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文化服務理論與實務
- 張瑋玲 崔娜
- 11字
- 2019-01-02 13:33:21
工具篇
第四章 文藝知識一般名詞
第一節 美學與藝術欣賞基本知識類
藝術 一種運用形象的方式來表現社會現實生活的本質和規律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戲劇、曲藝、美術、音樂、舞蹈、電影等。人類的社會生活是藝術創造的唯一源泉。藝術是一定社會生活在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但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帶普遍性。藝術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它的性質和發展受到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生活的制約,又給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生活以巨大的影響。藝術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繼承性,藝術的發展不能離開前人的文化創造。因此,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化遺產,加以改造和發展,以繁榮當代文化藝術事業。
審美對象 是指具有某種審美屬性、能夠引起人們特定情感反映并在客觀上與人構成一定審美關系的具體對象。比如文藝作品就具有審美屬性,而且是文藝作品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屬性。文藝作品能夠激起人的情感共鳴,在客觀上它與有一定審美能力的人構成審美關系。因此,文藝作品是人們的主要審美對象。
美 美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疇之一。一般用來說明和評價客觀事物和現象的審美屬性,如完美性,和諧性,表現力,最佳境界等等。美的事物、美的對象,與人的感受相聯系時才成為審美對象,才成為美。美包括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三個領域,以及內容美、形式美兩個方面。美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如優美、壯美、健美等等。美一般具有四個特征。第一,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美是客觀的社會存在,只有對人而言才存在,離開人、人的社會實踐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就沒有美。第二,形象性與理智性的統一。美是具體的、形象的,但是,只有當它被人認識,引起人的愉悅、愛慕等心理活動,使人賞心悅目時才產生美。第三,真實性與功利性的統一。美,必須是真實的、合理的,有生命力的,對人有益、有用的。第四,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
丑 美學基本范疇之一,是與美相對的概念。自然形態的丑一般表露于形式,社會生活中的丑則主要在于它的內容,并常與道德倫理中的惡相聯系。不同社會、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對丑的看法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文藝所描繪的丑是生活中的丑的反映,又是對生活中的丑的典型化。作為美學范疇的丑是指文藝所反映的現實生活中的丑惡現象。文藝家通過塑造形象,也就是通過藝術美來揭露和否定生活中的丑,從而達到對美的肯定和追求。
自然美 指自然界或自然事物之美。各種自然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因此自然美也各具有特點。或秀麗,或險峻,或雄偉,或嬌艷……自然美具有客觀性,但它又是客觀性和社會性的統一。
社會美 是美的重要形態,是現實美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指人在社會美學中的美。社會美一般包括心靈美、行為美、環境美等。社會美的各個方面是互相制約、互相影響的。美的社會環境是通過人的勞動創造出來的,它影響和培養人的美的心靈,使人產生美的行為,同時又不斷完善美的社會環境。
藝術美 實質上是指藝術形象的美,是文藝作品的特有屬性。它是文藝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藝術美不只是現實美的濃縮,也是文藝家審美理想的結晶。藝術美比自然美、社會美更帶有普遍性,更具永久性。因為后者受時空的限制,而凝固在藝術作品中的藝術美,卻有著超越時空的永久意義。
優美 美的現象形態之一。在美學上它是和壯美、崇高相對的概念,一般用來概括事物運動和形態的小巧、輕盈。在文藝作品中一般是指小題材的輕松、機敏、優雅和描繪形象細膩。如短詩、散文、舞蹈、風景畫等,一般都具有優美性。
