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買家︱確定保額,良心建議分三步
當你讀完前面幾篇決定買保險時,你確定誰應該“被保險”,確定他最需要哪種保險,接下來需要確定的是:保額多少?
大家都知道,保費和保額是呈正相關的,同一款保險保額越高保費就越高,反之亦然。這時買保險就會面臨一個兩難困境——想要更有效獲取保障,當然保額要高,但相應保費也會高,可能超出你的承受能力;財力有限,只好保費定得低一點,可這樣一來就不得不降低保額,甚至變成雞肋保單。
該如何確定保額呢?老班的良心建議是:根據實際情況來。(這不是廢話嗎!跟沒說一樣,差評!)別急,待我娓娓道來。理性推算保額,總共分三步:
第一步:保額設定上限。
保額是干什么用的?確認思路:一旦意外發生,保險賠付金額是否足以支撐未來一定時間內的支出。比如a購買了意外險,他發生事故致殘,從而會有一段時間不能正常工作,那么這段時間維持正常生活需要多少錢?這里有兩種算法:
1.收入替代法。
根據a由于不能工作而損失掉的收入來確定。這需要兩個條件,收入水平和不能工作的時間。比如a發生意外前一個月掙2萬,預計將有半年不能工作,那就是2*6=12萬。當然,我們沒辦法確定風險的程度,只能大致估算取上限。
2.支出需求法。
根據需要滿足的生活開支來確定。這需要根據a發生以外后到恢復的這段時間的支出來決定(生活費+自負醫療費部分)。
這兩種方法用哪個都行,通過這一步算出的保額,我們把它作為保額上限,也就是最高值。假設是30萬。
第二步:拿保費確定下限。
高的保額固然能帶來更好的保障,但也許超出了你的支付能力。家庭資產配置有個4321原則,說的就是將可支配收入中的10%用來買保險。當然這個比例因人而異,可以根據自家實際情況,算出一個可以承擔的保費數額,再倒推出可以買多少保額的保險。如果倒推出來保額大于第一步的數字,按照第一步的30萬購買;假設倒推出來保額是25萬,又該怎么辦呢?
第三步:有保費缺口怎么填?
如果說第一步計算的是理想,第二步計算的就是現實。理想和現實難免有差距,如上面的例子算出了保額的范圍是25萬~30萬,范圍已經縮小到了5萬的差額。
就高還是就低?就是要在現實與理想中尋找一個平衡點:
1.假如選擇了略高的保額,就要考慮多出來的保費怎么解決,尤其是年繳的保費是不是有長期支付能力。
2.假如選擇了略低的保額,需要考慮未來發生意外時,資金缺口怎么解決。
最后,老班的良心建議是:就低不就高。因為如果日后生活條件改善,完全可以通過增額、補充等形式用新保單彌補缺口。
- 《商界》2022上半年合集(全6冊)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19年第4期)
- 雪球專刊228期:阿里香港上市之路
- 哈佛商業評論:下一個十年,為戰略起點做好準備(全10冊)
- 哈佛商業評論(2020全年合集全12冊)
- 汽車觀察(2021年第10期)
- 《商界》2022年第11期:都市圈“退潮”
- 雪球專刊·特別版:段永平投資問答錄下冊(投資邏輯篇)
- 比較(總第83輯)
- 哈佛商業評論(2019年第6期):時間的幸福值
- 哈佛商業評論(2021年第7期):AI營銷戰略
- 雪球專刊209期:雪球2018年度好文精選
- 商業評論(精粹):擁抱C2B浪潮
- 騰訊、阿里投資大調整(《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37期)
- 長投專刊023:金鵝飼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