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進退有度是保身之道(1)

只退不進難成氣候,一味的猛沖容易碰壁,所以,掌握好進退的尺度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問題。與其處處碰壁,不如迂回通達,適時進退。“退”是一種做人的方法,“退”是為了更好的“進”。

1、斤斤計較累人,難得糊涂坦然

斤斤計較是一種心態,萬事都想找出個理、揪出個原因。其實,在變化無常的大千世界里,分清是非對錯又豈是那么容易的事兒?既然不容易做到,為何不糊涂對之。這才是做人的大智慧。

糊涂是一種心態、一種做人的智慧。既然世上許多事,分清對錯都不容易,或者說根本沒有搞清楚的必要,那么還是得過且過,難得糊涂比較明智。

盤古開天辟地,人們就認為世界的本源就是混混沌沌。所以便有夸父身化萬物之說,說明世界原本就是混沌一片,天地混淆、真假難分。

為了驗證以上說法的對錯,現代科學也做了很大的努力。最初,地球上不存在任何生物,因為那時沒有空氣。最原始的生命體的產生,是雷電作用,它生于雷電長于海洋。后來,隨著地球的逐漸發展,才產生了人類社會。換種說法,就是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此而產生了。

由此可見,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從混沌空間逐漸走向明朗和精確的。

隨著時代的進步,數字邏輯逐漸嚴密,物理化學實驗和論證日趨準確,儀器儀表日漸完美。這些高科技的日趨精確,與人們處理事情的方法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人們在這些先進理論與儀器的面前,顯得越來越蒼白無力。

久而久之,人類的思維被這些固定的理論與科技所束縛,形成了一部精確的機器,凡事斤斤計較,一定要查出個真理。可是,有些事情一旦清楚明了卻又會顯得黯淡。

這就說明,有些事情還是霧里看花比較好。遇到這類事情,還是裝“糊涂”更好。

在藝術審美中,所謂的“神秘”和所謂的“一切盡在不言中”,正是闡明了這種糊涂的朦朧效果。

要想獲得精確的結果,是永無止境的。就拿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做個例子:科研人員費盡千辛萬苦發現了分子的組成,繼而又發現了原子、電子和原子核,毫無疑問他們依然會繼續研究下去,但是研究能否取得成功還是個未知數。可以預知的是,每前進一步都將更艱難,需要付出的代價就更大。此時,人們尋求的不是新發現,是為了準確而工作。可什么是“準確”,本身就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當人們意識到這一點時,又轉而研究模糊,這說明人們的思維也發生了轉變,思維也有了巨大的飛躍。

綜觀人類發展的全過程,可以用“返璞歸真”一詞來形容。從糊涂開始,又歸于糊涂,只是中間經歷了數字和精確。總之,從最終的意義上而言,人類還是處于模糊之中。

自從清朝的書畫家鄭板橋寫下“難得糊涂”這一至理名言后,“難得糊涂”就成了人們做人處事的準則和行動指南。

做人悟語

斤斤計較累人,難得糊涂才是真。如此才能豁然開朗,領悟到難得糊涂的真諦!把這種體會作為為人處事的準則,相信活得更瀟灑、更率真。

2、與其抬杠爭風,不如笑臉相迎

真正的聰明人懂得方與圓的處世原則。什么時候該方,什么時候該圓,能把握得恰到好處。聰明人不會處處顯示出自己比別人強,他們都裝出一副“愚”的模樣。因為他們明白,樹大必然招風。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在他人面前顯貴,展示自己的“才華”,于是便喜歡上了抬杠,凡事都要與他人爭個你死我活,非要分出個勝負,目的是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智慧有多高,顯示自己是個多么有想法、多么厲害的人。

這種人只要一搭上話題,馬上就針鋒相對,不管別人說什么,他們總要予以反駁。當你說“是”時,他們一定要說“否”,當你說“否”的時候,他們又會說“是”了。總之,事事都要出風頭,時時都想顯示自己。實際上這樣的人并不一定是才華橫溢的人,很可能是胸無點墨、腦袋空空沒有主見的人。

這種與人抬杠爭風的做法,并不是智者所為。凡事都想搶占上風的人,在與人抬杠時,都擺出一副不把別人逼進死胡同誓不罷休的架勢,下場不用說大家也清楚。

喜歡與人抬杠的人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想過,你與他人抬杠時,自己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而別人會是怎樣的感受呢?喜歡抬杠的人大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生活中,與人爭風的人,在別人眼里只是一個跳梁小丑,難成什么大氣候。在工作中,這種不良習慣也會使你與同事隔閡,沒有人愿意給你提好的意見或建議。原本是好人的你,一旦不幸染上抬杠的壞毛病,朋友、同事都將遠離你。

首先要明白,在日常談論中,你所提出的看法不一定就是正確的,而其他人的想法也未必就比你的差。因此,你沒有任何理由反駁別人的看法。或許這些喜歡抬杠的人聰明者居多,當然也不能排除那些自作聰明的人,他們總認為自己的智商比別人的高,自己的聰明才智無人能及,實際上他們只是一個不懂得做人的傻瓜;亦或許他們太過于熱心,總想從自己的頭腦中提出更高超的見解,認為這樣做能讓人刮目相看,但事實上完全錯了。生活中有很多細小的問題,根本沒有必要將時間與腦細胞浪費在這些不值得關注的問題上。既然如此,即不是在研究討論問題,又何必在這些瑣事上與他人爭得面紅耳赤呢?如果在輕松愉悅的閑談中交流,保持原有的快樂氣氛,又何樂而不為呢?