美好 美學中重要而具有廣泛意義的范疇之一。一般是指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最佳表現形態。在自然界中,它表現為自然現象本身各種因素的和諧發展。在社會生活中,它是真、善、美的高度統一。在藝術中,則表現為積極進步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具有巨大的審美效果和旺盛的生命力,能極大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審美認識水平。
和諧 指事物和現象的各個方面的配合和協調,以及多樣化中的特殊和統一。在藝術中是指藝術作品的一切組成部分的有機的相互聯系。比如,文學作品中的結構統一,繪畫中的色彩、形式、效果等方面的協調一致,互相配合恰到好處等。
崇高 美的現象形態之一,又稱壯美。是和優美相對的美學概念。它一般用來概括那些能夠引起人的尊敬、贊揚、愉快或悲壯等審美感的重大事件或現象的本質。自然界中的崇高的概念表現為種種壯麗的自然景象,如洶涌澎湃的波濤、遼闊寬廣的大地、肅穆寧靜的高峰、雷電交加的驚人場面等。在社會生活中,則表現為征服自然的創舉,進步力量反對落后勢力的艱苦斗爭和英勇獻身精神。藝術中的崇高是現實生活里的崇高的反映,它通過塑造形象,展示人物高尚的道德品質,鼓舞人們為創造美好未來而斗爭。
審美活動 是人們進行的審美創造和審美欣賞的實踐活動。審美活動既表現在物質生產中,有表現在精神生產中,但主要的是表現在精神生產中,即文藝創作和文藝欣賞。文藝創作和文藝欣賞是審美活動的特殊形式,也是審美活動的主要領域。審美活動的水平、內容、形式和傾向,是由人們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社會條件決定的。
審美享受 是人們在文藝欣賞中獲得的一種精神滿足和情感上的愉悅,是人們對現實美和藝術美的追求。獲得審美享受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豐富的生活經歷,才能對審美對象產生聯想、想象,才能引起感情的交融、共鳴。人的藝術修養愈高,得到的藝術享受也愈多。人們從審美享受中可以凈化心靈、美化生活、培養道德情操、提高思想境界。
審美理想 是人生理想在審美活動中的具體體現。是人們在審美感受中的一種標準、尺度和規范。各個時代、各個階級都有自身的審美理想。共產主義審美理想是人類最高最美的理想。高尚的審美理想有歷史繼承性和共同性,如傳統的美德、高尚的情操,美的事物總是世世代代地教育、陶冶、鼓舞著人們,成為建設美好未來的強大精神動力。
審美趣味 又稱“審美鑒賞力”。是人們對審美對象進行審美評價的能力,是審美理想和美感相結合的一種形式。因為它主要是在文藝創造和欣賞中形成發展的,所以有時也稱“藝術鑒賞”或“藝術趣味”。審美趣味具有客觀共同性,這是由于共同的時代精神,共同的地理環境,共同的民族心理、習俗,以及對真、善、美的某種共同追求形成的。但是審美趣味又包含了個人強烈的主觀愛好和情感,因而具有鮮明的主觀差異性。時代、民族、社會制度、經濟條件等的不同,審美趣味也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審美趣味有高尚和低級之分。
審美價值 凡是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引起人們審美感受的事物和現象都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最高而又最集中地體現審美價值的,是人類創造的優秀的文化藝術。它們按照美的規律塑造形象,使人產生想象,產生感情交流,從中獲得審美享受。文藝的審美價值受社會、階級功利所制約,但又具有人民性、民族性以及超越時代、地域、民族的特點。優秀的文學藝術往往具有賞心悅目的娛樂形式,這種高尚的娛樂形式的作用也是一種審美價值。審美價值能凈化人的心靈,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審美知覺 是審美的基礎和基本心理形式,是人所具有的辨別現實生活和藝術中的美與丑、善與惡,崇高與卑劣的一種特殊能力。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的提高,即將感覺所獲得的事物的個別特性和屬性綜合為完整的形象。人的審美感受總是以知覺的形式出現的。審美中的想象、聯想、情感、思維心理形式,都是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形成并且滲透在審美知覺之中。因此可以說,審美知覺是人們進行審美的大前提。審美知覺的形成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以及道德、宗教、哲學、政治觀點的影響,人的審美知覺也是不斷變化和向前發展的。
審美認識 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在審美知覺基礎上形成的理性認識。它是形象思維的產物。審美認識既有民族的、時代的、社會的共同性和審美對象本身存在著的美與丑的客觀性,但又受審美主體文化修養、人生經歷和氣質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它又具有主觀性和差異性。
