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創業七年③冪次法則與黑天鵝事件
淺薄的人才會相信運氣和境遇,
強者只相信因果。
“人生中的冪次法則:冪次法則不只對投資者很重要,它對每個人也很重要,因為每個人都是投資者。一個創業者只要花時間打理一個初創企業,就是在做重要投資。因此每個創業者必須思考他的公司以后是否會成功、會有價值。同樣,每個人都是一個投資者。你之所以選擇一份職業,是因為你相信自己選擇的工作在今后的幾十年中會變得很有價值。你不只擁有自己生命的代理權,還擁有這世界上某個重要角落里的代理權。而這一切都要從抵制不公平的概率主宰開始,因為你并不是一張被概率決定命運的彩票。你應該將全部注意力放在你擅長的事情上,而且在這之前要先仔細想一想未來這件事情是否會變得很有價值。”
這是PayPal創始人在《從0到1》中寫下的一段話。這本書在2015年很紅,在創投圈幾乎人手一本,書里數次提及了冪次法則(Power Law),令我非常好奇。從冪次法則展開閱讀,對照自己的人生案例進行理解,我獲得了極大的啟迪。冪次法則般的成長是每個企業與個人最大的美夢。雖然這是一個艱深的數學甚至是物理學及社會學名詞,我依然認為非常需要掰開揉碎從零普及——尤其是,如果一個人渴望實現夢想,渴望找到世俗成功的階梯,他真的需要預先懂得這個原理。下面,我試試用我能理解的白話來描述這個原理。
首先,冪次法則與黑天鵝事件一起,解釋了許多人類社會的分布與事件。通常,咱們都覺得,凡事都是正態分布的。正態分布又叫高斯分布,是高中函數的一個基本概念,當然后來很多人估計都忘光了。正態分布長這樣:
我們通常會覺得,在人群中,無論按照哪種情況來統計,都是中間的人最多,極端的兩頭最少。比如中等胖瘦的人占大多數,特胖的和特瘦的都少,這個很好理解。正態分布描述的就是一個大多數的世界。
然而,世界上還有許多事,是呈現冪次法則分布的。
冪次法則分布長這樣:
一個耳熟能詳對冪次法則的描述就是80/20法則,即“重要的少數與瑣碎的多數”原理——在一件事情的發展與結果之中,80%的價值是來自20%的因子,其余的20%的價值則來自80%的因子。比如20%的人口擁有80%的財富,20%的員工創造了80%的價值,80%的收入來自20%的商品,80%的利潤來自20%的顧客,等等。冪次法則真正勾勒出,不平等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本質屬性。
顯然,我們如果都是函數表里的一個隨機變量,這個隨機變量肯定都希望干那20%的事,成為那20%的人。有了這個目標,我們就得知道滿足什么樣的條件,才可以成為Power Law表中最洶涌的那一小撮變量。根據《黑天鵝》中的分析,這樣的隨機變量需要有兩個重要特點:
1.Scalable可擴展。我理解是病毒式放大,可做乘法。
2.Self-reinforcing自我強化。我理解是正向循環,馬太效應。
這里撇開世界大事,只談個人發展,如果把冪次法則放到生活里,我是這么理解的:如果你用一小時做了一件事,通常這件事做完以后的影響和效用都非常短暫,做完即止。比如吃飯、唱K、逛淘寶、玩游戲、看韓劇、打掃房間這些事,只能高興滿意一小時,但是屬于不重要不緊急,做與不做,做好與做壞,影響無法深遠,更無法在未來生長出更多成果。
