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行者觀眾生樂時。為以何處樂令眾生樂耶。答曰。或有說者。以第三禪樂。所以者何。第三禪樂。是一切生死中最勝樂故。若作是說。不起第三禪者。則不能起無量。復有說者。過去世。曾得第三禪樂。以第三禪地念前世智。觀彼樂已以彼樂令眾生樂。若作是說。若不得第三禪地念前世智。則不能起無量。復有說者。以近所更樂。如飲食樂乘樂。衣裳樂臥具樂。以如是等樂相。令眾生樂。尊者和須蜜說曰。行者以何等樂。令眾生樂。答曰。眾生有樂者。以如是相。令眾生樂。若作是說。慈則不能緣一切眾生。所以者何。一切眾生。不必有樂。復次眾生有樂根。以如是相。令眾生樂。若作是說慈則不能緣一切眾生。所以者何。一切眾生。不能于一切時起樂根現在前故。復次眾生有飲食樂乘樂衣裳樂臥具樂。以如是樂相。令眾生樂。若作是說。慈則不能緣一切眾生。所以者何。一切眾生。不必盡得如是樂故。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以所知見樂。取如是相。以憐愍心。令眾生樂。如本方便時。若依村住。若依城住。以日前分。若入城村乞食見純受樂。眾生或乘象馬車輿而行。或著耳珰珠環。或以種種纓絡嚴身。猶如天子。或見純受苦者。如無衣裳飲食。頭發蓬亂手足坼裂。執破瓦器。從他家乞。取如是樂苦眾生相。速還住處洗足。于所坐處。結加趺坐。令身心柔軟。身無障礙。心無障礙。觀先所取相眾生樂者。常令得樂眾生苦者。令得先所見樂。問曰。所觀眾生。不盡得樂。云何此觀非顛倒耶。答曰以其善故。非是顛倒。從饒益心起故。從善心起故。從憐愍心起故。從正觀心起故。與善根相應故。與慚愧相應故。非是顛倒。顛倒有二種。一體顛倒。二緣顛倒。彼觀雖是緣顛倒。非體顛倒。尊者和須蜜說曰。不以住慈故。令眾生樂。但以此法作方便。能制恚斷結。尊者佛陀提婆說曰。此觀當言不顛倒。所以者何。與恚相妨故。
佛經說若以無怨無恚無害慈心。善修此心。令廣大無量。如是觀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上方下方亦復如是。皆以慈心。觀一切處一切眾生問曰。此慈緣于眾生。何以說滿于一方耶。答曰。此經文應如是說。若以無怨無恚無害慈心。善修此心。令廣大無量。如是觀滿東方眾生。南方西方北方眾生。乃至廣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此中眾生。以方名說。如以器示器中物。皆以慈心。觀一切處一切眾生者。問曰。此無量觀。為以方段。為以眾生。若以方段者。此說云何通。如說。皆以慈心。觀一切處一切眾生。若以眾生者。云何非得眾生海邊耶。答曰。或有說者。以方段故。問曰。若然者此所說云何通。如說。皆以慈心。觀一切處一切眾生。答曰。有二種一切。有一切一切。有少分一切。此中說少分一切。復有說者。以眾生故。問曰。若然者。云何非不得眾生海邊耶。答曰。若以此事。得眾生海邊者。復有何過。但眾生海邊可得。以總故非別相。如一切眾生。皆是四生。四生之外更無眾生。復有說者。佛無量盡眾生邊。聲聞辟支佛無量。以方段。復有說者。佛辟支佛無量。盡眾生邊。聲聞無量。以方段。評曰。應作是說。此事不定。所以者何。此是虛相觀。或有盡眾生邊際者。或有以方段者。問曰。為觀一眾生樂。為觀多眾生樂。答曰。初起時觀多眾生。所以者何。無量是緣聚緣眾生法。若后成滿時。亦緣一眾生。亦緣多眾生。
