氣法可以潛水一個小時之久,最大的潛水深度為2200米。

抹香鯨體長18~25米,體重20~25噸,由于頭部特別大,占體長的1/3,因而又有“巨頭鯨”之稱。它們主要棲息在南北緯70°之間的海域中。它們的身體背面呈暗黑色,腹部為銀灰或白色,身體粗短,行動緩慢,易于捕殺。其腸道內(nèi)能夠分泌著名的香料龍涎香,因而經(jīng)常遭到捕殺,數(shù)量越來越少,目前已經(jīng)被列為瀕危動物。

抹香鯨

◎最稀有的水生哺乳動物

白鰭豚是我國特有的淡水豚類,數(shù)量奇少。它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最頻危動物之一,被人們稱為“水中大熊貓”。

白鰭豚僅分布在長江中下游的干流江段,它們以魚為食,結(jié)群活動,小群2~3頭,大群10~16頭。白鰭豚體長2米,體重100~200千克,吻突狹長,約30厘米,皮膚細(xì)膩光滑,背部為淺灰藍色,腹部為潔白色,體表呈流線形。白鰭豚的視覺器官已經(jīng)退化,眼小如瞎子,耳孔如針眼,但是大腦特別發(fā)達,有敏銳的聲吶系統(tǒng),頭部還有超聲波功能,能夠?qū)兹f米遠的聲音傳入腦中。

2006年,由中國、美國、英國、德國、瑞士和日本的專家組成的聯(lián)合調(diào)查組在長江進行了為期38天的搜尋,結(jié)果沒有發(fā)現(xiàn)白鰭豚,可能白鰭豚已經(jīng)成為第一種被人類滅絕的鯨類。

◎雌雄體型相差最大的獸類

雌雄體型差異最大的獸類是北海狗。雄獸體長200~240厘米,體重180~300千克;雌獸體長約為145厘米,體重63千克。有些雄獸與雌獸體形差異竟達5倍以上,如此大的差異在動物界是很少見的。雄獸和雌獸在一起,很像成體和幼仔在一起。

北海狗體形呈紡錘形,頭圓,吻短,眼睛較大,牙齒較小,尾巴非常短。它們體毛厚密,長有粗毛,并有短而密致的絨毛。但是四肢表面的毛極少,皮下脂肪很厚。四肢短,呈鰭狀,前肢長且大,用于游泳,后肢在水中時朝后,幫助游泳,在陸地上時才彎向前方,幫助行走。

北海狗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以及科曼多爾群島、千島、阿留申群島等地的沿岸及島嶼,在我國見于山東即墨、江蘇如東等黃海海域和廣東陽江、臺灣高雄的南海海域。它們生活在海洋中,有洄游習(xí)性,冬春季節(jié)向南方游去,夏秋季節(jié)又從南方分批回到繁殖地。北海狗以鯡魚、沙丁魚、青魚等各種魚類為食,尤其喜歡吃烏賊,常潛水到深處去捕食,其潛水速度之快也是令許多動物望塵莫及的,甚至超過鯨類和海豚。

這是一只雄性新西蘭海狗,它正在全力放開喉嚨大吼。在交配季節(jié)里,許多只海狗會集中在一處,每只雄性都要盡量占據(jù)一小片領(lǐng)地,并防止其他雄性對手進入。大群海狗集中在繁殖地內(nèi),雄性之間會為小片領(lǐng)地進行激烈的競爭,而且,為了保護領(lǐng)地,雄性甚至忍受饑餓不去覓食最長達70天。

◎繁殖能力最強的哺乳動物

旅鼠是小型嚙齒動物,是哺乳動物中種類和數(shù)量最多的一類,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歐亞大陸和北極地區(qū)。它們體形橢圓,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體長10~18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上下各有一對門牙,沒有犬齒,吃東西的時候下頜前后運動。

旅鼠是世界上繁殖能力最強的哺乳動物,從春季到秋季都可以繁殖。成熟旅鼠是哺乳動物中最年輕的父母,雌鼠20~40天就可成熟并開始生育,雄鼠44天可成熟。妊娠期20~22天,一胎可產(chǎn)9仔,一年多胎。如果一對旅鼠從3月份開始繁殖,那么到8月底9月初就會變成160多萬只的龐大隊伍!就算因為氣候、疾病、天敵等原因死掉一半,也還有80多萬只存活下來。

旅鼠的數(shù)量急劇膨脹,破壞了植被,導(dǎo)致食物減少,這時它們就會用一種奇怪的方式來減少群體的數(shù)量。它們在天敵面前變得無所畏懼,甚至具有挑釁性,它們的毛色由灰黑色變?yōu)樾涯康拈偌t色,使天敵更容易發(fā)現(xiàn)它們,以便多多地消滅它們。如果暴露的方式不能減少旅鼠的數(shù)量,它們就會選擇“死亡大遷移”——幾十萬旅鼠大軍聚集在一起,朝著同一個方向遷移,只留下少數(shù)負(fù)責(zé)傳宗接代。它們白天休息,晚上前進,沿途不斷有旅鼠加入,最后形成幾百萬只組成的大軍。它們一直沿著筆直的路線前進,爬過高山峻嶺,游過河流湖泊,絕不繞道。到了大海,它們就紛紛跳下去,直到被海浪吞沒。

