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名畫·中國名畫(彩圖精裝)
- 青木
- 1731字
- 2018-11-08 19:37:01
手持蓮花和金剛的菩薩
必知理由
◎ 東方壁畫藝術的精粹,印度壁畫藝術之冠
◎ 享譽世界的畫廊瑰寶——阿旃陀石窟壁畫的杰作
◎ 阿旃陀第1號石窟壁畫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 鮮艷的色彩,經典的人物造型,不同內心、情感的表現
〉名畫檔案
名稱:《手持蓮花和金剛的菩薩》/創作時間:約580年/類別:壁畫/收藏:印度,阿旃陀石窟
名畫欣賞
古代印度曾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燦爛文明。佛教興起后,許多表現佛教題材的藝術作品應運而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印度宗教藝術。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西南部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一條風景如畫的幽谷里,是一座享譽世界的佛教石窟藝術群。相傳這處石窟開鑿于前2世紀阿育王時代,歷時千余年之久。我國的唐代高僧玄奘曾對它作了最早的記載。佛教沒落后,這處石窟藝術曾長期被掩埋在荒山野草、泥土流沙之間,直到1819年,一位上山打獵的英國軍官偶然發現了它,這一藝術瑰寶才再次引起了世人的關注。阿旃陀石窟壁畫建成時間不一,形態各異,特色各具。但整體壁畫繪制精美,布局復雜而嚴謹,用色考究,堪稱印度壁畫之冠。壁畫的內容主要是宗教性的,題材大多取自佛經,也有表現世俗生活的,場面宏大,構圖復雜,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阿旃陀石窟共有29座洞窟,有佛殿、僧房之分。佛殿內有藏放舍利的佛塔;僧房是供修行者居住的地方,內有簡單的石床、石枕等。
這兩幅壁畫來源于阿旃陀石窟中的第一座洞窟,它們正好左右相向而對。左壁上畫的是一個右手持蓮花的菩薩,他低垂著頭,身子微微彎曲,頸、腰、臀三處各有一個折彎,身體表現出一種扭擺的平衡美。他的頭上插滿了各種各樣的宗教裝飾品,頸上掛了一串念珠。表情虔誠、莊重,充滿了佛教中特有的寧靜與平和的內蘊。菩薩的左右兩側是金剛和天母等侍奉。與他相對的是手持金剛的菩薩,他的身子微微右傾,右手形成特有的佛教手印。頭上戴著插滿了各種裝飾品的艷麗而復雜的頭冠。他的眼睛沒有手持蓮花菩薩的謙和,帶有幾分冷傲和肅穆的世俗情味。他的身上有金玉米一樣的飾物,周圍是各種各樣的蓮花圖案和其他的佛教人物。

阿旃陀第1號窟是阿旃陀石窟群中開鑿較晚的一個,內有大量精美的壁畫。此畫描繪了一位頭戴珠寶飾冠、身上綴滿華貴首飾、手持蓮花的菩薩像,菩薩全身構成了柔和優美、極富節奏感的“三屈彎式”,這是古印度菩薩像中常見的姿態法則。此畫是阿旃陀石窟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手持蓮花和金剛的菩薩 約580年 印度阿旃陀石窟 第1號窟入口左壁
這處洞窟因為空間深度較大,光線進入很少,壁畫的顏色還十分鮮艷,是阿旃陀石窟中保存較好的四個洞窟之一。經研究,壁畫上的顏料除炭黑外都是礦物質成分,所用的青金石藍等顏料是特意從阿富汗輸入的,極為昂貴。調合顏料用的是水乳膠材料,所以畫面齊整艷麗,經歷了上千年之久,看上去色彩仍十分華麗醒目,熠熠生輝。
在印度的藝術傳統中,對烘托整個人物內心情感的繪畫氛圍十分看重,構成了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被稱為“味畫”。在繪畫中,佛教人物的面部都呈現出不同的表情,表現了平靜、悲憫、虔誠、莊重、兇狠、惱怒、暴戾等各種各樣的不同情緒,體現出了人物形象不同的內心世界。因而在印度的繪畫中,人物舉手投足每一處微小的不同,都表達著極其微妙的人物內心情緒的不同或變化。比如畫中的這兩個菩薩,雖然都是相同的修行階次,但所表現出來的內心情緒是不同的,手持蓮花的顯然是極端謙恭和平靜的心緒,表現的是“悲憫”味,體現了皈依佛教后“同體大悲”的佛教情懷。而手持金剛的菩薩則有幾分世俗的冷艷和傲然的氣韻,表現了對世俗塵世的眷戀和懷念,是“艷情”味的表露。所以在觀察這兩幅畫時,觀賞者會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身心體會。印度人曾總結了八種不同“味”的審美情調,在阿旃陀石窟中,主要是“悲憫”味和“艷情”味這兩種基本的審美感情基調。
阿旃陀石窟藝術是舉世矚目的畫廊瑰寶,對中亞和我國新疆的石窟壁畫都產生過深刻的影響。1983年阿旃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繪畫知識
石窟藝術
佛教產生后,為了擴大影響,在一些深山崖壁上,開鑿出各種石窟,并在其中雕刻佛像、繪制各種佛像壁畫等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古代印度、中國和東南亞等地都產生過許多石窟藝術精品,印度的阿旃陀石窟、阿富汗的巴米揚石窟、柬埔寨的吳哥窟、中國的敦煌莫高窟等都是其中的著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