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哲學遐想(2)
- 靜水深流:哲學遐思與文化斷想(京師學術隨筆)
- 楊耕
- 4847字
- 2016-04-30 21:04:11
哲學的作用是什么
一般說來,人們對哲學有兩種看法:一是認為哲學是一種純概念的運動,與現實無關,是一種玄學甚至是詭辯,沒有任何用處;二是認為生活中處處有哲學,哲學大有用處,上至指導科學、引導人生,下至實際工作、做工種田。這兩種看法都有其合理因素,但又把這種合理因素溶解于不合理的理解之中。
哲學的確是一種概念運動,是符號、邏輯、概念群的深層運轉。我并不否認這種至深至“玄”的思辨,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思辨也就沒有哲學。學哲學有難度,難就難在這種思辨、這種概念群的深層運轉上。但是,作為一種概念運動,哲學決不是與現實無關的玄學。在我看來,哲學之所以給人們一種艱澀隱晦、枯燥乏味、與現實無關的印象,是由于哲學的論證方式造成的。與藝術給人一種具體的形象不同,哲學在形式上表現為一種抽象的概念運動,這種抽象的概念運動很容易給人們造成一種“云山霧罩”的感覺。
但是,只要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會發現這種抽象概念運動背后的現實問題。德國古典哲學可謂艱澀隱晦,黑格爾的《邏輯學》在形式上是一種典型的抽象概念運動。可是,就在這玄而又玄的概念運動中,“相當頻繁地爆發出革命的怒火”(恩格斯語),由此,我們可以透視出德國資產階級的“殺機”。“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這一抽象的哲學命題蘊含著資本主義必然代替封建主義這一現實問題。正因為如此,德國古典哲學同法國啟蒙哲學一樣,都是政治變革的先導。差別只是在于,法國啟蒙哲學是法國資產階級哲學,是18世紀法國政治變革的先導,德國古典哲學是德國資產階級哲學,是19世紀德國政治變革的先導。
由此可以看出,哲學的論證方式是抽象的,哲學的問題卻是現實的。無論哲學家多么“清高”,如何“超凡入圣”,他們都不能不食人間煙火,都不能不生活在特定的社會中并屬于特定的階級或階層,都是在特定的現實中提出特定的問題、特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哲學家不是沙漠里的“高僧”,哲學話語也不是哲學家個人的“自言自語”。從根本上說,哲學總是以抽象的概念運動反映現實的人的活動和人的現實活動,總是以抽象的概念運動并透過一定的知識內容來反映一定階級或集團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所以,哲學既是知識體系,又是意識形態;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一種信念。
哲學既要從“人間”升入“天國”,進入抽象的概念的領域,又要由“天國”降到“人間”,走出純概念的“陰影王國”;哲學既要適應現實,又要超越現實。一句話,哲學既要引導人們“入世”,又要引導人們“出世”。這就注定哲學思維極其艱辛,誰選擇了哲學并想站在這一領域的制高點上,誰就必須在精神乃至物質生活上選擇一條苦行僧的道路。借用莎士比亞的話,那就是,“光榮的路是狹窄的”。
哲學離不開人們的生活,離開了生活和科學的哲學話語只能是“假(話)”、“大(話)”、“空(話)”。不過,我們應當注意,生活中處處有哲學問題,但哲學并不研究生活中的“處處”問題,否則,科學豈不是“多余的話”;生活中處處有哲學問題,但并不是人人都有哲學思想,個個都是哲學家,否則,哲學家豈不成了“多余的人”。這就像生活中處處有數量問題、物理運動、化合分解,但并不是人人都懂數學、物理學和化學,個個都是科學家一樣。知道水到一百度變成氣體,到零度變成固體,這是生活常識,從中引出質量互變規律以及防微杜漸,這才是哲學思想。知道物理學中有正電與負電、力學中有作用與反作用、化學中有化合與分解、數學中有微分與積分……這是科學知識,從中引出對立統一規律以及“凡物莫不有對”,這才是哲學思想,如此等等。
同任何科學一樣,哲學不可能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相反,它必然是有所能、有所不能。我們只能要求哲學做它能做的事,而不能要求哲學做它做不到的事。兩級相通。哲學“萬能”論往往導致哲學“無用”論。在我看來,哲學的“用處”就在于,從總體上探討人與世界的關系,把握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引導人生。無論哲學是把目光投向人與自然的關系,還是轉向人與社會的關系,歸根到底,關注的仍是人在世界中的位置,顯示的仍是人的自我形象。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的“認識你自己”,實際上構成了哲學的主旋律:哲學應該竭盡全力去探索人本身的奧秘。如果哲學不重視人,人也就不會重視哲學。