審美判斷 是從審美知覺到審美認識、審美享受的一個中間環節。它是文藝批評的基礎,是審美主體對具有一定審美屬性的文藝作品的審美評價。審美判斷受審美主體的審美趣味、世界觀和文化修養水平的制約,但又具有客觀合理性。因為正確的審美判斷始終是以現實生活中的美或丑的客觀存在為依據來評價判斷審美對象的美和丑的。審美判斷不同于邏輯判斷,它所賴以進行判斷的不是概念,而是在審美知覺中形成的事物的形象。
審美感受 是一種由審美對象所引起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過程。它是在審美知覺、審美判斷的基礎上形成的。審美感受是客觀性、實踐性、社會性和個性的統一。它來源于客觀世界中多種審美范疇內的事物,是在人的社會實踐中產生并隨著時代、社會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的。同時,它又是人們客觀世界帶有強烈個性特征的主觀反映。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審美感受往往不相同,這是因人的社會的、文化的、理想志趣的等等因素的不同決定的。
審美教育 簡稱“美育”。它是人們通過審美實踐活動有意識地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及使人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它的目的在于使人能以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審美教育內容十分豐富,與德育、智育、體育以及藝術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文學藝術是人們進行審美教育的最重要、最經常的手段。審美教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通過寓教于樂、感染熏陶、潛移默化,使人在娛樂中受到教育、開闊視野,產生追求高尚、美好、文明的愿望和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力量。
自然主義 文藝流派之一。是在19世紀后期法國出現的一種文學創作傾向。它主張作家要像生物學家在顯微鏡下檢查微生物那樣,來觀察人和社會現象,要能客觀地記錄人的社會活動,反對對人物進行政治的、道德的和美學的評價。認為文藝的任務在于摹寫現實,對現實做照相似的臨摹,而不是表現作者主觀的思想感情。
浪漫主義 是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浪漫主義在人類創作實踐中,有著漫長的歷史。作為一種文藝思潮,它產生于18世紀末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制度,文藝上與古典主義對立,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意識形態的反映,有一定進步意義。浪漫主義的基本原則是通過表現理想來反映現實。它常常借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以極度的夸張、幻想和強烈的對照進行虛構,情節曲折離奇,語言熱情奔放,充分表現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浪漫主義有積極與消極之分。
現實主義 是文藝創作的方法之一。現實主義的基本特征就是客觀地觀察生活、忠實地反映現實世界,通過對典型形象的塑造,揭示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規律。現實主義要求細節的真實性、形象的典型性和描寫的客觀性。
藝術想象 指創作藝術的能力和創造藝術形象的過程、結果。任何創作活動都離不開想象,藝術想象是藝術家在創作活動的一切階段所特有的,它是藝術家對現實生活廣泛概括和典型化的過程。藝術想象是同藝術家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感受緊密聯系在一起并受藝術家的人生觀、創作目的、個人經驗和社會經驗所制約。
藝術概括 是文藝創作的一種基本方法。文藝家通過個別的獨特的藝術形式揭示所描繪對象的本質。在文藝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藝術概括的原則,如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這些原則通過不同的形式表現生活真實。典型化是現實主義的藝術概括的基本形式;藝術概括是通過形象來實現的,涉及藝術的一切構成部分,如性格、環境、細節、內容和形式。
表現力 指文藝家通過各種不同的藝術手法形象地表達人的情感、情緒和激情的能力。文藝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取決于作者的才能和技巧。不同種類的藝術,其表現力的表現方法也不同。但其共同特點是通過形象的最佳感情特點來反映現實活動。
