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不學的心理學32定律
- 牧之
- 1418字
- 2019-01-01 14:56:41
6 洛克定律:為自己設定一個高目標
【美國管理學家埃得溫·A·洛克提出:當目標既是未來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戰性的時候,它便是最有效的。這被稱為洛克定律。
大多數人可能都有過打籃球的經歷,明白投進一個籃球比踢進一個足球要容易很多。這與籃球架的高度有關。要是把籃球架做兩層樓那樣高,進球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反過來,要是籃球架只有一個普通人那么高,進球卻又太容易了。正是因為籃球架有一個適宜的高度,才使得籃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體育項目。因此,要想調動人的積極性,就應該設置有著這種“適宜高度”的目標。所以,洛克定律又被稱作“籃球架”原理。】
目標是指引你走向成功的燈塔
人要有一個奮斗目標,這樣活起來才有精神、有奔頭。那些感覺整天無所事事、無聊至極的人,就是因為沒有目標才會那樣。從小就要為自己的人生制定一個目標,然后不斷地向它靠近,終有一天你會達到這個目標。如果從小就糊里糊涂,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任,沒有目標沒有方向,那這一生也難有作為。一個人出門,都會有自己的目的地,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漫無目的地閑逛,那速度就會很慢,但當你清楚你自己要去的地方,你的步履就會情不自禁地加快。如果你分辨不清自己所在的方位,你會茫然若失;一旦你弄清了自己要去的方向,你會精神抖擻。這就是目標的力量。所以說,一個人有了目標,才會成功。
美國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關于“目標”的跟蹤調查,調查的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和環境等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顯示:90%的人沒有目標,6%的人有目標,但目標模糊,只有4%的人有非常清晰明確的目標。20年后,研究人員回訪發現,那4%有明確目標的人,生活、工作、事業都遠遠超過了另外96%的人。更不可思議的是,4%的人擁有的財富,超過了96%的人所擁有財富的總和。由此可見目標的重要性。
比塞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游者來到這兒。
可是在肯·萊文發現它之前,這里還是一個封閉而落后的地方。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漠,據說不是他們不愿離開這塊貧瘠的土地,而是嘗試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去。肯·萊文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用手語向這兒的人問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一樣: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后都還是轉回出發的地方。
為了證實這種說法,他做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3天半就走了出來。比塞爾人為什么走不出來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后他只得雇一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為什么?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牽了兩峰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現代設備,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10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800英里(約1287千米)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這一次肯·萊文終于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斗星。在一望無際的沙漠里,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就會走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后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里沒有一點兒參照物,若不認識北斗星又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帶了一位叫阿古特爾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訴這位漢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面那顆星走,就能走出沙漠。
阿古特爾照著去做,3天之后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阿古特爾因此成為比塞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小城的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一個人無論活到多大年齡,他真正的人生之旅,都是從設定目標的那一天開始的。理想和目標是生命的航標燈,引領著人士朝成功的方向走去,創富的過程也是如此。如果你沒有一個方向,那么只會轉出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圈子,而且,圈子越大,它耗費你的時間和精力也就越多,人生的損失也就越大。
切實可行的目標最有效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除非你清楚你自己要到哪里去,否則你永遠也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要成為職場中的強者,我們首先就要培養自己的目標意識。古希臘彼得斯說:“須有人生的目標,否則精力全屬浪費。”古羅馬小塞涅卡說:“有些人活著沒有任何目標,他們在世間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們不是行走,而是隨波逐流。”
