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隱宜隱兮悲莫悲(1)

隋末之際,天下動亂,風雨如晦,義兵四起。隋文帝楊堅苦心謀奪來的政權,傳到“能作大帝”隋煬帝手里,不過二代,就有即將崩盤之勢。不知隋文帝泉下有知,會不會被不孝敗家子氣得再死一次。

許多有識之士要么投入造反陣營,為新事業、新生活奮斗一番,要么干脆辭官歸隱,以全其身。隋末唐初的詩人王績,就是后一種人。

王績這個人,說起來不陌生又很陌生。不陌生是因為文學史家一般把他列為最早的唐代詩人。他的名作《野望》,在《全唐詩》和諸多唐詩的選本里都會率先露面。

他還有個哥哥,是隋末唐初大名鼎鼎的大儒,就是前文提到的王通。王通隱居河汾之地,續修六經,講學授業,名動天下。他所傳授的學派被后人尊為“河汾學派”,重倡儒家“性善說”;他所教授的門徒,日后多為唐初的股肱之臣。

河汾之學對“貞觀之治”的產生影響甚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儒家先賢所倡導的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往圣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王通當之無愧地做到了!

此外,王績還有個更大名鼎鼎的侄孫——天才詩人王勃,這樣說起來,是不是突然覺得倍感親切?

陌生是因為這個人的生平相當簡略,除了人人都有的基本信息:王績,字無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就只知道他簡單的為官的經歷:王績并不熱衷于仕途,隋大業(隋煬帝楊廣的年號)末,任秘書正字。因不愿在朝為官,外放揚州,做了六合縣丞。不久因天下漸亂,他就托病辭官,回到家鄉。

隋朝滅亡,唐朝繼立。改朝換代后,新朝一般都要照例籠絡一下士人,以示恩德。于是在武德(唐高祖李淵的年號)年間,征集曾經在隋朝任職的官員,以備任選。王績到長安應征,任門下省待詔。貞觀初年,他因病告退,回到故鄉,隱居于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就是隱居在東坡下的人,和蘇東坡的東坡,是一個意思。

他的名作《野望》,就是隱居北山時所作,詩曰: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野望》

這首名作,歷來賞析很多,很透,評家多從這首詩的格律、意境談起,高贊這首詩的文學水準。這首詩言辭古淡,意境高遠,是毋庸置疑的。因它算是最早的一首唐代律詩,傳達的又是文人一貫追慕的田園生活的狀態,所以受贊并不為奇。

在王績的時代,“律詩”這個專有名詞還沒有出現,一般只稱“五言四韻”。隨著詩歌的發展,律詩的要求越來越細,越來越規范,早期的詩歌,后來的人總能挑出一些所謂的“詩病”,但這并不妨礙王績這首五言律詩在詩歌史上奠基的地位。

我小時候很粗心,第一次讀到《野望》時,一眼掃過去,以為是王維的詩——王維確實寫過類似的詩。后來仔細一看,不是!雖然風格有那么一點點相似,而且他們都姓王,都是山西人……我還暗自琢磨過這兩人有沒有親戚關系,我是因為這個對王績印象深刻,也算是歪打正著。

后來我才知道,王績和王維沒有親戚關系,和王勃倒是有。這個發現,讓我大大高興了一下,果然是家學淵源哪!王績詩風清淡如爽口野蔬,王勃則華麗隆重如法餐。先嘗點王績,再品王勃,也是挺健康的。

我其實很怕解析隱士的詩,因為隱士自己基本把要表達的意思都表達完了,讀的人乖乖回味就好,再說點啥也是畫蛇添足。好在王績這個人相當有意思,說來并不乏味。

王績這個人呢,其實蠻好玩的。雖然看簡介只有那么簡單的幾句,看詩作也是一副成熟大叔、隱逸高人的樣子,但他這個人,有個大大的愛好,就是喝酒。

在隋朝當官的時候,他就因為嗜酒而誤事,幸好官小,沒什么實權,加上天下大亂,大多數人各忙各事,自顧不暇,也沒什么人找他麻煩,考核業績,說他當官當得不好(其實真是當得不好,純粹為了領份工資買酒喝)。

后來他再度出仕當了唐朝的官,那時候,他哥哥王通的門徒薛收、魏徵、杜淹、陳叔達等等,都已經身為唐初重臣,這些王通門下的佼佼者,勇于進言,獻計獻策,無不為唐朝的開國創業,乃至后面的貞觀之治竭盡心力,做出不容忽視的貢獻。

身為河汾學派師叔輩的人物,王績卻將當官混酒喝這一人生態度貫徹得淋漓盡致。

依唐代的制度,中書省負責詔令的草擬,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中書、門下通過的詔敕,經皇帝裁定后方可交尚書省貫徹執行。門下省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如此看來,門下省待詔,身為皇帝的小秘書之一,再怎么閑,也不會閑到每天沒事做。

王績任門下省待詔以后,其弟問他當官感覺如何,王績直言不諱地說:“當待詔很煩人,要不是圖那三升好酒,我早不干了?!贝笫逭媸切郧橹腥?,坦率敢說!