藝術標準 文藝批評中衡量作品藝術性的準則、尺度。隨著社會生活和藝術本身的發展、變化,藝術標準都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其具體內容通常包括:①藝術形象的生動性、典型性;②藝術形式的完美性;③藝術的獨創性;④民族化和群眾化。文藝批評只有把社會標準和藝術標準統一起來對作品進行全面考察,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民族特色 指文學作品和文藝活動中所表現的民族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語言、習俗、性格、心理特點等。所有這些構成文藝作品鮮明的民族色調、欣賞習慣、民族風格和民族精神。民族特色是在一個民族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發展的,它和一個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民族歷史、文化傳統、民族心理素質等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在與其他民族的交流中相互影響著。各個民族的文學藝術在反映本民族社會生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表現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文藝的民族形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又是不斷豐富發展的。文藝的民族性愈強,也就愈具有世界性。
風格 指文藝作品的藝術格調、氣派和作風,它包括文藝家風格和文藝作品風格。文藝家風格是指文藝家在作品或表演中表現出來的鮮明獨特的、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創作個性,也是貫穿在其全部創作(表演)中共同的、反復出現的基本藝術特征。它體現文藝家的立場、世界觀、生活經驗和審美理想,以及特有的個人氣質、藝術素質等。文藝作品的風格是指作品在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中所展現的思想藝術特色,是文藝家的風格在作品中的體現。文藝的風格除受文藝家主觀因素的決定之外,在其形成的過程中,還受特定時代、所屬民族和社會思想意識的影響,因而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和社會性。
音樂欣賞 音樂是一種表現人類最深處的本性的藝術。它通過許多有組織的樂音組成的藝術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音樂欣賞能力是包括對音樂的感知理解、鑒賞、品評在內的綜合心理功能。也就是說,它包括官能感知、感情和理智三個方面。
所謂感知,是指通過耳朵專注地去聽,從而感知美妙的音樂,豐富的和聲,生動的節奏,音波中頻率、幅度、長度和波形的變化,從生理上感到舒服、悅耳。這種生理上的悅感是音樂欣賞的初級階段——感知階段。
欣賞音樂的目的是獲得一種精神愉悅,即精神享受。也就是說,不僅要能感知它,而且要真正地聽懂它、理解它,知道它在比擬什么、體現了什么樣的感情,這樣才能真正獲得精神上的享受。這是音樂欣賞的高級階段——從理智、情感方面去理解欣賞音樂。
要達到音樂欣賞的高級階段,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①學習掌握一些音樂常識,了解音樂語言,如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區、音色、和聲、復調、調式、調性等;②努力提高自身的音樂氣質,增強在感情上感受音樂的能力;③盡可能多地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民族特征、作者的創作個性等;④多聽;⑤多欣賞與音樂相聯系的其他藝術。
民歌欣賞 我國民歌浩如煙海,優美動人。演唱形式豐富多彩,曲調富有地方色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內容的民歌,都各有其自身的表現特色。北方以粗獷豪放見長,南方以委婉秀美著稱。勞動號子一般具有簡明直接的表現特點和堅實有力、粗獷豪邁的風格,其音樂節奏與勞動節奏緊相吻合,具有鮮明的律動性。山歌一般聲調高亢,節奏自由,具有直暢的表現特點。小調一般節奏較齊整,旋律較曲折,表現較細膩,手法較豐富。少數民族的民歌,更是五彩斑斕,各有千秋。或高亢嘹亮,或優雅抒情,或悠然流暢,或柔麗雋永,或古樸淳厚,或矯健豪爽。有的少數民族還有世界罕見的古老多聲部民歌。
通俗歌曲欣賞 通俗歌曲也稱流行歌曲,是指在群眾中廣泛流行的歌曲。它的主要特點是曲式、旋律比較簡單,音域范圍比較窄,曲調一般優美動聽,有較強的抒情性,而且反映了廣大群眾的思想感情。易學易唱,也易理解,因而能夠廣泛流傳。
交響樂欣賞 交響曲是一種具有奏鳴曲式特點的,由管弦樂隊演奏的大型器樂曲。結構宏大,意蘊深廣,善于概括社會生活和人類思想的豐富內容,具有巨大的戲劇性和感人魅力。