那么如何才能做一個聰明人呢?其實方法很簡單。

當你與他人閑談時,對方根本沒有準備請你說教,只是想娛樂一番罷了。倘若這時你自作聰明,一定要拿出自己對談論話題所持的“高見”與對方抬死杠,相信任何人都不會接受的。所以,你千萬不能時刻擺出教訓人的架勢與他人抬杠,即使他人的看法是錯誤的也要佯裝贊同,因為那只不過是為了娛樂而已。

當你的同事向你提出意見或建議時,即使你對他們的看法產生懷疑,也不要當場反駁或與他們抬杠。聰明人這時會處理得相當得當。他們自愿充當個“愚者”耐心地傾聽對方的意見,即使不贊同也要表現出對對方看法有濃厚興趣的模樣,并表示一定會仔細考慮對方的意見。這樣一來,不但尊重了別人,還完善了自己的想法。要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可能盡善盡美,而他人的意見也并非一無是處。

當你與朋友一起聊天時,一些細節更不能忽視。一旦忽視了抬杠的危害,就有可能傷害到友誼。如果朋友在某個問題上出現了錯誤而自己卻不自知,你向對方提出意見而他又不肯接受時,你不必急于求成,不妨讓一步,佯裝自己與他站在一條戰線上,目的只是為了把時間拖得長一些,過幾天再找對方談。

由此看來,最聰明的做法就是表現得謙虛些,尊重別人的想法,避免與他人發生爭執,要知道與他人抬杠只會讓別人越來越討厭你,久而久之你就會被淘汰出局。

做人悟語

為了給自己創造一個好的生活及工作環境,聰明人都善于退讓,關鍵時刻充當個“愚者”,不在他人面前顯露自己的才能,變主動為被動,虛心請教他人的意見或建議,取其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把自己的看法修飾得更加完美。這樣一來,不但尊重了別人,還完善了自己。可謂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3、關鍵時刻以“知之”對“不知”

任何人在為人處事時,都應學幾招保身之術,關鍵時刻以“知之”對“不知”就是很好的一招。因為在復雜的人際交往中,沒有點兒保全自己的方法是不行的,否則會處處吃虧。

古往今來,在關鍵時刻變“知之”為“不知”的事例很多,有人用這種辦法擺脫困境;有人用這種辦法擺脫別人的攻擊等等。

(1)泄憤嘲罵他人

明末清初,抗清英雄夏完淳巧罵洪承疇的故事廣為流傳。

明朝總督洪承疇統兵抗清,兵敗被俘,歸順了清朝。夏完淳被俘虜后,決定在受審之際要痛快地嘲罵他一頓,因為他平生最恨的就是叛徒。

洪承疇對夏完淳說:“你小孩子家,造什么反?只要你歸降,一定前途無量。”夏完淳卻說:“人各有志,我豈能跟你們一樣!要做也要做一名英雄,就像我朝的洪承疇先生那樣。”他裝作不認識洪承疇,裝成對洪承疇叛變一事一無所知的樣子,大大夸獎了洪承疇一番。洪承疇被他這么一說,不由得愣了一下說:“你仰慕洪先生?”夏完淳裝做自豪的樣子說:“當然仰慕。當年先生在關外與清兵血戰于松山、杏山一帶,矢盡援絕,仍堅強不屈,最后英勇就義。消息傳來,舉國震動,先帝為之垂涕。這樣的英雄難道不值得仰慕嗎?”

一番夸贊后,洪承疇被挖苦得面紅耳赤,樣子十分的狼狽。洪承疇的隨從連忙為他開脫,示意他洪承疇就坐在前方的正堂上。夏完淳繼續裝傻說:“你們胡說!洪老先生早已為國捐軀,天下誰人不知!你們這些賊子還想冒充他、敗壞他的名聲,先生在天之靈也不會放過你們的。”

此時洪承疇被羞得已經無地自容,只好匆忙結束了這次審判,命人把夏完淳押下大殿,自己也灰溜溜地離開了。

(2)以“知之”對“不知”可以擺脫困境

《南亭筆記》“民女巧對彭宮保”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晚清時期,一女子站在高臺上晾衣服,不小心晾衣服用的竹竿從高臺上落下,恰巧砸到了在此處經過的彭宮保頭上。彭大怒,女子非常害怕,她深知彭是個疾惡如仇的人。女子急中生智,她站在高臺上向下一陣大罵說:“你大呼小叫的干什么?一聽你言語就不像個斯文人,沒有一點禮貌!你可知道彭宮保就住在這附近?他老人家一向愛民如子,如果我將這件事情告訴了他,恐怕他一定會砍了你的腦袋……”