◎最聰明的海洋哺乳動物

海豚屬于一種小型的鯨類,是最聰明的海洋哺乳動物。經(jīng)過訓(xùn)練,海豚可以跳火圈、打乒乓球、拖小船、開電源開關(guān)等。在海洋館里,我們可以看到海豚做各種表演。經(jīng)過訓(xùn)練的海豚甚至可以學(xué)會單詞,模仿人類的發(fā)音。

海豚的大腦是動物中最發(fā)達的,人腦占人體重量的2.1%,而海豚的大腦占身體重量的1.7%。海豚的大腦由完全隔離開的兩部分組成,當(dāng)一部分工作的時候,另一部分休息,并且腦子上有很多較深的溝回,腦的面積很大,腦細(xì)胞發(fā)達。海豚能夠發(fā)出超聲波,然后根據(jù)聲波的反射快速確定周圍物體的位置,不但能迅速發(fā)現(xiàn)目標(biāo),還能把兩個非常相似的物體區(qū)分開。

海豚既不像膽小的動物那樣見到人就躲開,也不像兇猛的動物那樣見到人就攻擊,它們性情溫順,喜歡親近人類,曾經(jīng)發(fā)生過很多次海豚救人的事。

◎嘴巴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

世界上嘴巴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是河馬。如果一個成年河馬張開嘴巴,一個成年人的身體都塞不滿。河馬嘴里長著稀疏的獠牙,當(dāng)它們自衛(wèi)攻擊時足以將粗大的尼羅鱷咬成兩半。河馬嘴巴大,食量也大,一天最多可以吃掉130千克短草。

河馬主要生活在非洲的大河和湖沼附近,以草、水草、樹葉、水果等植物為食。河馬覓食、交配、產(chǎn)仔、哺乳都在水中進行。

成年雄性河馬體長3.75~4.6米,體重可達2500~4000千克。雌性比雄性小,體重不會超過1500千克。它們四肢粗短,身體像個粗圓筒。鼻孔在嘴的上面,與眼睛、耳朵在一條直線上。當(dāng)它們泡在水里的時候,就可以兼顧呼吸、視覺和聽覺了。

海豚可能會通過圖中這種躍出水面的行為來沐浴或展示其性別魅力,但有時躍出水面僅僅是為了嬉戲玩耍。如此優(yōu)美的展示使海豚給人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舌頭最長的動物

食蟻獸生活在中美和南美,主要生活在從墨西哥到阿根廷北部的草原和森林中。它們以蟻類為食,所以叫作“食蟻獸”。食蟻獸專門捕食螞蟻和白蟻,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它們的身體特征高度特化:骨長并且大致呈圓筒形,長長的鼻吻部長有復(fù)雜的鼻甲,齒骨細(xì)長,沒有牙齒。食蟻獸最特別的地方在于它們長有世界上最長的舌頭,可以伸進蟻窩的通道。舌頭上有一層黏液,可以把螞蟻沾在舌頭上,美餐一頓。食蟻獸的舌頭長達60厘米,每分鐘可伸縮150次。它的尾巴還可以像掃帚一樣把螞蟻掃到一起,然后吃掉。

食蟻獸的嗅覺非常靈敏,它們靠鼻子找到蟻穴,用爪子把蟻穴扒開,然后把長鼻子伸進蟻穴,用舌頭舔食螞蟻。一頭食蟻獸在一個蟻穴只吃140天左右,然后換一個蟻穴。這樣可以保證自己領(lǐng)地內(nèi)蟻穴中的螞蟻存活下來,過段時間再美餐一頓。

一只大食蟻獸將它長長的嘴伸入一個原木的孔洞中吃里面的昆蟲。食蟻獸對它們所食用的蟻類很是挑剔,在食用時非常防范那些有侵略性的兵蟻。

知識檔案

食蟻獸

目:異關(guān)節(jié)目

科:食蟻獸科

3屬4種。

分布:墨西哥南部地區(qū);中美洲和南美洲,向南到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特立尼達也有分布。

大食蟻獸

分布:中美洲,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以東至烏拉圭和阿根廷西北地區(qū)。棲息于草地、沼澤地、低地?zé)釒帧?/p>

體型:體長1~1.3米,尾長65~90厘米;體重22~39千克,雄性比雌性要重10%~20%。皮毛:粗糙,堅硬,濃密;顏色為灰色,肩部有黑白相間的條紋。繁殖:懷孕190天后可產(chǎn)下1只幼獸,春天分娩。壽命:野生未知,人工圈養(yǎng)情況下可以生存26年之久。