欣賞交響曲,首先要了解交響曲的發展史和關于它的結構曲式等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交響曲的作者生平及其所處時代、歷史背景。比如當我們了解了貝多芬是處在法國大革命時代,了解了他一生坎坷和耳聾給他造成的痛苦,那么,我們就不難理解他在交響曲中所表現的戰斗熱情、壓抑下的奮斗精神和他理想中的英雄形象。另外,要懂得欣賞,還要多聽、專注地聽,經過不斷的熏陶、感染,就能從中獲得極大的精神享受和樂趣。
鋼琴、小提琴作品欣賞 鋼琴是鍵盤樂器,小提琴是弓弦樂器,這兩種樂器的音色各具魅力,都有極其豐富的表現力。因此,許多著名的音樂家都寫了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鋼琴和小提琴作品。如我國音樂家賀綠汀1934年創作的優秀鋼琴作品《牧童短笛》曾聞名中外。全曲分三段:第一段描述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地吹著笛子,在田野漫游,曲調恬靜、悠揚;中段是傳統的民間舞蹈,節奏歡快;第三段再現了第一段的主題。整個曲調優美動聽,具有濃郁的民族民間風味。再如我國音樂家馬耀先、李中漢1956年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曲《新疆之春》。樂曲結構為單三部曲式,反映了新疆人民歡欣酣暢的生活情趣和幸福愉快的生活,感情豪爽樂觀,樂思奔放流暢,具有鮮明的維吾爾民族音樂風格。
戲劇欣賞 欣賞戲劇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精彩、優秀的戲劇必然是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
欣賞戲劇的內容美,主要是通過對演員的表演進行欣賞。因為戲劇的內容,它的故事情節是否真實地、典型地再現了社會生活現實,主要看演員的表演技巧,看演員是否準確地體現了角色的思想感情、舉止氣質、性格特征,深刻地揭示了角色的內心世界,塑造出個性鮮明、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舞臺形象。演員的表現技巧,還包括演員在舞臺語言方面的技巧。我國民族舞臺語言非常講究字正腔圓,臺詞好、嗓音好、吐字又清晰,能使人輕松地追隨戲劇的故事情節的發展而進入藝術美的意境。
欣賞戲劇的形式美,主要是指戲劇的結構形式。戲劇綜合了其他藝術,構成了戲劇藝術獨特的形式。不同的劇種、不同的體裁,有著不完全相同的形式。因此,欣賞戲劇的形式美,必須懂得一些戲劇常識。欣賞戲劇,還必須注意為戲劇內容服務的音樂、舞蹈和舞臺美術,只有把它們統一起來欣賞,才能獲得一個完美的藝術境界。
京劇欣賞 京劇融合了舞蹈、音樂、美術、文學等藝術的成分,形成了京劇藝術獨特的美感,它較全面地體現了我國戲劇的民族風格和傳統特色。京劇十分重視表演形式的美,講究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打這些基本表演技巧和功夫,并形成了一套程式動作。
欣賞京劇,首先要真正懂得這些程式動作所表現的含義,領略京劇所表現的藝術魅力。京劇特別注重虛擬和象征。京劇舞臺裝置簡單,極少道具,演員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創造舞臺情景的任務由演員根據劇情發展需要來進行想象和表演,以啟發觀眾的想象來完成。比如戰爭場面的描述,往往是“一個圍場數十里、八個龍套十萬兵”。通過虛擬的打斗動作,加上緊鼓密鑼,觀眾可以任意馳騁自己的想象,體味激烈壯觀的戰爭情景。京劇根據唱、做、念、打的側重點不同,可分為唱工戲、做工戲、武打戲、唱做并重的戲、文武兼備的戲,以唱為主、以念為主的戲等等。此外,華麗的服飾、優美的舞蹈動作、清麗甜美或渾厚激昂的唱腔等都是可供欣賞的內容。
地方戲欣賞 地方戲劇繁多,在藝術創作和表演上,一般是按照中國戲劇的傳統進行的,但又各有自己的風格特征,有各自適宜于表現的題材領域和劇作風格。而這種風格、特點,是由它所流行區域的民情、風俗、經濟文化發展狀況決定的。如秦腔高亢綿長,越劇細膩柔媚;湖南花鼓、云南花燈等表演形式靈活輕快、舞蹈性強,宜于表現喜悅歡快、生動諧趣的生活題材;而川劇、漢劇、湘劇等都有一整套程式化的動作,嚴謹、莊重而典雅,表演的多是傳統的歷史故事。總之,欣賞地方戲要通過比較,欣賞它所表達的獨特的藝術美和它所顯示的濃郁的鄉土氣息。
話劇欣賞 欣賞話劇,首先看藝術形象的塑造是否真實,也就是說,它是不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礎上經過提煉加工的典型,是不是生動逼真、有血有肉、個性鮮明和富有藝術表現力的人物形象。其次是欣賞演員的表演技巧,看演員的念白和形體動作,包括每一個動作細節,每一句臺詞的語氣、音調、聲高等,是否準確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人物的氣質和個性特征,塑造了神形兼備、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人物形象。舞臺語言是塑造人物的有力手段,因此欣賞演員的舞臺語言美,是欣賞話劇的一個重要方面。
