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隆德縣耕地地力評價與測土配方施肥
- 馬銀香 李華憲 王銳
- 3166字
- 2019-03-01 17:12:02
上篇 耕地地力評價
第一章 自然與農業生產概況
第一節 自然條件
一、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
隆德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端,居六盤山主脈的西側,屬寧夏固原市管轄。地處東徑105°48′~106°15′,北緯35°21′~35°47′之間,東北、東南、西北分別與固原市的原洲區、涇源縣和西吉縣相連,南部、西部分別與甘肅省的莊浪縣和靜寧縣接壤,東西寬41km,南北長47km,土地總面積985km2。

隆德縣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位置圖

隆德縣行政區劃圖
全縣轄3鎮10鄉118個行政村。總人口17.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5.6萬人,占總人口的90.9%。人口密度為191人/km2,是自治區人口密度最大的縣之一。
二、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對于降水的再分配,地下水分布,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等均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隆德縣地形總的特點是東高西低,并由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東部為六盤山山地,向西為近山土石丘陵,再西進入黃土丘陵地區。海拔隨之漸次下降,全縣地面最高處為“米缸山”(也是六盤山的最高峰),海拔2942m,最低處在渝河出境處,海拔1720m,相對高差1222m,平均東西向地面坡降為3%。
按大地貌劃分,全縣可分為山地、土石丘陵、黃土丘陵和河谷沖積平原等類型。
(一)山地
山地主要是由白堊系地層構成的六盤山山脈,總面積195657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3.1%。山地的特點是海拔高,坡度陡,切割深。其海拔高度均在2400m以上,有82%的坡度在25°以上。由于坡度陡,土層較薄,一般土層厚度為50~100cm,局部侵蝕嚴重處,基巖裸露地表。
表1-9 隆德縣土地利用現狀統計

(二)土石丘陵
在山地以下為土石丘陵,面積257170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17.18%。土石丘陵的坡度較山地平緩,大部分坡度小于25°,7°~25°的面積約占土石丘陵總面積的63.3%。相對高度也較低,大部分高差在50~100m之間。土石丘陵的基巖,主要由紅色砂礫巖、頁巖和泥灰巖等構成。部分地區為第三紀紅色粘土層。
(三)黃土丘陵
西部廣大地區為黃土丘陵,總面積685518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5.8%。黃土丘陵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地形破碎,沖溝密布,溝道密度達1.2~1.9km/km2,侵蝕模數為3300~4000t/km2。大部分坡度在7°~25°之間,小于7°的坡地不足12%,大于25°的坡地也在6%左右。
黃土丘陵的中小地形可分為塬、梁、峁及溝臺地和溝掌地等類型。梁和峁及其附近的坡地是面蝕特別嚴重的地區,土壤多為黃綿土。溝臺地位于坡麓沖溝兩側,溝掌地則位于溝頭,二者地面均較平緩,水肥條件好,是當地較好的農田。
(四)河谷沖積平原(川地)
主要分布在各大河流兩側,包括河床、河灘地、低階地(川地)和高階地(塬地)等部分。面積213171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4.2%。其中川地199322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3.3%。川地地形平坦,土壤比較肥沃,是隆德縣古老的農業區,也是目前發展設施農業生產基地。高階地的面積不大,全縣約2.6萬畝,主要分布在渝河等川地的上部。在沙塘、神林、陳靳等鄉鎮,有較大面積的高階地分布。高階地的地勢平坦,土壤侵蝕輕微,肥力水平較高,多為基本農田。
三、成土母質
隆德縣成土母質按形成條件和性質劃分,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洪積沖積物
洪積沖積物是山洪和河流搬運沉積下來的次生黃土、次生紅土,以及各種巖石風化的碎屑混合物。主要分布于唐家河、十字路河、好水川、渝河、甘渭河、莊浪河和水洛河沿岸的河谷平原上。其特點是沖積層明顯,有效土層較厚,有機質和養分含量相對較高,質地多為砂壤,輕壤和中壤土。在洪積沖積母質上發育的土壤,主要有新積土。
(二)黃土母質
黃土母質在隆德縣廣泛分布,面積約占45%。呈淡黃和灰黃色,顆粒組成以粗粉粒(粒徑0.05~0.01mm)為主,物理性粘粒(粒徑小于0.01mm)含量在25%~30%。質地均勻,疏松多孔,無水平沉積層次,溝邊常形成直立陡壁。黃土富含石灰,含量多在100g/kg以上,有機質、氮、磷含量低,鉀素含量較高,pH在8.4左右。在黃土母質上形成的土壤主要是黑壚土和黃綿土。
(三)紅土母質
紅土母質在隆德縣一般呈條帶狀分布。紅土呈棕紅色,質地粘重,棱塊狀結構,緊實致密,孔隙很少;有機質和氮素含量低;全磷含量較高,pH>8.5。在紅土層下部可見到石膏結晶體(羊腦石)。紅土因質地粘重,故耕性不良。
(四)殘積母質
殘積母質是巖石風化物未經搬運就形成的成土母質。一般都含有大小不同的巖石碎片,且土層較薄。根據母巖性質不同,殘積母質可分為以下類型:
1.紅色砂礫巖風化物
2.泥灰巖及灰巖風化物
3.砂質泥巖風化物
4.頁巖風化物。
(五)坡積母質
在山地和丘陵的坡麓,由于重力作用,常堆積有較厚的來自上部的風化物,其特點是成分比較混雜,沒有分選作用和水平層次;沿坡麓分布,面積較小,但范圍較廣。
四、農業自然資源
(一)氣候資源
隆德縣地處中緯度歐亞大陸腹地的東緣,位于黃河流域中上游、六盤山西麓,由于遠離海洋,且地勢較高,一方面具有大陸性氣候與海洋季風邊緣氣候的特點,另外又深受海拔高度的影響,在氣候區劃上,屬中溫帶半濕潤向半干旱過渡地帶。隨著地形的變化,冷熱差異較大,具有東涼西暖,南溫北干,冬長嚴寒,夏短酷熱、春快多風、秋早涼爽,雨雪稀少,氣候干燥,日照較足,蒸發強烈,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而多變等特點。
1.光能資源
太陽輻射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唯一能量源泉,也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以增大體積和積累干物質的能量來源。
(1)總輻射
隆德縣全年總輻射量為122.04kJ/cm2。春季(3~5月)為36.79kJ/cm2,占全年30.2%;夏季(6~8月)為39.86kJ/cm2,占全年32.7%;秋季(9~11月)為23.13kJ/cm2,占全年19.0%;冬季(12~2月)為22.26kJ/cm2,占全年18.2%。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期間的總輻射量為86.74kJ/cm2,占全年的71.1%;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期間的總輻射量為54.08kJ/cm2,占全年的44.3%。
從本縣各月各時段太陽總輻射能年變化曲線圖(圖1-1)可看出,春季總輻射量一直穩定上升,到5~6月份達到最高值,7月份開始下降,到11月份為全年最低,之后開始逐漸上升。

