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6章

是佛所有無漏心。及未曾得有漏心。無有他心智能知者。已曾得有漏心。佛欲令他知則知。若佛欲令鈍根者知。利根者不知。鈍根者則知。利根者不知。佛欲令薩波達知舍利弗不知。薩波達則知。舍利弗不知。欲令畜生得知人不知者。畜生則知人不知。何以知之。有經說。佛住那提迦夜城矜迦精舍時。眾多比丘。置缽在露地。及世尊缽。亦在露地。爾時有一獼猴。從娑羅樹下。往詣眾多缽所。時諸比丘。恐破缽故。皆共遮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莫遮此獼猴。不破汝等缽也。爾時獼猴取世尊缽。徐還上樹。盛滿流蜜。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雜蟲故。爾時世尊。起世俗心。欲令去蟲。是時獼猴即知佛意卻在一面。除蜜中蟲。復上世尊。世尊不受。以未作凈故。世尊復起世俗心。若此獼猴。以水作凈者。我則受之。是時獼猴即知佛心。以水作凈。佛便受之。以其凈故。爾時獼猴以世尊受其蜜故。心生歡喜。踴躍無量。起舞卻行。墮坑而死。得生人中。于佛法出家。得阿羅漢道。名摩頭婆肆吒。以是事故。尊者波毗奢。作偈贊佛。

欲令人天知佛心  隨其所念皆能知

若入諸禪深妙定  無有能知佛心者

問曰。佛為得知佛心他心智不耶。答曰。或有說者。不得。所以者何。世無二佛故。復有說者得。以能緣故。不以起現在前。辟支佛如渴伽獸角獨出世者。與佛無異。若作是說。眾多出世者。有緣辟支佛心他心智亦能緣亦能起現在前。聲聞有知聲聞心他心智亦能緣亦能起現在前。佛所有無漏心。及未曾得有漏心。無色界心。無有他心智。能知此心者。

眾生或有生有滅。生者。生欲界色界眾生。及生無色界凡夫人。為當得他心智不耶。答曰。以二事故當得。一以能緣。二以現前行。滅者。生無色界圣人。若涅槃者。為當得他心智不。答曰。不當得。復有說者。當得。以能緣故。不以現前行。評曰。不應作是說。當得不現前行。寧當說不得。不當說得。不現在前行。

有境界。是佛他心智所知。非辟支佛聲聞所知有境界。是佛辟支佛他心智所知。非聲聞所知有境界。是佛辟支佛聲聞他心智所知。如經說。比丘當知。雪山中有如是處。獼猴所不能行。人亦不能行。有處所獼猴能行人不能行。有處所獼猴能行。人亦能行。雪山猶如境界。獼猴如辟支佛。人如聲聞。如是之義。今當顯現。見道有十五心。他心智知相似法。有漏者知有漏。無漏者知無漏。已曾得者。知已曾得。未曾得者。知未曾得。法智分者知法智分。比智分者知比智分。聲聞人他心智。見道中知二心。辟支佛知四心。佛一一次第知。所以者何。辟支佛聲聞。以方便現在前。佛不以方便現在前。行者入見道作方便。聲聞入為法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見道。聲聞起法智分他心智現在前。能知行者二心。謂苦法忍苦法智。行者入比智分。聲聞人為比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比智分。聲聞人起比智分他心智現在前。欲知苦比忍乃知道比智。行者為見道作方便。辟支佛為法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見道。辟支佛起法智分他心智現在前。知行者二心。謂苦法忍苦法智。行者入比智分。辟支佛為比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比智分。辟支佛起比智分他心智現在前。欲知苦比忍乃知滅比忍滅比智。佛不以方便一切功德現在前。如行者一一次第起見道現在前。世尊以他心智。一一次第而知。

佛于三種道。以總相知。亦以別相知。辟支佛亦知三種道。于聲聞辟支佛道。以總相別相知。于佛道以總相知。不以別相。聲聞亦知三種道。于聲聞道。以總相別相知。于辟支佛道。以總相知。不以別相。問曰。聲聞見道諦時。為見辟支佛佛道不。若見者。他心智何故不知。若不見者。云何得緣彼不壞信耶。答曰。應作是說見。問曰。若然者。他心智何故不知耶。答曰。以總相智見。他心智是別相知故。一眾生所有他心智。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知時為知受體。為知受諸剎那耶。若但知受體者。諸余受不被知者。云何知耶。若知受諸剎那者。云何自身非眾多耶。自身眾多者。我他心智。體有二十一種。知一眾生一剎那受。如一剎那受。余一切剎那受亦爾。如受剎那。余心心數法剎那亦爾。如一眾生心心數法。余眾生心心數法亦爾。我他心智俱心心數法則多。一切眾生。如我心心數法多。所依身亦應多。答曰。應作是說。知受體。問曰。若然者。余所不知受。云何知耶。答曰。若知余受。無有是處。知時唯知所知者。復有說者。知受諸剎那。問曰。若然者。云何自身非眾多耶。答曰。多有何過。所以者何。如我他心智體。有二十一種。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一切眾生他心智體。亦有二十一種。知我心心數法。是故無過。問曰。他心智。為緣過去緣未來緣現在耶。答曰。緣現在。問曰。若然者經本所說云何通。如說。過去未來法九智知。答曰。經本應作是說。過去未來法八智知。除滅智他心智。而不說者。有何意耶。隨緣故說。過去者緣過去。未來者緣未來。若如所說。他心智知三剎那。謂知現在剎那。次前滅者。次當生者。經本應作是說。