一陣裝癡賣傻的話,居然澆滅了彭心中的怒火。心想:一名不認識自己的民女竟然對自己如此敬重,還夸耀他愛民如子、體貼百姓,不禁轉怒為喜,默默的在女子家的高臺下走過了。

(3)脫身有術

《左傳·襄公十五年》“師慧欲回鄭”中記載這樣一件事:

一次,鄭國為了向宋國要回內亂時逃到宋國的叛黨,就把師慧——鄭國的一名樂師當做禮品送給了宋國國王。雖然師慧對此有很大的想法,可是他深知自己沒有選擇的權利,也清楚自己一旦被送到了宋國,想重歸故土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了。于是,他急中生智要裝傻騙人。

抵達宋國后,他被扶進宮廷,偽裝成一名盲樂官,剛剛步入大殿,便做出要小便的樣子。攙扶他的人說:“不能在這里小便啊,這里是朝廷。”他說:“朝廷怎么了?朝廷沒人嘛。”攙扶者又說:“這整個大殿都是人,怎么說是沒人呢?”他說:“依我之見,這里肯定是沒人,如果有人,還能讓我這瞎子來?還能用千乘之相換我這演唱淫樂的瞎子?”一陣“瘋話”將一腔的不滿發泄出來。實在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借題發揮。經他這么一說,宋國滿朝上下都感到羞辱與掃興,不久就放他回國了。

(4)出名有術

《唐詩紀事》卷八《獨異志》中記載了“陳子昂買琴摔琴”的故事:

初唐時,年輕的陳子昂是一位年輕有為、才華橫溢的大才子,寫得一手好詩文。可是即使學富五車沒人知曉又有何用,因此他非常苦惱。

一天,陳子昂漫步在長安街上,他見許多人都圍著一把琴看,出于好奇他也湊了過去。那把琴的要價是百萬兩銀子,在場的所有人沒有一人敢買,他便上前買下了,并對圍觀的人夸贊此琴的妙處。他告訴眾人他精通音律,并邀請眾人明日到某處聽他的演奏。次日當眾多慕名者前來聽他演奏時,他卻在酒宴招待之后,舉起琴來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說:“我陳子昂學富五車,有文百軸(卷),馳走京都,不為人知,此操琴小技豈是我留心的!”隨即便把自己所有的詩文全部拿出來,讓大家觀看、評價。不久后,陳子昂的名字在京城傳遍了大街小巷。

做人悟語

有時,把知道的事說成不知道未必是壞事,如此反而能夠幫人擺脫困境,可以巧妙脫身,可以達到出名的目的。

4、小事多糊涂,大事不含糊

人一生要經歷的事情數也數不完,如果事事都要認真盤算,勢必會使自己筋疲力盡。所以,在一些小事上最好裝得糊涂點,得過且過就是了,尤其是面對個人的名利問題,更應該如此。要做到該清醒時清醒,該糊涂時糊涂,有時稀里糊涂的度日也不失為一件樂事。當然,遇到大事不但不能糊涂,而且要鉚足精神開動腦筋思考解決之道。

魯迅先生曾專門揭示了“難得糊涂”的真正含義,他說:“糊涂主義,唯無是非觀等等——本來是中國的高尚道德。你說他是解脫、達觀罷,也未必。他其實在固執著什么,堅持著什么……”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在堅持著什么”。其實難得糊涂的人實際上是再清醒不過了。之所以要“糊涂”,是因為將世上的一些事情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徹,因為有某種無以言表的原因,不得不糊涂起來。當人們想起這四個字時,在小事上不妨也糊涂一把。索性放下包袱,輕松、瀟灑一回。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凡能夠做到“糊涂”的人還真的非常有限,因為他們無法達到超然的境界。因此,生活包袱里裝滿了大事小情,往往思想還要被那些小情所纏繞。有這樣一句人生格言:“小事多糊涂,大事不含糊。”最適合這種人了。

糊涂看世界,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這就要求人們在觀察社會上的大事小情時,對一些不打緊的事情糊涂處之,而涉及至關重要的原則性問題時要清醒對待。如:個人的名利,該糊涂時糊涂,該聰明時聰明,在糊涂的同時不能喪失原則和人格。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城县| 沭阳县| 丽水市| 乡宁县| 扶沟县| 马公市| 西藏| 霸州市| 深水埗区| 太仓市| 台前县| 丰县| 嘉兴市| 阳城县| 体育| 富川| 那坡县| 孟津县| 抚州市| 海兴县| 临沂市| 衡东县| 桐城市| 永仁县| 阳东县| 昌平区| 荣成市| 大兴区| 驻马店市| 普定县| 新巴尔虎右旗| 江城| 宣汉县| 正安县| 洪洞县| 南漳县| 贵阳市| 金山区| 镇康县| 栖霞市| 威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