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未雨綢繆,把要走的每一步想在前面(2)
- 給男人看的羊皮卷
- 張易山
- 4900字
- 2016-03-09 11:22:42
5.自強,男人走向成功的原動力
俗話說天助自助者。作為男人必須自立自強,任何人都不愿意與一個軟弱無力、隨時會倒在自己腳下的人待在一起。要活就要活出自己的尊嚴,不僅不能成為別人的累贅,還應該活得頂天立地。
常言道:“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有的男人自立自強,憑著自己的努力在青年時代就已經闖出一番事業;有的男人軟弱依賴,年過半百仍潦倒失敗,雖然也能維持生計,但也從來沒有體會到奮斗的喜悅。如果要在這兩種人之間評論出誰更成熟,相信沒有人會選擇后者。
年齡并不是衡量一個男人成熟與否的標準,因為年長的人如果只是多吃了若干年的飯,空長了一身懶肉,或者在人生路上屢次摔得鼻青臉腫,盡管他倚老賣老,別人也不會認為他說的話如何有分量,不會認為他如何舉足輕重。成熟不僅是年齡的增長,更是心靈的歷練、責任的承擔。
在踏入社會前,成熟的男人會對自己負責,對父母孝順,將父母投資在自己身上的血汗錢化為提高自身素質的知識。踏入社會后,成熟的男人不僅要對自己、父母負責,還要對自己的妻子、兒女負責,讓父母安享晚年,讓妻子感受到體貼和關懷,讓兒女受到良好的教育。
對于男人來講,成熟顯得至關重要。當真正踏入社會的那一刻起,就要經營自己的生活了,無論愿不愿意都得接受。此時,就要獨自面對生活了,但是否能夠擺脫對父母的依賴、獲得經濟上、精神上以及感情上的獨立還是未知數。這就需要讓自己迅速地獨立起來,因為只有及早獨立,才能擺脫對他人的依賴。
剛步入社會,可能會看到社會的陰暗面,從而對社會感到不滿。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潛意識里還認為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孩子”,也就是說,還沒有獨立,沒能找準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還不能用正確的思維來看待這個世界。
有志氣的男人知道獨立的重要性,他們雖然知道人生道路的曲折和不可重復,跨出去的每一步都有可能遇到挫折,但還是會勇敢地邁出腳步,這樣的男人會比其他人更具備應付生活的能力。
一個小伙子曾接受了這樣的告誡:“年輕人,你漸漸會發現,當你個人獨立的時候,你會變得格外聰明;當你離開父母的時候,你才會知道父母是對的。”只有敢于獨立,才能從中體會到成熟的喜悅。一個男孩子可能會感到自己沒有承受力,但當他成為一個父親之后,就會發現自己原來這么堅強能干,因為他要負起父親的責任,這份責任讓他不得不獨立自強。
正如一位先哲所說:“若想讓小鳥學會飛,就讓它自己飛吧。”男人都應該放飛自己,擺脫依賴和不自信,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翱翔藍天的可能。
6.心懷大目標,先做“小人物”
“大人物”是從“小人物”開始的,不甘平庸是“小人物”成大事必需的心態。希望成大事的男人往往有著遠大的抱負,心中有堅定的目標,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漸漸向“大人物”靠攏。
動物的世界有很多向“大人物”學習的事例。雛鷹要學飛,它不再像以前一樣只等著父母回來給它帶來食物了,它夢想著哪一天自己也能像父母,像家族中最勇猛、被稱為“老大”的那只鷹一樣,翱翔于天空,俯視萬物,傲視瓊宇。它要自豪地舒展自己的翅膀,鍛煉自己的毅力和力量,讓狂風盡快吹結實幼嫩的翅膀,使之變得堅硬。它不懼怕狂風可能把它吹下懸崖,如果是那樣的話,在它還沒有學會飛翔的時候,它可能就會離開這個世界,離開他的父母姐妹。所以,它并沒有畏懼,在它心中,風已經不是可怕的了,因為鷹族中的偶像已經在它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基,因為它相信自己明天也將成為鷹族中的英雄。
男人也一樣,要想成大事,就應該樹立這樣的目標:成為所在行業的精英。關鍵是必須要用自信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必須相信自己有一天會站在彩虹上。不管現在看起來能不能實現這一目標,一定要這么想,相信自己能夠實現。
威廉·詹姆斯說:“與真正清醒的自我相比,生活中的我們只能算半夢半醒。我們的火焰熄滅了,我們的藍圖暗淡了,我們的智力和體力只開發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這位心理學家兼哲學家的話一直影響著每一個要成大事的人,尤其是對那些生活在平庸的死水中什么也不愿做的人,這些話更能激起他們生命的浪花。
