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工廠:中國制造業探索實踐
- 彭瑜等
- 3字
- 2019-01-01 01:23:08
第1章
我國制造業的回顧與發展
1.1 我國工業化和制造業的概述
工業化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隨著科學與技術革命的發展,工業化的內涵會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個動態發展過程體現在每一個工業企業中,即要以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為目標,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為對象,以優化企業的開發、生產、管理和營銷等業務流程為主要內容,持續不斷地接近和超越世界工業的現代化先進水平。在這里,我們不討論工業化的發展歷史和路程,只討論在我國當今的國情和歷史條件下如何加快工業化和制造業的現代化進程。為此,我們必須清晰地了解和分析我國工業化,特別是制造業的現狀和問題。
誠如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開宗明義地指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18世紀50年代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綜合國力,支撐世界大國地位。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的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p>
為了從多方位的視角來了解我國工業和制造業發展的狀況,我們以《中國工業化報告(2009)》[1]的數據為依據,將其與2015年出版的《制造強國戰略研究:綜合卷》[2]中的數據,以及《中國現代化報告2014~2015:工業現代化研究》[3]中的數據做對比,并分析。
1)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主任陳佳貴等人撰寫的《中國工業化報告(2009)》提出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①2000年,中國工業現代化水平的綜合指數范圍為21~31。
②2004年,中國工業現代化水平的綜合指數范圍為31~41,實際計算結果為36.7。這表明我國整體工業的現代化水平已經超過世界最先進水平的1/3,我國工業現代化的進程已完成了1/3的歷程。
③比較2000年和2004年的中國工業現代化指數的數據,“十五”期間前4年中國工業化的現代化水平提高了8分,平均每年提高2分。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僅僅簡單地按照工業現代化指數年平均增長速度的趨勢外推,大約在2040年前后我國將實現工業現代化。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我國工業現代化正處在中期階段,進程的速度很快,但實現工業現代化還任重道遠。
另外,該報告還對我國15個重點工業行業的現代化水平做了分析,按采礦和能源、高技術、中高技術、中低技術和低技術5大工業門類,每類選取3個行業的工業現代化水平進行具體研究和評價(見表1-1)。
表1-1 我國15個行業工業現代化水平綜合指數的匯總表

特別要指出的是,所謂的工業現代化水平的綜合指數是由以下反映經濟、技術、能源效率、環保、信息化等9項具體指標按不同權重計算出來的,很好地體現了工業現代化的定量水準,即:制造業中每個員工的增加值(即全員勞動生產率,權重為35);主要生產設備達到國際化水平比例(權重為8);制造業信息能力(權重為8);工業增加值與原材料工業增加值比例(權重為7);工業品貿易競爭指數(權重為8);高技術出口品占制成品出口比例(權重為7);研發投入強度(權重為7);每千克能源產生GDP(權重為10)和每千克CO2排放量對應的GDP(權重為10)。
總體上看,我國不同工業行業之間的現代化差距較大,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在上述15個行業中,造船、鋼鐵、石油這3個行業的工業現代化水平最高,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的50%以上,完成了工業現代化進程的一半路程;電力、計算機制造和紡織這3個行業的工業現代化水平基本接近50%,超過我國整體工業的現代化水平;醫藥、通信設備制造、汽車、食品和造紙這5個工業行業,與我國工業整體現代化水平大體相當,基本完成了1/3強的現代化歷程;排在最后的是機床工具工業、水泥工業和煤炭工業,其現代化水平不僅低于我國整體工業現代化水平,甚至還未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30%,沒有完成現代化進程的1/3路程。
2)2013年中國工程院會同工信部和國家質檢總局組織開展的“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歷時一年有余。為國家規劃《中國制造2025》進行了充分的理論和技術準備。在詳盡分析世界制造業的狀況后,制定了制造業評價體系,接著依據國際國內的權威數據,計算出世界上一些制造業居于前列的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制造強國綜合指數值,經過比較分析,指出將當前的中國制造業列入第三梯隊的原因。
目前國內外對制造強國的概念和內涵沒有統一的描述?!吨圃鞆妵鴳鹇匝芯浚壕C合卷》中的“制造強國”的內涵包括以下3個方面:
規模和效益并舉。從美、德、法、日等公認的制造強國的發展歷程來看,制造業強大的過程也是其工業化逐步完成的過程。工業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制造規模日趨壯大,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數據統計,2008年工業化國家制造業增加值比重達72.2%,發展中國家增加值比重達27.8%。由此可見,具有規模較大、結構優化、產業質量高的制造業是制造強國的核心內涵。
在國際分工中地位較高。目前制造強國多數已處于后工業化時期,即服務業比重上升,制造業中高技術產業處于上升階段,以創新為驅動力,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在國際分工中大多處于產業鏈的高端地位,特別是信息技術在制造業中的應用,顯現出很強的核心競爭力。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數據統計,工業化國家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增加值約為60%,而發展中國家的紡織、服裝等非技術密集型的增加值大多在60%以上。
發展潛力大。不論是既有的制造強國,還是具有后發優勢的“潛在”強國,都應該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和持續的發展能力。
在制造強國內涵界定的基礎上,制造強國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雄厚的產業規模。
·優化的產業結構。
·良好的質量效益。
·持續的發展能力。
構成制造強國內涵和特征的要點,是一個國家制造業獲取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使之能夠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地參與并影響全球制造業的總體格局,進而形成較強的綜合實力。
《制造強國戰略研究:綜合卷》中構建了由4項一級指標、18項二級指標構成的制造業評價體系(詳見表1-2),并且制定了制造強國評價體系各級指標權重(詳見表1-3)。
表1-2 制造強國評價指標體系

表1-3 制造強國評價體系各級指標權重

在此基礎上,以2012年我國、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韓國等各指標均值為基準,可計算出各主要工業化國家歷年來制造業綜合指數。
綜合分析制造業綜合指數,可得出以下結論:
·各國制造業都經歷了一個從弱到強的過程,此過程與其工業化進程基本吻合。
·工業化完成后,各國的制造業發展出現了分化。重視制造業發展的美國、德國、日本保持了強有力的競爭優勢。
·2012年,在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制造業綜合指數分布中,美國遙遙領先,處于第一方陣;德國、日本處于第二方陣;中國、英國、法國、韓國處于第三方陣。
·中國與第一、第二方陣國家的差距主要是全員勞動生產率低、增加值率低、創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缺乏。
3)《中國現代化報告2014~2015——工業現代化研究》涵蓋了世界131個國家1970~2010年的工業現代化定量評價。在1970~2010年間,中國第一次工業現代化指數從17提高到65,40年提高了48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2010年中國屬于工業初等發達國家,中國第一次工業現代化指數排名世界第57位;第二次工業現代化指數為38,排名世界第52位;中國綜合工業現代化指數為34,排名世界第59位。中國工業指標發展不平衡。2010年,中國在工業生產、工業經濟、工業環境和工業要素4個方面88個發展指標的水平大致是:3.4%的指標達到工業發達水平,19.3%的指標為中等發達水平,67.0%的指標為初等發達水平,10.2%的指標為欠發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