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菜園小記

吳伯簫

入選理由

真實生活狀態的記錄

質樸中蘊含濃濃的詩情畫意

收入中學課本

種花好,種菜更好。花種得好,姹紫嫣紅,滿園芬芳,可以欣賞;菜種得好,嫩綠的莖葉,肥碩的塊根和果實,卻可以食用。俗話說:“瓜菜半年糧。”

我想起在延安藍家坪我們種的菜園來了。

說是菜園,其實是果園。那園里桃樹杏樹很多,還有海棠。每年春二三月,粉紅的桃杏花開罷,不久就開綠葉襯托的艷麗的海棠花,很熱鬧。果實成熟的時候,杏是水杏,桃是毛桃,海棠是垂垂聯珠,又是一番繁盛景象。

果園也是花園。那園里花的種類不少。木本的有薔薇,木槿,丁香;草本的有鳳仙,石竹,夜來香,江西臘,步步高,……草花不名貴,但是長得繁茂潑辣。甬路的兩邊,菜地的周圍,園里的角角落落,密密叢叢地到處都是。草花里邊長得最繁茂最潑辣的是波斯菊。這種花開得稠,有絳紫的,有銀白的,一層一層,散發著濃郁的異香;也開得時間長,能裝點整個秋天。這一點很像野生的千頭菊。這種花稱作“菊”,看來是有道理的。

說的菜園,是就園里的隙地開辟的。果樹是圍屏,草花是籬笆,中間是菜畦,共有三五處,面積大小不等,都是土壤肥沃、陽光充足、最適于種菜的地方。我們經營的那一處,三面是果樹,一面是山坡;地形長方,面積約二三分。那是在大種蔬菜的時期我們三個同志在業余時間為集體經營的。收成的蔬菜歸集體伙食,自己也有一份比較豐富的享用。

那幾年,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學習、戰斗的空隙里種蔬菜。機關、學校、部隊里吃的蔬菜差不多都能自給。那個時候沒有提出種“十邊”,可是見縫插針,很自然地“十邊”都種了。窯洞的門前,平房的左右前后,河邊,路邊,甚至個別山頭新開的土地都種了菜。

我們種的那塊菜地,在那園里是條件最好的。土肥地整,曾經有人侍弄過,算是熟菜地。地的一半是韭菜畦。韭菜有宿根,不要費太大的勞力(當然要費些工夫),只要施施肥,培培土,澆澆水,出了九就能發出鮮綠肥嫩的韭芽。最難得的是,菜地西北的石崖底下有一個石窠,挖出石窠里的亂石沉泥,石縫里就涔涔地流出泉水。石窠不大,但是積一窠水恰好可以澆完那塊菜地。積水用完,一頓飯的工夫又可以蓄滿。水滿的時間,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點像童話里的寶瓶,水用了還有,用了還有,不用就總是滿著。泉水清洌,不澆菜也可以澆果樹,或者用來洗頭,洗衣服。“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比滄浪之水還好。同樣種菜的別的同志,菜地附近沒有水泉,用水要到延河里去挑,不像我們三個,從石窠通菜地掏一條窄窄淺淺的水溝,用柳罐扛水,抬抬手就把菜澆了。大家都羨慕我們。我們也覺得沾了自然條件的光,仿佛干活掂了輕的,很不好意思,就下定決心要把菜地種好,管好。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為了積肥,大家趁早晚散步的時候到大路上拾糞,那里來往的牲口多,“只要動動手,肥源到處有”啊。我們請老農講課,大家跟著學了不少知識。《萬丈高樓從地起》的歌者,農民詩人孫萬福,就是有名的老師之一。記得那個時候他是六十多歲,精神矍鑠,聲音響亮,講話又親切又質樸,那老當益壯的風度,到現在我還留著深刻的印象。跟那些老師,我們學種菜,種瓜,種煙。像種瓜要浸種、壓秧,種煙要打杈、掐尖,很多實際學問我們都是邊做邊跟老師學的。有的學會烤煙,自己做挺講究的紙煙和雪茄;有的學會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醬能吃到冬天;有的學會蔬菜腌漬、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

種菜是細致活兒,“種菜如繡花”;認真干起來也很累人,就勞動量說,“一畝園十畝田”。但是種菜是極有樂趣的事情。種菜的樂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時候,像蘇東坡在《菜羹賦》里所說的:“汲幽泉以揉濯,摶露葉與瓊根。”或者像他在《后杞菊賦》里所說的:“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庶幾西河南陽之壽。”種菜的整個過程,隨時都有樂趣。施肥,松土,整畦,下種,是花費勞動量最多的時候吧,那時蔬菜還看不到影子哩,可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算種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給人很大的鼓舞。因為那希望是用成實的種子種在水肥充足的土壤里的,人勤地不懶,出一分勞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驗證不遠,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濕潤的菜畦吧,就從那里會生長出又綠又嫩又茁壯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條播的行列整齊,撒播的萬頭攢動,點播的傲然不群,帶著笑,發著光,充滿了無限生機。一棵新芽簡直就是一顆閃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詩句吧,清新極了;老圃種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詩?