佛經說諸比丘。我于七歲中。修習慈心故。七經劫成壞。不來生此間。世界壞時。我生光音天。世界成時。我生空梵世中。我曾為大梵天王。諸梵中尊無勝我者。于千世界而得自在。三十六反為帝釋。亦于無量世。作轉輪圣王。主四種兵。常以正法。降伏眾生。成就七寶。乃至廣說。七歲中者。謂七雨時。古世好時。菩薩為中國王。彼國多熱。去城不遠有林。其地高涼。生華果草木及諸流水。皆悉具足。夏熱之時。城中村落人民皆舍居處。趣彼林中。各修所業。菩薩亦爾。更以余人。鎮守于城。自詣林中。于高顯閑靜處。離欲界欲。起四無量。于夏雨四月中。游四無量心。夏熱已過。天時轉涼。是時人民。舍彼樹林。還詣居處。各修所業。爾時菩薩。亦舍樹林。還詣宮城。以憐愍故。設大法祀。修布施福業。施沙門婆羅門諸貧窮作業者及行道人。有來求者。施其飲食。衣服涂香房舍臥具象馬車乘及施燈明。如是六反往彼林中。或有說者。第七反菩薩命行盡。命終生光音天。或有說者。遭世界壞。命終生光音天。是故于七雨中。名為七歲。問曰。若生梵世光音天中可爾。所以者何。是彼果是色界系故。言作帝釋轉輪王者。云何可爾。無量亦于欲界中受報耶。答曰。菩薩起三地無量。謂欲界地。初禪地。二禪地。受欲界地無量報。作轉輪圣王帝釋。受初禪地無量報。作大梵王。受第二禪地無量報。生光音天。復次欲界有無量出定入定心。受出入定心報故。作轉輪圣王帝釋。受無量報故。生梵世光音天中。復次欲界有無量方便。受方便報故。作轉輪圣王帝釋。受無量報故。生梵世光音天中。復次欲界是一切善根種子界。一切善根。乃至滅定。皆有相似法。受無量善根相似報故。作轉輪圣王帝釋。受無量報故。生梵世光音天中。復次受法祠祀報故。作轉輪圣王。受持戒報故。作帝釋。受彼林中修無量報故。生梵世光音天中。復次此經說三種福業。謂布施持戒修定福業。如彼經說。諸比丘我以三業報故。令我有大威勢。三業者。謂施定戒。施者是布施福業。定者是修定福業。戒者是修戒福業。以布施福業報故。作轉輪圣王。以持戒福業報故。作帝釋。以修定福業報故。生梵世光音天中。佛經說有三種福業。謂布施福業。持戒福業。修定福業。云何布施福業。若以物施沙門婆羅門。乃至燈明。是名布施福業。云何持戒福業。不殺于殺。更不欲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亦如是。是名持戒福業。云何修定福業。常以無怨無恚無害慈心。廣說如上。悲喜舍心說亦如是。是名修定福業。問曰。何故色無色界善根。唯說無量。是修定福業。非余色無色界善根耶。答曰。世人以饒益為福想。一切色無色界善根。欲饒益他。無有如無量者。復次世人以福果為福想。無量能生廣福果故。如偈說。
福火不能燒 風不能吹壞
能浮大地水 亦復不能漂
國王若盜賊 雖作諸方便
終不能劫奪 男子女人福
福藏最堅牢 終無有亡失
問曰。如非福火。亦不能燒。何故但說福耶。答曰。非福雖不燒。燒非福果無量果。不已為火燒。不當為火燒。不今為火燒。
佛經說諸比丘。蘇尼哆弟子。于一切時滿足學者。身壞命終。生梵世中。或于一切時不滿足學者。身壞命終。生他化自在天。或生化樂天。或生兜率天。或生夜摩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四天王。或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或生如是等家饒財多寶倉庫盈溢之處。問曰。若然者蘇尼哆。則勝佛世尊。所以者何。蘇尼哆弟子。于一切時滿足學者。身壞命終。生梵世中。于一切時不滿足學者。身壞命終。生他化自在天。廣說如上。世尊弟子。于一切時滿足學者。得生天中。或得涅槃。于一切時不滿足學者。身壞命終。生惡道中。