圖1-1 隆德縣各月各時段太陽總輻射能曲線
(2)生理輻射
全年生理輻射為61.05kJ/cm2年,5月份是最高值,為7.26kJ/cm2。5~6月份是作物生長活躍期,生理輻射也以這兩個月為最高。在作物整個生長期(氣溫穩定通過0℃期間)內,生理輻射43.37kJ/cm2,占年生理輻射的71%,植物生長活躍期(氣溫穩定通過10℃期間),生理輻射27.04kJ/cm2,占年生理輻射的44%。
(3)日照
年平均日照時數2228.1小時,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50%。月日照時數最長為5~6月,最短為9月。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期間的日照時數為1419.7小時,占年日照時數的63.7%,穩定通過10℃期間的日照時數為742.6小時,占年日照時數的37.8%。
2.熱量資源
(1)氣溫
全縣年平均氣溫5.3℃。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8.5℃,極端低溫-25.7℃,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6.9℃,極端高溫31.4℃。在空間分布,大致是東冷西暖,東經106°02′以東,年均氣溫<5℃;東經106°07′以西,年均氣溫>6℃;106°02′~106°07′之間為5℃~6℃。平均每向東推進1km,年平均氣溫下降0.08℃。而南北差異較小,平均每向北推進1km,年平均氣溫下降0.03℃。各月平均氣溫在-8.5℃~16.9℃之間;旬平均氣溫在-8.9℃~17.4℃;候平均氣溫在-9.5℃~17.5℃之間。全年沒有一旬(候)平均氣溫>18℃,候平均氣溫從11月第3候到翌年3月第3候都在0℃以下,期間長達125天。但沒有一候平均氣溫在-10℃以下;候平均氣溫≥10℃的時期從5月第2候開始到9月第5候共143天。氣溫年變化的特征:春季升溫特別快,3、4月份,月升溫6.2℃,平均旬升溫2.2℃,候升溫1.1℃。由于春季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回升極不穩定,常發生春寒和倒春寒,造成凍害。夏季氣溫穩定、溫和,各月、旬、候之間變化不大。秋季9月以后,由于太陽高度角逐漸減小,加之北方冷空氣不斷入侵,故氣溫迅速下降,10~11月降溫可達7℃/月,秋季降溫率比春季升溫率要大。冬季又維持穩定狀態,各月、旬之間變化很小。

隆德縣積溫等值線圖
(2)積溫
隆德縣平均積溫呈西高東低分布,≥0℃的積溫在3000℃以上的地區很小。東經106°02′以西>2800℃,106°02′~106°09′為2800℃~2400℃,106°09′以東<2400℃。≥10℃積溫與0℃相似,絕大多數地方≥0℃在1600℃~2200℃之間。
在農業生產中,至少取80%的保證率來衡量該地區的熱量資源,才較穩定可靠。全縣≥0℃積溫,保證率80%在2280℃~2948℃之間,≥10℃的積溫,保證率80%在1444℃~2234℃之間。平均無霜期124天,初霜期9月20日,終霜期5月18日。
3.降水與蒸發
隆德縣年降水量502mm左右。降水的地理分布:由于六盤山的抬升,降水量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現象明顯。全縣平均每升高100m,年降水量增加19.6mm。東經106°以東,由于高度急劇上升,平均每升高100m,大約年降水量增加27.6mm;西部則由于坡度平緩,平均每升高100m,年降水量只增加11.6mm。降水量分布除受高度的影響外,還隨經緯度的不同而異。降水量以東經106°為界線,以東>500mm,以西<500mm。東部每向東推進1km,年降水量增加4.3mm;西部每向西推進1km,年降水量平均減少1.7mm;全縣平均每向西推進1km大約減少3.0mm。降水量隨緯度的不同也有差異,與經度相比,則變化不明顯。平均每向北推進1km,年降水量減少1.6mm。降水時間變化:全年降水量最多月為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22.2%~24.4%,最少月為12月份,只占0.6%~0.7%;冬季12月至2月降水量占全年的2.7%,春季3至5月占17%~18.5%,夏季6至8月占55%~56%,秋季9至11月占23.9%~24.5%,作物生長期4至9月占全年的87.0%。年蒸發量為1313~1588mm,干燥度為1.25~1.60之間。

圖1-2 隆德縣各月降水量分布
4.主要農業氣象災害
不利的氣象條件而造成作物減產欠收,稱之為農業氣象災害。隆德縣為多災地區。其主要災害有:干旱、冰雹、霜凍、低溫等。
(1)干旱
干旱是指在無灌溉條件下,長期無雨或雨水很少,氣溫高,濕度小,蒸發大等外界環境因素造成作物體內水分失去平衡,發生水虧缺,并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甚至使作物凋萎或枯死,進而導致減產或失收的一種農業氣象災害。據史料記載,從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民國38年,隆德縣有干旱記載的年份共179年。1950~1990年40年中,出現旱害的年份共20年。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干旱連年發生。

隆德縣降雨量等值線圖
干旱發生的時間,與作物生長、發育、產量有直接的影響,而且,干旱的輕重與作物各時期需水量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農業豐欠。根據當地作物生長季節特點,把3、4、5三個月作為春季,6、7兩月作為夏季,8、9、10三個月作為秋季。春季發生干旱,主要影響冬小麥返青、春播作物出苗和分蘗。春旱在1940年以前發生頻繁;1941~1961年較少;1962年開始增多,1975年之后幾乎連年發生;夏旱發生對夏秋作物均造成減產。夏旱在1942年以前發生頻繁,1956~1966年較少。秋季若發生干旱,不僅對秋作物的成熟,產量有影響,對秋播的冬小麥生長,壯苗、安全越冬也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又是翌年夏季作物豐欠的因素。農諺“八月底墑雨,十月關門雨”、“麥長隔年墑”,說明秋雨還是很關鍵的。若以次年春季連旱時,則對作物的影響就更大了。1946~1971年秋旱發生較少,1972年以來幾乎連年發生。
(2)冰雹
冰雹的危害僅次于干旱,對作物局部性毀壞力強,并有暴雨山洪,常造成絕產和人畜傷亡。冰雹最早始于4月1日(1964年),最遲始于6月14日(1966年);最早終于6月1日(1975年),最遲終于10月24日(1962年)。平均初日為5月2日,平均終日9月1日。絕大部分出現在6、7、8三個月。主要時段在上午11時以后,13時至17時最為強烈,19時以后機率很少。
(3)霜凍
霜凍一般是指溫暖時段內,由于平流、輻射,使地面空氣層的溫度降低到足以引起農作物遭受凍害甚至死亡的短時間的低溫(通常是在0℃或0℃以下,有時可略高于0℃)。由水氣直接凝華成冰晶聚在植物體表面上的霜,稱為白霜;由氣溫降到零度以下,使作物遭受凍害的,叫做黑霜。隆德縣的黑霜出現頻率較高,常造成夏秋作物的嚴重減產,如1972年9月1日~3日的霜凍,損失糧食達250萬kg以上。
據氣象資料統計:隆德縣白霜最早出現于9月1日(1980年),最遲終日為6月17日(1969年)。平均初日為9月20日,平均終日為5月18日,最長無霜期161天(1973年),最短為94天(1976年),歷年平均124天。一般無霜期日數,隨海拔高度自西向東縮短,沿六盤山一帶,在90~120天之間。
(二)水資源
根據《隆德縣水資源調查評價與水利區劃報告》,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5.24億m3,可利用水資源總量1.4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總量為9840萬m3,地下水資源總量4230萬m3。現有水庫庫容容積6710萬m3。總蓄水量1214萬m3。農業可利用水資源9260萬m3。地表水資源總量按唐家河、什字河、好水河、渝河、甘渭河、莊浪河、水洛河等七條河流分配,地下水資源總量按其七大水系分配,多分布于河谷川道區,地下埋深一般為20~200m,礦化度0.28~1.788g/L,各河流為水資源輸出區,無過境客水,降水是唯一的水資源。各主要河流水文特證值見表1-1,隆德縣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質分析見表1-2。
表1-1 隆德縣境內各河流概況表