中美小食蟻獸

分布:從墨西哥南部到委內(nèi)瑞拉西北部和秘魯西北部。棲息于稀樹大草原、荊棘灌木叢、潮濕或干燥的森林。體型:體長52.5~57厘米,尾長52.5~55厘米;體重3.2~5.4千克。皮毛:淡黃褐色到深棕色,從頸部到臀部有不同的黑色或者紅棕色的色塊。繁殖:懷孕期為130~150天。壽命:野外未知,人工圈養(yǎng)至少為9年。

小食蟻獸

分布: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東部地區(qū)(從委內(nèi)瑞拉到阿根廷北部);特立尼達也有分布。體型:體長58~61厘米,尾長50~52.5厘米;體重3.4~7千克。皮毛:和中美小食蟻獸類似,但是分布區(qū)東南區(qū)域的個體有黑色“背心”。

二趾食蟻獸

分布:中美洲和南美洲,從墨西哥南部到亞馬孫盆地和秘魯北部地區(qū);棲息于熱帶森林。體型:體長18~20厘米,尾長18~26厘米;體重375~410克。皮毛:柔軟,淺灰色到黃橙色,背部中間帶有顏色深一些的條紋。

◎最耐渴的動物

樹袋熊,又叫考拉、無尾熊,是澳大利亞珍貴的原始樹棲動物。Koala源自澳大利亞土著語言,意思是“不喝水”。樹袋熊從它們?nèi)∈车蔫駱淙~中獲得90%的水分,它們只在生病或干旱的時候才喝水,有些樹袋熊能夠一生不飲水。

樹袋熊的名字里雖然有個“熊”字,但是它不屬于熊科動物,而屬于有袋動物。它們像袋鼠一樣在育兒袋里哺育幼仔,大約一年之后,小樹袋熊才開始獨立生活。樹袋熊身長70~80厘米,體重8~15千克,身上覆蓋著淺灰色皮毛,鼻子大而圓,一雙圓溜溜的眼睛和兩只毛茸茸的耳朵,樣子非常可愛。它們雖然看起來笨笨的,但是行動非常敏捷,對它們來說從一棵樹上跳到另一棵樹上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它們白天在樹上睡大覺,晚上才尋找食物,桉樹葉就是它們的美味佳肴。

一只樹袋熊正謹(jǐn)慎小心地穿過森林地面。這種動物通常會安詳穩(wěn)重地行走,但在遇到突發(fā)情況時也能夠跳躍前進。

◎最喜歡吃鹽的動物

豪豬屬于嚙齒類動物,身體肥壯,體長55~70厘米,尾長8~14厘米,體重10~14千克。豪豬從肩部到尾部長滿黑白相間的2萬多根尖刺。當(dāng)遇到敵人的時候,這些刺就會豎起來,刷刷作響,警告敵人離它們遠點。如果敵人不知好歹,它們就會弓著身子沖過去,把尖刺扎進敵人的身體。被豪豬的刺刺中之后,就很難拔掉,傷口會感染,傷者會感到非常痛苦,甚至?xí)旅?/p>

豪豬棲息在低山的茂密森林中,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都有分布。亞洲、非洲和歐洲的豪豬生活在地上,美洲的豪豬卻是攀樹的。它們白天躲在洞穴里睡覺,晚上出來覓食。它們吃花生、番薯、玉米、瓜果、蔬菜等農(nóng)作物。此外,它們是世界上最喜歡吃鹽的動物,非常喜歡尋找各種含鹽的食物咀嚼。比如,它們會啃人用出汗的手握過的鋤頭把手,甚至咬碎玻璃,只為得到其中的一點鹽分。

◎最會挖洞的動物

土撥鼠又叫旱獺,生活在北美洲和歐洲大陸的山林中,是動物界中最會挖洞的動物。土撥鼠體長37~65厘米,體重4.5千克左右。它們沒有頸部,耳朵很小,尾巴像兔子的尾巴,四肢短短胖胖的,嘴巴前排長著一對大大的門牙,體色為棕黃色。它們用前爪進食的樣子非常可愛。雖然土撥鼠看起來呆呆傻傻的,其實它們行動非常敏捷,一旦有什么風(fēng)吹草動,就會立即鉆到地下。

土撥鼠集群穴居,它們挖洞的本領(lǐng)非常強,挖的地道深達數(shù)米,里面干凈舒適。它們的洞穴構(gòu)造復(fù)雜,分為主洞、副洞、避敵洞。主洞很深而且有多個出口,是它們冬眠的時候居住的地方,副洞則用于夏天居住。一年中,它們要在洞穴內(nèi)蟄伏半年之久。它們夏天和秋天吃很多東西,長得胖胖的,為冬眠做準(zhǔn)備。冬眠的時候,它們的新陳代謝活動降到最低。但是,第二年冬眠結(jié)束的時候,土撥鼠就會變得很瘦。

