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1776—1822)是這一時期德國最有成就的浪漫主義作家之一。他的創作比較復雜,一方面對現實中的種種丑惡做了無情揭露和尖刻諷刺;另一方面他的作品風格怪誕,具有濃厚的陰暗神秘氣氛?;舴蚵鼘戇^大量的中短篇小說,收在《仿卡洛畫風的幻想故事》(1814—1815)和《謝拉皮翁兄弟》(1819—1821)兩部集子里?!端咕拥蔓愋〗恪罚?819)和《侏儒查赫斯》(1819)是霍夫曼最重要的諷刺作品。前者寫一個制作首飾的名匠為一種無法克制的占有欲所驅使,經常謀殺他富有的顧客,奪回已出售的首飾。后者被認為是作者的代表作。寫一個農婦生的畸形侏儒,靠魔女的幫助頭上長了三根奇異的金發,憑金發的魔力能用他人的優秀品質和行為來裝扮自己,以此獲得榮譽,居然當上了部長。后來他因騙人伎倆被人戳穿而徹底垮臺。故事雖然怪誕離奇,所揭示的意義卻很深刻。這是對當時德國病態社會的尖刻諷刺,突出揭露了不勞而獲的剝削者招搖撞騙、不擇手段的惡行?;舴蚵鼘笫雷骷胰绨蜖栐?、果戈理,特別是波德萊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產生過很大影響。
沙米索(1781—1838)是浪漫主義抒情詩人兼小說家。他的抒情表現了詩人擁護希臘人民獨立斗爭和同情俄國十二月黨人的進步傾向。小說《彼得·史雷米爾奇異的故事》是他的代表作,敘述史雷米爾用他的影子換取了魔鬼的一個取之不盡的錢袋,但因失掉了影子而受到世人的歧視和嘲笑,他痛苦悔恨,后來拋棄了錢袋,逃離人世,周游世界,才重新得到內心的平靜。小說通過虛構的離奇故事揭露了金錢的罪惡,表現出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精神。他的創作充滿了神秘、怪誕的色彩。
海涅(1797—1856)是德國杰出的浪漫主義代表作家。他的早期詩作《詩歌集》表現了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詩集包括《青春的苦惱》(1821)、《抒情插曲》(1823)、《還鄉集》(1824)、《北海集》(1825)等組詩。這些詩多以個人不幸和愛情苦惱為主題,帶有憂傷情調,但并不悲觀,不少詩篇顯示出對生活的熱愛。這些詩感情真摯,風格樸素,語言簡潔,富有民歌特色。1824—1828年間,詩人在祖國各地和國外旅行,加深了他對現實社會的認識,寫了4部散文旅行札記。第1部《哈爾茨山游記》(1826)抨擊了封建專制下德國的丑惡現狀,抒發了詩人對祖國自然風光的熱愛和對勞動者的同情。40年代,海涅在巴黎結識了馬克思,深受其革命思想的影響,使他的創作達到了高峰。包括《等著吧》(1844)、《西里西亞紡織工人》(1844)等著名詩篇的《時代的詩》,辛辣嘲諷和有力抨擊了一切反動勢力,預言了封建專制的必然滅亡,發出了推翻舊制度的響亮號召。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1844)是海涅最重要的政治抒情長詩,以詩人1843年漢堡之行的見聞為基礎寫成。長詩對德國的關稅同盟、檢查制度、政治上的分裂等現狀作了無情揭露和辛辣嘲諷。詩作特別對普魯士的封建統治進行了尖銳抨擊。普魯士與俄國結成反革命同盟,鎮壓革命運動,摧殘進步思想,分裂德意志。詩人對其恨之入骨,把它比作一只丑惡的鳥,號召人民對準它射擊。詩人把腐朽、分裂的德意志聯盟的36個封建小邦國比作“三十六個糞坑”,并指出必須用暴力來清除這些腐朽發臭的“糞坑”。另外,長詩對教會僧侶、御用文人、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者、民族主義者、反動的浪漫主義等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在抨擊反動勢力、嘲諷丑惡現象的同時,詩人熱情號召和預言了革命。針對消極浪漫主義的絕望曲調,詩人唱出了一支宣揚早期社會主義思想的“新的歌”。針對分裂落后的德國,詩人指出“不能用玫瑰油和麝香”來治療德國的“重病沉疴”,必須用革命來變革社會。他預見皇帝早已過時,“沒有你們我們也要解放自己”。他把希望寄托在新的一代身上:“偽善的老一代在消逝,新一代正在生長”。長詩是海涅創作的頂峰,體現了詩人的藝術風格,夸張的諷刺,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民間文學的傳統,抒情與敘事相結合。
(二)英國文學
英國浪漫主義是在漸進而平和的背景下,經過18世紀下半葉漫長的醞釀逐漸由一些新的觀念演變而形成的。因此英國浪漫主義具有一種“從屬于本土傳統和恢復本土傳統的意義?!痹谟寺髁x發展過程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斷裂,也沒有激烈的革命。在拜倫等人的詩中,依然徘徊著往昔和傳統的影子,而在司各特和簡·奧斯丁的小說中,則存有19世紀早期現實主義的激流。英國浪漫主義者沒有自己的刊物、綱領或系統的理論。華茲華斯1800年版《抒情歌謠集》序言在某種程度上是浪漫主義的一個宣言。