表1-2 隆德縣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質分析

(三)生物資源
1.植物資源
隆德縣生物資源豐富。據歷史記載,從秦漢以來,直至19世紀初,全境到處可見青山綠水、林茂草豐的自然風光。宋代史料中曾有“葫蘆河上游為黑松林所廣覆,好水川一帶可藏匿數萬兵馬而毫無蹤跡”的記述。可見隆德縣歷史上曾經是一個林茂草豐的森林草原區。據《隆德縣志》記載,六盤山區共有高等植物788種,隸屬113科,382屬。其中苔蘚植物41種;蕨類植物18種;種子植物729種。種子植物為優勢種群,分86科,337屬,占全國種子植物總科數的28.5%;占總屬數的11.3%,占總種數的2.9%。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蠶豆、玉米、豌豆、莜麥等;經濟油料作物主要有馬鈴薯、中藥材、蔬菜、胡麻等;林木品種有槐、柳等,干鮮果品主要有蘋果、桃、李、梨等品種。

隆德縣水系圖
1920年以后,至解放初期的短短30年間,由于連年戰亂的破壞,加之人口增加,開荒毀林毀草現象普遍盛行,致使天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生態失去平衡,光山禿嶺逐年東延,解放前夕,僅六盤山一帶的陰濕區,殘存天然次生林24.57萬畝,廣大的中西部到處是光山禿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極“左”思想和政策多變的影響,造林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年年造林不見林,而天然林卻大量地被破壞。至1980年,全縣保存天然林4.25萬畝,人工造林保存面積10.01萬畝,共計有林面積14.34萬畝,森林復蓋度9.56%。比五十年代初期的16.39%,減少了6.83%。2000年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來,全縣大面積種草種樹,全縣植被得到有效恢復。目前,全縣林地面積達到65.03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3.69%。
2.動物資源
隆德縣畜禽、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亦十分豐富。據《隆德縣志》記載,六盤山區的陸棲動物按其生態類群可分為落葉闊葉林動物群、灌叢草地動物群、河谷動物群和田舍動物群4類,共計207種,亞種2種,隸屬24目、60科。
第二節 農業生產情況
一、農業生產發展概況
(一)農村人口與勞動力
2009年末全縣共有農戶51082戶,農業人口156345人,其中農村勞動力76034萬人,占農業人口的48.6%。農民人均耕地3.78畝。2009年全縣農業生產總產值3.18億元,比2001年的2.0億增長1.18億元,增幅59%。農民人均純收入2959元,較200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129元增加1380元,增幅162.1%。
表1-3 “十五”及“十一五”期間農業主要經濟指標