電影藝術欣賞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是通過對一個個鏡頭的組合和分切之后才產生藝術效果的。這種對鏡頭的組合和分切的技巧叫“蒙太奇”,它是電影藝術的基礎。電影可以使人獲得多方面的藝術享受。欣賞電影,一般經歷三個方面。第一,故事。故事片一般都具有故事性。但一部好的電影,不一定具有很強的故事性,不一定具有復雜的情節。關鍵是看電影故事情節是否合情合理,是否能使人動情。也就是說,它是否有較強的藝術真實性,是否有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第二,思想。一部好的影片,它的主題思想總是寓意較深的,它能啟發人們思考,激發人們奮發向上。第三,人物。影片中人物的塑造和影片中的故事情節相比較是更為重要的。在欣賞故事情節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總是關注著多種人物的命運。那些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才能真正牽動觀眾的心,激發著人們各種不同的感情。
舞蹈欣賞 舞蹈是以經過藝術加工的人體動作和表情來抒發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它既具有形式美,又具有內容美。美的動作、美的線條、美的畫面、美的造型、美的服飾等等,都屬于形式美。而它所反映的美好事物,所表現的人的精神境界,則是屬于內容美。欣賞舞蹈,要把內容和形式統一為一個整體去鑒賞,從而獲得最高的美的享受。提高舞蹈欣賞水平就要了解舞蹈的基本知識,要懂得“舞蹈語言”,還要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和鑒賞能力。因為音樂被稱為舞蹈的“靈魂”,是“聽得見”的舞蹈。而舞蹈則被稱為“看得見的音樂”。民間舞蹈欣賞 我國民間舞蹈歷史悠久,形式多樣,風格各異。一般結構清晰,手法簡練,色調明快熱烈,生活氣息濃郁。表演時,常載歌載舞、歌舞結合,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容易為群眾接受。欣賞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民間舞蹈,必須了解該民族、該地區的地理環境、歷史發展、人們的性格愛好以及生活習俗等有關情況,才能較深刻地感受到它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美術欣賞 美術是運用線條、色彩、形體等表現手段來創造藝術形象、反映生活的。優秀的美術作品,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它可以使人開闊藝術視野,提高藝術修養,愉悅身心,認識生活,從中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
欣賞美術作品,首先要對畫面進行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的反復揣摩。分析線條、色彩的運用,表現對象的狀貌、特征、表情姿態,以至整個構圖的特色,進而分析作者的構思、立意、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的深度、作品的意境等等。要達到真正理解作品,產生審美感情,必須對美術的藝術手段的基本規律、它的藝術語言及其由民族傳統所決定的表現形式等方面的知識有所了解。不同作家,不同種類的美術作品,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在欣賞作品的時候,還必須了解不同作家的風格和流派,體會其中的精華和情趣。比如徐悲鴻作品的氣勢磅礴、渾厚奔放,齊白石作品的清新樸素、天趣自然,黃賓虹作品的濃郁蘊藉、酣暢淋漓,潘天壽作品的雄渾奇特、氣勢不凡,等等,都是必須在反復欣賞過程中才能領略到的。
民間美術欣賞 民間美術是勞動人民按照美的規律,為滿足自己欣賞和實用的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它是原始造物藝術的延續,是數千年來美術發展的主流和一切專業美術發展的淵源和基礎。我國民間美術寶庫,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史悠久,作品豐富,燦若群星,藝術成就也很高。一般認為民間美術可分為三類:日常生活中的,如服飾、床上用品、日常家庭用具等;節日活動中的,如年畫、剪紙、玩具、演具等;祭祀活動中的,如年壽用具、祭鬼神用具等。
民間美術的作者是勞動人民。他們的作品直接、深刻、真實地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和美學觀點,強烈地表現出濃郁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具有鮮明的實用性、觀賞性、娛樂性。民間美術的內容是樂觀的。它總是寄托希望,描繪理想,抒發歡欣之情,燃燒生命之火,而從不注入憂愁。它把歡樂、吉慶、富于理想的內容和紅火、熱烈、壯美的風格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形成獨特的審美品格。概括地說,民間美術的特點就是:質樸純真、粗獷剛健、清新活潑,富于生活氣息,充滿生命活力。正是由于它的樂觀主義精神,加上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明快的手法,所以始終能給人以歡快感、幽默感,激發人們熱愛生活,充滿自信。