答曰。于此事中。不應說佛不如。所以者何。如世尊最小弟子須陀洹。則勝蘇尼哆身。此乃是佛行菩薩道。名蘇尼哆時事。問曰。世尊行菩薩道時。勝成佛時耶。答曰。應知彼經所以。為以何事。作如是說。蘇尼哆為諸弟子。說梵住法。得生梵天。言一切時滿足學。蘇尼哆弟子。為梵住法。勤行精進。能生起者。身壞命終。生梵世中。為梵住法。勤行精進。不能起者。或生他化自在天。乃至或生人中。然古世時人好。不因無量方便。亦得生天。何況為無量故。勤行精進。最勝善根。不生天人中耶。世尊為諸弟子。說逮解脫戒。令得涅槃。言應學是法。世尊弟子。于此學中。不破不穿。不越制度者。得生天上及到涅槃。世尊弟子。于此學中。破穿越制度者。身壞命終。生惡趣中。以是事故。此經說。無量是滿足學。爾時蘇尼哆。心生是念。我不應與諸弟子共生一處。我應修上慈生光音天中。時蘇尼哆。便修第二禪地上慈。身壞命終。生光音天中。問曰。如蘇尼哆。是近佛菩薩。不應有法慳。何以為諸弟子。說生梵世法。自生光音天。答曰。彼觀弟子諸根。有齊量故。復次彼諸婆羅門。長夜期心梵天。隨順轉近。欲生梵天。是故為說生梵天法。復次世無佛時。無有能起第二第三第四禪地無量者。唯除近佛菩薩。問曰。如上地無量。明凈勝好。何故說第二禪地慈。名為上慈耶。答曰。第二禪地慈。于初禪地慈為上故。復次于聲聞人邊慈勝故為上。復次此慈于舊勝。故為上。復次世無佛時。無有能起第三第四禪地無量者。以佛力故。佛諸弟子。即依彼地。起彼地慈。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彼二地慈。非凡夫人。以佛力故。佛諸弟子。能起彼慈。
問曰。何故名梵住。答曰。以梵世在初具有故。未至禪雖在初不具有。第二禪雖具有不在初。初禪在初亦具有。復次對非梵故名梵住。非梵者。謂欲界煩惱。彼是近對治故。復次對非梵行故名梵住。非梵行者。謂欲界淫欲。誰是彼近對治。謂四梵住法。復次梵行者。身中可得故名梵住。復次世尊是梵。彼梵顯現解說故名梵住。復次以梵音梵語解說故名梵住。復次諸梵修此法。得生梵世故名梵住。問曰。梵住無量。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四梵住即是四無量。四無量即是四梵住。復有說者。名即差別。是名梵住。是名無量。復次對非梵故名梵住。對戲論故名無量。復次梵行者身中可得名梵住。無戲論者身中可得名無量。復次對治非梵行故是梵住。對治放逸故是無量。復次在梵世者是梵住。在上地者是無量。復次在未至。依梵世者是梵住。在上地者是無量。復次在未至梵世者是梵住。亦名無量。在上地者是無量。復次曾所得者是梵住。未曾得者是無量。復次內道中所行者是梵住。亦名無量。外道中所行者是無量。復次共者是梵住。不共者是無量。是故尊者瞿沙作是說。梵住是共法。凡夫圣人共故。無量是不放逸不共法。凡夫圣人不共故。梵住無量。是謂差別。
佛經說四種人得梵福。云何為四。若人于未曾起塔坊處。能于此處。以如來舍利起塔。是名初梵福。復次若人于未曾起圣眾精舍坊處。能于是處。起圣眾精舍。是名第二梵福。復次若如來弟子眾破還令和合。是名第三梵福。復次若人能修四梵住法。是名第四梵福。譬喻者。作如是說。此經非如來所說。此四亦非梵福。所以者何。此四果報不等故。若人起大塔。如來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般涅槃處。若人聚小石積為塔。此二福德等無異耶。若人起大精舍。如只桓林竹林多摩沙林精舍。若人起一重房。其福等無異耶。若和合如提婆達所破僧。若和合俱舍彌斗諍僧。