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沒有目標的人在為有目標的人達到目標。”因為有明確、具體的目標的人就好像有羅盤的船只一樣,有明確的方向。在茫茫大海上,沒有方向的船只有跟隨著有方向的船走。
首先,有目標未必能夠成功,但沒有目標的人一定不能成功。博恩·崔西說:“成功就是目標的達成,其他都是這句話的注解。”成功人士不是成功了才設定目標,而是設定了目標才成功。
其次,目標不是越大越好、越高越棒,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目標才最有效。這個目標不能太容易就能達到,也不能高到永遠也碰不著,要高度適中,“跳一跳,夠得著”最好。
這個目標既要有未來指向,又要富有挑戰性。比如那籃圈,定在那個高度是有道理的,它不會讓你輕易就進球,也不會讓你永遠也進不了球,它正好是你努努力就能進球的高度。試想,如果把籃圈定在1.5米的高度,那進球還有意義嗎?如果把籃圈定在15米的高度,還有人會去打籃球嗎?所以,制定目標就像這籃圈一樣,要不高不低,通過努力能達到才有效。
曾經有一個年輕人,很有才能,得到了美國汽車工業巨頭福特的賞識。福特想要幫這個年輕人完成他的夢想,可是當福特聽到這位年輕人的目標時,不禁嚇了一跳。原來這個年輕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賺到1000億美元,超過福特當時所有資產的100倍。這個目標實在是太大了,福特不禁問道:“你要那么多錢做什么?”年輕人遲疑了一會兒,說:“老實講,我也不知道,但我覺得只有那樣才算是成功。”福特看看他,意味深長地說:“假如一個人果真擁有了那么多錢,將會威脅整個世界,我看你還是先別考慮這件事,想些切實可行的吧。”五年后的一天,那位年輕人再次找到福特,說他想要創辦一所大學,自己有10萬美元,還差10萬美元,希望福特可以幫他。福特聽了這個計劃,覺得可行,就決定幫助這位年輕人。又過了8年,年輕人如愿以償地成功創辦了自己的大學——伊利諾伊大學。
所以說,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定得過大,聽起來很空洞,沒有一點可行性,那這個目標只是一個空談,永遠沒有可以兌現的一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汪洋大海積于滴水,成功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當然也有人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但是誰又能看到他們之前的努力與艱辛。有人在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臨終前,向他請教成功的秘訣。巴甫洛夫只說了一句話:“要熱誠而且要慢慢來。”熱誠,有持久的興趣才能堅持到成功。“慢慢來”,不要急于求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不斷提高自己;不要妄想一步登天,要為自己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有挑戰又能達到,不斷追求,走向成功。
拿破侖·希爾說過:“一個人能夠想到一件事并抱有信心,那么他就能實現它。”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有堅定明確的目標,他就能達成這一目標。堅定是說態度,明確是講對自我的認識程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自己的愛好與厭惡,所以每個人所制定的目標也是不一樣的。
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自己能夠“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就要對自己的實際情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自己的能力、潛力以及各方面條件都有一個明確的把握,經過仔細考慮定出屬于自己的奮斗目標。
多個目標會讓你陷入迷茫
臨近畢業時,社會經驗最為豐富的教授準備給同學們上最后一堂課。他問了同學們一個問題:“如果你上山砍柴的時候看到兩棵樹,一棵很粗,但另一棵很細,你會砍哪一棵呢?”
問題一出,大家都有些失望,太簡單了吧?于是有同學懶散地答道:“當然是砍粗的那棵了”。
教授狡黠一笑:“如果那棵粗的不過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細的則是名貴的紅松,你們會砍哪棵?”
大家想都不想就回答了:“當然砍紅松了,楊樹再粗也不值錢!”
教授帶著不變的微笑看著我們,又問:“那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紅松卻七歪八扭,你們會砍哪一棵?”
看著教授莫測的微笑,同學們疑惑起來,也搞不懂教授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就順著他所給的條件出發,說:“那就砍楊樹吧,紅松彎彎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教授緊接著問:“楊樹雖然筆直,可由于年頭太多,中間大多空了,這時候你們會砍哪一棵呢?”
終于有人問:“教授,您問來問去的,導致我們一會兒砍楊樹,一會兒砍紅松,選擇總是隨著您的條件增多而變化,您到底想測試些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說:“你們怎么就沒問問自己,到底為什么砍樹呢?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于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當許多事擺在我們眼前時,我們往往只顧著去做那些事,而在各種變數中淡忘了初衷。
許多時候,目標與現實之間,往往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必須學會隨時去調整。無論如何,人不應該為不切實際的誓言和愿望活著。
古時有個漁夫,是出海打漁的好手。可他卻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愛立誓言。即使誓言不符合實際,八頭牛也拉不回來,一意孤行。這年春天,漁夫聽說市面上墨魚的價格最高,于是便立下誓言:這次出海只捕撈墨魚。但這一魚汛所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歸。