如果你讀書、學習、鍛煉、專注興趣,用一小時勤懇地做一件長線工作,那么這類事情的影響和效用需要通過長期累積才能顯現,屬于重要但不緊急。我認為這類事情真的非常重要,因為它們屬于冪次法則的土壤,負責給出足夠的醞釀和蟄伏期,只有它們能為黑天鵝事件的時間點提供發生條件。
所謂黑天鵝事件,是指具備了以下三個特征的事件:
1.不可預測,具有意外性。
2.造成極大影響。
3.事后回頭看,覺得其發生符合邏輯。
“黑天鵝事件”這個概念通常用來描述數次國際性經濟危機的源頭事件。但我覺得,樸素人生中也可以充滿黑天鵝事件。
如果你是學生,偶然看到一個專業的招生簡章;如果你是剪輯愛好者,用一小時制作發布了一個病毒式視頻;如果你是個演員,用一小時見到了決定你命運的導演——那么這一小時的效能和對你人生的影響力,很可能會完勝任何其他人生時刻。你未來的推演將起始于這一小時,這一小時內你的正向成果將會被無數次地提及、使用和放大,直至改寫你后面的整個人生。在過去,我們可能稱之為“Big Day”,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Big Day”這詞不足以形容這種放大,在《黑天鵝》里面,它被稱作“Black Swan Event”。
因為移動互聯網,冪次法則在這個時代得以空前來臨。但就人生中的黑天鵝事件而言,我認為我在自己身上驗證了它。我的黑天鵝事件時間點非常明確,發生在2008年11月3日,我的三十歲生日到來那一天。
但那一天的我對此毫無察覺。我大概還記得好像是午后想著自己的新年齡,竟然還在床上無所事事地躺了一會兒,然后打算起來泡一壺紅茶,在向茶壺里汩汩倒著開水時,看著蒸汽升騰,我獲得了一個閃念。在這一章的開篇,我把這種時刻統稱為決定性瞬間。但在這里,可以說若干瞬間中的最初的那個,就是黑天鵝事件的誕生時刻。
于是我坐到電腦前開始打字,一條一條寫出我從生活中習得的教訓集錦,用了一小時,不間斷地打了三十多條,最后把整篇教訓集錦命名為《寫在三十歲到來這一天》,然后在當時流行的在線聊天軟件MSN上,隨手發給了兩個比較親近的人。
之后,冪次法則開始了。在2008到現在的七年間,這篇教訓集錦被連綿不絕地瘋轉在各BBS上,各Blog上,各公司轉發的郵件里,各短微博,各長微博,各微信朋友圈,各公眾號,冠以各種各樣斷章取義的驚悚名字,比如《美女CEO說,不要太高傲,大家都是出來賣的》。我知道的是,在我認識的人里,所有人都在不同渠道看到過。
在教訓集錦被瘋轉的第二年,有出版社建議我寫書,把教訓前面的故事寫下來。2009年底,我寫完了第一本書,書名爭執不下,最后很不情愿地定為我覺得十分惡俗的《女人明白要趁早》。這是“趁早”第一次出現。整個書名里,我真正喜歡的是“趁早”兩個字。
然后,《女人明白要趁早》就成了暢銷書,上個月我在香港轉機,還看見這本書在PAGE ONE書店的暢銷榜上位列第四,已經暢銷了六年。既然成了暢銷書作者,出版社必然勸我繼續寫,于是后面又出版了第二、三、四本書。現在正寫的這本,是第五本了。
在《女人明白要趁早》出版后的第一年,我還在繼續開小公關公司。但第二年,我就開始設計制作現在“趁早”品牌的核心產品效率手冊,開始涉足文創行業。
我也曾想過這個問題:天賦、原生家庭、生存、興趣、環境、資源,究竟是哪些因素決定性地影響一個人做出那一刻的選擇?