(二)農業經濟綜合發展狀況
新中國成立以來,隆德縣農村雖然經過了土地改革、農村合作社、人民公社、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等曲折的進程,但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的發展。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打破了農業生產經營和分配上的“大鍋飯”,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再加上2000年以來退耕還林、農業稅的逐漸免除和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使廣大農村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糧食生產穩定提高,畜牧養殖業強勢發展,設施農業、中藥材、生豬等特色產業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主要表現在:
一是農村經濟勢力不斷增強。2009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971.8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49年(1980年不變價)增長73.6倍,比1978年(1980年不變價)增長28.9倍,比1990年(1980年不變價)增長14.9倍,比2000年(1990年不變價)增長5.5倍。其中農業產值31665.8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7.6%,比1949年(1980年不變價)增長41.3倍,比1978年(1980年不變價)增長22.6倍,比1990年(1990年不變價)增長11.4倍,比2000年增長5.2倍;林業產值2394.4萬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4%,比1978年(1980年不變價)增長26倍,比1990年(1980年不變價)增長14倍,比2000年(1990年不變價)增長2.3倍;牧業產值18144.7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比1949年(1980年不變價)增長921倍,比1978年(1980年不變價)增長63.7倍,比1990年(1990年不變價)增長24.4倍,比2000年增長6.3倍;農業服務業產值2767.4萬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平穩較快發展,為全縣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可靠保證。
二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隆德縣農村產業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和改革。首先在種植業內部,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壓縮小麥,積極擴大馬鈴薯、蔬菜、胡麻、中藥材、蠶豆等特色產業。從農作物播種面積構成情況看,1980年之前,以糧食作物和油料為主,零星種植自食蔬菜。1980年之后開始推廣蔬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到2009年在全縣總耕地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由1991年的50.07萬畝調整到40.4萬畝,減少9.67萬畝。油料、蔬菜、中藥材、牧草等作物面積由12.3萬畝增加到19.07萬畝,增加6.77萬畝。水果面積達到7350畝,比1991年增長3.6倍。在畜牧業內部,60年來,畜牧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標準化逐步推進,畜產品質量明顯提升,畜牧業從家庭副業逐步成長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三是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迅速。建國初期,農村勞動力基本從事農業生產。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非農產業的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從第一產業中轉移出來。2009年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47104.1萬元,按行業劃分,農業收入22727.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8.2%,林業收入731.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6%,牧業收入8607.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8.2%,工業、運輸業、建筑業、商飲業、服務業等第二、三產業收入1503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2%。
四是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通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方式,使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全縣實現了梯田化,建設高標準梯田49.8萬畝;水澆地10萬畝。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傳統農業也逐步向現代農業轉變,設施農業、馬鈴薯、蠶豆、中藥材、花卉、畜牧等產業帶已初具規模,農產品實現了由出售初級產品到加工農產品提高附加值的轉變。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由依靠人力、畜力發展到機械化農機具和運用機電動力大面積推廣;由單純種植業機械化發展到面向農林牧全方位機械化;由農戶自發發展到農機專業戶;由小農機發展到大農機,極大地提高了農村生產力。2009年末,全縣農用機械總動力達到191484千瓦,比1991年的26504千瓦增長了7.2倍。隨著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提高,2009年機耕、機播和機收面積分別達到23.8萬畝、16.09萬畝和6.7萬畝。同時,在農業生產中大力推廣使用化肥,并注重科學施肥,對保障農業增產起到了重要作用。2009年全縣農用化肥使用量達到23968實物噸,比1991年的10948噸增長了2.2倍。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和財力的不斷增強,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也不斷加大。
五是主要農產品產量穩步增加。通過不斷推廣農業科學種植技術、農業機械和新品種,農產品實現了穩定解決溫飽的目的。2009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88837t,比1949年增長5.94倍,比1977年增長3.1倍,比2000年增長1.6倍。油料作物總產量7583t,比1949年增長4.6倍,比1977年增長5.8倍,比2000年增長1.7倍。2009年末,全縣大牲畜存欄數54233頭,比1991年增加1331頭、羊存欄32436只,比1991年增加3241只。肉類總產量7988t,比1991年增加4673t,奶類產量156t,比1991年增加149t,綿羊毛產量52t,比1991年增加21t,禽蛋產量680t,比1991年增加185t。
(三)種植業生產發展狀況
1.種植業生產現狀
據2009年統計,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0.44萬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40.74萬畝,占農作物總面積的67.5%;油料作物面積7.7萬畝,占農作物總面積的12.7%;瓜菜種植面積4.6萬畝,占農作物總面積的7.6%;中藥材種植面積2.9萬畝,占農作物總面積的4.6%;其他作物(飼料)4.6萬畝,占農作物總面積的7.6%。糧食作物平均單產218千克/畝,總產量8883.7萬kg。在糧食作物中,其中夏糧20.68萬畝,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50.8%,平均單產165.2千克/畝,總產3416.8萬kg,占糧食總產量的38.5%。秋糧作物播種面積20.06萬畝,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49.2%,平均單產272.6千克/畝,總產量5466.9萬kg,占糧食總產量的61.5%。油料作物平均單產98.9千克/畝,總產量758.3萬kg。中藥材平均單產160.1千克/畝,總產量457.7萬kg。蔬菜平均單產1325千克/畝,總產量591萬kg。其他作物(飼料)平均單產580千克/畝,總產量2640.8萬kg。完成農業總產值31665.3萬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971.8萬元的57.6%。
2.農作物總產和單產變化情況
1950~2009年,糧食作物單產和總產,只有1953年因災減產低于1949年,有9年單產低于50千克/畝。1949~2009年,平均單產為85.8千克/畝,總產4479.8萬kg,糧食作物單產和總產最高年份均為2008年,分別為221千克/畝和8883.7萬kg。
表1-4 德縣“十五”及“十一五”期間農作物播種面積

表1-5 隆德縣“十五”及“十一五”主要作物產量統計表

1950~2009年油料單產低于1949年的有18年,1年于1949年持平,單產、總產最低年份均為1962年,分別為14千克/畝和36.5萬kg。單產、總產最高年份均為2009年,分別為99千克/畝和758.3萬kg。
從農作物單產、總產變化情況看,60年來,農業生產由于受自然條件制約,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限制,以及政策影響,1977年之前發展緩慢,徘徊不前,單產、總產低而不穩,年際之間變幅大。1977年之后,單產逐年提高,2008年單產、總產創歷史最高水平。
農業生產發展階段變化
第一階段:1950~1956年國民經濟恢復期穩步快速發展階段。這一時期,除1953年因災減產,糧食單產26千克/畝,總產1151.2萬kg,低于1949年的生產水平,其余各年生產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糧食平均單產45.3千克/畝,平均總產量1571.4萬kg。油料在這一時期除1953年單產8千克/畝,總產38.25萬kg,減產外,其余各年均處于上升趨勢,平均單產31.8千克/畝,平均總產量182.1萬kg。
第二階段:1957~1962年,高指標等因素造成的經濟困難時期的下降階段。糧食作物單產(除1959年63千克/畝)逐年下降到1962年的37千克/畝,比1956年減少37千克/畝,減產50%,總產下降到1962年的2006.3萬kg,減產1538萬kg,下降43.4%。油料單產從1957年起逐年下降到1962年的14千克/畝,比1956年減少23kg,減產62.2%,總產到1962年下降到36.5萬kg,比1956年減產212.5萬kg,下降85.5%。
第三階段:1963~1965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穩步發展階段。糧食單產由1962年的37千克/畝上升到1965年的74千克/畝,增產37千克/畝,增幅100%,總產量達到4172.8萬kg,增產2166.5萬kg,增幅108%。油料作物1965年單產達到37千克/畝,比1962年的14千克/畝增產23千克/畝,增幅164.3%,總產量165.7萬kg,比1962年增加的36.5萬kg增產129.2萬kg,增幅354%。
第四階段:1966~1977年屬“文革期”不穩定階段。這12年間,糧食作物除1975年單產77千克/畝,總產量4265.4萬kg外,其余年份單產都徘徊在50千克/畝左右,總產量停留在2000萬~3000萬kg,1973年單產最低,僅為38千克/畝,比1965年下降36千克/畝,下降48.6%,總產量2006.6萬kg,比1965年減少2166.2萬kg,減少51.9%。油料生產在這12年間除1975年單產63千克/畝外,其余各年一直停留在20~25千克/畝,1976年為最低,單產僅為21千克/畝,比1965年減產16千克/畝,減產43.8%,總產量89.9萬kg,比1965年減少75.8萬kg,減少45.7%。
第五階段:1978~1988年穩定恢復階段:在這期間貫徹了“因地制宜,農、林、牧全面發展”的方針,農業生產開始穩步恢復發展。糧食單產穩定在60千克/畝以上,其中1984~1988年連續5年持續增產,到1988年單產達到90千克/畝,比1977年52千克/畝增產38千克/畝,增幅73.1%,總產量達到4517萬kg,比1977年的2857萬kg增產1660萬kg,增幅58.1%。油料生產1982~1987年連續6年持續增產,到1987年單產達到58千克/畝,比1977年的27千克/畝增產31千克/畝,增幅114.8%,1987年總產達到391.5萬kg,比1977年的129.9萬kg增產261.6萬kg,增產201%。
第六階段:1989~2000年穩步提高階段。在這一時期對種植業結構進行了大力調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由1978~1988年的55.1萬畝下降51.3萬畝。油料作物種植面積由5.1萬畝增加到7.2萬畝。糧食單產除1992、1994和1995年因災減產未超過100千克/畝外,其余年份均超過100千克/畝。1996~2000年連續5年單產突破100千克/畝,1998年達到148千克/畝,平均單產由1978~1988年的73.2千克/畝提高到113.8千克/畝,增產40.6千克/畝,增幅55.5%。油料生產除1992年、1995年和2000年因災減產,其余年份單產均突破60千克/畝,平均單產由1978~1988年的40.4千克/畝提高到59.4千克/畝,增產19千克/畝,增幅47%。
第七階段:2001~2009年快速提高階段。在這一時期,繼續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以提高作物單產為突破口,壓縮糧食種植面積,加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糧食單產連續9年穩定在175千克/畝以上,其中2008年達到221千克/畝,創歷史最高水平,平均單產由1989~2000年的113.8千克/畝提高到189.3千克/畝,增產75.5千克/畝,增幅66.3%。油料生產連續9年穩定在75千克/畝以上,其中2004~2007連續穩定在80千克/畝以上,2008~2009年穩定在95千克/畝以上,2009年達到99千克/畝,創歷史最高水平,平均單產由1989~2000年的59.4千克/畝提高到86.2千克/畝,增產26.8千克/畝,增幅45.1%。
二、農業生產條件
表1-6 隆德縣不同階段糧油作物面積與產量