暮春,中午,踩著畦垅間苗或者鋤草中耕,煦暖的陽光照得人渾身舒暢。新鮮的泥土氣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陣陣沁人心脾。一會兒站起來,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額頭的汗,看看苗間得稀還是稠,中耕得深還是淺,草鋤得是不是干凈,那時候人是會感到勞動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澆完了,三五個同志趁著皎潔的月光,坐在畦頭泉邊,吸吸煙,談談話,談生活,談社會和自然的改造。一邊人聲咯咯啰啰,一邊在聽菜畦里昆蟲的鳴聲。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發脈脈的香氣。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種真正的田園樂趣。

我們種的那塊菜地里,韭菜以外,有蔥、蒜,有白菜、蘿卜,還有黃瓜、茄子、辣椒、西紅柿,等等。農諺說:“谷雨前后,栽瓜種豆。”“頭伏蘿卜二伏菜。”雖然按照時令季節,各種蔬菜種得有早有晚,有時收了這種菜才種那種菜;但是除了冰雪嚴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園里總是經常有幾種蔬菜在競肥爭綠的。特別是夏末秋初,你看吧:青的蘿卜,紫的茄子,紅的辣椒,又紅又黃的西紅柿,真是五彩斑斕,耀眼爭光。

那年蔬菜豐收。韭菜割了三茬,最后吃了苔下韭(跟蓮下藕一樣,那是以老來嫩有名的),掐了韭花。春白菜以后種了秋白菜,細水蘿卜以后種了白蘿卜。園里連江西臘、波斯菊都要開敗的時候,我們還收了最后一批西紅柿。天涼了,西紅柿吃起來甘脆爽口,有些秋梨的味道。我們還把通紅通紅的辣椒穿成串曬干了,掛在窯洞的窗戶旁邊,一直掛到過新年。

作者簡介

吳伯簫(1906~1982),原名吳熙成,山東萊蕪人。1925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英語系,同年開始文學創作,發表了處女作《白天與黑夜》。1931年大學畢業,曾在青島大學、山東教育廳工作。這時期發表的散文后結集為《羽書》。1938年到延安,進入抗大學習。曾任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秘書長、教育廳長。1942年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抗戰勝利后任華北聯合大學中文系副主任。1951年任東北教育學院副院長。1954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后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

·美文賞析·

吳伯簫的散文以質樸美著稱。他的作品主題設計和創作基調單純簡練,峭拔明朗,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和鮮明的時代色彩的畫卷。同時,在明朗樸實的畫面之外,傳達一種樸素的內在情感。《菜園小記》展現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延安大生產運動中,藍家坪一道獨特的風景,表現了當時延安人的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

作者在開篇點明種菜的好處,“菜種得好,嫩綠的莖葉,肥碩的塊根和果實,卻可以食用”,可以收到“瓜菜半年糧”的效果,同時在菜地的周圍還可以種果樹、栽花,使菜園起到果園和花園的多重作用。其中可以觀看海棠“垂垂聯珠”的盛景,可以陶醉于波斯菊飄來的濃郁的異香之中,但菜園中真正觸動作者心弦的地方并不在于此。接下來,作者傾全部心思,對種菜過程進行大篇幅的敘述,對于施肥澆水收獲的細節進行具體的描述。作者說“種菜的整個過程,隨時都有樂趣”。作者將種菜當成一種超實用的活動,既是盼望豐收的辛勤勞作,又是一種全身心的享受。其時“在畦頭泉邊,吸吸煙,談談話,談生活,談社會和自然的改造”的田間休憩,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互相親近、互相信任,富有人情味的關系的反映,是一種對未來充滿希望的表現,是一種精神面貌的展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阿坝| 吉隆县| 克什克腾旗| 万源市| 诸暨市| 竹北市| 富源县| 思南县| 明水县| 玛沁县| 石阡县| 贵阳市| 息烽县| 日土县| 泰兴市| 曲阜市| 清水县| 阿尔山市| 隆安县| 丰顺县| 外汇| 鞍山市| 中阳县| 剑河县| 内黄县| 繁昌县| 朝阳区| 宁武县| 烟台市| 二连浩特市| 广水市| 基隆市| 平乐县| 民和| 上栗县| 岑巩县| 岳西县| 额济纳旗| 乐清市| 南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