◎最愛干凈的動物

浣熊生活在美洲靠近河流、湖泊的叢林中。它們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習(xí)慣,每次吃東西之前都要把食物放在水里洗一洗再吃,有時候用來清洗的水比食物還臟,它們也要洗洗再吃。浣熊正是因為這個習(xí)性而得名的,它們算得上最愛干凈的動物了。

浣熊的體型很小,只有7~14千克。它們的嘴巴像狐貍,胡須像貓,前爪像猴子,體色由灰、黃、褐等顏色混雜在一起,全身毛茸茸的,非常可愛。浣熊的種類很多,有長鼻浣熊、長尾浣熊、蜜浣熊、食蟹浣熊等。有些浣熊的尾巴上有黑白相間的環(huán)紋。浣熊通常吃魚、蛙和小型陸生動物,也吃野果、堅果和種子。生活在都市近郊的浣熊常常潛入人類居住的地方偷竊食物,加上它們眼睛周圍的毛色是黑色的,好像戴了一個面罩,因而被人們稱為“食物小偷”。

對于草原土撥鼠而言,“接吻”是關(guān)系親近的標(biāo)志。

◎形態(tài)最特殊的鹿

有一種鹿長得非常特殊,它的犄角像鹿,面部像馬,蹄子像牛,尾巴像驢。因此這種鹿被叫做“四不像”,也叫麋鹿。麋鹿是我國特有的動物,是與大熊貓齊名的世界珍稀動物。

麋鹿曾廣泛分布在我國華北低洼的沼澤地區(qū),到了明清時代,在野外滅絕,成為園林動物。最后一群麋鹿保留在“南海子”皇家獵苑,僅有120只。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時,把麋鹿搶殺一空,從此麋鹿在我國絕跡。有些麋鹿被運往歐洲一些國家,英國烏邦寺莊園把麋鹿豢養(yǎng)起來,并讓它們繁衍生息。1985年,在世界保護自然國際組織的協(xié)助下,英國烏邦寺莊園贈送給中國第一批麋鹿,從此麋鹿回到它們的祖先生活的地方。經(jīng)過科研人員的努力,麋鹿成功繁衍,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五六百只。麋鹿屬于我國一級保護動物,被IUCN列為瀕危動物。

◎最小的鹿——鼷鹿

鼷鹿是世界上最小的鹿科動物,只有兔子那么大。身高只有20厘米左右,身長不到50厘米,尾長5~7厘米,體重1.5~2千克。這種鹿雌雄都沒有角,雌性的獠牙短而不露,雄性的獠牙露在唇外。鼷鹿的背部為黃褐色,腹部為白色,喉部有白色條紋。四肢細(xì)長,主蹄又尖又窄。

鼷鹿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熱帶灌木叢和草叢中,它們以植物的嫩葉、莖和漿果為食。它們主要在早晨和黃昏活動,喜歡單獨活動,善于隱蔽,反應(yīng)迅速,行動敏捷,能夠像兔子一樣跳躍奔跑。當(dāng)它們受到驚嚇時,也能游泳,但是不善于游泳,因而涉水后常常被人捕獲。

◎最大的鹿

世界上最大的鹿是駝鹿,駝鹿的肩高近2米,體長2.5米,體重500千克,個頭僅次于長頸鹿和大象。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重的駝鹿重達1噸。它的體形像牛,但是比牛高大。因為背部明顯高于臀部,像駝峰,所以叫作“駝鹿”。駝鹿的頭大,頸粗,吻部突出,鼻孔較大,鼻形像駱駝,四肢高大,尾部較小,毛色為黑棕色。雄性有角,角上部為鏟形,上面有很多小叉,最多可達30個。雄駝鹿的角非常大,有的超過1.8米長,寬度達到0.4米。

駝鹿分布在北半球的高寒地帶,在我國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地區(qū)。它們最喜歡吃植物的嫩枝條,夏季大量采食多汁的草本植物。在春夏季節(jié),它們喜歡在鹽堿地舔食泥漿。雄鹿單獨活動,雌鹿和幼仔生活在一起。它們雖然拖著巨大的身軀,但是行動非常敏捷,還可以游泳、潛水,甚至能潛入5米深的水下吃水草。

