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蜥蜴治療胃黏膜病變臨床新用
隨著纖維內窺鏡的廣泛應用,胃病的治療逐漸向微觀化轉變。采用中藥治療胃黏膜病變,提高胃病的治愈率并降低復發率,找出高效速效藥物,成為許多中醫同道不斷探索的目標。自1997年以來,筆者開展用寧夏道地藥材蜥蜴治療胃病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蜥蜴治療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被列為2001年自治區科技項目(攻關)計劃,現就應用蜥蜴治療胃黏膜病變的點滴心得總結如下。
1.慢性淺表性胃炎(CSG)
近年來,慢性淺表性胃炎(CSG)的發現率及發病率逐漸上升。該病是其他胃黏膜病變的先導,如果治療不當,日久可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而后者又與胃癌有一定的關系,所以對CSG的治療就顯得更加重要。我們在臨床中發現,CSG胃黏膜充血水腫,局部糜爛,屬于輕度損傷,但臨床癥狀比較重。該病胃脘部疼痛多在食后發作,稍食即脹,不能多食。中醫辨證多為實證或虛中挾實,以氣滯為先,日久可以入絡,屬熱屬瘀。用常規中西藥治療起效快,但病情易反復。我們以蜥蜴為主治療CSG取效可能與蜥蜴的消炎、解毒、散結作用有關。
【典型病例】
李某,男,40歲,2001年1月2日初診。胃脘部灼熱疼痛半年。伴惡心嘔吐、頭暈、乏力、納呆、睡眠差,大便干,3~4日一次,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有力。曾服果膠鉍、斯維蘇等藥無效。胃鏡檢查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局部糜爛,HP(+++)。中醫辨證為火熱內盛,灼傷胃腑。治以清熱瀉火,降逆和胃。藥用蜥蜴粉3g(沖服),半枝蓮、蒲公英各30g,枳實、厚樸各10g。每日1劑,水煎服。囑患者禁食辛辣之品。3劑后癥狀完全消失,至今未復發。
2.慢性萎縮性胃炎(CAG)
CAG是消化系統常見病,該病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復損傷后導致黏膜固有腺體萎縮,甚至消失。該病檢出率約占受檢人數的13.8%,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多見于中老年人。CAG反復發作,不易治愈,并與胃癌的發生關系密切,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中醫認為CAG多因濁毒瘀阻胃絡,導致黏膜失去滋潤,胃液減少,腺體萎縮,黏膜變蒼灰色。蜥蜴具有活血化瘀、促進膠原代謝的作用,并對組織損傷有修復作用,所以蜥蜴治療CAG可增加胃黏膜血液循環,維持細胞能量代謝,促進有害物質清除,有利于萎縮腺體的轉變,促進黏膜修復。
【典型病例】
席某,男,61歲,2001年5月13日初診。胃痛20年,加重5個月。患者自感胃脘部脹滿疼痛,痛苦異常,伴有惡心,呃逆,口苦,胸悶,頭暈,失眠,饑不欲食,食后痛作,小便黃,大便不干(每日2次)。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有力。胃鏡檢查:胃底、胃體有大量清亮積液,胃體、胃角黏膜淡紅色,附著大量白色分泌物,胃竇黏膜淡白色,花斑樣改變,十二指腸球部前壁見花生米大的半球形隆起,表面光滑。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竇炎,十二指腸球部息肉。中醫辨證為痰濁中阻,胃失和養。治以通腑瀉濁,滋養胃腑。藥用:蜥蜴粉5g(分沖),黃連、知母各6g,半夏、陳皮、枳實各10g,橘核、生牡蠣各5g。每日1劑,水煎服。患者服藥1周,疼痛明顯減輕,已能安然入睡。繼之單用蜥蜴粉5g,每日分2次沖服。用藥4個月后,患者癥狀完全消失,復查胃鏡報告:慢性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前壁半球形隆起消失)。
3.黏膜腺體增生(IM)、腸化(ATP)
各種慢性胃病反復發作易致IM、ATP。現臨床公認該癥為胃癌前病變,目前尚無療效肯定的藥物。中醫認為IM、ATP形成的原因為脾胃虛弱,濕濁、熱毒瘀阻胃絡,胃氣上逆。蜥蜴因有較強的散結作用,自古即用于治療瘰疬、癭瘤等病,并且蜥蜴生活在沙漠中,能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有很強的免疫作用,而且遇敵常自斷其尾以逃生,不久尾巴可自行重生,故推斷服用蜥蜴制劑可以對人類組織損傷增生有修復作用。因此,運用蜥蜴治療IM、ATP在理論上是符合病機特點的。經過近幾年臨床觀察證明,蜥蜴治療IM、ATP確實有效。
【典型病例】
