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勤勉謙恭(2)
- 成大事必備的九種心態
- 王志剛
- 4675字
- 2016-03-22 15:18:30
在很多傳統的故事中都包含著一個永恒的道理。從早到晚,每個人每天都必須到達指定的地方,開始他一天的工作。而只有在完成一天工作之后,休息才顯得格外甜美愜意。無論給哪位病人看病,做為醫生都要同樣的認真;無論教哪個孩子,教師都要同樣的負責;無論賣給哪位顧客的東西,店家都要同樣的公平。無論何時,對孩子、顧客和鄰居的態度都要和藹可親。總之,無論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要付出辛勤的勞動,承受單調乏味、日復一日的工作,從而培養起優秀的品質,用來奠定成功的基礎。
養成勤奮工作的習慣,你就學會了點金術。那些出類拔萃的成功者,都是將勤奮奉為金科玉律的人,在他們成功的同時,也把他們的經驗留給了別人,那就是勤奮。
想做一個成大事者,在今天就應該不斷的學習那些成大事者的成功經驗,成功的事例。用勤奮來充盈我們的頭腦,來儲備我們的知識倉庫。
3.勤勉高于天賦
有位記者問一位成大事者:成功是取決于比別人思維敏捷,還是擁有更多的天賦。那位人士說的卻是:“勤勉高于天賦。”
“天賦”往往會給人們一種錯誤的觀點,以為勤奮和苦干對有天賦的人來說是沒有用的,有許多人都是在擁有這種思想后而止步不前。天才的影響很大,人們認為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有天才才能做到,如果自己也是天才的話,自然不費吹灰之力成為一個成大事者。甚至有更幼稚的想法:天才不需要刻苦學習,對規則和體制厭惡痛絕,反對束縛,要求“瀟灑自如”,對仔細分析事情發展、辛勤勞動不屑一顧。他們只要輕松一躍,在不經意中,成功就唾手可得,就能取得顯著成績。
這些癡夢者在夢中找到自己的世界,他們只有在被生活所迫的時候,才偶爾拿起筆來揮舞一番,創造一點生活的條件,但是只要生活境況稍一改善,就重新回到以前的狀態,開始貪圖享樂起來;或者是另一種情況,他們沒有固定的作息時間,要么是到處游蕩,要么就在床上胡思亂想。
英國著名畫家雷諾茲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他對天才的理解是:“天才除了全身心地專注于自己的目標,進行忘我的工作以外,與常人無異。”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說:“有時候人們覺得我的成功是因為天賦,但據我所知,所謂的天賦不過就是努力工作而已。”
“我實際上比任何一位在田野里耕耘的農夫都更苦更累。”英國畫家密萊斯說。因為他作畫的時候總是達到了忘我的境界。當他提到年輕人的時候,他說:“我對所有年輕人的忠告是:‘去工作吧!’不可能人人都是天才,但是人人都能工作。不工作的人,即使是天賦極高、絕頂聰明,也沒什么出息。”
“我也不要求別人做一名藝術家,如果一個孩子具有成為真正藝術家的天賦,即使沒人引路,他也一定會成為藝術家的。很多人把孩子帶來,問我是否應該把孩子培養成畫家。我總是回答:‘當然不。’但是不管這個孩子長大后想干什么?他都必須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從小到大,他要做許多瑣碎的工作,不管多么乏味,都要耐心對待。”
著名的《圣經》的譯者、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就把“每天都要完成一些工作。”作為他的座右銘。
特納也有和馬丁·路德同樣的想法,他通過艱苦的工作取得了豐厚的回報后,還一直不忘他的老師約舒亞·雷諾德說過的話“那些想要超過別人的人,每時每刻都必須努力,不管愿意不愿意,他們會發現自己沒有娛樂,只有艱苦的工作。”
日本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松下幸之助就是一個通過自己的勤奮取得成功的人,他說:“我小時候,學徒的七年當中,都是勤奮努力的學習,不知不覺地養成了這種習慣,所有他人不愿意做的工作,而我自己卻不覺得辛苦并且自覺的做下去,甚至有人認為‘太辛苦’的工作,我卻反覺得很快樂。事實上,在這個社會里,對有勤奮努力習慣的人,不太被人稱贊是尊貴或偉大,也不會認為他們很有價值,但是,我認為大家應該無所顧及地提升對具有這種良好習性者的評價,這樣才算真正對勤奮習性的價值有所認識。”
中國有句成語:勤能補拙。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有句名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許多成大事者幾乎都是在走過艱辛漫長的勤奮之路后才攀上成功高峰的。
