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讀書(7)

饒先生的意見同陳先生幾乎是完全一致的,這兩位哲人實在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今天,人們在國內講“安定團結”,在國際上我們主張和平,講“和為貴”。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都需要一定道德倫理的制約,綱紀就是制約的手段。沒有這個手段,則國將大亂,國際間也不會安寧。打一個簡單明了的比方,綱紀猶如大街上的紅綠燈。試思,如果大街上沒有了紅綠燈,情況將會何等混亂,不是一想就明白嗎?

我仿佛聽到有人抗議了,你扯這么遠,講這樣一些大道理,究竟想干什么呢?

我并沒有走題,而且是緊緊地扣住了題,《背影》表現的就正是三綱之一的“父子”這一綱的真精神。中國一向主張父慈子孝。在社會上,孝是一種美德。在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皇帝標榜“以孝治天下”。然而,在西方呢?拿英文來說,根本就沒有一個與漢文“孝”字相當的單詞,要想翻譯中國的“孝”字,必須繞一個彎子,譯作filial piety,直譯就是“子女的虔誠”。你看啰唆不啰唆!

這一字之差,有人或許說是一件小事。然而,據我看,這卻是一件大事,明確地說明了東西社會倫理道德之不同。我只說我們的好,不說別人的壞。西方當然也有制約社會活動求得安定的辦法,否則社會將不成為社會了。我們中國的辦法就是利用幾千年傳下來的文化,特別是其中的精義綱紀的學說,來調整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得到調整,則社會安定也就有了保障。再濟之以法,那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我覺得,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應該把眼光放遠,遠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體會到這篇名文所蘊含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賞真摯感人的父子之情,則眼光就未免太短淺了。

1995年2月21日

我讀《蒙田隨筆》

譯林出版社準備出版《蒙田隨筆全集》,征序于予。我沒有怎樣考慮,就答應了下來。原因似乎頗為微妙,看似簡單,實極曲折。首先是韓滬麟先生來我家,是孟華女士陪來。我對孟華一向是深信不疑,她決不會隨隨便便陪等閑之輩到我家來的。因此我非答應不行。其次我對蒙田還算是熟悉的,只是由于我個人研究方向的轉變,同蒙田已經久違久違了。現在一旦提起,似乎有話要說,所以就答應了。萬沒有想到,這第二條理由卻使我嘗到了一點不大不小的苦頭:原以為自己真有話可說,等到拿起筆來,心中卻空空如也。我現在是“馬行在夾道內,難以回頭”了,不說也得說了。但是,道三不著兩,隨便扯幾句淡,勉強湊成一篇序八股,也并不難。可這不是我的作風,這樣既對不起出版社,也對不起讀者,而且也對不起自己。

我眼前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重讀原作。當年我當學生時,梁宗岱先生翻譯的《蒙田隨筆》我曾讀過,至今雖已年深日久,但依稀印象猶存。現在又把韓滬麟先生寄來的校樣拿過來,翻看了其中的若干篇。我沒有全讀,現在從實招供,舊印象加上新閱讀,自己覺得現在說話有了些根據,“莫怪氣粗言語壯”,我已經有了點資本了。

我覺得,讀這一部書,首先必須讀《致讀者》這一篇短文。蒙田說:

讀者,這是一本真誠的書。我一上來就要提醒你,我寫這本書純粹是為了我的家庭和我個人,絲毫沒考慮要對你有用,也沒想贏得榮譽,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

下面他又說:

讀者,我自己是這部書的材料:你不應該把閑暇浪費在這樣一部毫無價值的書上!再見!蒙田說這是一本真誠的書,這話是可信的,整部書中,在許多地方他對自己都進行了無情的剖析。但是,在我這個生活在他身后四百多年的外國人眼中,他似乎有點矯情。你不讓讀者讀自己的書,那你又為什么把書拿來出版呢?干脆不出版,不更符合你的愿望嗎?又如在上卷第八章中,蒙田寫道:

它(指大腦——羨林注)就像脫韁的野馬,成天有想不完的事,要比給它一件事思考時還要多想一百倍;我腦海里幻覺叢生,重重疊疊,雜亂無章,為了能夠隨時細察這種愚蠢和奇怪的行為,我開始將之一一筆錄下來,指望日后會自感羞愧。

這也是很奇怪而不近人情的想法,難道寫隨筆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日后讓自己感到羞愧嗎?我看,這也有點近于矯情。