唐朝的工資多數時候會以實物的形式發放,當時待詔的工資是一天發三升酒。王大叔自己說了,他當官的最大動力是圖那三升好酒。后來王績的上司陳叔達(王通的問學者,算是掛名弟子),知道他的癖好,特意給他加工資,加到一斗,傳為一時佳話,人稱王績為“斗酒學士”。

到了貞觀初年,王績聽說任太樂署史的焦革善釀酒,主動要求改任太樂丞。一般都說是因他好酒所致,然而,深層的原因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勛戚集團與儒臣為敵,連帶著有意壓制在朝的王氏兄弟(除了王績之外,王氏家族中還有一個擔任監察御史的王凝)。王凝為人正直,因彈劾勛戚,與長孫無忌結怨,屢受打壓。

王凝被貶黜,王績被罷官。與王凝為官“幾經播遷,終不言悔”相比,王績的經國濟世之愿沒有那么強烈,焦氏夫婦相繼去世后,王績當官的動力完全喪失,干脆就告病還鄉。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痹娙嗽谒煜さ募亦l養老安居,傍晚時登上高處,看到的是秋天的世界,感受到的是舊時代的衰颯。

按照《野望》所流露的意趣,以及眾位詩家的解讀,王績這是“感隋之將亡,有隱居不仕之志”。這個解釋比較扯,王績歸隱東皋的時候,隋已經亡了好幾年了。他對隋朝又沒有特殊的感情,不至于傷懷那么久,再說他后來還跑出來做了唐朝的官。

又有說他是失望于當時的時代,沒有找到賞識他,可以投奔的人,所以“徙倚”多年,竟沒有歸宿之地。這樣說倒是有些道理,然而這一層心意,必須要結合他在李唐王朝中的遭遇來體味。

本以為,改朝換代了,世道人心會為之一新,孰料入朝之后,還是免不了被權貴傾軋。

其兄王通作為當世大儒,人格,學問,著書立說的成就,本為當世翹楚。王通過世是在隋朝,按例,應該列入《隋書》。

唐初官方修撰的《隋書》,因是長孫無忌主持編修,從中作梗,《隋書》竟不立王通傳。后來王氏兄弟在朝受屈,無辜受害,貞觀朝中的王通門人竟無人援手,這一切都令王績深感不平,他在文集中多次言及“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當是指此而言了。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蹦荷珴u深,鄉村里的人和物開始了象征性的“返歸”。

他看到的是暮色,是秋景,雖然看到大亂之后的安定,心中寬慰,可聯想到自身家族的際遇,難免不流露蕭瑟、衰敗的心意。他想到的是隱居山中,最后不食周粟、饑餓而死的伯夷和叔齊——是那樣的孤耿,欣逢盛世,卻無意迎合,他自己也是這樣的人。

《野望》平和雅淡的描述之下,潛藏的是,一個人深深的失落和憤懣,這是無須諱言,刻意美化的。

一個人選擇遠離世俗的生活,不代表他就必須消除世俗中人的情緒。

因為行事作風、精神氣質相投,王績在詩歌中自覺扮演起類似陶淵明的形象,有時是嗜酒的詩人,有時是怪誕的醉漢,有時是固執的隱士和自給自足的農夫。他的詩集中,除了隱逸的主題之外,還寫了大量飲酒的詩。

除卻陶淵明之外,王績還很欣賞阮籍,他對阮籍的看法與魏徵很不相同。對于他來說,阮籍是蔑視世俗生活的畸人,而不是歷史上為曹魏衰亡而憂傷的有頭腦的道德家。

其實兩種思想并存于阮籍的詩中,對后來唐代詩歌的啟發同樣重要。

王績是一個企羨魏晉風度和隱士角色的人。他曾大量引用和模仿阮籍及陶潛的作品。這些詩比《野望》更能見出他的風格和思想:

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

——《醉后》

浮生知幾日,無狀逐空名。

不如多釀酒,時向竹林傾。

——《獨酌》

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

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

——《過酒家》(之二)

阮籍生涯懶,嵇康意氣疏。

相逢一醉飽,獨坐數行書。

小池聊養鶴,閑田且牧豬。

草生元亮徑,花暗子云居。

倚床看婦織,登壟課兒鋤。

回頭尋仙事,并是一空虛。

——《田家》(之一)

前旦出園游,林華都未有。

今朝下堂望,池冰開已久。

雪避南軒梅,鳳催北庭柳。

遙呼灶前妾,卻報機中婦。

年光恰恰來,滿甕營春酒。

——《初春》

比起《野望》,我更喜歡王績這一系列的詩,性情畢露,又不乏小情趣。拋卻道德上的束縛,一個真正的詩人,應該這樣放松地去感受生活。

從《過酒家》和《初春》可以讀出他真誠的喜悅,這世界的豐滿和美好,展開在他眼前,他能夠準確地捕捉到生活的佳意。

遠離朝堂,隱居之后的他,不是一意孤行要做一個不食周黍,活活餓死的道德標兵。

王績的詩措辭樸素,句法直率,自覺地修正了陶淵明和阮籍詩作的晦澀,同時又擺脫了初唐宮廷詩柔弱雕琢的氣質,生發出新鮮的活力。雖然在當時,并不流行。

還有一首詩,雖然不如《野望》那么知名,但或許能更鮮明地體現王績本人的意志,詩名《贈陳處士》,詩曰:

