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強不息,樹立成就事業的理想(1)
- 李嘉誠做人經商處世的大智慧
- 王峰
- 4490字
- 2016-03-09 11:22:59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逆境往往造就人才。一個人身處逆境,胸懷成就一番事業的理想,就會迸發出奮斗的力量。李嘉誠雖出身書香門第,但少年時期輾轉流離的生活和父親早喪的沉重打擊,使他對生活的本質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認為:世上沒有永遠的救世主,要想出人頭地,只有自強不息,去奮斗、拼搏!
1.幸運成功一時,努力成就一世
一次努力只能做好一件事,不斷努力才能做好一生的事業。努力是成就事業的保證。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努力奮斗。
對成功的看法,很多人都會認為是幸運,很少有人說是由勤奮及有計劃的工作得來的。
李嘉誠對成功有獨到的見解,他覺得成功有三個階段:第一,靠勤奮工作,不斷努力得到的;第二,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主要靠自己靈活的頭腦和對周圍形勢的敏銳判斷力;第三,靠運氣,并不完全如此,如果沒有充分的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掉的。
既然如此,那么在李嘉誠的事業中,又有多少幸運成分在其中呢?這是很多人都樂于討論的話題。其實,幸運是伴隨著不斷努力降臨的。
李嘉誠也坦然,所謂“時勢造英雄”只是一種謙虛的說法。他真正的答案是:“再坦白一點說,我在創業初期,幾乎百分之百不靠運氣,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努力賺錢。你必須對你的工作、事業有興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李嘉誠表示:“不敢說一定沒有幸運的成分,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悖時,那肯定不會成功。若我們貿然去做,至失敗時便埋怨命運,這是不對的?!?
如果從李嘉誠十幾歲輟學打工算起,他已工作60年了。60年間,他從一無所有,發展到擁有3家上市公司,市值數千億港元。他的順與逆,恰好反映出不斷努力與幸運的辯證關系。
自30歲起,李嘉誠就再也沒有細數過自己的財富。他自己說:“1957年、1958年初次賺到很多錢,對是否快樂感到迷惘,覺得不一定,后來想明白了,事業上應該多賺錢,有機會便用錢,用到好處,這樣賺錢才有意義。當初我打工的時候,有很大壓力,尤其是最初幾年,要求知,要交學費,自己節儉得不得了,還要供弟弟、妹妹上中小學直至大學,頗為辛苦。做生意頭幾年,也只有極少的資金,的確要面對很多問題。但我想,只要勤奮,肯去求知,肯去創新,對自己節儉,對別人慷慨,對朋友講義氣,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遲早會有所成就,生活無憂。當生意更上一層樓的時候,絕不能貪心,更不能貪得無厭。”
李嘉誠說:“年輕時我表面謙虛,其實內心很驕傲。為什么驕傲呢?因為同事們去玩的時候,我去求學問;他們每天保持原狀,而我的學問日漸提高?!?
那時,同事們閑下來就聚在一起打麻將,李嘉誠卻捧著一本《辭?!房?,日日如是,翻得厚厚的一本《辭海》都發黑了。李嘉誠形容自己“不是求學,我是在搶學問”。正是靠著這種搶學問的精神,才為幸運之神的降臨創造了條件,否則,沒有勤奮努力便會一事無成,因為機會是為有準備的頭腦而準備的。
要造就一個成功的專業技術人才,也許只需要數年的功夫;但要造就一個成功的商人,尤其是一個白手起家的成功商人,則需要用一生的時間,李嘉誠一生的成功經歷就說明了這一點。他的經歷說明,成功的道路上確實沒有捷徑可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奮斗一生才能收獲一生。
李嘉誠經商50余年從來沒有懈怠過,除了機遇、幸運等客觀因素外,不斷努力是李嘉誠白手起家創造財富的重要方法之一。