對成就大事只有一番期望的人,他們只要作一次即興發揮的精彩演說,寫一篇表現出很高構思技巧的文章,或者是經商過程中偶爾的出色表現。只是會自我感覺良好,他們就期望在某一個特殊時刻,一夜成名,但從來就無視盡心盡力工作的作用,也沒有對工作堅持不懈的信念,更不理解經年累月的辛勤勞作可以創造出奇跡的道理。
歷史上記載著無數勤奮的事例:大作家艾略特長年累月刻苦閱讀,筆耕不輟,才寫出她的成名作《亞當·比德》;但丁說自己在寫作《神曲》時,眼睜睜地看著自己一天天消瘦下去;歌德為了能給讀者一個震撼的故事,一本《浮士德》就花去他五十八年的時間;詩人席勒常常用“勤奮一生但壯志未酬”來勉勵自己……
如果他們沒有經過勤奮的努力,沒有花費大量的精力、時間來完成他們的工作,能給后人留下如此珍貴的遺產嗎?我們能夠肯定地說:不能。勤奮能夠出成果,勤奮能點燃智慧的火把。那些只知道悲嘆自己處境低劣的懶惰者,永遠也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變得聰明起來。
“就我所知,在任何知識領域,從來沒有哪一本書、哪一種文學作品,或者哪一種藝術流派,沒有經過長期艱苦的創作就獲得流芳百世的名聲。”比徹激動地說,“天才需要勤奮,就像勤奮成就天才一樣。”在英國小說家特羅洛普的寫作生涯之初,一個作家的建議使他受益頗多,因此,他常常記得這位作家的話“如果只為錢而寫作,而不用心靈來寫作,即使他有寫作的天賦,強迫自己每天寫字,風雨無阻,也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小說家。”后來,他又把這句話送給了好友羅伯特·布坎南。他說:“如果你想成為偉大的作家,在坐下來寫作之前,先放一點鞋匠的黏膠在椅子上,只有具備這樣的精神才行。”
著名作品《荒村》在問世之前,不知道耗費了哥爾德斯密斯多少精力,他覺得自己一天能寫出四行詩就很不錯了,“一個人如果養成一種持之以恒的寫作習慣,那么他思想的縝密程度、寫作方式的成熟程度,是那些零星寫作的人永遠不可能達到的,即使那些人本身的天賦比他高出十倍。”
法國道德學家儒貝爾也有這樣的表示,他說:“偉大的作品來自天才的靈感,但是,只有辛勤的工作才能把它變成現實。”
“沒有艱辛就沒有成就。如果你想取得成功,除了努力工作別無他法。”這是英籍荷蘭著名畫家阿爾瑪·埃德馬闡述的觀點。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說:“如果說我為人類做出了貢獻的話,這些成績的取得,歸功于我的勤奮工作和耐心思考。”
當有人問起,你是否崇拜過誰,是一位英雄?一位文學家?還是一位藝術家……那就隨你的愿望了,你可以祟拜這些成功者,也可以用敬畏的目光注視著自己心目中的大人物,欽佩他們的豐功偉績。但是我們要記住這一點:并不是用一顆觸景生情的心,加上豐富的想象力就可以使你成為席勒。而是勤奮寫作和堅持不懈地推敲,才成就了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天才也只是體現在自己的作品中,并不能帶給其他人什么。
“千萬不要依靠自己的天賦。如果你有著很高的才華,勤奮會讓它綻放無限光彩。”雷諾茲說,“如果說你智力與能力一般,勤奮就是對你不足的最好補償。如果做到了目標明確,方法得當,勤奮會讓你成功。如果沒有勤奮工作,你終將一無所獲。”
天才出自勤奮。
我們并不是說如果沒有一點點天賦,光靠勤奮本身就可以創造出天才。但也并不是強調具備非凡天賦和很高能力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即使一個智商平常的人,只要能付出艱辛的勞動,認真鍛煉自己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技巧,同樣能夠成就大事。
高爾基說:“一個智力平常的人,只要能夠踏踏實實,堅持不懈地勤奮努力,也要比不曾付出的天才更值得尊敬與贊揚。”約瑟夫·庫克也說過這樣的話:“機智靈活又踏實肯干的平凡人,比天才更易出成績,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有些人的確天賦很高,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勤能補拙。天賦如果不和判斷力、邏輯推理能力、專業知識以及工作聯系起來,對于個人和社會就毫無意義。那些天資聰慧卻疏于勞作的人,只能期待奇跡會出現,而不是付出勞動去爭取,最終只能是兩手空空,毫無收獲。
在現代社會里,若想做出一番事業,同樣也是要靠勤奮,光靠“天賦”是無法達到成功的。對于現代的年輕人來說,要避免耍小聰明,因為,想靠小聰明就贏得成功是根本不可能的。
