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教學經歷回顧(1)

魏書生[1]

11年前《語文教學通訊》“封面人物”選擇了我,我以《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為題,總結了自己的教學工作。編輯與教研人員給我以多方面的鼓勵,許多相識與不相識的朋友給我以肯定,這些都成為我在學生心田里耕耘的力量。

這11年,我不僅教語文課還一直當班主任,自1986年起又任學校的校長兼書記。我不僅在本校的園地耕耘,還得到別的地里干活。每年要外出開會四個月以上,已經跑了80多萬里路,在30個省市自治區做了660多場報告,講了520多節公開課,接待了28個省市的38000多人次來訪,處理了15000多封來信,發表了100多篇文章,主編或撰寫出版了12本書。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全國中學學習科學研究會理書長,全國現代教學藝術研究會名譽理事長,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38項社會兼職。

不停地干活,不停地耕耘,便愈加品嘗到了勞動耕耘的樂趣,也便有了一點收獲。

《語文教學通訊》的領導與同志們認為我是全國青年教師中勞動量最大的人,愿意再次選擇我為封面人物,讓我再認真總結自己的教學工作。我征求一些朋友們的意見,他們覺得,從回顧教學經歷的角度寫,可讀性會強一些,這便引發了我一串串的回憶。

[1]魏書生:《教學經歷回顧》,載《語文教學通訊》,1995(1):4~7

為什么愿意教書

我愛讀書。

16歲正是渴望讀書的時候,中外文明史上那黑暗的一頁“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翻開了,“文革”既然開始,學校便也終結。我剛念完初三,一切升學的美夢均告破滅。

于是,跟同學們一起繃緊了階級斗爭的弦去參加“文革”。運動了兩年,愈加莫名其妙,正在不知將來以什么為職業的時候,“文革”浪潮又把我們推到了廣闊天地,據說去“大有作為”了。我便從沈陽市三十二中學,下鄉到遼寧的南大荒盤錦。

同學們付出的勞動時間不算短,常常日不出則已先作,日已落而尚不息,勞動所得卻連饑腸都無法填飽,擴大再生產和積累更無從談起。端起碗來喝白菜清水湯,放下筷子卻絕沒有人敢罵娘,原因是勞動歸來還要抓各種各樣的斗爭會、批判會。大家繃緊了那樣一根弦過日子。“階級斗爭”果然“一抓就靈”,人們餓得要命,卻能夠搜腸刮肚,想出各種各樣權勢者愛聽的話,來進行“大頌揚”。并且表決心,要進一步勒緊腰帶,去支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因為據說,他們正過著吃不上、穿不上的苦日子,在水深火熱中受著煎熬。

這樣的日子,過了不到十個月,我便當上了民辦教師,那一年,我19歲。

我讀書的時候,并沒想過能去教書。

剛聽到讓我去教書的時候,我并不愿去。我們全班55名同學下鄉在一個青年點。有一位同學先我分配,到縣城的公路工程隊去做筑路工人,同學們都羨慕得厲害。對我去教書則感到惋惜,有的朋友勸我別去,以便等待當上領導階級的機會。盡管不愿去,但我又不敢不“把一生交給黨安排”。便服從命令去教書了。

教書之后,才發現學生們心靈世界的廣闊。農村孩子們真誠、質樸、勤勞的品質深深感染著我。我教的第一屆學生便是小學畢業班,學生比我小不了幾歲,第二屆的學生,年齡大的,才比我小四歲,這樣我們共同語言便比較多。當時教材又比較淺,剩余時間,我便給學生讀《紅巖》《歐陽海之歌》,講我看過的一些書,介紹城里的一些事情,他們也告訴我一些在城里人那里聽不到的農村的習俗、秘聞。生活在他們之中,我感受到精神的滿足,靈魂的安寧。

那時,大人們為了適應形勢而違心地斗爭、批判、清隊,整自己的同胞,我感到深深地悲哀而又無可奈何。于是我便決心在學生的心田里開辟一片綠地,播撒上真、善、美的種子。

我想,這世界上如果由于自己的存在而多了一顆真誠、善良、美好的心靈,那我便獲得了生存的幸福,有了一份生存的價值。

我一直認為:人活在世上,能不能幸福,最主要的是能不能有一顆好心。心腸好,那么窮點、富點、輕點、重點,壽命長點、短點,他都能坦然無愧、豁達大度地對待,從而活得心安,活得幸福。人活著對他人、對世界有沒有益處,有沒有貢獻,最主要的也在于他有沒有一顆好心。心腸好了,那么體力強點、弱點,才能大點、小點,他都能盡心竭力地為他人為世界做好事。反過來,心腸壞了,就不好辦,他自己活得太累、太麻煩,別人也會由于他的存在而累、而麻煩。教師顯然是最有利于培養真誠、善良、美好心靈的職業,于是我便迷戀上了教書。

為了教書,我放棄過招工進城的機會,在農村教了兩年零四個月書。

1971年秋,遼寧省歷史博物館要招工作人員,從我們農場近4000名知青中選兩名。農場領導確定了我,同志們也勸我去,我心靈的天平向去的一方傾倒了,辦了回城手續,辦了戶口。正在整裝待發的時候,事情又有了變化,這兩個名額不給盤錦而給沈陽了。后來我被分配到當時盤錦最好的工廠,盤錦地區電機廠。

我深深地想念著學校,想念著學生,想念著學校的老師們,到廠的第一天,便向領導提出不愿在工廠而要到學校的要求,但未獲批準。我便繼續申請著,即使在兩年以后,確定我做廠級領導接班人時,我仍一遍又一遍地申請當教師。