李嘉誠經商箴言:
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
2.苦難磨煉成功的意志
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將永遠堅強不起來,也不會有獨創力。所以說,要想成就大事,就應首先拋開身邊的“拐杖”獨立自主。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難成大事,只能一輩子做平平庸庸的人。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段話的意思是:上天要想把重大的使命交給一個人,必定要首先鍛煉他的思想意志,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忍受饑餓,使他身受貧困,使他的行為顛倒錯亂,用來使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忍,增強他原本不具備的能力。
孟子的這段話蘊涵著深刻的哲理,2000多年來一直激勵著有志之士克服了無數的艱難困苦,成就了偉大的事業。我們不相信什么上天的意志,但是一個人要想干成大事業,擔當大責任,必須從精神到肉體都能承受住常人所難以想象的磨煉。為什么呢?因為安樂的境遇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萎靡不振,無所事事;而艱難困苦的境遇則使人奮發,從而求得生存和發展,也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還一口氣舉了6個古代的大賢為例:舜發跡自田地中間,傅說舉自筑墻的人中間,膠鬲舉自魚鹽販子中間,管夷吾任用自獄官手里,孫叔敖騰達自隱居的海邊,百里奚崛起自市井。由此可見艱難困苦乃是人才成長的必要條件,如果能經受住艱難境遇的重重考驗和磨煉,那么就多了一份成功的把握。
李嘉誠來到人世時,中國已不是太平盛世了。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發動侵華戰爭,氣焰囂張地侵占了中國的半壁山河。兩年后,潮汕淪陷于日軍的鐵蹄之下。昔日美麗的潮州城頓時盡是殘垣斷壁,不堪入目。日軍一面大肆燒殺掠搶,一面四處張貼安民告示。城區的居民惶惶不可終日,生活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時事紛亂,生活無著,人們紛紛逃出城外,去山鄉農村投親靠友,躲避戰亂。李嘉誠一家也深受戰亂之苦,學校停止授課,執教多年的父親李云經不得不放下教鞭,這就意味著李云經先生的失業和教育救國愿望的破滅,小學尚未畢業的李嘉誠也失學了。
萬般無奈,李云經只好帶著一家老小逃到澄??h隆都松坑鄉,寄住在親戚家。不久,又輾轉逃到后溝,投靠在后溝小學任教的胞弟李云奕,到了后溝后,李云經一家的生活總算暫時安定下來。
幾個月后,李云經的母親因為奔波驚嚇過度,身體逐漸虛弱,沒多久去世了。李云經的伯父們均漂泊各地,同時潮汕已經淪陷,他們無法趕來奔喪。鑒于當時的情況,李云經、李云奕兩兄弟,傾資為老母操辦了簡單的葬禮后,含淚將老母掩埋在后溝的山崗上。
為了養家,李云經多方托人、四處打聽,希望能夠重執教鞭,但是,李云經的愿望落空了,失業數月后,一直未能找到教職。李云經身體單薄,干不了體力活,對做生意更是一竅不通。生計舉步維艱,無可奈何之下感嘆“百無一用是書生”。胞弟李云奕薪水微薄,李云經不好意思靠著胞弟的接濟度日,再說,這樣也不是長久之計,因為未來的日子還長。
何去何從擺在了李云經的面前,他與妻子莊碧琴商議著日后如何度日。經過多日商討,也沒有結果,最后,莊碧琴提議投奔弟弟莊靜庵。
莊靜庵是李云經的妻弟,幼年在家鄉潮州讀私塾,念完小學后,就隨其他潮州人出外闖蕩。后來,27歲的莊靜庵來到香港,涉足鐘表業,從最簡單的布質、皮質表帶做起,憑著謹慎的個性、勤勞的精神一步步做大。莊靜庵的產品質優價廉,深受代理商和消費者的歡迎。有了一定的積蓄后,莊靜庵開始兼營鐘表貿易,購入瑞士鐘表,再銷往東南亞各國,最終成為香港鐘表業的富商。
內地雖然硝煙滾滾,戰火紛飛,氣氛緊張,但香港卻未受到影響,在繁榮發展中處處充滿著生機,不少內地人把香港當作避難所,紛紛逃至此處。