其福等無異耶。四梵住是如來經所說。亦是梵福。阿毗曇者。作如是說。此經是如來所說。亦是梵福。問曰。此果報何故不等。答曰。以所為等故。若人于未曾起塔坊處。為如來大梵故起大塔。若人于未曾起塔坊處。為如來大梵故起小塔。以所為同故。其福無異。若無圣眾精舍處起圣眾精舍。若如來弟子眾破。還令和合。此俱為梵行故。是梵福等無有異。是三所為同故。其福等無異。復次以相似故。若人修四無量。欲饒益無量眾生。若于未曾起塔坊處。以如來舍利起塔。亦欲饒益無量眾生。所以者何。百千萬億眾生。以是如來塔故。以香華伎樂末香涂香及幢幡蓋種種供具。而供養之。因是事故。生善身口意業種豪族家因緣。有大威德。饒財多寶。形容端正。人所樂見。或種轉輪王因緣。或種帝釋因緣。或種魔王因緣。或種聲聞因緣。或種辟支佛因緣。或種佛因緣。若修無量欲饒益無量眾生。若于未曾起圣眾精舍坊處。起圣眾精舍。亦為饒益無量眾生。所以者何。百千眾生。以是如來弟子眾故。以種種飲食。作一日七日半月一月。作般遮于瑟及與常會。亦以床座隨病藥資生所須。而給與之。令諸比丘讀誦修多羅毗尼阿毗曇。思惟其義。生不凈安般念處暖頂忍世第一法。入正決定得果。離欲盡漏。因是事故。種豪族因緣。有大威德。饒財多寶。形容端正。人所樂見。或種轉輪王因緣。或種帝釋因緣。或種魔王因緣。或種聲聞因緣。或種辟支佛因緣。或種佛因緣。如修無量。饒益無量眾生。如來弟子眾破。還令和合。亦欲饒益無量眾生所以者何。若如來弟子眾破。應入正決定者。不入正決定。不得果。不離欲。不盡漏。不轉教。不受不讀誦。是時不能思惟修多羅毗尼阿毗曇。不能種聲聞辟支佛佛道因緣。令三千大千世界法輪停止。乃至首陀會天。而有異心。若僧破還令和合。應入正決定者得入。乃至首陀會天。無有異心。以如是相似事故。俱是梵福。復次若于未曾起塔坊處。以如來舍利起塔。有四事故名梵福。一舍多財生大信心。二令多眾生得種善根。三都令成竟。四安置如來舍利。若無如來弟子圣眾精舍坊處。始立精舍。亦以四事故名梵福。一舍多財生大信心。二令多眾生得種善根。三都令成竟。四無所依者。為作所依。無居處者。為作居處。若如來弟子眾破。還令和合。亦以四事故名梵福。一離四種口惡業。二行四種口善業。三破非法。四修恭敬法。若修四無量。亦以四事故名梵福。一離憎愛二斷諸蓋。三有彼果。四是彼系故。問曰。幾許名梵福。答曰。或有說者。若福業報。能得轉輪圣王身。梵福量亦如是。復有說者。若福業報。能得帝釋身。梵福量亦如是。復有說者。若福業報。能得自在天王身。梵福量亦如是。復有說者。若福業報。能得梵王身。梵福量亦如是。復有說者。以一切眾生福業威勢故。令世界還成。梵福量亦如是。復有說者。除近佛菩薩。余一切眾生。所有富貴福業。梵福量亦如是。復有說者。如梵天王請佛所得福業。梵福量亦如是。評曰。梵福量無量無邊。如上所說。皆是贊嘆梵福之言。問曰。梵天王請佛。何時得梵福。答曰。或有說者。發心欲往請佛時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云何未作業而得福耶。復有說者。請佛時得梵福。亦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梵天請佛時。是欲界不隱沒無記心。不隱沒無記心不能生報。評曰。應作是說。梵天王請佛已。還自本宮。佛以梵天王請故。而轉法輪。五比丘及八萬諸天。皆得見諦。是聲上聞梵天。梵天王聞是聲已。心生信敬。我請佛故。佛轉法輪。令他得如是利益。是時得梵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