“批林批孔”時,我因贊揚孔夫子是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并且不滿“無命”運動而受到批判。某一位領導從我的日記、文稿中摘錄出的我的“反動言論”竟達108條之多。有的時候,我一天要挨三回批判,由政工干部下放到車間做工人,頭上頂著若干頂帽子,自然沒有了申請做教師的資格。

好在只過了兩年多,“四人幫”便折騰完事了。他們一朝覆滅,人們也就認為我不反革命,便又讓我離開車間,負責所謂的“七·二一”大學工作。我想,我既沒有罪了,何不要求去教書呢?領導同情我被批判時的遭遇,終于答應了我這個并不過分的要求。六載夙愿,一朝得償,喜悅之情,難以言喻。

初試教改

1978年2月,我到盤山縣三中教語文課,當班主任。不到半年,便不再讓我教課帶班,而讓我當教導處副主任,負責學生思想教育和管理。

聽到這一消息,我連夜寫辭職報告,因為我費盡唇舌,歷盡辛苦,謀求的就是能帶班教課,如果愿意當干部,我早就可以當比教導主任大得多的官。于是,我苦苦要求讓我繼續帶班教課。半年以后,領導答應了,但條件是以學校工作為主,兼班主任教語文課。

當時學校1500多名學生,26個教學班,兩名主任,一位主抓教育,我負責學生思想教育。那時學生紀律又特別不好,我每天忙于學校事務,自己班級學生自覺性也不強,雙方常常無法兼顧。于是便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學能力的教改實驗。

當時是1979年3月。

那時我覺得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碰到的是學什么的問題。我同學生談心,相當多的學生苦于不知語文究竟學些什么。他們感覺練習冊到處是,花樣翻新的試題如海浪般涌來,思維之舟掉在里面,不辨方向,不著邊際。于是我便和學生商量、討論,畫出了“語文知識樹”。15年前我們畫的語文知識樹下有十一個分枝:拼音、生字、詞匯、語法、修辭、標點、文學常識、文言文、閱讀和寫作。分枝以下還有小枝和杈,自學語文就先要扎扎實實地學習這些最基本的知識。

學生按照語文知識樹去學語文,就像司機按照交通路線圖駕駛汽車到沒有去過的地方一樣,做到了心中有數,少走許多冤枉路。

明確了學什么,緊接著就要解決怎樣學的問題。自學能力既是一種優良的心理品質,又是一種個性特征。任何心理品質和個性特征都要經歷知、情、行、恒的心理過程才能形成和發展,我便按照這個規律去培養學生。

首先提高學生對培養自學能力的認識。其次使學生從感情上體驗到自學的幸福和歡樂。再次,教給學生自學語文的方法。如:怎樣讀總體語文書,怎樣讀一本語文書;怎樣讀一類文章,怎樣讀一篇文章;怎樣提高學習效率,怎樣制定語文學習計劃等。最后,引導學生持之以恒地堅持自學計劃。

1979年,我沒批改過一本作業,沒批改過一本作文,除統考外,我沒搞過測驗、考試。但我教會了學生怎樣留作業,怎樣批改作業,怎樣批改作文,怎樣出考試卷。一學期的教材我只用30多節課就講完了。我絕大部分時間用于全校學生的管理工作。但這屆學生的語文成績在縣內遙遙領先,參加縣內中學語文能力測驗我們獲第一名,參加全縣30所中學聽、讀、寫競賽獲第一名,學生升學考試成績比重點中學平均高7.8分(當時我校是一般中學,學苗是經重點中學選拔過的)。

1979年年末,我便在營口地區語文教研會上宣讀自己作文教學改革的論文,在會上引起相當激烈的爭論。支持者熱情鼓勵,反對者也慷慨激昂。

1981年暑期,第一屆實驗班學生畢業,我寫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一文,在省中語會宣讀,得到多方面支持,同年送全國“中語會”二屆年會交流?!吨袊逃龑W會會刊》全文刊載了我這篇文章。廣西《中學文科教學》雜志為我開辟了一個專欄,王世堪院長親自為我寫短評,專欄還登了我的兩名學生的文章。那時我的中學教齡還不到四年,學歷只是初中。得到這么多老師、領導的鼓勵、支持,既有感激,又有慚愧,還有不安。默默地把感激、慚愧、不安在心靈深處轉化為上進的動力,繼續朝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處探索。

曾經有人認為,我的語文教學不像語文教學的樣子,而是思想教育、是班主任的工作。我越往語文教學的深處探索越感覺到:人腦這部機器應該分為兩部分,動力部分和工作部分,兩者不能互相取代,學習的動力不能代替學習的實踐,反過來,學習的實踐也不能代替學習的動力?;貞涀约鹤哌^的語文教改之路,我感覺最滿意的一點就是始終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我教語文極為輕松,根本原因也在于育人,在于引導學生成了語文學習的主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川县| 思茅市| 潼关县| 霸州市| 松桃| 彰化县| 韶关市| 遂昌县| 富宁县| 虞城县| 东乌| 金昌市| 上虞市| 喀什市| 屯昌县| 建昌县| 延川县| 平遥县| 察哈| 邵阳县| 南投市| 隆尧县| 芒康县| 永德县| 七台河市| 昭觉县| 门源| 彰化县| 新邵县| 长子县| 东光县| 富源县| 盐边县| 枞阳县| 大厂| 泸州市| 丹凤县| 增城市| 东海县| 长岭县| 遵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