鹿類中有代表性的種類:1.駝鹿;2.狍子;3.花鹿;4.小黃麂;5.梅花鹿;6.青麂;7.四不像(麋鹿);8.河麂。

◎最大的羚羊

非洲中部和南部的開闊平原上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羚羊——大角斑羚。大角斑羚的個子巨大,而且角呈螺旋狀,所以也叫大羚羊或者非洲旋角大羚羊。這種羚羊體長2米,肩高約1米,體重可達210千克,最重的幾乎可達到1噸,比水牛還要粗壯。它們有黑色的短鬃毛,喉部有下懸的肉垂,蹄毛是棕色或灰黃色的,肩背部有細(xì)細(xì)的白色斑紋。大角斑羚不論雌雄都有角,雌羚的角比較細(xì)長,長達1米左右,雄羚的角短而笨重,前額處有一撮黑毛。

大角斑羚常常幾只或十幾只結(jié)成小群,以年長的雄大角斑羚為王,一起覓食和活動。

◎最大的犀牛

犀牛是非常珍貴的大型野獸。世界上的犀牛主要有五種,白犀和黑犀產(chǎn)于非洲,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犀產(chǎn)于亞洲。其中體形最大的要數(shù)白犀,它們身高1.5~1.8米,身長3.6~4.2米,雌性重約1.8噸,雄性重約2.3噸。在陸地動物中,白犀牛的體形僅次于大象。剛出生的小白犀體重就達65千克。

白犀的前額扁平,肩部突出,上嘴皮扁平,嘴呈方形,從前額到鼻子長著兩個角,前角大于后角,前角長約0.8米,后角長約0.5米。雌白犀的角要比雄白犀的角長一些。白犀并不是白色的,而是藍灰色或棕灰色的。它們雖然是大塊頭,但是性情比較溫順,很愛睡覺,喜歡群居。它們生活在非洲中部和南部的大草原和林地,用寬平的唇部,像割草機一樣啃食青草。

白犀是世界上第三大陸地哺乳動物(只有亞洲象和非洲象比白犀體型大),雄性重達2噸多。

哺乳動物中的恐龍

犀牛因為它們那與眾不同的身體特點而被命名。和羚羊、牛、綿羊的觸角不一樣,犀牛的觸角沒有多骨的核,其觸角由位于頭骨上粗糙區(qū)域集中起來的角蛋白纖維組成。黑犀、白犀(兩種非洲種類)和蘇門犀有一前一后2個觸角,前面的通常大一點;印度犀和爪哇犀在其口鼻部末端只有1個觸角。

犀牛有短而結(jié)實的四肢,以支撐它們巨大的身體重量。每只腳上的3個趾常使它們留下特殊的梅花狀的印跡。印度犀皮膚上有著突出的褶皺及塊狀物,所以看起來有裝甲板的感覺。白犀頸背有著突起的肉塊,使得韌帶可以支撐住其巨大頭部的重量。成年雄性白犀和印度犀比雌性要大很多,相比之下,其他種犀牛的雌雄大小很相似。黑犀有著適于抓取東西的上唇,可用于握住木質(zhì)類植物的枝梢,而白犀則有著延長的頭骨和寬大的唇,來獲取它們所喜愛的短草。這兩種犀牛的顏色沒有多大的改變,它們得到的通用名字很可能起因于當(dāng)?shù)氐耐寥李伾珴B到了那些首先被發(fā)現(xiàn)的樣本個體身上。

◎最小的熊

馬來熊也叫狗熊、太陽熊,是熊科動物中的最小成員。它們身高約1.2~1.5米,體重40~50千克。剛出生的馬來熊只有19厘米長,體重為300多克。馬來熊全身黑色,毛短絨稀,頭比較圓,眼睛和耳朵很小,唇和鼻子裸露,呈棕黃色,眼圈為灰褐色,頸部又寬又短,尾巴很短,趾基部連有短蹼,身體胖胖的,看上去憨厚可愛。

馬來熊產(chǎn)于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以及中國的云南。它們雖然看起來笨重,但是身體非常靈活,擅長爬樹,喜歡居住在低洼地帶的熱帶林區(qū)。馬來熊以果實、椰子樹苗和蟲類為食,有時也吃小動物。它們與其他熊類有不太一樣的地方,前肢和前掌向內(nèi)側(cè)彎曲。一般的熊會冬眠,馬來熊因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所以從來不冬眠。

◎最大和最小的斑馬

在肯尼亞的安博塞利國家公園,兩只雄性平原斑馬正在激烈爭斗。為了贏得與雌性斑馬的交配權(quán),它們有時會爆發(fā)異常慘烈的爭斗,包括兇狠的撕咬和踢踹。

斑馬是最著名的非洲動物之一,因身上布滿起保護作用的條紋而得名。斑馬的條紋漂亮而雅致,是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保護色,也是同類之間互相識別的標(biāo)志。斑馬有三種,一種是普通斑馬,一種是個頭較小的山斑馬,另一種是世界上最大的細(xì)紋斑馬。

山斑馬是最小的斑馬,肩高1.2米左右,鬃特別短,吻呈棕黃色,喉部有一個喉袋,耳朵像驢耳朵一樣大。身上的條紋黑色多于白色,腹部沒有條紋。從腹部到尾巴基部有幾條橫的短紋和大腿上的長寬條紋形成對比。這是其他斑馬所沒有的。山斑馬的數(shù)量已經(jīng)很少了。