民間美術品種繁多,不同的作品還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如泥塑、捏塑造型的細致精巧,剔透玲瓏;挑花、刺繡的紋樣復雜多變,色彩絢麗豐富;等等。這些都是要在欣賞中去具體體味的。
中國畫欣賞 中國畫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欣賞國畫,必須了解國畫的基本特點。國畫的第一個特點是追求神似,它所描繪的山水、花鳥、人物等等,都緊緊抓住其內在性格,力求神似。它的第二個特點是重意境,寓意于情,情景交融,含而不露,使人產生聯想。山水花鳥畫往往具有象征性。它的第三個特點是處理時空的靈活性,不受自然的限制。比如,國畫中的山水畫在天和水的地方,常留出白底不著色,但人們觀賞時仍有山和水的感覺。在花鳥畫中,多用近景或中景,且常用俯、平、仰三個角度處理花葉和鳥的位置。畫家所處的位置和視點不固定,突破了空間的約束。國畫的最后一個特點是注重筆法,在用墨著色等方面也不同于西洋畫。此外,國畫還常以詩入畫,以印入畫、以書法入畫,融詩情畫意、繪畫與金石、書法藝術于一爐。
攝影藝術欣賞 攝影藝術是一種紀實性的造型藝術。它通過畫面構圖、光線、色調三種主要造型手段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表達思想感情。攝影藝術作品所表現的對象是實際存在的,所表現的人物、事件和環境是真實的。欣賞攝影作品,大體上可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是否有高度的真實性和強烈的現場氣氛;第二,是否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創造了美好形象;第三,構思是否巧妙,是否獨具匠心,是否充分而恰當地調動了攝影藝術的各種手段;第四,作品是否具有高妙嶄新的藝術意境,使之獲得形象之外的更深刻、更豐富的美的享受。
書法藝術欣賞 書法藝術是由漢字的字形結構和書寫工具等特殊條件而發展成長起來的我國民族特有的線條和構圖的藝術。我國的書法藝術,有著異常豐富的傳統,楷、草、篆、隸各有特色,著名書法家層出不窮,流傳下來的佳作也各有千秋。有的柔婉,有的媚麗,有的疏闊,有的雄杰,有的狂放,有的嚴謹,有的剛毅,有的瀟灑,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欣賞書法藝術,總的來說,就是要看它是否氣韻生動、圓滿耐看,筆意氣勢神采飛動。具體的主要看四個方面。第一,線條美。作品運筆好,點劃在平白的紙上呈現立體感,生動活潑,剛柔相濟。第二,動態美。點劃的輕重粗細,用墨的枯濕濃淡,變化得當;落筆收筆圓滿周到,字形有勢態,有骨力。第三,結構美。橫直有緒、重心平穩,點劃呼應、比例適當,疏密勻稱、虛實相生,收放相應。第四,章法美。一氣呵成、筋脈相連,疏密得當、大小適宜,錯落變化、互相照應,全章貫氣、多樣統一。
建筑藝術欣賞 建筑藝術是一門古老的藝術。一座優美的建筑物不僅能滿足人的物質生活的需要,同時又能使人們獲得美的享受,成為一件龐大的藝術佳品。建筑藝術是綜合性藝術,它融科學、技術與藝術于一體。通過其內部和外部的空間組合、建筑體型、立面式樣和裝飾、色彩、質感、細部處理等,構成內容和形式的完美和諧統一。我國古代建筑藝術馳名世界,蜿蜒雄偉的長城,神秘瑰麗的敦煌,空靈堅韌的趙州橋,秀逸風姿的頤和園,巍峨壯觀的天壇,等等,充分顯示了我們祖先的高度智慧和創造力,顯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風格、氣質和審美意識。我國北方的皇宮建筑,富麗堂皇、雄偉宏大,而我國南方的園林建筑則清新自然、秀麗精巧。欣賞建筑藝術之美,第一是欣賞它的空間美,即符合幾何規律的整體形態,符合力學規律的構圖形式,恰當使用組合的各類材料,以及建筑各部分的比例、色彩、質感等等,在空間構成一幅美的立體畫面。第二是欣賞它的旋律美,即按照一定的客觀法則形成建筑結構和布局。比如,建筑體的尺度,透視的夸張與校正,色彩的諧調與互補,建筑序列組合中的閉敞、對比、韻律等等所顯示出的建筑美的旋律。第三是欣賞它的奇特美,即擺脫了那種千篇一律,式樣呆板、布局單調的模式,獨具匠心地創造了建筑物獨特的個性,而且把建筑美與自然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建筑形象更富有情趣和高度的藝術感染力。現代建筑藝術,越來越注重把建筑的美寓于形象的象征和隱喻之中,使建筑物更具有使人產生聯想的藝術魅力。
雕塑欣賞 雕塑是門古老的藝術。我國雕塑歷史久遠,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先后出現了泥塑、陶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