莊碧琴的提議,并沒有馬上得到李云經的贊同,但是權衡一番,別無出路,惟有如此。
此時的李嘉誠年齡尚小,災難對他卻沒有絲毫的仁慈,他的美好童年生活多了一些迷茫與不知所措??粗改覆粫r透著哀愁的憔悴面容,李嘉誠的心中一片茫然,他不知道日后還能不能繼續上學讀書,不知道將來有著什么樣的生活。
為了一家人能夠生存下去,也為了徹底躲避日寇,這年冬天,李云經帶領一家人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經過10多天的風餐露宿、跋山涉水終于來到了素有“東方之珠”美譽的香港。
當時的香港是世界最大、最知名的自由貿易港??梢韵胂?,如果不是來到了香港,李嘉誠即使經商,也絕不可能創造出一系列商業神話,建立自己的商業帝國,成為一代商業巨人。人生的幸與不幸,只有讓歷史本身來回答更有說服力。
雖然到了香港這個繁華的大都會,李嘉誠一家的生活卻絕無繁華的平靜與富足。相反,他們一家飽受了生活的艱辛和人情的冷漠。尤其是李嘉誠本人,當時他只有14歲,就開始以羸弱的身軀肩負起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擔,成了一名童工。然而正是這種難以盡述的磨難,使李嘉誠及早地成熟起來,并經過自身的奮斗,后來逐步走向了成功。
莊靜庵已被潮汕人視為成功人士,姐姐一家的到來,自然是十分高興,為了給姐姐、姐夫洗塵,設下了豐盛的家宴,并騰出房間讓姐姐一家住下。姐弟多年未見,自然有說不盡的家常話,莊靜庵仔細詢問了家鄉的近況,然后為姐夫李云經介紹了香港現狀,勸他不要著急,先安心休息,出去逛逛港街,然后再慢慢找工作。
莊靜庵未提起讓姐夫李云經到他的公司里去上班,不知是什么原因,或許是莊靜庵在商言商,絕不把公司人事與親戚關系攪和在一起的緣故吧??傊?,這是李云經夫婦始料不及的。
莊碧琴想去質問弟弟,但被李云經制止。他不想給妻弟添太多的麻煩,來香港投靠妻弟,已是萬不得已。李云經長期生活在傳統的倫理氛圍中,雖然明白這是有頭腦的商家通常的做法,但在感情上卻不那么容易接受。但他畢竟是讀書人,有著傳統儒士慣有的清高,不愿輕易“為五斗米折腰”。
在商人眼里,永遠有做不完的生意,莊靜庵也不例外。他并不滿足眼下取得的成就,他想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由于生意上的投資較大,他們家的生活相對比較緊張。姐姐一家的到來,無疑為莊靜庵的家庭生活開支增加了額外負擔。
李云經是個非常要強的人,熟知人情冷暖的他不想依靠別人生活,他主動向莊靜庵道出了要找工作的想法。莊靜庵非常贊同姐夫的想法,他對李云經說道:“香港是一個遍地是黃金的地方,只要你能發現機會,就能夠發財。潮州人是能吃苦的人,做起生意來,都很不錯。我認識一些從潮州來的不識字的鄉下人,做了幾年生意后,紛紛發達了?!?
說干就干,第二天,李云經開始找工作了,令他想不到的是,他處處碰壁,一股失落感襲上心頭。想當年在家鄉的時候,他是一位深受人們尊敬的小學校長,他的淵博學識讓一些富人欽佩不已??扇缃?,在香港這個拜金主義盛行的地方,學識一文不值,而財富成了人生價值的衡量標準。深受傳統教育的李云經怎能不失落,怎能不困惑呢。
在這里,李云經發現沒有人向他請教古書上的問題,更沒有人夸獎兒子李嘉誠出眾的文學才華。他顯得與整個香港格格不入,但他沒有能力改變環境,只有默默地試著與香港的環境融合。
經過不斷尋找,李云經在香港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潮州商人開辦的公司里做小職員。在香港發展的同時,內地的抗日戰爭卻進入了最艱苦階段,為了支援在前線抗戰的中國軍隊,香港商會呼吁市民捐資。李云經時刻沒有忘記報國之志,他毅然捐出了辛苦積攢的幾枚港幣。然而,香港的富商們卻捐出了幾千甚至幾萬港幣。一向提倡教育救國的李云經不禁慨嘆:“實業亦可救國?!?
當時的香港雖然處于英國的保護之下,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也未能長保和平。很快,日軍的鐵蹄便踏上了香港,香港的前景頓時一片黯然。
在日軍統治下,香港百業蕭條。李云經掙的薪水越來越少,為了全家人的生計,他只好拼命工作。由于長年勞累,再加上貧困、憂憤,李云經染上肺病,終于在家庭最困難時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