如今我在想,“趁早”的由來,可以作為答案的一種可能。
2011年底,我決定印制一批效率手冊給客戶做新年禮物。我是效率手冊的重度用戶,從來都認為效率手冊是個平凡但實用的小工具,既可以承載思想,開發成本又低廉——團隊有設計和印刷監督人員。于是效率手冊的制作進入流程,一切按部就班推進,與其他的制作型項目沒有太大區別。唯一的區別是,在這個項目里,沒有來自客戶的意見和制約,一切是我與團隊在做選擇和決定,效率手冊里出現的每一個排版每一處設計,都可以是肆意而主觀的——這對于乙方來說,簡直是一種精神上的獎賞。
在決定制作數量時,有人建議制作3000本,其中500本當作贈送禮物,其余在淘寶賣掉。雖然那時我從未有電商基礎,但還是采納了這個建議。之后公司在淘寶開了一個店,起名為“趁早小店”,沒有裝修,全無經驗,但還是在2011年11月,開通半個月后,賣光了所有效率手冊。
上架開通的前幾個小時我記憶深刻,兼當客服的姑娘緊張得不知所措,我到她的電腦前一看,賣家旺旺正在瘋狂閃動,眼見窗口迅速形成了密集層疊。我被那景象震驚了,或者說愚蠢的我曾低估了電商的力量。
第一年的“趁早小店”是蒙的,客服、包裝、快遞,團隊全是外行,辦公室雜亂無章,大家卻因為新鮮感和戰斗狀態而激動。一切都突如其來,一切都在實戰中摸索。
這使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看過的那本科普讀物《世界是平的》,當時合上書我只讀懂了一個命題——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如果再不憑借互聯網作為平臺和工具做事,就太晚了。“趁早小店”的開通,讓我一下子真正懂了這個命題,這命題說的,正是冪次法則。
到了2012年,所有的2011效率手冊反饋漸漸回來,當收到上千個關于2013效率手冊的詢問時,我意識到在這一條路上要繼續向前了。
幾年間,除了效率手冊,小店里的產品線逐漸添加,但添加得非常緩慢和主觀。像最初的效率手冊一樣,小店里只有平凡而實用的工具。概念也只有一個,一切都關于更豐富、更美好、更強大的自己。
當“趁早小店”里的產品超過幾十萬人購買的時候,擁擠的庫房早已不是幾年前的樣子,市場、服務、產品質量也不再是一個我和團隊閑暇時的游戲。2013年,“趁早小店”重新規范了包裝、物流、客服,既然這個行業選擇了我們,既然已經有了那么多認同和支持的人,“趁早小店”決心走上正規化道路。
從一個行業轉戰到另一個行業,這條道路并不好走,現在可以輕描淡寫敘述的一切,實際過程從未省心。在2013年,我曾為此寫過一段文字記錄:
當初,我委托財務姑娘用我的身份證在淘寶開了個店,然后用這個店,把送客戶剩下的3000本新年效率手冊賣掉了。覆蓋了制作成本還有盈余,我覺得自己決策挺英明。
當時女友塔塔擠對我:“以為多高端大氣呢,原來就是一個淘寶店主呦!”
我聽了以后有點兒羞愧,心想可不是嗎?淘寶是個大集市,我也擠在里面吆喝,弄點兒貨然后賣掉,賣完了數數錢,Low,太Low,我怎么把自己活成這樣了呢?
而且就賣光的3000本手冊來說,也賣得稀里糊涂。我們是個公關團隊,卻不得不因為我的決策臨時抽調人力包裝發貨寫單子,殺雞用牛刀。在整個過程里最令人費解的地方在于,明明看上去是初級簡單勞動,但我們卻幾乎每一個環節都做不好。凡事不預則廢,之前頭腦簡單心血來潮,只好自己扎扎實實品嘗每一個苦果。
我們做公關活動,向來以專業自詡,強調流程明確體系清晰。所以一輪下來所有參與者都心里不舒服,說白了還是不服。人總是去尊重和挑戰自己搞不定的東西,淘寶原來不是弄點兒貨然后賣掉那么簡單。我們決定調整態度,從零開始,當成一個項目來研究。于是整個團隊坐下來,復盤。
復盤意味著審視和檢討每一個工序,充分討論,把一切納入體系,再一一決策。所有職能人員被重新對應分工:項目經理梳理項目計劃,人力資源搭建組織架構圖,設計師重設產品VI,美工規范網頁結構,物料監督采購與生產。還有核定出之前缺失的客服、倉儲和物流的崗位職責和工作量。
在這之前我們沒當真,在這之后我們決定當真起來試試。就算是一個團隊游戲,也可以有兩種玩法——用心與敷衍,專業與業余。游戲與項目從來也沒有本質的不同,都可以通過重新輸入和校正,去觀察輸出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