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2)
-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叢書)
- 袁貴仁
- 4732字
- 2016-04-30 21:05:32
這種合理利己主義的思想在英國古典經濟學中也有反映。亞當·斯密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奠基人,也是著名的道德學家。斯密認為,自愛和仁愛是人的情感的兩種基本元素,自愛使人向己,仁愛使人為他。向己使人成為“經濟人”,為他使人成為“道德人”。按照斯密的觀點,人是利己主義者,人的經濟行為所追求的完全是自己的個人利益,但每個人為了利己的需要又不得不考慮其他利己主義者的利益,由此產生了社會利益。斯密自己對于這種合理利己主義說得十分透徹,他寫道:“差不多所有其他一切動物,各自到了成熟以后,便完全獨立了,而且各自在自然的情況下,不需要其他動物的幫助,然而人是經常需要自己的親近者的幫助的,但是如果一個人完全要靠人家的恩惠來獲得這種幫助,那一定是靠不住的。與其如此,他不如去打動人家的利己主義,并且向他們表明: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應該做他所要求的事情,——這樣他反而容易達到自己的目的。……把我所需要的東西給我,那么你也能得到你所需要的東西……我們獲得飲食,決不是依靠肉店、酒店和面包鋪的老板的恩惠,而是由于他們維護自己的利益。我們并不要求他們大發慈悲,而是向他們的利己主義去聲訴,所以我們永不向他們申說我們自己的要求,而只是講他們的利益。”[8]對于斯密的這種人學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做過深刻的分析。馬克思指出:“被斯密和李嘉圖當作出發點的單個的孤立的獵人和漁夫,屬于18世紀的缺乏想象力的虛構。”[9]恩格斯說,這“實質上是18世紀的產兒,它可以和同時代的偉大法國啟蒙學者的成就媲美,并且也帶有那個時代的一切優點和缺點。……在他們看來,新的科學不是他們那個時代的關系和需要的表現,而是永恒的理性的表現,新的科學所發現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不是這些活動的歷史地規定的形式的規律,而是永恒的自然規律;它們是從人的本性中引伸出來的。但是,仔細觀察一下,這個人就是當時正在向資產者轉變的中等市民,而他的本性就是在當時的歷史地規定的關系中從事工業和貿易”[10]。
18世紀的哲學、經濟學雖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人學觀點,但它有一個重要的弱點,即機械性,完全否認人的能動方面,嚴重影響了人的問題的科學解決。“18世紀并沒有克服那種自古以來就有并和歷史一同發展起來的巨大對立,即實體和主體、自然和精神、必然性和自由的對立;而是使這兩個對立面發展到頂點并達到十分尖銳的程度,以致消滅這種對立成為必不可免的事。”[11]理論的邏輯要求突破這種機械性,這就產生了德國古典哲學中的人的學說。
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它對于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和多方面的。按照康德的說法,人的問題是屬于那些不能不使每一個人焦慮不安的問題。康德把人的問題概括為“人是什么”、“我能夠知道什么”、“我應該做什么”、“我能夠希望什么”等幾個不同的方面,并以此來構建他的龐大的哲學體系。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實用人類學》,是他一生哲學思想的總結,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人學理論的框架,他把此書第一部分又分為“論認識能力”、“論愉快和不愉快的感性”、“論欲望能力”三卷,恰與《純粹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實踐理性批判》相呼應。康德認為,人是感性存在者和理性存在者。作為感性存在者,人受自然界的必然性支配,也不比動物更有價值。人優越于動物的地方在于人是有理性的存在物,人的本質在于人有理性。由于人有理性,所以“人是目的”;由于人有理性,所以人可以“意志自律”。“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這兩條道德律令都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人的主體性思想。
沒有辯證法,就沒有唯物史觀,就沒有科學的人學思想。黑格爾關于自由和必然的觀點,矛盾是事物發展動力的觀點,以及對事物、歷史自身辯證運動過程的觀點,等等,對于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無疑起了良好的啟發、誘導作用。黑格爾認為,人區別于動物之處在于思想、理性,在于人能意識到自己,人是一種自我意識的存在。由于人有意識和自我意識,所以人能夠認識必然,從必然走向自由。黑格爾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抽象地發展了人的能動的方面,突出了作為活動者的主體性。更主要的是,黑格爾無論是在《精神現象學》中還是在《法哲學》中,都分析了勞動對于人的形成的影響,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把人看作自己勞動的結果。馬克思高度評價了黑格爾的這一思想,指出:黑格爾“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黑格爾的《現象學》及其最后成果——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的偉大之處首先在于,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失去對象,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因而,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12]。正是在這些思想觀點的影響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的類特征、全部所謂世界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的誕生等重要觀點。當然,如果把黑格爾關于勞動對人的發展的影響的個別言論看作是一個完備的思想體系,把馬克思和黑格爾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混同起來,那就不對了。作為一個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所說的勞動并不是馬克思所說的物質生產實踐,而是一種精神活動。正像馬克思所指出的:“黑格爾唯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13]這樣,“勞動是人的本質”這一命題在黑格爾那里就成了“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本質”。
關于費爾巴哈的人本學,我們在上面已經進行了闡述。它對于馬克思人學思想的影響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為包括人學思想在內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產生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不僅表現在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本體論和認識論大大縮短了馬克思由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的距離,而且更主要的是,費爾巴哈關于人的實在性的觀點、關于人與自然統一的觀點、關于人的本質存在于團體之中的觀點等,為馬克思架設了一座從絕對觀念通向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的橋梁。因為在黑格爾的辯證法中,盡管蘊含著唯物史觀的萌芽和某些合理的人學觀點,但是僅僅“依靠從黑格爾那里繼承來的理論武器,是不能理解這些人的經驗的物質的行為的”[14]。
