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部干旱帶生態環境恢復與農牧業發展情況調查

去年底到今年年初,由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參事處和自治區老科協組織,我和蘭澤松高工、戈敢研究員、王寧教授、馬福成處長,對中部干旱帶生態環境恢復與農牧業發展情況又進行了一次調查,形成了如下報告和建議。

自治區鹽池會議決定自2003年5月封山禁牧后,中部干旱帶各級組織和廣大群眾認真貫徹落實,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種形式,切實加強了生態環境的建設保護和農牧業的協調發展。兩年來,在全面封禁的基礎上,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荒山造林、草原圍欄補植和人工種草等措施,這里的自然修復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草畜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逐步形成并健康發展。

一、生態環境明顯恢復和好轉

(一)生態主體的草原在恢復中全面好轉

在兩年的封育中,各地都采取了草原承包、圍欄和補播改良等積極的措施。如草原面積最大且以荒漠草原類型為主的鹽池縣,可承包的草原550萬畝,已承包到戶(含聯戶)530萬畝;圍欄326萬畝;實施補播250萬畝。據鹽池縣業務部門2004年8月對9種主要草場類型調查測定提供的資料,平均蓋度已達86%,比封育前提高了56個百分點;畝產鮮草188公斤(折干草77公斤),比封育前的68公斤增加1.76倍。而且草群結構中優質牧草比重提高,毒害草的蓋度降到1%以下。以干草原占57%、荒漠草原占40%的海原縣,388萬畝草原也已全部承包到戶(含聯戶),圍欄56.5萬畝。據2004年8月調查測定,中部干草原的畝產干草量由封育前的25公斤提高到47公斤,提高88%;蓋度由42%提高到60%以上。北部荒漠草原的畝產干草量由封育前的15公斤提高到36公斤,提高1.4倍;蓋度由27%提高到45%以上。而封育已達5年的南華山草地的畝產干草量由封育前的20公斤提高到80公斤,提高3倍;蓋度也由30%提高到95%以上。全縣草原毒害草的比重由原來占產量的11.8%下降到3.9%。草原害鼠也由原來的每公頃13~16只下降到7只以下。

(二)以灌木為主的人工林植被建設全面提速

據統計,2002~2004三年內,中部干旱帶九縣市(靈武、利通區、中衛和中寧僅山區部分)共完成人工造林580萬畝,其中退耕還林496萬畝(全部是灌木)。另外,飛播造林46萬畝,封山育林45萬畝。規劃區內穩定防護林體系的建設初見成效。到2004年底,鹽池縣的林木保存面積累計達310萬畝,其中灌木檸條林就達200萬畝,以灌木為主的林木覆蓋面積已達土地總面積的30%以上。海原縣興仁鎮完成退耕還林工程16萬畝(退耕還林7萬畝,荒山造林9萬畝),灌草覆蓋率達到80%,初步控制了風沙的南移。

(三)土地荒漠化發展得到初步遏制

據2004年完成的全區第三次荒漠化監測結果表明,從1999到2004年的五年時間,全區沙漠化土地面積減少1.3%,其中主要分布于中部干旱帶的流動、半固定沙丘,已有1/3轉化為了固定沙丘。鹽池縣上世紀80年代,沙化土地539萬畝,占總面積的41.5%, 90年代發展到53.1%。盡管2003和2004連續春夏干旱,全縣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45.5毫米(多年平均為296.4毫米),仍有50萬畝流動沙丘基本固定,沙化土地面積減少到240萬畝。

二、草畜產業和特色種植發端良好

(一)長期以來形成的以糧為主的傳統農業正在向草畜生態農業轉變

表現在:一是集糧、料、草三大功能于一身的玉米種植迅速發展,由過去的3萬多畝發展到37萬畝,增長了10倍多,為畜牧業發展奠定了主要物質基礎;二是人工種草發展很快,鹽池和海原兩個牧業大縣的種草面積分別由10多萬畝和20多萬畝發展到60多萬畝和120多萬畝。據調查,旱地苜蓿一般畝產干草200~500公斤,而水地可達800~1000公斤,通過養羊轉化,每畝苜蓿純收入可達250元左右,相當于1.7畝糧田的效益。人工種草的發展不僅為封育禁牧后提供了重要的飼草來源,而且帶動了草業加工,現有5家龍頭企業年加工能力已達8萬噸。三是種植業結構中糧、經、飼比例趨向合理。以海原為例,已由過去的79∶14∶7調整為43∶15∶42,充分體現了為牧而農,為養而種。

