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在教學的旅途中撿幾片落葉(2)

語文自留地

作文著書,都是在課余時間里進行的,課堂里我在自己的自留地(自己任教的班級)播種、耕耘,日積月累也留下了不少東西,這些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操作進行的,很有些個性色彩。我是這樣想的:觀念思想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切僅僅停留在觀念的層面上,顯然也是不夠的;再者批判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切僅僅停留在批判上也是不夠的,很顯然還必須建設。基于這樣的認識,我開始從“批判現實主義者”走向“建設現實主義者”,追尋終極目的。我以為,語文教學要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但更為重要的是應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于是圍繞著在語文教學中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我開始了系統建設,撰寫并發表了系列論文。我主持的課題“自主探究性語文學習模式研究”獲教育部有關部門批準,立項為國家級課題,最后通過專家驗收,順利結題。

我在自己的班級里開展很有意思的實驗:讓每個學生每個月讀一本文化名著,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茨威格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房龍的《人類的故事》、李輝的《風雨中的雕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思朵夫》、培根的《培根論人生》、盧梭的《愛彌爾》、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宗白華的《美學散步》,還有《歌德談話錄》《時間簡史》《別鬧了,費曼先生》……就這么一本一本地讀下去,要求學生每周作書摘筆記,和大師對話,寫眉批感想。每月寫一篇書評或讀后感,用一兩節課時間來討論,互相交流、碰撞,不時有思想的火花閃耀出來,這是文化的積淀,這是思想的熏陶,這是人格的升華。我要求每節語文課由一位同學(按學號輪流)介紹一首詩,然后全班同學用三分鐘左右的時間把它背下來。一個月一本書,一節課一首詩,這是什么?這是豐厚的養料,這是人生的文化基石,基礎教育不就是為孩子們的人生奠基嗎?

我讓孩子們收看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看著看著,把家長也吸引到電視機前,一家三口圍繞電視內容爭論不休……學生在隨筆中說到,閱讀文化名著是點亮一盞心燈,收看《焦點訪談》是打開社會之窗。幾年來我所任教的學生,無論是高考成績,還是作文競賽,無論是知識結構,還是綜合素質,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作為一個批判者固然不易,但畢竟有一份瀟灑和痛快,自由地揮灑自己的思想。而作為一個建設者其實更為艱難,因為沒有那份瀟灑痛快,卻有著背負行囊長途跋涉的感覺。為了不至于過于寂寞,我依然像先前一樣,在旅途中不時地“吶喊”幾聲,以壯行色,張開大嘴向前奔跑。我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也力求體現我的個性,因而我的課贏得了我所任教的每一屆學生的好評。我多次為國家級、省市級骨干教師上示范觀摩課,人民教育音像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教學光盤、教學錄像,中央教育電視臺幾次播放我的課堂教學錄像。

偶然校長

1996年我被評上特級教師之后,馮恩洪校長提拔我為建平中學教科所副主任,其時還沒有多少不好的感覺,只覺得減去一個班的工作量,多了一些思考教育的時間。以后發現其實不然,隨著職務的升遷,責任越來越重,壓力越來越大,留給自己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少。

1997年又提拔我擔任建平中學校長助理,1998年任建平中學黨總支副書記,1999年改任建平中學常務副校長。2003年我又一次面臨人生的重大轉折,建平中學校長馮恩洪義無反顧地要去搞民辦教育,辭去校長職務。經過一系列的考查過程,讓我當校長。通過深入研究建平60年的歷史,認真總結建平傳統、建平精神,我覺得應該大力發掘建平的文化內涵,培育建平的文化個性和特色。建平中學從1985年以來走過了兩個階段:(一)“洋務運動”——學校環境建設與教學工具的革新;(二)“維新運動”——教育理念的更新與管理制度建設。接下來應該進入第三個階段,那就是建平“新文化運動”——現代學校文化建設。在歷史與現代的融合中完善辦學特色,建設學校文化。首先要確定學校個性化的培養目標,20世紀90年代,時任校長的馮恩洪提出了“合格加特長”的培養目標,引領這個學校個性化的辦學。這是一個生成性的、發展性的思想體系,與時俱進,追尋它的當代意義,我認為未來人才國際競爭力的核心素質是自立精神、共生意識、科學態度、人文情懷和領袖氣質,這應該注入“合格+特長”的培養目標體系之中。時代的發展提出新的人才標準,新的時代、新的人才標準需要我們確立新的培養目標,需要我們根據這樣的人才要求和時代發展的背景提供新的教育服務。圍繞這一培養目標,發動教師構建建平中學的學校課程系統,8大領域,涉及所有學科,100多個模塊。

這期間學生采訪我,稱我為書生校長,于是欣然接受,并引以為自豪。

教師應該是一個思想者

回首這些年來的從教生涯,我有一個明顯的體會,無論怎樣,思想不能缺席,教育需要價值思想。

思想是什么?思想是形而上的,思想關乎價值,思想是附著于外物、附著于行為的內在的關乎價值、形而上的東西。思想從終極上思考:外物為誰而存在?行為為誰做?為什么存在?為什么而做?我們不斷地進行教育改革,我們不斷地進行技術操作層面的變化,我們是否思考過,我們為誰而改?我們為什么改?是為教師而改?還是為學生而改?是為知識而改?還是為改而改?改的意義何在?價值何在?

任何改革的背后都有理性,有的是工具理性,有的是價值理性。

任何教育行為背后都有理性,或者是工具理性,或者是價值理性。

當有關教育的理念蘊涵在一個個具體的教育物當中,蘊涵在一個個具體的教育行為中,它就是教育思想;當這些理念成為一種標語口號,成為一種標簽,隨處張貼、隨時呼喊,那它就不是思想。

2005—2007年我每年發表一篇自鳴得意的批判文章,批判當下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我深感到我們不能自說自話,這是我們話語能力喪失的一個顯現。我們習慣于跟風走,我們喜歡講模式,我們更多的是關注技術,關注操作。在語文的圈子里,我們很少聽到充滿哲學意味的思想話語,于是思想的缺席是自然而然的了。

思想的缺席,使我們發育不良。缺乏醍醐灌頂的思想啟蒙,使我們的群體發育不良。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因為思想的缺席是靈魂的缺席。

作者簡介:

程紅兵,教育學博士,1961年生于福建廈門,1982年江西師范學院畢業。1996年被評為語文特級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上海市勞動模范。發表教育教學文章數百篇,出版《語文教學的人文思考與實踐》《教師人格魅力》《創新思維與寫作》《中學生怎樣寫科研小論文》《走近澳大利亞教育》《高中現代文閱讀技術分析》《程紅兵與語文人格教育》《心聽校園》等著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南市| 扎囊县| 兴隆县| 谷城县| 五河县| 井研县| 凌海市| 镇康县| 仁寿县| 前郭尔| 佛坪县| 河池市| 揭东县| 永城市| 伊通| 临江市| 甘德县| 岳阳县| 房产| 枣强县| 开封市| 沁水县| 汝阳县| 郯城县| 剑川县| 邢台县| 舟山市| 岢岚县| 水城县| 石景山区| 华安县| 永春县| 互助| 黑龙江省| 任丘市| 凤冈县| 阿勒泰市| 霸州市| 盐边县| 湘阴县| 界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