如果想從事經商活動,就要立志成為那個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如果想從事文藝工作,就要下決心并一心一意地向著藝術家的方向前進;如果想在政界有所作為,就要努力成為一個領袖級別的人物。
那些白手起家的成功者,他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經受過無數的風雨,經受過各種各樣的考驗,從一文不名到萬人矚目。他們用內心力量的牽引和呼喚來實現目標,走向成功。這種有力的內心牽引對成功者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們生命中最神奇和最有趣的東西,它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只要你積極一些,它就像你的保護神,能夠幫助你戰勝一切困難。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懷有一種頹廢心理,他們本著“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過一天算一天”,“隨隨便便混飯吃”的態度來打發一天的時光。其實,抱著這種態度的人已經否定了人生的意義,他們早已承認了自己的失敗,正在偏離正常的生活軌道。
一個有著勃勃生機、目標明確、深謀遠慮的男人,一定會在困難面前說“不”,他們勇敢地接受重重考驗,并向著最高的目標前進。從不對生活抱有任何不現實的幻想。他們的每一天都是快樂的,因為每一天他們都在進步,他們相信“士別三日,應刮目相看”是不斷積累的結果。他們知道只有前進才能進步,不管是進一寸還是進一尺,最重要的是每天都在進步。他們雖然是打工一族,但他們并不想做白吃飯的人,混日子的人。在他們的觀念里,已經深深地植入“沒有第二”這個永不認輸的觀念。
很多人的起點都一樣,最初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擁有著同樣的潛能,最終很多人抱怨路途的艱辛,只有挺過來的那些人,成功的桂冠才會屬于他。不要為自己的職業而苦惱,挖掘這方面的天賦,再加上你的努力,你同樣可以成為這個行業的佼佼者。
每一個要成大事的男人做“小人物”時都應向“大人物”看齊。有了上帝的賜福,你還猶豫什么呢?有了這種想法就應該振奮起來,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為之努力,要求自己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向理想的位置靠近一步。
7.別讓自卑壓得抬不起頭
自卑能摧毀男人的一生。強烈的自卑感會把男人的聰明才智殘酷地扼殺掉,讓他空有滿腹經綸,卻無出頭之日。它仿佛一個昏暗的牢籠,限制了人們的發展自由;它又如同一個厚實而堅硬的繭,把人的能力深深地包裹住,然后隨它自生自滅。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最好的方法是彌補,而不是用它來折磨自己。要想出人頭地,就要冷靜客觀地“瞧”得起自己。
為了養活自己,一個貧困潦倒的男人來到了被稱為“滿地是黃金”的紐約。可幾天過去了,他沒有找到工作。無奈之下,他用身上僅有的錢開始販賣一些小東西,比如針線、玩具等。為了能生活得更好,他一邊做著小本買賣,一邊找工作。一次,一個猶太教堂招打雜的,他匆忙去應聘。
主考官看了他一眼,問道:“我們對來此應聘的人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必須具備英語讀寫能力,請問先生,你行嗎?”
他回答道:“抱歉,先生,我沒有這種能力。”
主考官直截了當地說:“紐約可不同于別處,即使是個雜役,也應該掌握英語。對不起了,先生,請你另謀高就。”
他沒有再說什么,轉身告辭了。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感到自卑,而是繼續自己的小本生意。后來憑著自己靈活的頭腦,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并開始投資金融業。
一次,為了做成一筆生意,他去銀行申請貸款。銀行行長給他遞上一支筆,請他填寫貸款單。他尷尬地表示:他只會寫自己的名字。行長驚訝地說:“您在不會讀寫的情況下,竟然能使生意蒸蒸日上,如果具有了讀寫能力,您該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啊!”