可問題在于,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中必然滲透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的關系,對人生的不同看法必然包含著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不同理解。飲食男女本身是一種自然現象,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以及梁山伯與祝英臺式的愛情悲劇卻是一種社會現象。愛情之所以成為文學的主題,之所以如此激動人心,決不是因為它是兩個生物人之間的私情,而是因為它的社會內涵。“閨中少婦不知愁”所表達的感情與“愛你沒商量”所蘊含的內容是不一樣的。托爾斯泰的《復活》之所以能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就是因為它著力刻畫了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身上本能與理性、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之間的沖突,而這種人性內部的矛盾沖突在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
文學藝術的雕刀如果不深入到這種人性內部矛盾沖突中,就不可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托爾斯泰這樣寫道:“人人身上都有各種人類本性的根苗;不過有時這種品性流露出來,有時那種品性流露出來罷了;人往往變得不像他自己了,其實他仍舊是原來那個人。”托爾斯泰的話使我想起狄德羅關于人的一段寓意深刻的話:“說人是一種力量與軟弱、光明與盲目、渺小與偉大的復合物,這并不是責難人,而是為人下定義。”
實際上,人也沒那么神秘。“人來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恩格斯語),而現實的人本質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地主之所以成為地主,資本家之所以成為資本家,就在于他們身處的社會關系,而不在于他們的肉體組織;機器之所以能夠成為資本,并不在于機器本身的物質材料,而是特定的社會關系使然。封建社會不可能造就社會主義新人,殖民地半殖民地必然產生崇洋媚外思想,都是一個道理。文天祥有一千古絕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千古絕句表明,人的死本身屬于自然規律,死的意義屬于歷史規律。從哲學的視角看,英雄與小丑、流芳百世與遺臭萬年的分界線,就在于是否把握和如何處理人與歷史規律的關系。凡順歷史規律而動者,是英雄,流芳百世;凡逆歷史規律而動者,是小丑,遺臭萬年。
從根本上說,人生觀是一個如何看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問題。反過來,哲學本身就是人生觀,與解答“人生之謎”融為一體。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雙重關系中關注人本身的,是從人的活動及其規律中去把握人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是對人的終極存在和現實存在的雙重關懷。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既可信又可愛。
哲學思維的特點
哲學史“不過只是分歧的思想、多樣的哲學的發生過程,這些思想和哲學彼此互相反對、互相矛盾、互相推翻”。“全部哲學史,這樣就成了一個戰場,堆滿著死人的骨骼。它是一個死人的王國,這王國不僅充滿著肉體死亡了的個人,而且充滿著已經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統,在這里面,每一個殺死了另一個,并且埋葬了另一個。”(黑格爾語)但是,這僅僅是表面現象。實際上,哲學史是一個后人不斷批判繼承前人的有序的發展過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哲學是“最貧乏、最抽象的哲學”,而“那在時間最晚出現的哲學體系,乃是前此一切體系的成果,因而必定包含前此各體系的原則在內”,因而是“最淵博、最豐富和最具體的哲學體系”(黑格爾語)。
哲學本身的形式和內容的矛盾表明,哲學思維是一種特殊的反思思維,它總是隨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來反思自己,否定自己的某種形式或某種體系。換言之,哲學內容的發展是通過反思理論前提,從而更替哲學形式實現的,所以,哲學史在表面上總是表現為“一個殺死了另一個”。反思總是具有“殺死”的含義,即否定原有的理論前提,建立新的理論前提。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恩格斯指出:“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這種對形式的改變實際上是用時代的發展來反思自己的內容。哲學思維的優點,正是在于它能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革自己。
