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花里的鄉愁:關于瓷與茶的美學日志
- 李冬君
- 965字
- 2019-01-02 03:02:18
自序

風是無形的,但它可以借助細柳、野花、落葉、飛雪展示自己的姿態。
鄉愁也是無形的,但它可以在春茶、絲綢、瓷器、美酒以及琴棋書畫乃至自然山水中消遣,在苦澀的美感里展現人類精神的姿態。
藝術,如果沒有哲學的體味,它將是一堆邋遢的色塊或雜亂無章的點線。藝術哲學給了藝術一個樣式,有了這種樣式的結構,我們便可以欣賞并進入藝術本身,用思想觸摸點、線與色塊組合的審美世界。
藝術家給出形象的人生詮釋,而哲學家則用文字演繹理性的邏輯,詮釋形象給出的人生勾勒。
當文字的足尖,點擊著偉大絢爛的畫面,如大珠小珠,落入青花暈染的藝術江山時,一個有關人類鄉愁的對話,便在一位賞者、一個思想者與一個藝術家的精神撞擊中拉開了序幕,一個有關藝術的生活態度,便來到人生的窗前。

人是逐利的,必淪為工具,人也是純粹的,亦必是人自己的目的。藝術是人作為工具過程的潤滑劑,也是人以自己為目的的唯一證據。如果這一邏輯成立,那么藝術就應該貫穿我們生活的始終。
可是,生活常常會把這“唯一的證據”丟失掉,于是,沒有藝術實證的生活,粗鄙、簡陋、茍且、無趣,人的精神淪喪了,只為一個本能的存在而生存,只為功利而忙碌。從生到死,就像奔馳的列車,將路邊美好的景致統統甩掉,只為飛快到達目的地。生命個體在灰色忙碌的時間流逝中過濾掉了繽紛而美的歷程,走向死寂。
有一天,推開門窗,很想歇歇腳,喝口茶,苦澀之后的余香里,有一股鄉愁的味道,從齒縫中沁出,仔細端詳手中的茶盞,一朵青花蓮枝在茶湯里搖曳,真是一碗見鄉情,那被塵封心底的帶有美感的生活趣味,在茶湯里重現了,那種恬淡的東方式滋味,在舌尖上淺淺低徊回甘了。就這樣,丟失已久的精神父老,在瓷與茶的審美品味中復興了。
茶是開門七件事中的最后一件,卻是鄉愁必經的驛站,是藝術重歸生活的最好出發點。百姓日用有自己的生活秩序,柴米油鹽醬醋在滿足物質主義的精致之后,才是茶,茶是負責精神生活的飲品。一碗潤精神,滌倦怠,敘友情,見悠閑,點茶點開了生活中的美學漣漪。再遇上二三好友,像陸羽那一年,為茶之美立憲,將茶之美儀式化,樣式化,茶之美姿才在瓷器上流傳下來。
有一位畫者在瓷與茶里撿拾鄉愁,還有一位思想者在瓷與茶里解讀鄉愁,更有一位年輕人則在瓷與茶里身體力行,茶之心、瓷之靈,將鄉愁化解為藝術的生活。
生活藝術化,就從茶與瓷的文藝復興開始吧,這,便是本書的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