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夏錢幣研究
- 牛達生
- 2112字
- 2019-01-02 12:50:22
第一章 通論
第一節 概述
西夏是以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黨項族首領元昊于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稱帝建國,國號大夏,因其族發祥于白水,又稱白上國、白高大夏國、大高白國。宋時稱西夏,并為后世所襲用。其疆域,極盛時包括今寧夏北部、內蒙古西部、陜西北部、甘肅西部、青海東北和新疆部分地區,建都興慶府(后期改稱中興府,今寧夏銀川市)。先后與兩宋、遼金并立。境內有漢、回鶻、吐蕃、韃靼等民族。其典章制度多仿唐宋,創制文字,舉辦“番學”“漢學”,大量翻譯漢文典籍和佛教經典,以儒治國,盛行佛教,對促進我國西部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西夏南平王李睍寶義二年(1227年)亡于蒙古,共傳十帝,立國190年。終朝行使貨幣以銅錢為主,兼用鐵錢,少用白銀。邊遠地區始終維持著實物貨幣制度。
黨項族原居青海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的山谷地帶。以畜牧為生,不知稼穡。唐初,受吐蕃壓迫,逐漸遷居今甘肅、寧夏、陜北一帶。歷經五代,受中原文化影響,部分黨項人從事農耕,經營商業,以賣馬獲利。西夏建國后,仍以畜牧業為主,農業、手工業相應發展,城鄉商品貿易相對繁榮,也行高利貸,刺激了西夏貨幣經濟的發展。以至官吏俸祿、國家稅收、財物計算、勞力計值、借貸賞罰等,皆以錢計值。西夏與遼金有經濟來往,與宋更為密切。夏宋通過貢使貿易、榷場、和市貿易,以及邊民“竊相交易”,互通有無,促進了雙方經濟的發展。宋神宗時,在宋朝一絹之值約一千錢,而貨貿西夏,則值五六千錢,宋夏交戰,歲賜與和市兩絕,升值到十千錢,甚或五十千錢。西夏據有河西走廊,過境商品,十取其一,對絲路貿易產生過重大影響。但邊遠牧區,直到西夏晚期,仍盛行以物易物。如在西夏黑水故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黑城)發現的天盛二十二年(1170年)賣地契,賣地二十二畝,值駱駝四匹;天慶十一年(1204年)典當契,以襖子裘一領,典到大麥五斗,小麥五斗,到時需還本利大麥一石三斗五升。
西夏建國前后,使用唐宋舊錢,雜有秦漢、北朝、隋唐、五代、遼金等錢,而以宋錢最多。據西夏故地60多處窖藏錢幣統計,北宋錢多在80%以上,有的高達97%,而西夏錢則不足2%,且以“天盛”“光定”錢居多。說明終西夏之世,在其境內主要流通北宋錢幣。但局部地區也有例外,在內蒙古臨河、包頭、達拉特旗、伊金霍洛旗、準格爾旗等地,發現大量鐵錢窖藏,有的出土多達數千公斤,除少數北宋“宣和”“政和”錢外,皆為“天盛元寶”“乾祐元寶”鐵錢。《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以下簡稱《天盛律令》)稱:西夏“禁止任何人向他國販賣貨幣”。或許在西夏中后期,為防止銅錢外流,而仿宋陜西路、河東路鐵錢區之設,將沿金邊界地區(內蒙古河套地區),也設為鐵錢區。
西夏鑄幣,依據錢幣實物,始于毅宗“福圣承道”年間,而《宋史·夏國傳》載:仁宗天盛十年(1158年)“始立通濟監鑄錢”。目前所見到的出土的西夏錢幣,西夏文錢有“福圣寶錢”“大安寶錢”“貞觀寶錢”“乾祐寶錢”“天慶寶錢”5種;漢文錢有隸書“大安通寶”、隸書“元德通寶”“元德通寶”、折二“元德重寶”“天盛元寶(銅鐵二品)”“乾祐元寶(銅鐵二品)”、行書“乾祐元寶”“天慶元寶”“皇建元寶”“光定元寶”、篆書“光定元寶”13種。其中,隸書“大安通寶”和篆真“光定元寶”,史志、譜錄未載,先后出土于1981年、1984年,是西夏錢幣、也是我國錢幣的重大發現。西夏受宋朝錢幣制度影響,錢幣以真書為主,兼有篆、隸諸體。無論是夏文錢還是漢文錢都是年號錢。與遼、金相比,將本民族文字鑄成通行錢幣,是西夏錢幣的最大特點。
經研究,傳世的西夏文折二“福圣寶錢”、折二“大安寶錢”、漢文“奲都元寶”,當為近世戲作;舊譜所載鐵“永安一百”、鐵“永安一千”,為五代建都幽州之燕所鑄;“正德元寶”“大德元寶”“應天元寶”“乾定元寶”“貞觀元寶”等錢,以及《泉布統志》著錄之“大夏頒行寶鈔”“大夏軍營寶鈔”等紙幣,均屬偽作。傳世之“天授通寶”“大德通寶”以及西夏文“人慶寶錢”,是否為西夏錢,待考。
在西夏貨幣經濟中,白銀占有一定地位。國家博物館藏西夏文《瓜州審判案》殘卷,記載瓜州(今甘肅瓜州)商人有“鑄銀近萬,乃持裂用,諸處為販”。崇宗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西夏皇族在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時,“特賜(寺院)黃金一十五兩,白金五十兩……錢一千緡,用為佛常住”。西夏兵書《貞觀玉鏡將》規定,西夏軍功除賞賜官資外,還有金銀器、銀兩、銀錠等。如正將軍有大功,除“加七官”外,還“當得百兩銀碗,五十兩金碗,衣服一襲十帶,上縫緙絲,十兩金腰帶一條,銀鞍韉一副,銀一錠,茶、絹一千[份]數等。七十[名]軍直等”。《天盛律令》載,西夏法典對熔鑄金銀器耗減數有明確規定,并要求將“種種金銀器”的兩數“寫字刻其上”。1976年,寧夏靈武出土三件碗底墨書自銘重量的銀碗,分別為西夏文“三兩半”“三兩”“二兩八”,經實測平均值每兩39.09克。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宋廷賞賜李德明,其中有白銀萬兩;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宋夏議和,宋廷“歲賜”西夏物品,其中有白銀七萬兩。西夏赴宋京師使臣和商人,亦有貨貿金銀者。西夏已用白銀鑄造銀錠,但主要作為稱量貨幣使用。金銀多供宮廷享用和賞賜,或用于寶藏。商業貿易與借貸中亦有使用,但不是流通領域中的主要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