(一)灌溉排水現狀
據隆德縣水務局調查,全縣現有水庫28座,年供水量2156.7萬m3,骨干壩38座,年供水量548.5萬m3,河溝自流引水1處,年供水量91.38萬m3,機井4眼,年供水量11.9萬m3,揚水站5處,年供水量36.25萬m3,跨流域引水1處,年供水量140萬m3。現有干渠41條,總長度217.44km,其中襯砌長度132.96km,支斗渠896條,其中襯砌長度133.92km,輸水管道3條,總長度23.79km。
(二)主要作物灌溉制度
隆德縣大部分耕地為旱地,水澆地僅8.1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8.6%。灌溉水源以庫水為主,蓄水量主要由降水量的多少決定,降水量多的年份灌溉面積和單位面積灌水量相應增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則反之。2009年實際灌溉面積4.2萬畝。灌溉作物主要為冬小麥、玉米和瓜菜,其中冬小麥生育期澆水1~2次,頭水在5月上中旬灌溉1~2水,灌水量一般一次為50~90立方米/畝;地膜玉米在生育期澆水2~3次,分別在大喇叭5月下旬至6月上旬灌溉2~3水,灌水量一般為30~40立方米/(次·畝);瓜菜以機電灌溉為主,根據作物需水量不同,灌溉次數和灌水量不等。
(三)農業機械化
到2009年未,全縣農用機械總動力191484kW,主要農業機械設備有:大中型拖拉機480臺、小型拖拉機4774臺、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857臺、小型拖拉機配套農具3000臺、農用排灌電動機564臺、農用排灌柴油機91臺、機動脫粒機125臺、農用運輸車6787輛。完成機械耕地面積23.8萬畝、機械播種面積16.09萬畝、機械收獲面積6.71萬畝。
(四)設施農業
隆德縣按照自治區《關于加快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設施農業發展的意見》,從2007年開始把設施農業作為全縣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因地制宜、依水布局、集中連片、突出特色”的原則,做到統籌規劃、示范引導、突出重點、強力推進,制定了力爭一年打基礎、三年上臺階、五年實現戶均一畝設施農業的目標。通過四年來的發展,到2010年底,隆德縣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38890畝,其中日光溫室7270畝,大中拱棚31620畝,其中500畝以上基地17個,1000畝基地7個,涉及11個鄉鎮,36個行政村,4860戶農戶。通過設施項目的實施,取得了以下成就。一是設施農業面積迅猛發展,從2006年設施農業總面積不足300畝發展到2010年的38890畝,增長130倍。二是生產的蔬菜占據了縣內及周邊蔬菜市場。三是設施種植結構發生了大的改變,溫室由原來的葉菜種植轉變成以果菜種植為主,并且向花卉及果樹延伸。四是拱棚馬鈴薯種植填補了南部山區乃至全寧夏的空白。
第三節 農業生產概況
一、種植結構與輪作倒茬
(一)種植結構
1.糧、油(經)作物結構比例
隆德縣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經濟作物僅有胡麻一種,80年代開始種植蔬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且種植面積逐年增加。1949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88%,到50年代下降到84.4%,60年代和70年代分別為85.1%和83.1%,與50年代相比較變化不明顯。從80年代開始隨著蔬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糧食作物占農作物比例下降,經濟作物占農作物比例增加。到2001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由70年代的83.1%下降到78.8%,經濟作物面積占農作物總面積的21.2%。2009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由2001年的42.3萬畝下降到40.7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由78.8%下降到72.8%,經濟作物面積由2001年的12.2萬畝增加到15.2畝,占農作物總面積的比例21.2%增加到27.2%。
2.夏、秋作物間面積變化
從糧食作物內部結構看,2001~2009年,隆德縣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大力推行壓夏增秋取得了顯著效果。夏糧(冬小麥、豆類)播種面積由2001年的305310畝,減少到2009年的206625畝,減少98685畝,減幅32.3%。秋糧(玉米、馬鈴薯)播種面積由2001年的147330畝,增加到2009年的200220畝,增加52890畝,增幅35.9%。
(二)輪作倒茬
合理輪作倒茬對于農作物均衡利用土壤養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恢復培養地力,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和消滅田間雜草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隆德縣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針對不同作物和不同區域的土壤與其他自然條件,創造了極其豐富的輪作制度。這些輪作制度,對于維持地力和高產穩產,都具有積極作用。不同區域的輪作倒茬方式如下。
1.河谷川道區
位于縣境西北部,為好水河、渝河、甘渭河等河流的中游川道區,是以冬小麥、玉米、設施農業占優勢的區域。其倒茬方式為:
(1)水澆地
①冬小麥→冬小麥→瓜菜→馬鈴薯→胡麻
②冬小麥→冬小麥→瓜菜→玉米(2到3年)
③瓜菜→冬小麥(2到3年)→玉米(2到3年)
(2)川旱地
①馬鈴薯→冬小麥→冬小麥→藥材(連作2~3年)→油料(馬鈴薯)
②豆類→冬小麥→冬小麥→玉米(連作2年)→冬小麥
(3)油料(牧草)→冬小麥→玉米→玉米、中藥材(連作2~3年)→馬鈴薯
上述輪作倒茬方式的優點是:豆類茬可以養地,以恢復地力,冬小麥則可以保證輪作周期實現高產,同時夏秋作物結合,有利于伏天翻曬土壤,秋季接納雨水,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結合,可以消滅田間雜草和防治病蟲害。
2.黃土丘陵區
本區位于土石丘陵以西,為典型的旱作農業區。普遍采用以下倒茬方式:
(1)豆類→冬小麥→馬鈴薯→胡麻
(2)豆類→冬小麥→玉米→玉米→馬鈴薯
上述輪作方式的特點是,可以利用豆類作物養地,而冬小麥和馬鈴薯則可以保證高產,做到夏秋作物結合,深根和淺根作物結合,有利于深耕翻曬、蓄水保墑和消滅田間雜草及防治病蟲害。
3.土石丘陵區
本區位于六盤山西麓海拔2040m以上的土石丘陵上,具有氣溫低、日照少、無霜期短、土壤有機質高的特點。主要作物有冬小麥、蠶豆、胡麻、馬鈴薯等。傳統輪作方式有以下三種。
(1)蠶豆→冬小麥→
(2)蠶豆→冬小麥→馬鈴薯→胡麻
(3)胡麻→冬小麥→蠶豆→冬小麥
以上輪作方式可以充分發揮蠶豆、胡麻等當地優勢作物的作用,對于培植地力和穩定產量,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耕作與施肥
(一)耕作
土壤耕作對于保蓄水分,調節養分和消滅田間雜草,以及促進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隆德縣為一年一熟制的旱作農業區,抗旱耕作,蓄水保墑是旱作農業的基礎。土壤耕作主要有耕翻納雨蓄水,通過伏天、秋天的早耕,深耕,接納雨水,秋雨春用;耙耱保墑,秋季收墑時,耕后耱地,保住墑氣。冬春以鎮壓為主,減少氣態水的損失,起到保墑和提墑作用,運用中耕技術既消滅雜草又減少水分蒸發。具體耕作制度與方法。
1.五墑耕作法
早耕深耕多蓄墑,過伏合口保底墑,雨后耙耱少耗墑,適時早播用凍墑,深耕達到18~25cm,做到二耕二耱;
2.冬種地
應做到前作收后及時早耕深耕蓄墑,雨后耙耱保墑,播前結合施肥進行淺耕耙耱,秋茬地收后深耕一次,白露后及時深耕收墑;
3.春耕除草
種植牧草、小雜糧、馬鈴薯等秋作物的田塊,如雜草危害嚴重,尚須春耕一次,以滅除惡性雜草和創造松軟細綿、上虛下實的土壤環境,為作物出苗提供有利條件。但無雜草危害的田塊,可不進行春耕,多為邊犁邊種邊耱,以利土壤保墑。
4.中耕除草和耙耱破除板結
在作物出苗后,小麥、胡麻、蠶豆等作物一般需松土除草二次,馬鈴薯齊苗后松土除草一次,現蕾前中耕培土一次。作物播種后至出苗前,往往遇雨而使土壤板結,影響出苗以致缺苗斷壟,導致作物歉收。因此雨后必須進行耙耱,破除板結,以利作物出苗。
5.鎮壓提墑
冬小麥地,冬季需用石碾鎮壓一次,以封閉裂縫,使土壤與麥根緊密結合,可以使分蘗節保持濕潤,有利于冬小麥的越冬保苗;春播地,經過碾壓,可以消滅暗坷垃,壓實土壤孔隙,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
6.歇地耕作
在地多人少的張程、楊河等鄉鎮,每年留有一定面積的歇地,留茬過冬,待春播結束后開始耕翻,曬土熟化,秋后接納雨水,打耱收墑,以備來年耕種。
(二)施肥
施肥是保持土壤養分平衡的重要措施,只有通過合理施肥,才能使作物實現高產穩產;施肥也是改善土壤理化,促進土壤熟化的重要手段,施肥水平和肥料質量,對于土壤肥力的影響極大。長期以來,隆德縣施肥水平相當低,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1.有機肥施用現狀
隆德縣農田施用的肥料包括有機肥和化肥。有機肥包括廄肥、廁所肥、畜圈肥、草木灰、坑土肥等,這些肥料除草木灰以外,其他幾種基本以土為主,肥料質量普遍不高(詳見表1-7)。有機肥施用量長期保持在500~1500千克/畝,其中以八十年代中期至2005年之前施用量最多,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數量增加,家畜減少,有機肥施用量有下降趨勢。
表1-7 主要有機肥養分含量