細(xì)紋斑馬是最大的,也是大家認(rèn)為最漂亮的一種斑馬。它們肩高1.4~1.6米,耳朵又大又圓,吻部呈灰色,鬃長而發(fā)達,身上的條紋又細(xì)又密又多,四肢上的條紋特別細(xì)密,腹部為白色,沒有條紋,背部有一條很寬的縱紋。這種大斑馬產(chǎn)于肯尼亞北部、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常常10~12只結(jié)成小群。

◎最大的嚙齒動物

水豚因體型像豬且水性好而得名。水豚是世界上最大的嚙齒動物,體長1~1.3米,身高0.5米左右,體重27~50千克。背部從紅褐色到暗灰色,腹部為黃褐色,臉部、四肢外緣和臀部有些黑毛。水豚身體粗笨,頭大頸短,耳朵小而圓,眼睛的位置接近頭頂,鼻吻部異常膨大,末端粗鈍,上唇肥大,裂為兩半,尾巴短。前肢4趾,后肢3趾,趾間有半蹼,適合劃水,趾端有蹄狀的爪。

水豚生活在巴拿馬運河以南植物茂盛的沼澤地中,它們以家族群居,每群不超過20頭。它們喜歡晨昏活動,但是因為人類的捕殺,轉(zhuǎn)為夜間活動。水豚主要吃野生植物,也吃牧草、水稻、甘蔗、各種瓜類和小樹的嫩皮。它們善于游泳和潛水,經(jīng)常站在齊腰的水中吃水草,或者長時間隱匿在水草中一動不動。

◎最懶的動物

世界上最懶的動物是樹懶。它可以用爪子倒掛在樹枝上幾個小時不移動,所以叫“樹懶”。樹懶生活在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中,它們的腦袋圓圓的,耳朵很小,尾巴很短,毛色為灰褐色,與樹皮的顏色很接近。由于長時間不動,它們身上竟然長出了綠苔,這些綠苔成了保護色,使它們很難被別的動物發(fā)現(xiàn)。

樹懶以果實和樹葉為食,它們從來不用為吃喝發(fā)愁,因為熱帶雨林中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樹葉,樹葉里有充足的水分,所以它們也不用找水喝。吃飽之后,它們就用爪子倒掛在樹枝或樹藤上睡覺,每天睡十七八個小時。長期生活在樹上,使它們喪失了地面活動的能力。如果把一只樹懶從樹枝上捉下來,放在地面上,它連站都站不穩(wěn),只能靠前肢拖著身體前行。它們移動2千米的距離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比烏龜還慢。

在巴西馬瑙斯州的雨林里,一只年幼的三趾樹懶緊緊地抓住母樹懶。盡管已經(jīng)斷奶4個星期了,年幼樹懶還是經(jīng)常與母樹懶待在一起,這段時期至少有5個月。

◎最臭的動物

世界上最臭的動物是臭鼬。臭鼬體形如家貓,體長51~61厘米,體重0.9~2.4千克。頭、眼、耳都很小,四肢短,尾巴長呈刷狀。兩眼間長著一道白色紋,兩條寬闊的白背紋從頸背一直延伸到尾基,非常醒目,好像在警告敵人:“離我遠點!”如果敵人繼續(xù)進攻,它就會使出拿手絕活,掉轉(zhuǎn)身體,豎起尾巴,對敵人噴出一種惡臭的液體。這種液體是由尾巴旁的腺體分泌出來的。如果被這種液體噴到眼睛,就會造成短時間的失明。這種強烈的臭味在800米范圍內(nèi)都能聞到。大部分獵食者見到臭鼬之后都會轉(zhuǎn)身離開,除非它們太餓了。

臭鼬一般生活在樹林、草原或沙漠中,它們白天在洞穴中睡覺,晚上外出覓食,以青蛙、 鳥類、鳥蛋和昆蟲為食。

◎最狡猾的動物

這是南美狐屬的幾種狐貍。標(biāo)號為“1”的是小耳狐,標(biāo)號為“2”的是山狐,標(biāo)號為“3”的是阿根廷狐,標(biāo)號為“4”的是河狐,標(biāo)號為“5”的是食蟹狐。

狐貍是舉世公認(rèn)的狡猾的代名詞,它們確實是世界上最狡猾的動物。如果看到獵人在布置陷阱,它們會悄悄地跟在獵人后面,等獵人設(shè)好陷阱離開后,它們會在陷阱旁邊留下一種特殊的氣味,告訴同伴“這里有陷阱,請繞行”。

