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說菩薩有那羅延力。那羅延力齊量云何。答曰或有說者。十凡牛力。與一村天牛力等。十村天牛力。與一青牛力等。十青牛力。與一凡象力等。十凡象力。與一香象力等。十香象力。與一大力人力等。十大力人力。與一缽建陀力等。十缽建陀力。與半那羅延力等。二半那羅延力。與一那羅延力等。一那羅延力。與菩薩一節力等。是名菩薩身力。復有說者。此說甚少。十凡牛力。與一村天牛力等。乃至十凡象力。與一野象力等。十野象力。與一伽尼羅象力等。十伽尼羅象力。與一阿羅勒迦象力等。十阿羅勒迦象力。與一雪山象力等。十雪山象力。與一香象力等。十香象力。與一青山象力等。十青山象力。與一黃山象力等。如是次十倍。赤白優缽羅拘物頭波頭摩說亦如是。十波頭摩象力。與一大力人力等。十大力人力。與一缽建陀力等。十缽建陀力。與一沙楞伽力等。十沙楞伽力。與一婆楞伽力等。十婆楞伽力。與一章[少/兔]勒力等。十章[少/兔]勒力。與一婆羅章[少/兔]勒力等。十婆羅章[少/兔]勒力。與一半那羅延力等。二半那羅延力。與一那羅延力等。是名那羅延力量。復有說者。此說亦少。千伊那拔羅龍王力。與菩薩一節力等。曾聞三十三天欲游戲時。伊那拔羅龍王。其色純白。如拘物頭華七枝安立。具有六牙。頭赤如因提具波色。左右脅各二由延半。前后各一由旬。如是繞身有七由延。高二由旬半。此是常身有八千眷屬。彼諸眷屬。其色赤白。如拘物頭華七枝安立。具有六牙。頭赤如因提具波色。三十三天欲游戲時。伊那拔羅龍王身上。自然有香手現。便作是念。今者諸天須我。即自化身。有三十二頭。頭有六牙。頭赤如因提具波色。第三十三者。是其常頭。一一牙上。化作七池。一一池中。化作七蓮花。一一花上。化作七臺。一一臺上。化作七絞絡帳。一一帳中。有七天女。一一天女。有七侍者。一一侍者。有七伎女。作是化已。往至諸天城中。所化三十二頭。三十二輔臣。及其眷屬而乘其上。常頭帝釋。及其眷屬。而乘其上。如是凡有一萬諸天家族。其身輕舉。猶如旋風吹于草葉。乘空而上。詣游戲處。爾時諸天。都不自見有前后者。到游戲處。爾時諸天。各各詣游戲園林。歡娛快意。爾時龍王。亦自化身。作天子形。而自娛樂。如是伊那拔羅龍王力。菩薩身者。有十八大節。一一大節。有千伊那拔羅龍王力。如是等名菩薩身力。復有說者此說猶少。菩薩身力。有十八大節。前所說者。是菩薩十八節中最下節力。第二所說。是菩薩次勝節力。第三所說。是第三節力。如是次第。各轉倍勝。尊者婆檀陀說曰。意力無量。當知身力亦無量。何以知之。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在未來世。必生現在前。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大地震動。以是事故。知意力無量身力亦無量。問曰若然者何以言菩薩有那羅延力耶。答曰以那羅延力世人所尚。是以為喻。然則意力無量。身力亦無量。問曰以何等故。菩薩修集如是力耶。答曰欲現一切皆勝事故。如菩薩于諸世間。一切事勝。所謂色族財富眷屬積集功德及諸名聞力亦應爾。如色族等益于世間力亦應爾。復有說者。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所以者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住如是堅牢身故。無有是處。以分別故說。若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須彌山頂者。須彌山便當摧破。以力無畏甚尊重故。是以如來初成道時。舉足欲行。安徐蹈地。地故震動。復有說者。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于三千大千世界中閻浮提。閻浮提中有金剛座自然而出。菩薩坐上。成等正覺。如是亦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積集堅牢之身。復有說者。以此力引致應化眾生故。是中應說化力人喻諸釋子射喻般涅槃時堅石喻。曾聞世尊般涅槃時。詣波波村。爾時五百力士。修治道路。時有一石。長十二丈。廣六丈。諸力士等。盡其身力。不能令動。世尊既至。問諸童子。今何所為。答言。修治道路。世尊復問。我今為汝去此石耶。答言可爾。佛告諸人。汝悉遠去。爾時世尊。以腳拇指。舉此大石。安置右掌中。復以手擲置虛空中。下復接之。以口吹散。令如微塵。散復還合。與本無異。時諸力士。而問佛言。如是之事。為是何力。世尊答言。以足拇指。舉著掌中。是我父母生身之力。后以手擲置虛空中者。亦是父母生身之力。以口吹散。令如微塵。是神足力。散復還合。如本無異者。是解脫力。時諸力士。復更問佛。頗更有力勝于世尊如是力不。佛答言有。謂無常力。佛告力士。若是父母所生之力。及神足解脫力。今日中夜。當為無常力之所破壞。