哲學的反思不是一般的反思,如對直接性的反思,對某一條件的反思,而是立足于變化中的實際,從人與世界關系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這一角度作出的理論反思,只有哲學反思著人與世界的關系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這是其他科學思維無法取代的。哲學的反思是反思性思維中最深層的反思,它總要對自己原有的原則和前提進行批判。實際上,哲學是對整個思維史的反思,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因而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同時,哲學又具有最一般的綜合性,考察的是人與世界最一般的關系,起到對時代的整體綜合的作用。
可以從總體上把哲學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從靜態考察,它是關于人與世界關系的學問,是哲學思維在實踐基礎上作出的概括和凝結;二是從動態考察,它是不斷批判舊的原則和前提,形成新的原則和前提的思維過程,并不斷反思、建構著新的思維方式。前者是哲學知識體系,后者是哲學思維能力,二者密切相關。沒有哲學知識體系,就談不上哲學思維能力,但有了哲學知識體系,并不等于就具有哲學思維能力。無論是在功能上,還是在特點上,哲學思維能力都不同于哲學知識體系,不能把二者混同起來。
在當代,哲學思維的作用變得更為直接、更為迫切、更為重要,實踐、科學和哲學本身的發展更加純化和強化了哲學思維的作用,并通過三條道路表現出來。
第一條道路是哲學自身的分化。在古代,哲學表現為“包羅萬象的綜合”,它取代了一切,被稱為“知識總論”;在近代,哲學表現為“科學的科學”,實際上轉化為“幻想的綜合”,即“用觀念的、幻想的聯系來代替尚未知道的現實的聯系,用想象來補充缺少的事實,用純粹的臆想來填補現實的空白”(恩格斯語);在現代,哲學表現為“最一般的結果的綜合”。馬克思指出:“關于意識的空話將銷聲匿跡,它們一定為真正的知識所代替。對現實的描述會使獨立的哲學失去生存環境,能夠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過是從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觀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綜合。”恩格斯認為,對于已經從自然界和歷史中被驅逐出去的哲學來說,如果還留下什么的話,那就只留下一個純粹思想的領域,即關于思維過程本身的規律的學說——邏輯和辯證法。
隨著哲學由“包羅萬象的綜合”→“幻想的綜合”→“對最一般的結果的綜合”的發展,哲學思維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反過來說,對哲學思維本身的研究也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第二條道路是思維科學的分化。當哲學自以為對思維過程還有發言權時,思維科學的分化開始了。20世紀以來,思維科學發展大體沿著四個方向發展:一是對思維的生理、心理機制的研究;二是對認識的發生、個體和整體思維發展的研究;三是對思維的外在形式——語言以及與其緊密相關的語義的研究;四是對思維過程形式化、定量化、信息加工程序的研究。
沿著第一個方向,產生各種神經心理學、思維心理學、神經行為學;沿著第二個方向,取得了眾所周知的成就,如列維—布留爾對原始思維,皮亞杰對兒童思維,以及科學哲學對科學思維的研究等;沿著第三個方向,產生了語義分析、語言邏輯;沿著第四個方向,形成了認知心理學,產生了以思維模擬為內容的“人工智能”,開拓了人類智力放大的新時代。
第三條道路是整體科學的分化。現代科學已經形成一個由二千多門學科構成的多層次、多結構、多序列的龐大網絡,科學越分化越需要哲學思維的綜合,以認識自己在整個系列中的地位以及發展的方向。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哲學一經建立并廣泛地被人們接受之后,它們又常常促使科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指示科學如何從許多可能道路中選擇一條路。”
在愛因斯坦看來,科學的真理具有外在的證實性和內在的完美性,但這種內在的完美性必須在世界的整體化過程中才能完成。的確如此。各門科學的研究處于不同的層次上,只有超出科學系統本身的系統,在更大的系統中才能評價本系統某些論斷的真實性。所以,在現存的科學系統內并不能認清科學規律的完整性。只有哲學的綜合才能使科學在更廣泛、更深層的背景中認識自己的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