(二)畜牧業穩步健康發展

封育禁牧兩年多來,羊只的飼養量經歷了由減少到恢復發展的過程,并且使羊群結構得到合理調整,飼養水平和草畜轉化的效益明顯提高。2000年,鹽池縣羊只存欄49.4萬只,出欄40.97萬只,產值0.95億元。2003年,羊只存欄40.2萬只,下降18.6%。而綿羊增加6.4%,山羊下降57.9%,基礎母羊的比重由67%上升到79%。羊只出欄數增加到41.12萬只,出欄率由82.88%提高到102.26%。牧業產值達到1.36億元,提高43.76%。海原縣由于人工種草多,2004年羊只存欄已恢復到2002年37.25萬只的水平,出欄數比2002年增加36.2%。這都預示著畜牧業正走上穩步健康發展的道路。當然,典型調查也表明,不同的品種、不同的飼養管理水平,也都顯示出舍飼后畜牧業發展的巨大潛力。

(三)特色種植業已初步形成區域優勢

各地都本著扶優扶強的原則,突破“小而全,全而弱”的傳統格局,大力培植具有本地區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的優勢特色產業。目前,已初步形成四大特色產業:一是馬鈴薯產業。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已形成以鮮食馬鈴薯為主的規模種植區,由30多萬畝發展到60多萬畝。二是設施農業。鹽池縣充分發揮荒漠地區光熱資源豐富的優勢,多采光,少用水,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已建生態溫室和二代節能日光溫室5000多座,管理好的,一座棚年收入都在萬元左右。同時,還建菌草生產大棚380多座,一座棚年收入在7000元左右。這已成為干旱荒漠化地區農民退耕轉產增收的有效途徑之一。三是中藥材生產。鹽池縣在退耕還林中因地制宜地進行林藥間作種甘草,已形成一定規模,僅高沙窩鎮就達2萬多畝。兩年生畝產可達500公斤,毛收入3000元左右,純收入1000元左右。四是壓砂西甜瓜產業。位于中部干旱地區的中衛香山,海原興仁、高崖和中寧、同心的部分地區,歷史上就有造壓砂地種西瓜的傳統。近二年迅猛發展,由原來的5萬畝發展到20多萬畝。并將傳統農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在不足200毫米降水量的特干旱地區,每畝純收益在600~800元。據海原縣調查,2004年全縣特色種植40萬畝,實現純收入9100萬元,農民人均261元,占農民人均種植業收入的54.5%,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近1/5。

另外,以紅棗為主的林果業和檸條、沙柳的加工利用等,也都健康起步,并呈迅速發展之勢。

三、幾點建議

(一)繼續堅持全面保護,重點建設

中部干旱帶是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貫徹生態優先的原則,就必須堅持長期、全面的保護。破壞和退化的生態環境只有在長期、全面的保護中才有可能自我修復和有效恢復,也只有在長期、全面的保護下才有可能進行自然資源可持續的合理利用。兩年的保護雖已顯露出生態環境良性恢復的曙光,但歷史的經驗教訓沉重地告訴我們,人們在這類地區的任何活動,都必須堅定不移地樹立對生態環境長期、全面保護的思想,并貫穿在人與自然相處相依的始終。

在全面保護的基礎上,還應圍繞著有利于加強保護并為合理利用創造條件而進行必要的建設。首先是繼續搞好草原圍欄建設,并考慮到各地戶均草原面積較小的實際,適當縮小圍欄單元。其次是在注重實效的前提下擴大補播改良面積,提高草場質量。第三是切實加強草原鼠害的防治。第四是繼續因地制宜的搞好以灌木為主的荒山沙地的造林。應當把這幾項建設工作作為重大項目,在國家的必要支持下堅持長期抓下去。

(二)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天然草原

全面保護、重點建設的目的,既是為了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良好生態環境,也是為這類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無數事實表明,沒有經濟效益的生態建設是不可能穩固和長久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最佳點,是在全面保護和重點建設基礎上的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不利用,是對水土光熱及生物資源的浪費;不合理利用,則會造成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破壞。合理利用,應當是人們通過恰當的生產活動,一方面使生物有機物質最有效的轉化為人們所需要的畜產品和其他產品;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把有限的降水得到有效利用,使生物資源的數量和品質都得到不斷地增加和改善,持續利用,長久不衰。