爾時力士。聞說是事。心生厭離。佛為說法。得見真諦。是故為欲引致應化眾生故。修集此力。問曰。菩薩何時具滿此力耶。答曰。菩薩年二十五時。具滿此力。從是以后至年五十。其力無減。過是已后。其力轉減。復有說者。其力無減。所以者何。意力無減故。身力亦爾。評曰應作是說。法身無減。生身有減。以是報故。如優陀耶言。今見世尊。身色損減。乃至廣說。問曰。余眾生。有那羅延力不耶。答曰。如初所說菩薩力。余眾生尚無。何況余說。然世界初成時。世界眾生。有那羅延力者。有半那羅延力者。有缽建陀力者。有大力者。滿閻浮提。問曰。彼諸人骨節相次云何。答曰。除彼四種人。其余眾生。骨節相遠。若人力與象馬等者。骨節相近。大力者。骨相接。缽建陀力者。骨節相鉤。那羅延力者。骨節連瑣。菩薩骨節。蛟龍相結。如渴伽角辟支佛。名曰大力。問曰。轉輪王。為有那羅延力無耶。答曰轉輪王。無那羅延力。隨輪寶德身力及余寶亦然。若其輪是金王四天下。其力最勝。若其輪是銀王三天下。其力轉減。若其輪是銅王二天下。其力復減。若其輪是鐵王一天下。其力最劣。佛在世時。三人有缽建陀力。一是尊者阿難。二是睒彌釋子。三是瞿毗迦釋女。問曰。辟支佛出世。為如佛獨出為有俱者耶。答曰。或有說者。獨出無俱所以者何辟支佛根勝舍利弗。如舍利弗。并出于世。猶無是事。何況五百功德者一時俱出。問曰。若辟支佛不并出世。言有五百功德一時出世者為是何人耶。答曰。此皆本是聲聞。以緣悟菩提故。名辟支佛。若本種辟支佛。行成辟支佛者。獨出世間。當知如佛。
已說如來身力。今當說意力。如來有十力。所謂是處非處智力。乃至漏盡智力。問曰力體性是何。答曰體性是智體是智身。已說體性今當說所以。何等是力義。答曰不為他所伏義是力義。不為他所覆蓋義是力義。不斷伏義是力義。害義決定知義能擔義最勝義是力義。界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在色界余力。若是有漏是三界系。若無漏者是不系。地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在根本四禪地余力。有漏者在十一地無漏者在九地。依者依欲界身。行者是處非處智力。至一切道智力行十六行。亦行非行。知業法集智力。行八行。亦行非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行十二行。亦行非行。宿命智力。生死智力。行于非行。漏盡智力。若以境界。行于四行。若以在身。則行十六行。亦行非行。緣境界者。是處非處智力。緣一切法。知業法集智力。緣苦集諦。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緣于三諦。除滅諦。至一切道智力。緣于四諦。宿命智力。緣于前世欲色界五陰。生死智力。緣于色入。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緣于滅諦。若以在身。緣一切法。念處者。知欲智力。宿命智力。是法念處。生死智力。是身念處。漏盡智力。若以境界。是法念處。若以在身。是四念處。余力是四念處。智者。是處非處智力。至一切道智力是十智。知業法集智力是八智。除滅智道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是九智。除滅智宿命智力。如舊阿毗曇人說。是等智尊者婆已說。是四智。法智。比智。苦智。等智。尊者瞿沙說。是六智。除盡智無生智滅智他心智。評曰應如前說。一等智者。好生死智力。舊阿毗曇人說。是一等智。尊者婆已說。是四智。法智。比智。集智。等智真實義者。是一等智漏盡智力。若以境界是六智。除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若以在身。則有十智。所以者何。此十智于如來身中盡可得故。根者總而言之。則與三根相應。過去未來現在者。是三世法。緣過去未來現在世者。是處非處智力至一切道智力。緣于三世。亦緣非世。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緣于三世。宿命智力過去現在者。緣過去世未來世。當生者緣過去世若不生者。緣于三世。生死智力過去者。緣過去世。現在者。緣現在世。未來當生者。緣未來世不生者。緣于三世。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緣非世法。若以在身。緣于三世。亦緣非世。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知禪解脫三摩提智力。緣善無記。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緣善。若以在身緣善不善無記。余力緣三種。系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色界系余力。