狐貍是肉食性動物,以蛙、魚、蝦、蟹、鳥類及其卵、昆蟲以及健康動物的尸體為食。美洲鴕的蛋對狐貍來說有點大,沒有辦法一口吞下去,狡猾的狐貍就把它踢開或者用“以卵擊石”的方法把它敲碎。很多食肉動物在面對刺猬那身尖利的刺時會感到無可奈何,但是狐貍有辦法。它把刺猬拖到水里,當(dāng)刺猬伸出頭來呼吸的時候,就一口咬住它,慢慢吃掉。如果看到鴨子在河里游水,狐貍還會用草做掩護,偷偷潛入河里把鴨子抓住吃掉。

此外,狡猾的狐貍把自己的洞穴弄得像個大迷宮一樣,曲曲折折,有很多出口。

◎最大的獸群

世界上最大的獸群是非洲角馬。角馬長得像牛,是東非地區(qū)數(shù)量最多的牧食性野生動物。它們喜歡群居,常聚集成一大群在寬闊的草原上覓食。角馬只吃鮮嫩的草,這使它們必須長途跋涉尋找草料,因此它們幾乎總在遷移,尋找雨后更新的草地。遷徙中的角馬匯聚成巨大的群體,整個群體大概有100萬頭。浩浩蕩蕩的角馬群每天要走48千米,通過一個地區(qū)往往要好幾天,沿途的村莊淹沒在他們的揚塵中。它們常逗留在離水源32~48千米的地方,每兩三天到水源飲水一次。那些與之相遇的同類,則加入遷徙隊伍中。這種大規(guī)模的遷徙使沿途的莊稼遭到災(zāi)難性的毀滅。

◎最高的犬種

世界上最高的犬種是大丹犬。大丹犬原產(chǎn)于丹麥,后來在德國改良,因此也叫“德國馬士提夫犬”。母犬身高一般都在70厘米以上,公犬身高在76厘米以上,體重在45千克以上,十分威武,是良好的看守和護衛(wèi)犬。有一只名叫“吉布森”的大丹犬后腿站立的高度達2.1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犬。

大丹犬具有高貴的氣質(zhì)和非凡的勇氣,并且性情溫和,被稱為“隨和的巨人”。

◎最小的犬種

世界上最小的犬種是吉娃娃,它是小型犬里的最小型,以其嬌小的體形廣受人們的歡迎。吉娃娃的來源眾說不一,有人認(rèn)為此犬原產(chǎn)南美洲,有人認(rèn)為此犬隨著西班牙的侵略者到達美洲,也有人說此犬源自中國。

吉娃娃身高15~23厘米,體重1~3千克,越小越受人喜愛。頭部圓形,耳朵大而薄,眼睛大而圓。它們優(yōu)雅、警惕、動作迅速。吉娃娃不僅是可愛的小型寵物犬,還具有大型犬狩獵和防范的本領(lǐng)。它們雖然體型嬌小,但是對其他大犬一點都不膽怯,對主人非常忠心。

吉娃娃分為短毛種和長毛種兩種,短毛種的毛柔順貼身,富有光澤,長毛種背毛豐厚,非常怕冷。

◎跑得最快的馬

英國純血馬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馬,也是世界上最名貴的馬,主要用于賽馬和改良當(dāng)?shù)仄贩N。英國純血馬的淵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紀(jì)的阿拉伯馬和柏布馬。這種馬身高1.5~1.7米,體重約450千克,頭形優(yōu)美,胸闊背短,身材勻稱,腿骨短,腳步輕快,步幅長,并且具有很強的爆發(fā)力,奔跑時速度快而且耐勞,它們創(chuàng)造并保持著5000米以內(nèi)的中短距離跑的世界紀(jì)錄。近百年來沒有一個其他品種的馬超過它。這個品種遺傳穩(wěn)定,適用性廣,是世界公認(rèn)的最優(yōu)秀的騎乘馬品種之一,對改良其他品種的奔跑速度非常有效。

英國純血馬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高度敏銳靈活,對外界刺激非常敏感,很容易被激怒。它們雖然跑得快,但是持久力稍差,不善于長距離奔跑。

◎最小的馬種

法拉貝拉馬是世界上最小的馬種,它們身高只有50~70厘米,相當(dāng)于中型犬大小,非常纖巧可愛。這種馬是阿根廷經(jīng)過150多年的培育形成的馬種,是人類培育的珍貴馬種之一。它們聰明友善,性情溫和,是對人類最忠誠的動物之一,是兒童非常向往的伙伴。法拉貝拉馬是名貴的玩賞動物,高度在76厘米以下的小馬售價都在1萬美金以上,馬越小售價越高。

這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一群野生馬。

馬的馴養(yǎng)