2.化肥施用現狀
施用化肥起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當時開始為農村各社隊統配國產氮肥,如硫酸銨、硝酸銨、碳酸氫銨等。70年代初,配購日本尿素,繼之以國產尿素、碳銨、各種磷肥和美國產磷酸二銨等。施用形式由最初的雨天撒施發展為帶種肥、冬小麥苗期開溝追施、秋施肥、葉面噴施、與農家肥混配播施、與種子分層條播。各種化肥用量漸次增加。1971年全縣化肥施用總量593t,平均每畝農作物施用量0.9kg。1978年化肥施用總量2025t,平均畝施用量3.1kg。1988年總用量7504t,平均畝用量12kg。2001年化肥施用總量26888t,平均畝用量41.5kg。2009年化肥施用總量23968t,平均每畝施用量51.3kg。
從表1-8看出,近十年來,氮肥施用量呈下降趨勢,氮肥施用總量由2001年的9046噸下降到2009年的6083t,單位面積平均施用量由2001年的13.9千克/畝,下降到2009年的13千克/畝;磷肥呈增加趨勢,施用總量由2001年的13671t到2009年增加到15411t,增加1740t,單位面積平均施用量由2001年的21.1千克/畝,到2009年增加到33.0千克/畝;鉀肥施用量呈下降趨勢,2001年施用總量為446t,到2009年下降到41t,單位面積平均施用量由2001年的0.7千克/畝,到2009年下降到0.09千克/畝;復混肥施用量呈下降趨勢,2001年施用總量為3725t,2009年下降到2433t,單位面積施用量由2001年的5.7千克/畝下降到2009年的5.2千克/畝。
表1-8 化肥施用量統計表