劉某,女,56歲,1997年1月3日初診。上腹疼痛16年,伴噯氣反復發作。3年前行膽囊摘除術后癥狀加重,曾服多種中成藥及湯劑均無效。癥見上腹痛,連及右脅、右肩、右側小腹,噯氣,納少,口干而黏,便溏、每日1~2次,乏力,失眠,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中剝,脈滑。胃鏡報告:胃底、胃體黏膜水腫,未見潰瘍及出血,胃角、胃竇黏膜花斑狀,紅白相間,且散在臍樣增生,未見潰瘍,蠕動活躍。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竇炎。病檢報告:中度慢性萎縮性胃竇炎(活動期),輕度腸化。中醫辨證為濕熱內壅,痰濁瘀阻。治以解毒化濁,養陰和胃。藥用:蜥蜴粉6g(沖服),旋覆花(包煎)、九節菖蒲、枇杷葉各10g,砂仁6g(后下),丹參、炒扁豆、炒白術各15g,黃精20g。每日1劑,水煎服。服藥20余劑,癥狀基本消失。繼用蜥蜴粉6g,每日3次沖服。4個月后,癥狀全部消失。
4.胃息肉
胃息肉使用的專有名詞較混亂,見解不一,至今分類也不完全統一。在胃良性上皮增生性病變中,以增生性腺瘤樣息肉和乳頭狀腺瘤最為常見,其惡變傾向是臨床醫生和病理學家最感興趣和爭論的問題。對于其治療應據具體情況而決定。我們在臨床中常遇到經纖維胃鏡診斷為胃息肉,應用常規中藥治療效果不滿意的患者。鑒于蜥蜴在許多古醫籍中記載有消腫塊的作用,即試用它來治療胃息肉,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典型病例】
李某,女,52歲,2002年3月29日初診。胃脘部脹滿1年,加重3天。1年來,患者胃中脹滿,時有疼痛,痛苦異常,伴惡心,不知饑飽,食后諸癥加重,頭暈胸悶,失眠多夢,大便量少,每日3~4次,黏而不爽,腸鳴,小便正常。已絕經,白帶不多。舌紅、苔黃膩,脈沉而細。2001年10月20日胃鏡檢查:胃竇部寬基息肉(約0.6cm×0.6cm×0.3cm,表面光滑),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檢查:(胃竇)淺表黏膜組織顯示慢性炎癥。中醫辨證為痰瘀交阻,胃氣不降。治以活血散結,行氣化瘀。藥用:蜥蜴粉6g(沖服),桂枝、茯苓、赤芍各10g,桃仁6g,生牡蠣15g。每日1劑,水煎服。服藥6劑,胃脘脹痛消失。繼用上藥為散,煉蜜為丸,每丸重6g,每日2次。1個療程后癥狀消失。2002年6月6日胃鏡檢查:慢性淺表性胃炎(胃竇部寬基息肉消失)。
5.胃癌
胃癌發病率居我國惡性腫瘤的首位。該病多由于脾胃虛弱,飲食失節,七情所傷,陰陽失調,痰濁積熱,瘀毒凝滯,胃腑壅塞所致。胃黏膜可出現隆起、腫塊、癌組織浸潤、潰瘍等改變。目前臨床提倡積極、早期、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應用中藥可提高放療化療的效果,并減輕其毒副作用,同時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病人的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期。在臨床過程中,由于年老、多病、經濟條件差等原因,許多患者無法手術,而求助于中醫中藥。我們在臨床中探索以蜥蜴為主治療胃癌,發現此藥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明顯改善患者癥狀,提高存活率,延長生存時間。
【典型病例】
楊某某,男,60歲,1998年6月9日初診。宿有胃脘痛,伴吐血,近來加重(10天前連續吐血3次,約1.5L)。1998年1月8日胃鏡檢查:胃竇癌伴幽門不全梗阻。病理檢查:胃黏膜慢性萎縮性炎癥,淺表糜爛,腺體局灶性腸化合并癌變,另見少量炎性滲出物及壞死組織。現癥:胃脘疼痛,頭暈乏力,未見嘔惡,大便色黃,小便正常。舌暗紅、苔白膩,脈弦澀。證屬瘀毒內阻,濁氣上犯。治以化瘀消癥,扶正祛邪。藥用蜥蜴粉(分沖),三七粉各3g(分沖)、枳殼、白及各10g,白花蛇舌草60g,黨參30g,炒白術、半枝蓮、茯苓、海螵蛸各15g,熟軍5g。每日1劑,水煎服。服藥10劑,納食增加,體力增強,腹痛減,大便2~3日一行。舌稍暗、苔薄白,脈已變軟。上方蜥蜴粉改為5g,加黃芪20g。用藥近2個月,患者無明顯不適,體重明顯增加。囑病人單服蜥蜴粉,每日3g,分2次沖服。1999年2月11日,患者女兒代述患者近日已無不適,能干重體力活。隨訪至今尚存活。
通過近幾年用蜥蜴粉為主治療胃黏膜病的臨床觀察發現,蜥蜴不僅僅對常見的胃黏膜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而且對胃黏膜的癌前病變及胃癌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尤其發現,加用蜥蜴粉治愈后的胃黏膜病變其復發率明顯降低,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