問曰。他心智為緣一法。為緣多法耶。若緣一法。經所說云何通。如說。有欲心如實知有欲心。若一時知欲亦知心者。豈非知多法耶。余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當世尊憶念時。遍知眾僧心之所念。若緣多法者。云何體是三念處耶。答曰。應作是說。緣于一法。問曰。若然者。佛經云何通。如說。如實知有欲心。答曰。心與欲相應故。名有欲心。若知欲不知心。若知心不知欲。如觀垢衣。若觀垢則不觀衣。若觀衣則不觀垢。彼亦如是。余經復云何通。如說。世尊當憶念時遍知眾僧心之所念。答曰。以比相知。非以他心智。世尊以他心智。觀一比丘心住寂靜道。次以比相智知諸比丘心亦爾。復有說者。世尊不以他心智知。亦不以比相智知。乃以愿智知。復有說者。世尊不以他心智比相智愿智知。世尊得盡智時。得未曾得欲界不隱沒無記心心數法。亦不入禪。亦不起通現在前。當憶念時遍知諸比丘僧心。復有說者。知多法。問曰。若然者。云何體是三念處耶。答曰。初方便時是三念處通。若滿足是總緣法念處。評曰。應作是說。一切他心智緣一法。是別相觀。緣現在緣他緣心心數法。見道中無。在修道中。不與空無相三昧相應。不攝盡智無生智。無礙道中無他心智。法應如是。云何念前世智。答曰。若智是修是修果。從修生得不失。以此智憶念過去無數生。如是相貌。是名念前世智。是中問答。廣說如他心智。云何如是相如是貌。答曰。如是相者是前時有。如是貌者是中有。復有說者。如是相是中有。如是貌是前時有。所以者何。前時有可示此是剎利婆羅門毗舍首陀差別貌。如經說。

佛告阿難。若有如是相如是貌施設者。名色身。若無如是相如是貌可施設。有對觸不。答言。不也。彼經說。內入是相外入是貌。復有說者。彼經說。內入是貌外入是相。所以者何。以內入故。說諸識相差別。如說除上爾所事。是中無如是相貌。是以除之。如說。若以如是相如是貌入初禪。如是相者是方便。如是貌者是所緣。如偈說。

若成就八智  十六行相貌

如閻浮檀金  無能說其過

是中說慧名相貌。過去無數生者。是說念前世智境界。應說一。念前世智。得念前世智通念前世明念前世力。應說二。謂已曾得未曾得。應說三。謂上中下。應說四。謂初禪果乃至第四禪果。應說六。已曾得有三種。未曾得有三種。謂上中下。應說八。初禪地有二種。謂已曾得未曾得。乃至第四禪地亦如是。應說九。謂下下乃至上上。應說十二。初禪有三種。謂上中下。乃至第四禪亦如是。應說十八。謂已曾得有九種。未曾得有九種。應說二十四。初禪有六種。謂已曾得有三種。未曾得有三種。乃至第四禪亦如是。應說三十六。初禪有九種。乃至第四禪亦如是。應說七十二。初禪已曾得有九種。未曾得有九種。乃至第四禪亦如是。若以在身若在剎那。則有無量無邊念前世智。此中因總說一念前世智而作論。問曰。念前世智體性是何。答曰。體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前世智。如念處體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處。如阿那波那念體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阿那波那念。憶前生念體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憶前生念。除色想體性是慧。以想力多故。名除色想。如是念前世智體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前世智。此是念前世智體性。乃至廣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仁县| 乌鲁木齐市| 肥西县| 宿松县| 体育| 周至县| 云梦县| 河北省| 建始县| 拜城县| 庆元县| 永仁县| 滦南县| 黄梅县| 镇远县| 石林| 神池县| 易门县| 错那县| 和平区| 吴旗县| 定州市| 阜新市| 威信县| 高陵县| 西贡区| 甘德县| 芒康县| 丰宁| 离岛区| SHOW| 巩留县| 蓬溪县| 东明县| 金山区| 通道| 张家界市| 嘉定区| 永兴县| 铜陵市| 咸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