據2007~2009年3年全縣622戶農戶施肥現狀調查統計結果分析,隆德縣主要作物施肥水平分別為:冬小麥全生育期平均施純氮(N)7.7千克/畝(其中基施5.6千克/畝,追施2.1千克/畝),磷(P2O5)6.26千克/畝(其中基施5.3千克/畝,追施0.94千克/畝),鉀(K2O)0.17千克/畝,農家肥1100千克/畝(全部基施);馬鈴薯全生育期施純氮(N)9.90千克/畝(其中基施7千克/畝,追施2.90千克/畝),磷(P2O5)4.70千克/畝(其中基施3.90千克/畝,追施0.80千克/畝),鉀(K2O)0.01千克/畝,農家肥1460千克/畝(全部基施);玉米全生施純氮(N)9.3千克/畝(其中基施5.1千克/畝,追施4.2千克/畝),磷(P2O5)4.1千克/畝(其中基施3.3千克/畝,追施0.8千克/畝),鉀(K2O)0.3千克/畝,農家肥1500千克/畝(全部基施);胡麻全生育期施純氮(N)3.6千克/畝,磷(P2O5)3.4千克/畝,農家肥600千克/畝(肥料全部基施)。
第四節 耕地利用與保養管理
一、土地利用現狀
據縣國土資源部門最新調查統計,全縣土地已利用總面積1488319畝,其中耕地面積609907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0.98%;園地1293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09%;林地650296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3.68%;草地40799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74%;城鎮村及工礦用地64817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36%;交通運輸用地17489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18%;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7639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19%;其他用地86080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78%。
二、耕地土壤類型
(一)耕地土壤類型與分布
按照中國土壤分類系統,隆德縣耕地土壤分為4個土綱,5個亞綱,6個土類,10個亞類,15個土屬,50個土種(見表1-10)。
表1-10 隆德縣耕地土壤分類與代碼

續表

續表

續表

1.黃綿土土類面積與分布
黃綿土是黃土母質經直接耕種而形成的一種幼年土壤。黃綿土是隆德縣耕地面積最大的一種土類,總面積339113畝,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55.7%。黃綿土常與黑壚土交錯存在,在全縣各鄉鎮均有分布,其中以聯財、張程、楊河、沙塘和神林5個鄉鎮面積最大,分別占各自鄉鎮耕地總面積的89.3%、77.5%、73.2%、64.0%和63.6%。耕地黃綿土土類分為黃綿土亞類,亞類之下又分為3個土屬,12個土種。
2.黑壚土土類面積與分布
黑壚土是在半干旱草原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一種地帶性土壤。全縣耕地黑壚土面積為187304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0.8%。黑壚土分為典型黑壚土和潮黑壚土2個亞類,3個土屬,7個土種。其中典型黑壚土面積186386畝,占黑壚土土類總面積的99.5%,在全縣13個鄉鎮均有分布。潮黑壚土面積918畝,占黑壚土總面積的0.5%,主要分布在陳靳和鳳嶺2個鄉。
3.灰褐土土類面積與分布
全縣耕地灰褐土土類總面積51228畝,占耕地總面積8.4%。灰褐土分為暗灰褐土、石灰性灰褐土和淋溶性灰褐土3個亞類、4個土屬、20個土種。暗灰褐土面積47281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7.8%,占灰褐土面積的92.3%;分布在陳靳、城關、奠安、好水、觀莊、山河、溫堡、鳳嶺等9個鄉鎮。石灰性灰褐土345畝,占灰褐土面積的0.7%;僅在觀莊鄉分布;淋溶性灰褐土面積3601畝,占灰褐土面積的7.0%;主要分布在鳳嶺和山河2個鄉鎮,陳靳、城關、奠安和觀莊4個鄉鎮零星分布。
4.新積土土類面積與分布
新積土是自然力及人為作用將松散物質堆疊而成,大多分布在地勢相對低平地段,如河床、河漫灘、洪積扇以及溝壩地等。耕地新積土土類總面積30174畝,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5%。隆德縣新積土分為沖積土和典型新積土2個亞類,3個土屬,9個土種。沖積土1014畝,占新積土面積的3.4%;主要分布在沙塘鎮,神林鄉和奠安鄉也有零星分布。典型新積土29160畝,占新積土面積的96.6%;主要分布于陳靳、城關、山河、觀莊4個鄉鎮,鳳嶺、好水、聯財、溫堡等鄉鎮零星分布。
5.粗骨土土類面積與分布
粗骨土是由于地形起伏,地面坡度大,切割深,上體淺薄,在風蝕和水蝕作用下形成的一種土壤。隆德縣粗骨土為鈣質粗骨土亞類,粗質粗骨土土屬,石渣土土種。全縣耕地粗骨土土類總面積771畝,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0.13%;主要分布在城關鎮,觀莊鄉也有零星分布。
6.潮土土類面積與分布
潮土是河流沉積物受地下水運動和耕作活動影響而形成的土壤。隆德縣潮土為濕潮土亞類,濕潮壤土土屬,濕潮泥土種。全縣耕地潮土總面積185畝,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0.009%,僅在觀莊鄉分布。
各鄉鎮土地面積見表1-9、土種面積詳見表1-10。
(二)土壤類型特征及主要生產性能
1.黃綿土土類的特征及主要生產性能
黃綿土是黃土母質經直接耕種而形成的一種幼年土壤。因土體疏松、軟綿,土色淺淡,故名黃綿土。主要特征是剖面發育不明顯。
黃綿土常和黑壚土交錯存在。土層深厚而性狀松脆的黃土母質,在不良的耕作和經營方式以及強烈的侵蝕作用影響下,其成土過程速度遠遠落后于侵蝕過程,因而土壤停留在母質狀態。由于原有土壤剖面逐漸被剝蝕,熟土層無法保存,通過耕作又逐年從母質中補充生土,因而土壤肥力水平低。全剖面呈強石灰性反應。土壤主要由0.25mm以下顆粒組成,細砂粒和粉粒占總重量的60%。
表1-11 隆德縣耕地土壤類型面積統計(到亞類)