英國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是“湖畔派”。該派由華茲華斯、柯勒律治(1772—1834)和騷塞(1774—1843)三位詩人組成。他們曾居住在英國西北部的昆布蘭湖區,寫了許多贊美湖區風光的詩作,故被稱為“湖畔派”。他們厭惡資本主義文明和冷酷的金錢關系,喜歡描寫大自然和宗法制農村生活,描寫的大都是脫離現實的題材。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合寫的《抒情歌謠集》是“湖畔派”的代表作。華茲華斯寫的《抒情歌謠集》序言被稱為英國浪漫主義劃時代的宣言。
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主要代表,享有“桂冠詩人”(1843)之譽。1788年去劍橋大學讀書,接受啟蒙主義思想教育,并開始詩歌創作。法國大革命激發了詩人自由民主的精神,他的早期詩歌洋溢著進步的思想和革命的激情。法國大革命后歐洲宗教精神的復興對他的文學主張和詩歌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革命的血腥與暴力使華茲華斯從支持革命轉向失望,詩人“人與自然同化”的泛神論思想得以形成。1795年華茲華斯與妹妹多蘿西回到北方湖區,隱居在多塞特郡鄉間,過著離群索居的隱逸生活。這時他結識了柯勒律治,并決定以寫作為生。受其影響,華茲華斯逐漸從以往對片斷印象和零星情緒的描寫,轉向有哲理思想的詩歌創作。1798年,他們共同出版了《抒情歌謠集》。華茲華斯1805年完成的自傳體長詩《序曲》,如同一篇革命新詩的宣言。華茲華斯是自然的愛好者,自稱是自然崇拜者。他最愛與自然神交,并從中吸取教益。他認為自然高于文明。他寫詩吟詠眾多的自然景物,有瀑布、流云、彩虹和星夜,有杜鵑、雛菊、蝴蝶和夜鶯,主張以個人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為創作基礎,強調“一切好詩都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人的內心是我歌唱的主要領域”。他還認為詩歌是直覺和想象的產物,比理性和邏輯更接近真理。華茲華斯沒有確信不疑的基督教信仰,于是想通過令自然超自然化,使他理想主義者的靈魂得到安寧。與自然現象相比,其實他更感興趣于自己的精神反映,試圖在詩歌中重新創建一個“自然”,包納他個人的理想和對世界的想象。于此,華茲華斯確立了他詩歌的基調:涉及感情的、悲劇式的、能引起快感、富含超越歷史時段或歷史語境的價值的。這些因素因為關聯著一個更為龐大的“自然”,時至今日仍顯得格外富有生機。在詩歌形式上,華茲華斯揚棄了新古典主義的英雄雙行體,廢止古僻生澀的詩歌用語,主張不拘形式,隨意吟詠,意盡即止,從而振興了民謠和無韻詩。在語言風格上,華茲華斯主張選擇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節,采用“人們真正使用的語言”,“加上一種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事物在不平常的狀態下呈現在心靈面前”。他還主張貯存對大自然的印象,在“寧靜的沉思默想中”構思,開挖感情的寶藏,要像制作陳年佳釀那樣,經過釀造、提煉、升華,吟詠為詩?!吨略迫浮贰吨潞贰吨码r菊》等詩歌中的意象都被賦予了人的特點,成為詩人傾訴和寄托情感的對象,使詩人的心靈在自然中得到慰藉。
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詩人、文學評論家、哲學家、浪漫主義神學家。他的創作除了詩歌之外,還有大量有關文學、哲學、神學的論著,如《政治家手冊》(1816)、《文學傳記》(1817)、《幫助反思》(1825)等,這些著作論述精辟,見解獨到,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柯勒律治的詩想象奇特,代表了浪漫主義神秘、奇幻的一面,在技巧上則發掘了詩歌的音樂美?!豆胖圩釉仭罚?797)、《克里斯特貝爾》(1797—1801)和《忽必烈汗》(1789)是其重要作品。柯勒律治出身牧師家庭,就讀于劍橋大學耶穌學院,并且以當一名神職人員作為人生最初理想,他的文學創作深受宗教思想的影響,因而詩歌中處處散發著濃郁的宗教氣息,這種具有宗教性質的神秘色彩正是其詩歌藝術的獨特魅力之所在。《古舟子詠》是一首長達645行的敘事性長詩。詩歌通過老水手恩將仇報射殺海鳥后遭遇的可怕災難以及后來懺悔得救的故事,探索了基督教的原罪說、博愛的基本教義,以及“罪與罰”的倫理道德,突出了勸善懲惡的主題及愛的力量。這是一個類似該隱殺弟而受到懲罰的故事,詩人將脆弱而又有罪,但在悔恨中獲得力量和永生的人所經歷的悲愴歷程表現得淋漓盡致。