但是,我們必須記住,矯情,一種特殊的矯情,與憤世嫉俗僅僅有一片薄紙的距離。

不管怎樣,如果全書只有這樣一些東西,蒙田的《蒙田隨筆》決不會在法國,在英國,在全世界有這樣大的影響,它必有其不可磨滅的東西在。

蒙田以一個智者的目光,觀察和思考大千世界的眾生相,蕓蕓眾生,林林總總,他從古希臘一直觀察到16世紀,從法國一直觀察到古代的埃及和波斯,發為文章,波瀾壯闊。他博學多能,引古證今,鑒古知今,對許多人類共有的思想感情,提出了自己獨到的、有時似乎是奇特的見解,給人以深思、反省的機會,能提高人們對人生的理解。

要想把他所想到和寫到的問題爬梳整理,十分困難。以我個人淺見所及,我認為上卷的第三章——《情感驅使我們追求未來》最值得注意。在這一篇隨筆中,蒙田首先說:

有人指控人類總是盲目追求未來,他們教導我們要抓住眼前利益,安于現狀,似乎未來的事情根本就無法把握,甚至比過去更難駕馭。

這都是很重要的意見。人類如果從變為人類的那一天起就安于現狀,不求未來,他們就不能夠變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化成人類的那種猿或者其他什么動物安于現狀的話,它們就根本變不成人類。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這個“幾希”就包含著不安于現狀。蒙田在下面接著說:

“做你自己的事,要有自知之明”,人們通常將這一箴言歸功于柏拉圖。這一格言的每個部分概括了我們的責任,而兩部分之間又互相包含。當一個人要做自己的事時,就會發現他首先做的便是認識自我,明確自己該做什么。有了自知之明,就不會去多管閑事,首先會自尊自愛,自修其身;就不會忙忙碌碌,勞而無功,不會想不該想的,說不該說的。

柏拉圖這兩句話,是非常有名的話,不但在西方流傳了兩千多年,而且也傳入中國,受到了贊賞。其所以如此,就因為它搔到了癢處,道出了真理。中國人不也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嗎?可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時間和空間的巨大距離也不能隔斷。按常理說,最了解自己的應該說還是自己。“近水樓臺先得月”嘛。然而,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在花花世界中,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真正能了解自己的人,直如鳳毛麟角,絕大部分人是自高自大,自己把自己看得超過了真實的水平。間亦有患自卑癥者,這是過猶不及,都不可取。完全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給自己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戛戛乎難矣哉!然而這卻是非常必要的,對個人、對社會、對國家來說,都是這樣。

在這一部書中,類似這樣的零金碎玉,還可以找到不少。只要挑選對頭,就能夠讓我們終生受用。我在這里還要聲明一句:蒙田的觀點我并不全部接受,理由用不著解釋。

在寫書、出書方面,我有一個“狹隘的功利主義”觀點。我認為,出書必定要有用,對個人有用,對社會和國家有用。這個“用”,當然不應該理解得太窄狹。美感享受也是一種“用”。如果一點用處都沒有的書,大可以不必出。

我認為,《蒙田隨筆全集》是一部有用的書,很有用的書。

最后,我還想就“隨筆”這個詞說幾句話。這個詞法文原文是essai。這一下子就會讓人聯想到英文的essay,從形式上來看就能知道,這本是一詞。德文則把法文的essai和英文的essay兼收并蓄,統統納入德文的詞匯中。這在法、英、德三國文學中是一種體裁的名稱,而在中國則是散文、隨筆、小品等不同的名稱。其間差別何在呢?我沒有讀《文學概論》一類的書,不知專家們如何下定義。有的書上和雜志上居然也把三者分列。個中道理,我區分不出來。

談到散文、隨筆、小品,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國,我們的經、史、子、集中都有上乘佳作,為任何國家所望塵莫及。在歐洲,則英國算得上散文、隨筆的大國,名家輩出,燦如列星。法國次之,而德國則頗有遜色,上面舉的essai和essay就可以充分說明這種現象。歐洲國家文化和文學傳統本是同源,為什么在創作體裁方面竟有這樣的差距?我還沒有看到哪一位比較文學家論證探討過這個問題。我希望將來會有。

1997年9月24日

我和東坡詞

幾年前的一段親身經歷,至今回憶起來,歷歷如在目前。然而其中的一點隱秘,我卻始終無法解釋。患了老年性白內障,要動手術。要說怕得不得了,還不至于;要說心里一點波動都沒有,也不是事實。坐車到醫院去的路上,同行的人高談闊論,我心里有點忐忑不安,一點也不想參加。我靜默不語,在半夢幻狀態中,忽然在心中背誦起了蘇東坡的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默誦完了一遍,再從頭默誦起,最終自己也不知道究竟默誦了多少遍,汽車到了醫院。

在這樣的時候,在這樣的地方,我為什么單單默誦東坡這一首詞,我至今不解。難道它與我當時的處境有什么神秘的聯系嗎?