回到岸上后,他才得知現在市面上螃蟹的價格最高。漁夫后悔不已,發誓下一次出海一定要只打螃蟹。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在螃蟹上,可這一次遇到的卻全是墨魚。不用說,他又只能空手而歸了,晚上漁夫抱著饑餓難忍的肚子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他發誓下次出海,無論遇到螃蟹還是墨魚,他都要去捕撈。第三次出海后,漁夫嚴格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捕撈,可這一次墨魚和螃蟹他都沒見到,見到的只是些馬鮫魚。于是,漁夫再一次空手而歸……
漁夫沒趕得上第四次出海,他在自己的誓言中饑寒交迫地死去。
再來看另一個小故事:
阿爸帶著自己的三個兒子去草原打獵。四人來到草原上,這時阿爸向三個兒子提出一個問題。
“你們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說:“我看到了我們手中的獵槍,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還有一望無際的草原。”
阿爸搖搖頭說:“不對。”
老二回答說:“我看到了阿爸、哥哥、弟弟、獵槍、野兔,還有茫茫無際的草原。”
阿爸又搖搖頭說:“不對。”
老三回答說:“我只看到了野兔。”
這時阿爸說:“你答對了。”
一個能順利捕獲獵物的獵人只瞄準自己的目標。洛克定律告訴我們,如果目標脫離現實,就要及時調整,否則就會像漁夫一樣忙碌一生、全無收獲。把自己吊死在一棵樹上,眼光只盯著空泛的目標,不懂得變通,實在是可笑之極。
避免目標置換
組織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著既定目標而展開和進行的,但在管理實踐中達不成或只達成部分既定目標的情況卻比較多,原因當然是多種多樣的,而“目標置換”就是其中比較普遍和典型的一種。
所謂“目標置換”,是指把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對于如何完成目標的關切,致使漸漸地讓方法、技巧、程序、信息等問題占據了一個人的心思,反而忘了對整個目標的追求”,換言之,“工作如何完成”逐漸代替了“工作完成了沒有”。這個現象被稱為目標置換效應,最早由美國管理學家約翰·卡那提出。
據美國管理學家約翰·卡那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所有影響目標達成的因素中,“目標置換”因素占了67%以上。
應該說,在實施目標的過程中,總是有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或潛在或明顯的因素干擾和阻礙著目標的達成。
若從“目標置換”的角度上分析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客觀上的,具體表現:一是目標不明確,對目標的完成在數量、質量、時限、標準等方面規定得比較籠統,使目標缺乏方向感;二是目標或過高,超出了人們的實現能力;或過低,激不起人們的興趣,難以起到真正的激勵作用;三是目標實現周期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改變,達成目標的現實條件逐漸喪失;四是出現了不可預料的事件,分散了目標實施者的精力和注意力。
另一類是主觀上的,具體表現:一是目標實施者對目標的理解出現偏差,無意中使自己的行為偏離了既定目標;二是因循守舊,思維僵化,不敢變通和創新,生怕“越雷池一步”;三是缺乏團隊精神,難以得到上級或同事的有力配合與支持;四是實際操作能力低,缺乏達成目標的相關方法與手段;五是缺乏信息意識,不能積極了解目標的實施進展情況并通過負反饋來及時調整和糾偏。
如何避免發生“目標置換”的現象呢?
1.要建立動態的目標體系
在目標的設立、分解、定責等過程中要使諸目標間形成一個相互支持、關聯、照應的有機整體,總目標要成為分目標的“標桿”,各分目標要自覺地、主動地、經常地向總目標“看齊”。要使一些目標具有相應的彈性,以便在出現新情況和新問題時能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與完善。
2.要實施全方位的目標管理
目標應建立在上下達成共識的基礎之上,不能人為地“壓任務”、“下指標”,最好由上下級協商確定,否則上下級往往會在目標問題上形成“博弈”關系;目標要適度,過低則人忽其易,太高則人畏其難,應以“跳一跳夠得著”為最好;目標間要建立其支持關系,以便于目標承擔者之間的積極互動;實施者創造必要的實施條件;賦予目標實施者充足的權力,并使目標與權力、責任和利益掛鉤,以更好體現“目標激勵”;調整或改革一些有礙于達成目標的規章、制度;鼓勵目標承擔者在權限以內大膽創新、獨立自主。
3.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達成目標的過程,也是處理信息的過程,能否擁有充分、及時、準確、優質的信息對達成目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否則就會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目標實施者“逆向選擇”行為和“道德風險”現象的發生。
洛克定律告訴你:制定目標4要素
具備了以下目標的4要素,并且和你的毅力相結合,你期望的結果便更易于獲得。
1.目標要高,也要有具體的實施步驟
可以為自己制定一個總的高目標,但一定要為自己制定一個更重要的實施目標的步驟。由于個人條件不同,我們在制定目標時,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經驗閱歷、素質特色、所處的環境條件等,使我們的目標既要高出我們的水平,又要基本可行。千萬別想著一步登天,多為自己制定幾個籃球架子,然后一個個地去克服和戰勝它,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你已經站在了成功之巔。
2.堅定的決心是別的東西無法代替的
下決心將你的計劃堅持到底,不要理會障礙、批評,或不利環境,或別人會怎樣想、怎樣說、怎樣做。以不懈的努力、專注及集中的力量來筑起自己的決心。
3.機會不會落在等待者的頭上,只有敢于出擊的人,才能抓住機會
牧師兼演說家羅伯特·H·舒勒斯說:“目標絕對重要,不但調動我們的積極性而且維持我們的人生。”羅伯特·F·梅杰說:“如果你沒有明確的目的地,你很可能走到不想去的地方去。”盡一切能力實現自己的理想,不要走到不想去的地方去。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想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或是要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我們都要有腳踏實地的苦干精神以及熱情,那么成功就不會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