百年長擾擾,萬事悉悠悠。

日光隨意落,河水任情流。

禮樂囚姬旦,詩書縛孔丘。

不如高枕枕,時取醉消愁。

——《贈陳處士》

我說過,王大叔是極愛酒的,酒能幫助他消解那些莫名的苦悶、難言的隱衷。人世雖然苦短,也有數十年,世事紛擾繁雜,想論斷是非曲直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他看似糊涂的表象下隱藏著對世事清醒的認識。他笑斥禮法,說“禮樂囚姬旦,詩書縛孔丘”,詩書禮樂,培育了許多人才,卻也桎梏了太多人。

不拘禮法,率性而活才是值得推崇的,可古往今來,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連王績自己,亦做不到得失不系于心。

放歌山野,高枕酣醉。一枕秋風,半夢半醒之間,總還有些舊事,如窗前月、心上霜,耿耿于心,拂之不去。

又及:《隋書》不載王通,是很大的缺憾。后代史家有意補救,《舊唐書》中,已對王通生平事跡有所記載,北宋的《資治通鑒》中,亦記載王通其人其事,司馬光更為其撰寫《文中子補傳》(文中子是王通的謚號),流傳至今。

勸君惜取少年時

接著說王勃,前文提到的大儒王通的孫子,詩人王績的侄孫。因為詩歌所帶來的名氣,他的名聲,比他的長輩們要大得多。

幾乎沒有人不曾讀過那首《杜少府之任蜀州》(也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早的原作名,是沒有“送”這個字的,本文沿用原名),不知那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杜少府之任蜀州》雖然被推舉得很高,然而單憑這一首,并不足以證明王勃是才子。起碼對我而言是如此。我于是跑去找了王勃的詩集來讀。結果發現,除卻這首盡人皆知的成名作之外,王勃的詩集里尚有很多令人過目不忘的好詩。他有許多五絕,寫得頗近于王維和孟浩然,而一些樂府歌行,如《臨高臺》,即使放在盛唐詩人里也毫不失色。考慮到他所處的時代和他的年紀,真不負才子之名。

我選幾首錄下來,供大家欣賞一下,以證明王勃實非浪得虛名,至于那首《臨高臺》篇幅比較長,后面有機會再詳細說。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

還傷北園里,重見落花飛。

——《羈春》

客念紛無極,春淚倍成行。

今朝花樹下,不覺戀年光。

——《春游》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春莊》

山泉兩處晚,花柳一園春。

還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春園》

抱琴開野室,攜酒對情人。

林塘花月下,別似一家春。

——《山扉夜坐》

這些詩句如春水幽涼,似山泉清洌,讀了讓人心里沉靜,似看見一位安靜優雅的少年,游賞春光,時而歡喜,時而憂傷。他知道很多事都是美好的,也是值得留戀的。他的心像玉壺里的冰一樣,清澈無染。

如果這就是王勃,那么也許就沒有日后生出的許多風波了。他會是孟浩然或是王維,卻不是王勃。人性總是復雜的,王勃能寫出如此空靈的詩句,行事卻出人意表,叫人跌碎了一顆玻璃心。

王勃,字子安。這個表字,對他的人生真是一種反諷。

唐代的神童真是多,王勃是率先登場的一位。他成名真是早,是少年早慧的典型。也是家學淵源的緣故,從小就博學多聞,還不到二十歲,就已經進士及第。就連唐高宗讀到他獻上的頌,知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寫,都連聲贊嘆他為“大唐奇才”。

上得君王贊賞,下得眾人稱美——身為當時朝廷最年輕的官員,他的才華驚動了整個大唐。即使是在傳奇輩出的年代,出身名門、少年得志的王勃,仍是一個活著就可以類比為傳奇的存在。

那是一生中最好的時光,回頭想起來,卻是那么短暫。

明代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王勃)其最杰乎?”我不能認同他對其他三人詩風的判斷,對于王勃的評價卻是恰當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敏县| 榕江县| 来安县| 芒康县| 称多县| 中江县| 扎囊县| 昌宁县| 张家界市| 内黄县| 库伦旗| 右玉县| 商洛市| 尼玛县| 古浪县| 定结县| 长宁区| 富裕县| 宜宾市| 乳山市| 军事| 上思县| 高淳县| 兖州市| 阜平县| 西畴县| 萍乡市| 毕节市| 竹北市| 宁海县| 蚌埠市| 松原市| 文昌市| 安宁市| 北票市| 浮梁县| 惠州市| 晋州市| 介休市| 和顺县| 班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