人們在開始騎馬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都只是射殺馬來作為食物的——事實上,從大約1萬年前開始,獵殺導(dǎo)致了北美本地馬的滅絕。后來,人們才開始嘗試著去馴服它們,這很可能發(fā)生在里海和黑海北部的遼闊平原上。那時,驢子已經(jīng)在北非和中東被馴服,它們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城邦被用做負(fù)載的工具,并和牛一起被用于耕作。第一批有名的騎手是勇敢的斯基臺勇士,它們發(fā)明了馬勒,或許還有馬鐙,使得騎兵成為戰(zhàn)場上令人膽寒的力量。

那些被馴服的馬一直持續(xù)不斷地力圖逃脫人類的掌控,這種情況直到最近才結(jié)束。矮型的歐洲野馬在19世紀(jì)末和20世紀(jì)初開始在東歐滅絕,而普氏野馬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野外是在1968年蒙古的阿爾泰山附近其天然的棲息區(qū)。現(xiàn)在人們認(rèn)為普氏野馬已經(jīng)在野外滅絕,只在動物園里還幸存一批。值得一提的是,現(xiàn)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著大的野生馬種群,例如美國西部的野馬以及澳大利亞內(nèi)陸的野馬,但它們是那些逃回野外的馴化種類的后代。

幾個世紀(jì)之前,法拉貝拉馬的祖先被西班牙殖民者帶到美洲殖民地,有些馬被西班牙人遺棄在野外,在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作用下,強壯而體形小的馬生存下來。它們適應(yīng)了當(dāng)?shù)囟嗌降沫h(huán)境,變得更加聰明、靈活、矯健。1845年,愛爾蘭商人Newtall發(fā)現(xiàn)了這些身形嬌小的馬并培育這些馬,繁殖更小的后代。Newtall的養(yǎng)子J.Falabella繼承了這項事業(yè),并用自己的姓給這種馬命名,繼續(xù)培養(yǎng)更小的馬。

◎最耐久的馬

蒙古馬,所有家馴馬的祖先,正在展現(xiàn)種馬的撕咬性威脅。

蒙古馬主要產(chǎn)于內(nèi)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它們體形不大,身高1.2~1.35米,體重267~370千克。它們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zhì)粗糙結(jié)實,頭大額寬,胸闊身長,腿短,關(guān)節(jié)和肌腱發(fā)達,體毛濃密,毛色復(fù)雜。

蒙古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耐久的馬。它們8小時可以走60千米的路,在草原上馳騁可日行50~100千米,連續(xù)跑10余天都沒問題。經(jīng)過訓(xùn)練的蒙古馬在戰(zhàn)場上英勇無畏,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它們耐勞,而且不畏寒冷,生命力極強,能夠適應(yīng)非常粗放的飼養(yǎng)管理。

◎最大的牛

印度野牛也叫野牛、野黃牛、白肢野牛等,主要產(chǎn)于亞洲南部和東南部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它們是世界上現(xiàn)存牛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雄性印度野牛體長2.5~3.3米,尾長0.7~1米,肩高1.9~2.2米,體重800千克左右。雌性印度野牛比雄性印度野牛小1/3到1/4。

印度野牛的頭部和耳朵都很大,眼睛瞳孔為褐色,但是由于反光,看起來像藍綠色,鼻子和嘴唇都是灰白色,額頂突出隆起,肩部隆起,延伸到脊背中部然后逐漸下降,尾巴很長。四肢粗而短,下半截呈白色,被當(dāng)?shù)厝诵蜗蟮胤Q為“白襪子”,所以印度野牛也叫“白肢野牛”。雄性印度野牛的體色接近黑色,雌性印度野牛的體色為烏褐色,幼仔的體色為淡褐色或赤褐色。印度野牛無論雌雄都有角,雌性的角比雄性小一些。雄性印度野牛的角長達0.6~0.75米,彎度相當(dāng)大,兩角之間的寬度達0.9米。角的顏色為淡綠色,角尖為黑色。

印度野牛喜歡群居,以一頭體形較大的雌性野牛為首領(lǐng)。如果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首領(lǐng)就會用鼻子哼氣,發(fā)出信號之后,整個牛群就會立即奔逃,它們雖然身體笨重,逃跑時卻異常迅速。它們非常有團隊精神,跑在前面的野牛會等后面的個體追上來再一起奔跑。它們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除非它們受了傷,或者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會變得十分兇狠。照顧幼仔的雌印度野牛也會非常勇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春市| 陆川县| 翁源县| 福贡县| 禹州市| 六盘水市| 松溪县| 喜德县| 榆林市| 宁河县| 班戈县| 东阿县| 台中市| 文成县| 乐昌市| 应城市| 鄱阳县| 漯河市| 开化县| 苏尼特右旗| 新绛县| 化隆| 江阴市| 昆山市| 错那县| 新安县| 卢湾区| 台北县| 禹州市| 中宁县| 会理县| 南昌市| 乌审旗| 日土县| 合肥市| 吉首市| 泰顺县| 蓝山县| 大安市| 河池市| 澄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