19世紀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人學思想,是馬克思人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之一。圣西門針對資本主義的“專橫、無能和陰謀”的弊病,主張未來社會不承認特權,以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根本利益;人人都應當兄弟相待,互敬互愛。歐文關于環境對于人的本性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的觀點、關于合理安排環境以使人的性格和智慧得到全面發展的觀點,以及教育就是形成人的性格的觀點,都是富有啟發性的。傅立葉提出在未來社會,男女應當平等;每個人應當根據自己的興趣勞動;勞動應與享受相一致,這些都“足以使英國社會主義者相信,傅立葉主義是完全值得他們注意的”[15]。
空想社會主義者人學思想中最有特色的內容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闡述。圣西門認為,在歷史上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是全面發展的人,“十五世紀的歐洲人,不僅在物理科學、數學、藝術和手工業方面有驚人的成就,他們同時還在人類理性可及的一些最重要的最廣泛的部門十分熱心地工作,他們是全面發展的人,而且是自古以來首次出現的全面發展的人”[16]。傅立葉認為未來的人應當是全面發展的人,理想社會中的“協作教育的目的在于實現體力和智力的全面發展”[17]。在歐文看來,未來社會的兒童教育,就是“要在他們出生以后就教育和指導他們,使他們在各人天賦的能力、志趣和力量所許可的范圍內盡量成為智、德、體、行方面最完善的人”,也就是“安排適當的條件來很好地培養他們的體、智、德、行方面的品質,把他們教育成全面發展的人”[18]。這些看法都直接影響了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觀點。馬克思對此是這樣評價的:“雖然這三位思想家的學說含有十分虛幻和空想的性質,但他們終究是屬于一切時代最偉大的智士之列的,他們天才地預示了我們現在已經科學地證明了其正確性的無數真理。”[19]
在馬克思之前,許多思想家已經為科學地解決人的問題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料。但是,由于時代條件限制和階級局限,他們對人的認識始終沒有達到真正科學的水平。理論的邏輯和現實的斗爭,要求有人站在先進階級的立場上,正確地回答理論和現實對人的研究提出的種種問題,用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來代替以往對于抽象人的崇拜。這個任務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
[1][瑞典]安·邦納:《希臘文明》,轉引自[蘇]鮑·季·格里戈里揚《關于人的本質的哲學》,28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
[2][法]拉法格等:《回憶馬克思恩格斯》,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古希臘]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115—116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36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35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9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5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轉引自[蘇]盧森貝:《政治經濟學史》第1卷,259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493—49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65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同上書,163頁。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6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57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6]《圣西門選集》第2卷,26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7]《傅立葉選集》第3卷,217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8]《歐文選集》第2卷,117、13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1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56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二、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形成過程
馬克思的人學研究貫穿于他的革命斗爭和哲學理論活動的始終。
《博士論文》(1839年初至1841年3月)是馬克思的第一部哲學著作,它鮮明地表現了馬克思對于人的問題的關心。馬克思寫作此書的目的,就是要闡明人與環境的關系,通過改造環境爭取人的自由。表面上看,論文探討的是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和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之間的區別,而實際上這不過是為人的自由作自然基礎的論證。原子“脫離直線的偏斜”,“是個人意識的象征,個人意識只有離開世界,才能在這個使它感到無能為力和受壓迫的世界中確立自己的自由”[1]。此時,論文所持的觀點還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人的本質是自由,這是黑格爾的也是包括馬克思在內的青年黑格爾派的共同信念。不過馬克思已經以萌芽的形式表現出不能以逃避現實的方法去追求“絕對自由”,看到了人與環境、哲學與世界之間的相互作用。
從1842年,馬克思開始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轉變。這種轉變的具體機制在于馬克思的哲學、政治、歷史、法律觀點的相互影響。馬克思為《萊茵報》寫了關于出版自由問題的政治性文章,號召“不僅用矛頭而且用斧頭”去為自由而戰斗。1842年10月,馬克思任《萊茵報》主編,開始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社會政治觀點和哲學觀點發展的新階段。這種發展是同現實斗爭緊密聯系的。他們在為勞動人民的利益采取行動的過程中,具體分析了大量的政治問題,初次接觸到了經濟問題,認識了當時存在的共產主義學說。在他們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分析中,自發地產生了唯物主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