在醫院里住了幾天,進行了細致的體檢,終于把我送進了手術室。主刀人是施玉英大夫,號稱“北京第一刀”,技術精湛,萬無一失,因此我一點顧慮都沒有。但因我患有心臟病,為了保險起見,醫院特請來一位心臟科專家,并運來極大的一臺測量心臟的儀器,擺在手術臺旁,以便隨時監測我心跳的頻率。于是我就有了兩位大夫。我舒舒服服地躺上了手術臺。動手術的右眼雖然進行了麻醉,但我的腦袋是十分清醒的,耳朵也不含糊。手術開始后,我聽到兩位大夫慢聲細語地交換著意見,間或還聽到了儀器碰撞的聲音。一切我都覺得很美妙。但是,我又在半夢幻的狀態中,心里忽然又默誦起宋詞來,仍然是蘇東坡的,不是上面那一首,而是: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臺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凄迷。

我仍然是循環往復地默誦,一遍又一遍,一直到走下手術臺。

在這樣的時候,在這樣的地方,我為什么偏偏又默誦起詞來,而且又是東坡的?其原因我至今不解。難道這又與我當時的處境有什么神秘的聯系嗎?

這樣的問題,我無法解釋。

但是,我覺得,如果真要想求得一個答復,也是有可能找得到的。

我不是詩詞專家,只有愛好,不懂評論。可是讀得多了,管窺蠡測,似乎也能有點個人的看法。現在不妨寫了出來,供大家品評。

中國詞家一向把詞分為婉約與豪放兩派。每一派中的諸作者也都各有特點,不完全是一個模樣。在婉約派中,我最喜歡的是李后主、李易安和納蘭性德。在豪放派中,我最欣賞的是蘇東坡。

原因何在呢?

我想提出一個真正的專家學者從來沒有提過的肯定是野狐談禪的說法。為了把問題說明白,我想先拉一位詩人來作陪,他就是李太白。我個人淺見認為,太白和東坡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史上兩位最有天才的最偉大的作家。他們倆共同的特點是:為文如萬斛泉涌,不擇地而出,文不加點,倚馬可待。每一首詩詞好像都是一氣呵成,一氣流轉。他們寫的時候,筆不停揮,欲住不能;我們讀的時候,也是欲停不能,宛如高山滑雪,必須一氣到底,中間絕無停留的可能。這種氣或者氣勢洋溢充沛在他們詩詞之中,霈然不可抗御。批評家和美學家怎樣解釋這個現象,我不得而知,這現象是明明白白地存在著的,我則絲毫也不懷疑。

我在下面舉太白的幾首詩,以資對比: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你無論讀上面哪一首詩,你能中途停下嗎?真仿佛有一股力量、一股氣勢在后面推動著你,非讀下去不行。讀東坡的詞,亦復如是。這就是我獨獨推崇東坡和太白的原因。

這種想法,過去并沒有明確地意識到過,它埋藏在我心中有年矣。白內障動手術是我平生一件大事,它觸動了我的內心,于是這種想法就下意識地涌出來,東坡詞適逢其會自然流出了。

我的文藝理論水平低,只能說出,無法解釋,尚望內行里手有以教我。

2000年3月2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岗巴县| 白城市| 涟水县| 宿迁市| 太和县| 隆昌县| 阿克苏市| 东海县| 尚志市| 平和县| 汝城县| 桂平市| 波密县| 镇沅| 石棉县| 大姚县| 邹平县| 招远市| 惠安县| 政和县| 揭阳市| 开封县| 烟台市| 石柱| 德江县| 武宣县| 茌平县| 温泉县| 鱼台县| 阜宁县| 大渡口区| 莆田市| 冀州市| 龙川县| 手游| 股票| 绍兴县| 衡东县| 灵石县| 南漳县| 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