“的確,如果學會了讀寫,我可能永遠是一個猶太教堂的雜役。”他默默地想著。
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沒有因為教堂主考官的拒絕和自己缺乏英語讀寫能力而感到自卑,而是以自己堅強的自信改變了一生。
可是,生活中有些人往往會把自己的不足無限地夸大,因此自暴自棄。自卑者的思維方式與眾不同,他們擅于發現別人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己的優勢,并且喜歡把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相比,相形見絀是必然結果。有些人能夠以犀利的眼光,敏銳地發現他人的優點,便覺得與自己交往的每一個人都非常優秀。于是,在他們的頭腦中會產生一種錯覺:自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沒有比別人強的地方,不會有什么作為。于是,一種強烈的自卑感油然而生。
當自卑占據心靈以后,人就會變得縮手縮腳,不敢輕易去做任何事情。因為自卑讓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總擔心自己什么也做不好。然而,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懼怕失敗,不愿意去嘗試,不愿意向前邁步,那么最后的結果只可能是親手把自己埋葬。沒有人去同情你,可憐你,因為機會已經給了你,是你自己缺乏勇氣,不敢表現。
自卑是一種自我壓抑的表現。本來可以輕松地生活,可以輕松地過著舒心的日子,可是,自卑卻如同一塊巨石,重重地壓在心頭之上,于是心靈總是在超負荷地運轉,不斷地受到磨損進而萎縮。周圍的一切在自卑者的眼中都黯淡無光、毫無生機。此時,自卑者的心靈猶如一根浸沒在深水中的蠟燭,永遠不能夠被激情和奮斗的火焰點燃,成功之花也永遠不會在生活中綻放。
美國總統林肯有著一張丑陋的臉,他的丑陋常常成為與他對立的政客們譏笑和謾罵的話柄。但是,他并沒有因為這些而自卑或者以牙還牙,而是微笑應對這些不禮貌的人,他說:“先生,你應該感到很榮幸,因為你將會因罵過一位優秀的人物而被很多人認識。”一個受整個國家關注的人能夠如此從容面對自己先天性的、難以彌補的缺陷,作為沒有太多壓力的我們為何不能從容面對后天形成的、可以彌補的缺點和不足呢?
因此,男人可以有缺點,但不可以有自卑的心理。一個瞧不起自己的人,是不會被他人瞧得起的。只有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并且不放棄努力的信念,才能從容自信地站在人群中。
8.有勇氣才能干大事
沒有勇氣,即使有遠大的志向,也注定成不了大事。成大事的男人敢于主宰整個事情的始終,他們遇事不退縮、勇敢而富有冒險精神,正是這種勇敢的進取精神成就了他們輝煌的事業。他們有勇氣向那些不可預知的未來發起挑戰,一旦下定決心就毫不退卻,正是這種精神成就了他們的事業。
20世紀50年代初,臺灣經濟處于恢復時期,急需發展紡織、水泥、塑膠等工業。
王永慶,一個很不起眼的人,像吃了豹子膽似的,竟決定投資塑膠業,因而招來了人們的非議,“一定難做”、“不懂行情”、“不識時務”,王永慶面對非議并沒退縮。
王永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可是他頂住了,他籌措50萬美元,創辦了臺灣第一家塑膠公司,1957年建成投產。事情的發展果然不是很好:當臺塑的產品生產出來時,日本等國的同類產品滾滾而來,充斥了臺灣市場,況且日本塑膠產品物美價廉,占有了絕大部分市場。而臺塑產品嚴重滯銷、倉庫爆滿,股東們也心灰意冷。王永慶當時陷入了絕境。
面對這樣不利的境況,王永慶并沒有泄氣。他認為臺灣當時是國際燒堿生產基地之一,而燒堿生產過程中有70%的氯氣被棄置不用,實在太可惜,而氯氣是塑膠生產的主要原料。他所有的優勢就是充足而廉價的原料。
經過一番分析,王永慶采取了兩條令人吃驚的措施:
其一,針對供過于求的矛盾,他以常人所沒有的膽識,采取了近似于“以毒攻毒”的策略:大幅度增加產量來壓低成本和售價,從而獲得壓倒一切的競爭能力。對此,臺塑的股東一致反對,他毅然購下臺塑所有股權,獨自經營。
其二,造成當時瀕臨絕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與他連鎖的加工廠對自己的產品不愿降低售價,致使銷售量無法大幅度增加,因而對塑膠原料的需求量不旺。
王永慶毅然成立了自己的加工廠——南亞塑膠廠,從而建立起塑膠原料與加工相連貫的“一體化發展體系”。
由于王永慶改變了臺塑的經營策略,又力求把臺塑建成高效能、低消耗的企業,臺塑的產品逐漸打開了銷路,站穩了腳跟,繼而逐步擴大再生產,到目前臺塑已成為臺灣唯一進入“世界化工企業50強”的企業。
困難并不可怕,準確找出自我優勢,就是突破逆境的利器。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優勢所在,就是因為被困難嚇怕了,抱著一種悲觀消沉的態度,不是盲人,勝似盲人。
如果處在受束縛的環境中,又缺乏勇氣去擺脫它,久而久之,雄心就會喪失殆盡。如果積極主動,就能從一粒沙石中看見世界,從一朵野花中看見天空,通過對主客觀情況的分析比較,就能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