這類地區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主要是草原的合理利用。封育兩年后,隨著草原不同程度的恢復與好轉,因地制宜的實施合理利用,應當是可以考慮的。關鍵是草原的草量和草質狀況,在達到不同類型草原可食牧草的產草量水平時,就可以經過科學的檢定,并經過草原管理部門的許可,合理利用,不能搞一刀切。在具體實施中,應當把握和注意的是:

1.以草定畜,嚴格控制載畜量

這是合理利用的核心與關鍵。一定要依據不同地區、不同類型草原恢復后的實際生產力狀況,確定合理的載畜量,并嚴格進行控制。在我們調查中,恢復較好的鹽池荒漠草原和海原干草原分別以20畝和15畝草地一個羊單位的輪牧實驗,已顯現出適牧的效果。

2.推廣發展季節性畜牧業

早春正是各類牧草發芽萌動之時,不宜過早放牧。一般來講, 5~9月是草的有效生長期時期,牧草生長快,營養豐富,是可以放牧的最好季節。而10月前后又是牧草為來年積蓄必要養分的時期,應當休養生息。10月以后,要依據飼養目標和飼草料的儲備情況,該淘汰的堅決淘汰;留下的繁殖群應轉入舍飼。

3.推行輪封輪牧,有條件的地方劃區輪牧

這是合理利用草原最科學、最經濟有效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采食率,降低荒棄率,而且有利于改變植被成分,使優質牧草的旺盛生長抑制毒害草的生長,一般可提高牧草產量25%,并可改善品質。同時,也便于進行草原的管理和培育。從我們初步調查看,劃區輪牧以劃為4區或6區、一月一輪的效果比較好。

4.建立人工草地

中部干旱帶旱年的機率大于40%,為使畜牧業發展建立在比較穩固的基礎上,就必須十分重視建設人工草地。應通過退耕還草和基本農田的結構調整,特別是發揮好綠洲農田在區域生態和農牧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與畜牧業發展相適應的穩定的人工草地,逐步培育起與這類地區生態條件相適應的半舍飼的養殖制度和模式。

(三)全面推進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要圍繞提高中部干旱帶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兩大主題,把退耕還林(草)、退牧還草同基本農田建設、水利水保建設、農村能源建設以及接替產業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推進現代生態畜牧業和特色農業的發展。確保退耕還林(草)工程和封育等生態恢復重建工程的成果穩得住,不反彈,有發展,通過牧農林產業的良性循環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四)大力培植龍頭企業,推進草畜業和特色農業產業化

與政府參事馬利華等調研草畜產業。

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龍頭企業是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連通的橋梁,是產業化鏈條中上聯基地(農戶)、下聯市場的核心環節;通過龍頭企業對初級農產品的多層次加工轉化,才有可能實現農產品價值的最大化,也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最具活力與潛力的環節。龍頭企業少、小、弱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的突出問題。在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相提并舉中,尤應注意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化來促進農村城鎮化和工業化。而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尤應把培植龍頭企業作為重點。既要培植當地的龍頭企業,尤應注意以良好的法制和經營環境吸引周邊和外地,特別是東中部資金技術轉移的企業。既要培植加工型的龍頭企業,也要培育合作經濟組織、產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全面優質的服務。

(五)充分發揮科技與教育的支撐作用

要把生態建設與農牧業發展切實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要大力推廣普及先進實用技術,解決肉牛肉羊飼料配合技術、秸桿氨化微貯技術、檸條加工技術、苜蓿適時機械收割技術、肉羊雜交改良利用及舍飼半舍飼高效養殖技術、草原封育及合理輪牧利用技術、無公害設施蔬菜和菌草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中藥材良種繁育與規范化栽培及品質監測技術、旱地棗樹與砂田耕作栽培技術及農村信息技術等。通過有組織的培訓、建立技術示范基地(點)、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把科技文化知識與技術交到農民手中。

2005年4月13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川县| 株洲市| 五大连池市| 区。| 徐闻县| 铜鼓县| 永胜县| 大庆市| 东乌珠穆沁旗| 中方县| 资中县| 信丰县| 文昌市| 田东县| 壤塘县| 万盛区| 自贡市| 沂南县| 南陵县| 枣强县| 巩留县| 乐亭县| 育儿| 宽甸| 馆陶县| 富平县| 江北区| 自治县| 曲松县| 英山县| 石台县| 久治县| 巴彦淖尔市| 尉犁县| 宁化县| 永寿县| 白城市| 汕头市| 阳信县| 南充市| 陆良县|