英國后期浪漫主義的主要代表是拜倫、雪萊、濟慈和司各特等人。
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是英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創作代表了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
波西·比希·雪萊(1792—1822)是英國浪漫派重要詩人之一,是一個具有濃厚民主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革命思想的浪漫主義詩人。他認為詩人主要應運用想象去創造和豐富自己的作品,反映自己崇高的理想、澎湃的熱情、杰出的才華、廣博的知識。雪萊是樂觀主義者,始終堅信善必戰勝惡,光明必戰勝黑暗,世界終將走向光明與幸福。代表作有長詩《麥布女王》(1813)、《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1819)、《西風頌》(1819)和《云雀頌》(1820)等。其中,《西風頌》是一首最為著名的抒情詩,被譽為世界詩壇的一顆燦爛明珠。詩作熱情贊美西風的威力,它既能橫掃“枯死的落葉”,又能播下新生的種子,“給高山和平原注滿生命的色彩和芬芳”。詩人借西風掃落葉來比喻革命力量掃蕩反動勢力,借西風傳播種子來比喻革命思想的傳播。詩的最后寫道:“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呵,春日怎能遙遠?”充分表現了詩人寄希望于未來的樂觀主義精神。《為詩辯護》是雪萊的文學理論著作,他在其中將想象對詩歌的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認為想象是詩歌創作的最重要的藝術手段,“詩歌是想象的表現”。
約翰·濟慈(1795—1821)是英國浪漫主義后期的主要代表。從9歲開始,濟慈經歷了多變而悲苦的生活。外祖父、父親、母親和小弟弟的相繼去世,使他對死亡有著深刻的生命體驗。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不幸的經歷,濟慈的詩歌創作才充滿了對美與真、對生命和死亡的思考。1821年2月23日濟慈因肺炎在意大利羅馬病逝。濟慈的一生充滿了劫難和痛苦,他終生追求美、愛和真,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其代表作有《夜鶯頌》《秋頌》。他的詩歌具有明麗的色彩、生機勃勃的自然景物描寫、瑰麗的想象、意味雋永的詩句以及渾然天成的優美意境,他的詩學思想提倡消泯自我,在冥想中接近真理,回到人的本真,達到一種宗教的境界。他的詩被認為完美地體現了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的特色,并被推崇為歐洲浪漫主義運動的杰出代表。
瓦爾特·司各特(1771—1832)出身于蘇格蘭愛丁堡一個律師家庭。司各特以出版民歌開始了他的職業文學活動,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則主要基于他的歷史小說創作。據說他本人曾坦言正因為拜倫出現在文壇上,他意識到不能與這位天才詩人爭勝,才放棄了詩歌而在新的文學領域——歷史小說中展現自己的才華。他創作了一系列優秀的歷史小說,因而擁有了“歐洲歷史小說之父”的美名。司各特是公認的歐洲歷史小說的首創者,他一生著有9部長詩,27部長篇歷史小說,還有一些中短篇小說、傳記、歷史和文學評論等。《清教徒》《中洛辛郡的心臟》等歷史小說取材于蘇格蘭的歷史和民間傳說,以英國和歐洲大陸的歷史為題材的,包括《艾凡赫》(1819)、《十字軍英雄記》(1825)等?!妒チ_南之泉》(1824)是瓦爾特·司各特唯一關于自己生活時代的小說作品。
《艾凡赫》是司各特歷史小說的代表作。小說以撒克遜貴族后裔艾凡赫的冒險經歷為線索,生動展示了12世紀末英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斗爭。小說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以羅賓漢為首的自由農民們的描寫,深刻表現了他們對諾曼統治者的強烈不滿和反抗斗爭,表明了人民才是決定歷史斗爭勝負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