有漏者三界系。無漏是不系。緣三界系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緣欲色界系。知業法集智力。緣三界系。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緣不系。若以在身。緣三界系及不系。余力緣三界系。緣不系。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是非學非無學。余力若是無漏是無學。若是有漏是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知業法集智力。宿命智力。生死智力。緣非學非無學。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緣非學非無學。若以在身。能緣三種。余力三種盡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是修道斷。余力若有漏。是修道斷。若無漏。是不斷。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知業法集智力。宿命智力。緣見道斷修道斷。生死智力。緣修道斷。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緣不斷。若以在身。緣于三種。余力三種盡緣。緣名緣義者。知欲智力。生死智力。緣義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緣義。若以在身。則緣名義。余力亦緣名亦緣義。緣自身他身非身者。是處非處智力。至一切道智力。緣自身他身。亦緣非身法。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緣于非身。若以在身。三種盡緣。余力緣自身他身。問曰。此諸力。為從方便生。為從離欲得耶。答曰。可言從方便生亦從離欲得。所以者何。以從三阿僧祇劫積集方便生故。言從方便生。以從離非想非非想處欲得故。言從離欲得。問曰。何處生此力。答曰。依欲界身。生閻浮提非余方。依男子身非女身。問曰。知業法集智力。生死智力。有何差別。答曰。從粗至細是生死智力。從細至粗是知業法集智力。如粗細現見不現見因果。當知亦如是。已說力無畏。今當說三藐三佛陀有四無所畏。乃至廣說。問曰。無畏體性是何。答曰。體性是慧身。初力是初無畏。第十力是第二無畏。第二力是第三無畏。第七力是第四無畏。一一力攝四無畏。一一無畏攝十力。則有四十力四十無畏。佛略說故。我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廣說則成就四十力四十無畏。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等是無畏義。答曰。不可動義是無畏義。勇猛義是無畏義。不怯弱義是無畏義。安隱義清凈義純白義是無畏義。
問曰。力即是無畏。為異無畏耶。答曰諸力即是諸無畏。如先所說。初力即初無畏。乃至廣說。問曰。若然者力與無畏。有何差別。答曰。無有差別。如說無畏即力力即無畏。復有說者。名即差別。所以者何是名為力是名無畏。復有說者。初立是力。已立不動是無畏。復次有堅強是力。勇決是無畏。復次不為他所伏是力。不怯弱是無畏。復次智是力。辦是無畏。復次因是力。果是無畏。復次不為他所蓋是力。能蓋他是無畏。復次自饒益是力。饒益他是無畏。自利利他亦爾。復次自覺是力。為他說是無畏。積集是力。受用是無畏。受財義是力。分財義是無畏。復次知醫方是力。治他病是無畏。復次法義無礙是力。辭樂說無礙是無畏。復次贊求法義無礙是力。贊求辭樂說無礙是無畏。諸余分別如力中說。
如來有大悲。問曰。大悲體性是何。答曰。是慧。復有說者是照。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大悲當知即是是處非處力。地者是第四禪地。其余分別。應隨相說。問曰此中何以唯說力無畏大悲。不說三念處耶。答曰是三種于說法分中。勝三念處不爾。說力則顯現自義。說無畏則現摧伏他義。大悲則生欲說法心。三念處不爾。是故不說。
如來亦說成就七法。彼七法者。當知即是是處非處力。如來若更有余不共法者。當知盡是是處非處力。問曰。此七為是幾智性耶。答曰知法知量知眾。此是一等智。知義者諸作是說。涅槃是第一義者。是六智性。除苦集智他心智道智。諸作是說。一切法是第一義者。是十智性。知時知人。是九智性。除滅智。自知是八知性。除滅智他心智。尊者婆已說曰。自知是四智性。謂法智比智道智等智。評曰如此諸所說。可有是理。但彼經所說七法義。是一等智。如來有五圣智三昧。此亦是是處非處力。五智者。法智比智道智盡智無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