有一種不幸,那就是你總是能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是個天才,覺得“一切都能輕而易舉地得到”,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應該盡快放棄這種錯覺,一定要意識到:在有助于成功的種種因素中,勤奮工作總是最有效的,只有勤奮的工作才會使你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如果你已經是個從事工作的人了,如果你也想象那些成大事者一樣達到成功,你就應該學會用勤奮的態度來對待生活。有些時候你不妨問問自己“我努力工作了嗎?”用它來激勵自己去認真的對待一切事物。因為你明白自己是個平常人,即便有過人的才干,如果不采取任何有價值的實際行動,最終也會一事無成。
4.勤奮造就成功,懶惰摧毀天才
許多人都在尋找一條通向成功的捷徑,當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之后,才發現“勤”是成大事的要訣之一。
“路邊草青無人問,書房常有誦經文”古人尚能如此,今人就更應倍加努力。
天道酬勤。沒有一個人的才華是與生俱來的,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勤奮,是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的,在每個成功者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勤勞的好習慣。
“成事在勤”這是俗語,也是真理。做一項事業,人的行動是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你用什么樣的態度來付出,生活就會有相應的成就回報你。如果以勤付出,回報你的,也必將是豐厚的碩果。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成事在勤”實不為過。所以,對于每個青年人來說都應該養成勤的好習慣。
魯迅先生常常用詼諧的語調說:“其實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一樣,絕不會就是一首好詩。”在別人稱他為天才的時候,他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創作上。”
笨鳥先飛,尚可領先,何況并非人人都是“笨鳥”。勤奮使青年人如虎添翼,能飛又能闖。
任何事情,惟有不停前進方可有生命力,學習更是如此,不前進就是后退。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人才云集,競爭對手太多太強大。快節奏的生活,高度的競爭又時刻令人體會到一種莫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又潛移默化地催人上進。
成績的得來可不像老鷹抓小雞那樣容易,而是通過勤奮努力得來的。只要停滯一步便會落后于人。
有人將人生比作一段旅程,是因為人生的艱難曲折,人在旅途上,每個人都肩負著人生的使命,每個人都要向前走,不停地走,一直走到人生的終點,勤勉努力的奮斗,人生才有意義。
旅途上的食糧是勤奮。沒有它,一個人不可能在旅途上走多遠,即使能走遠,也是碌碌無為,走了很長的路,卻依然兩手空空。只有擁有勤奮,才能走好人生的路,獲得事業的輝煌。所以說成功者不是天生的,都是勤奮造就的。
北京大學是中國的最高學府之一,這里的勤奮學習氣氛,應該對青年人有所啟發。北大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厚,學生都已經養成了普遍勤奮學習的學風。很多學生早上六點就起床,晚上十一二點才睡覺,去圖書館、教學樓苦讀,長年不懈。
北大人不但勤于學習,還勤于思索,勤于社會實踐活動。“先天下之憂而憂”始終是北大精魂里長流不息的血液,激奮著他們思考著人生、思考著社會……,并為之付出相應的行動和努力。
每逢寒暑假,他們都不放過學習的大好機會,或留在校園中讀各類書籍,以強化專業、拓展學識;或積極投身于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中,走南闖北,了解祖國各地的方方面面,大有一番“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情。比如,中西部發展協會,在1997年寒假期間就曾奔赴湖南沅陵做社會凋查,以促進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
在北大,有很多人物故事(即使他們是平常的一名學生),都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