表1-12 各鄉鎮耕地土種面積統計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黃綿土在耕種條件下,一方面進行著耕種熟化,另一方面又發生著土壤侵蝕,土壤形成處在熟化—侵蝕—熟化往復循環的過程中,特別是由于氣候干旱和生物作用弱,延緩了剖面的發育,所以土壤始終處在幼年發育階段,剖面由耕層和黃土母質層組成,無明顯淋溶沉積層。在隆德的張程鄉,黃綿土因侵蝕較強,耕層比較薄,一般15cm左右,有的陡坡耕地不足10cm,顏色為淡灰棕色,碎塊狀結構,耕層以下為黃土母質層,但在塬地、川臺地和久耕梯田,有犁底層發育。黃綿土土壤顆粒組成以細沙粒(0.25~0.05mm)和粉粒(0.05~0.005mm)為主,約占各級顆粒總數的60%左右,同一剖面各層顆粒組成變化不大,僅表層因侵蝕、坡積、耕作、施肥的影響稍有差異。有效土層深厚,質地適中,土壤的耕性與通透性較好,因而耕性好,比阻小適耕期長。土色淺,比熱小,土溫變幅大,早春作物返青早、成熟快,易發小苗。
黃綿土是隆德縣面積最大的耕地土壤類型,由于分布地形復雜,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土壤流失嚴重;二是養分含量普遍較低;三是土壤干旱。改良利用措施一是修建水平梯田,變“三跑田”為“三保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二是實行糧草輪作、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改進施肥方法,培肥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大力推廣深耕細作,增加耕作層。
2.黑壚土土類的特征及主要生產性能
黑壚土是在半干旱草原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一種地帶性土壤。成土母質主要為風成黃土和次生黃土,部分為坡積混雜母質及沖積物。黑壚土剖面發育完全,土層深厚,質地均一,多為中壤土或輕壤土。
黑壚土在長期耕作和施肥的影響下,形成了特有的剖面構型。其堆積最厚的剖面具有:①熟化層。可分為耕作層和犁底層。耕層暗灰棕色,粉壤土,強石灰性反應,塊狀結構,易耕作。犁底層的下部見有鱗片狀結構,緊實,容重大,有磚瓦碎塊和炭屑等侵入體,向下過渡明顯。②古耕層。暗灰帶褐色,黏壤土,稜塊狀結構,較多假菌絲和霜粉狀石灰新生體,有磚瓦碎塊和炭屑,向下逐漸過渡。③腐殖質層。暗灰稍帶褐色,黏壤土,稜塊狀結構,有小孔和動物穴。沿結構面的孔壁上有大量霜粉狀和假菌絲狀石灰新生體,呈舌狀向下過渡。過渡層顏色不均一,有時有少量豆狀和瘤狀小石灰結核。④石灰淀積層。淡棕帶黃色,黏壤土,塊狀或稜柱狀結構,稍緊實,多豆狀和瘤狀小石灰結核,有少量小孔和動物穴,有大量棒狀的石灰晶體和雛形結核,并有大量植物殘體,向下逐漸過渡。⑤母質層。淺棕帶黃色,黏壤土,極少根系和動物孔穴,并有少量豆狀和瘤狀小石灰結核。通常在熟化層之下緊接著為腐殖質層;但后者因耕種和侵蝕而日見淺薄。黑壚土的顆粒組成以粉砂粒為主,其含量占一半以上;物理性粘粒在腐殖質層約占40%,在母質層和耕作層占28%~30%。微團聚體較多,結構呈多孔狀,土壤容重小。
黑壚土發育于黃土母質,土層深厚,腐殖質層也較深厚,質地均一,多為中壤土或輕壤土,土壤養分含量較高,適耕性較強,是隆德縣主要耕種土壤,適應種植各種作物。黑壚土雖宜種性廣,但受自然環境和人為活動的影響,仍存在著土壤侵蝕和施肥不合理等問題,應采取以下措施進行利用改良。一是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實施坡改梯,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防止土壤侵蝕;二是合理輪作,種植綠肥和豆科作物,種養結合,培肥地力;三是合理施用化肥,改進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四是充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資源,擴大灌溉面積,充分發揮耕地生產潛力。
3.灰褐土土類的特征及主要生產性能
灰褐土分布在土石山區,地形起伏,地面坡度大,切割深,土體淺薄,加之風蝕、水蝕較重,細粒物質易淋失,土體中殘留粗骨碎屑物較多,還有部分母巖。在干濕條件下,物理風化作用強烈,土壤顆粒組成中細粒物質少,而沙粒含量高。
灰褐土剖面自上而下可分為腐殖質層,淀積層及母質層。腐殖質層30~40㎝,呈棕黑色,棕灰色或帶褐色,粒狀或碎塊狀結構,疏松多孔,此層下端可見粘粒淀積現象。淀積層可分為相互交錯的兩個亞層,上部亞層以粘粒淀積為主,結構多呈棱塊狀,結構面多膠膜;下部亞層以碳酸鈣淀積為主,結構面上有白色假菌絲體或斑塊狀石灰淀積物。母質層多為巖基風化或半風化物。
灰褐土土壤養分含量較高,所處局部小氣候雨水較多,土壤墑情較好,適于種植多種作物,是土石山區作物產量較高的農田,畝產冬小麥150~300kg。但海拔高,地面坡度大,水土流失嚴重。應對坡度<25°的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防止水土流失;坡度>25°的應逐步退耕還林還草。
4.新積土土類的特征及主要生產性能
新積土是一種幼年土壤,由于生物作用和可溶性物質的初步溶淀,剖面分為有機質表土層和雛形的淀積層。典型新積土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平均為15.33g/kg、全氮1.00g/kg、堿解氮72.35mg/kg、有效磷9.87mg/kg、速效鉀178.56mg/kg。沖積土土壤有機質含量14.13g/kg、全氮0.94g/kg、堿解氮54.50mg/kg、有效磷11.94mg/kg、速效鉀157.75mg/kg。
新積土在隆德縣面積很小,有效土層薄,適宜種植胡麻等作物。改良利用措施一是對于坡度<25°的坡耕地修建梯田;坡度>25°的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防止水土流失;二是增施有機肥,實行糧草輪作,留高茬還田,合理增施氮、磷化肥,提高土壤肥力;三是深耕細作,增加土層厚度,改善土壤結構。
5.粗骨土土類特征及生產性能
粗骨土所處地形起伏大,地面坡度大,加之風蝕、水蝕大多較重,細粒物質易被淋失,土體中殘留粗骨碎屑物增多,因而具顯著的粗骨性特征。還有部分母巖,在干濕條件下,物理風化作用強烈,土壤顆粒組成細粒物質少,而砂粒含量高。粗骨土表土層厚度10~20cm不等,質地礫質性強,結構性差,根系少,疏松多孔。表土層以下即為風化或半風化的母質層,厚度變幅較大,20~50cm不等,夾有大量巖屑體。
粗骨土有效土層薄,局部坡麓及平緩地段已開墾種植薯類,谷類、豆類等耐旱的糧油作物,但一般產量不高。耕地粗骨土土類在隆德縣面積很小,改良利用措施主要是造筑水平梯田,增厚土層,培肥土壤,實行合理的耕作輪作,用養結合,糧草間作。
6.潮土土類特征及生產性能
隆德縣耕地潮土為濕潮土亞類。濕潮土主要是在土體下部有長期滯水條件下形成的潛育化特征層。濕潮土土壤剖面上部呈暗棕或棕灰色;心土層呈暗棕灰色,有多量暗棕色或黃棕色銹紋斑:底土層通常呈藍灰色,暗灰色,具多量銹紋斑,并有少量鐵錳結核,含水量高,呈軟塊狀或糊狀。土體中可見淡水螺殼,根系及腐根多。濕潮土土壤有機質含量16.0g/kg、全氮1.32g/kg、堿解氮68.8mg/kg、有效磷12.88mg/kg、速效鉀135.0mg/kg。
濕潮土土體潮濕,土性冷涼,質地較粘,通透性不好,耕作難,適耕期短,但持水保水性好。在早春土溫較低季節,潛在養分不易釋放,影響小麥苗期發育。若潛育層出現部位過高時,還可產生毒害物質抑制作物根系對養分的吸收,甚至出現爛根現象。旱季土壤易返鹽,雨季則易受澇害。需重視排水,種植耐澇耐鹽的旱作物,并補施速效肥料才能促發早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